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第2课人性本善 仁义与仁政 民贵君轻文档格式.docx
《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第2课人性本善 仁义与仁政 民贵君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第2课人性本善 仁义与仁政 民贵君轻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南辱于楚
D.祭祀以时
【答案】C [C项被动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才:
资质、本性
B.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固:
本来
C.民之秉夷,好是懿德秉:
掌握
D.为此诗者,其知道乎知道:
知道,了解
【答案】D [知道:
知晓道理。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B.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C.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D.不能尽其才者也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答案】B [B项“也”:
助词,表判断。
A项“之”:
结构助词,“的”;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项“则”:
连词,表承接关系;
名词,“规则”。
D项“其”:
代词,“他们”;
语气词,表感叹语气。
7.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就人性的实际情况而言,人皆可以为善。
有的人之所以不善,不能归罪于他本身存在的资质。
B.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就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人伦和心官的思维能力。
C.礼智仁义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而是自我内在的主观意识,所以不必花心思去探索它。
D.礼智仁义不是由别人给予的,所以努力思考、培养就可以得到。
【答案】C [“所以不必花心思去探索它”是对原文“弗思耳矣”的错解,应该是“没有去探索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 及:
和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
称王
C.省刑罚,薄税敛省:
减免
D.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得:
能够
【答案】A [等到、到了。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南辱于楚
B.愿比死者壹洒之仁者无敌
C.人以事其父兄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D.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往而征之
【答案】A [A项“于”:
介词“给”;
介词,“被”。
B项“者”,代词,“……的人”。
C项“其”:
代词,“他们的”。
D项“而”:
连词,表承接关系。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答案】
(1)我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战死的人报仇雪恨,您说要怎么办才行呢?
(2)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沉陷在痛苦之中,大王您去讨伐他们,那还有谁来和您抵抗呢?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
孟子去齐,尹士曰:
“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
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画①,是何濡滞也?
”轲曰:
“夫尹士乌知予哉?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
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画,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
王如改之,则必反予。
夫出画,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
“何哉?
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乐正子②曰:
“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
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
”曰:
“行,或使之;
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之所能也。
吾不遇于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
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选自东汉·
庆劭《风俗通义·
穷通》)
【注】①画:
齐国邑名。
②乐正子:
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嬖:
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诬:
陷害
C.闲先王之道闲:
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距:
抵制
【答案】B [诬:
欺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君是以不果以承三圣者
B.千里而见王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克告于君又绝粮于邹、薛
D.王如改之,则必反予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
【答案】D [D项,则:
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A项,以:
介词,表原因,“因”/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递进,“而且”。
C项,于: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13.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 )
A.绝粮于邹、薛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尝仕于齐,位至卿
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识其不可,然且至
【答案】B [B项,前者表现孟子不为人理解,后者表现的是其得到任用,分别对应“穷”和“通”。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画“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画“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画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答案】A [B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孟子离开了画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
C项,“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
D项,“率兽”,像野兽一样;
“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1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夫出画,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不遇于鲁侯,天也。
(1)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①(等到)离开了画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②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
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学习,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
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
“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
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
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画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
”孟子说:
“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
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
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
我是不得已啊。
我住了三夜才离开画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
(等到)离开了画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
“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
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
”乐正子(对孟子)说:
“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
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
“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
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
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
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
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
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
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
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
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骗民众、遏止仁义。
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
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
我难道喜好辩论吗?
我是不得已啊!
”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万章曰: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
“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
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敢问:
‘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泰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
万章上》)
1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命之乎 命:
命令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示:
显示
C.践天子位焉践:
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受:
接受
【答案】A [命:
任命,委派。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此之谓也
B.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C.谆谆然命之乎夫然后之中国
D.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答案】B [B项,都表顺承,“然后”。
A项,代词/提宾标志;
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D项,介词,“把”/介词,“用,凭借”。
18.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答案】D [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
19.下列有关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阐明了孟子关于“禅让”的看法,他主张依民意而行禅让。
B.孟子还强调,受让者要有大贤大德,要首先经受得“主事”的考验,才有可能继位。
C.“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这句话表明孟子对夺权篡位的否定,强调了上天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
D.选文层层分析说理,并通过正反对比,把禅位让贤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
【答案】C [“强调了上天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表述错误。
这里的“天”是指“天意”,孟子说的“天意”即“民意”。
2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2)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1)大夫能把人举荐给诸侯,但不能使诸侯把大夫的封地和人民给这个人。
(2)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
万章问道:
“尧把天下送给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
“没有。
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万章问:
)“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给的呢?
“天给他的。
)“天把天下给舜这件事,是说天耐心恳切地任命他、叮嘱他吗?
“不,天并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万章)问:
“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给了他天下,这怎么说?
“天子能把人举荐给天,但不能使天把天下给这个人;
诸侯能把人举荐给天子,但不能使天子把诸侯的封国和人民给这个人;
大夫能把人举荐给诸侯,但不能使诸侯把大夫的封地和人民给这个人。
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
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
所以说,天并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请问:
‘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
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为什么这么说?
“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了祭祀,是天接受了他;
让他主持事情,事情处理得很好,而百姓安于他的治理,是百姓接受了他。
天亲附他帮助他,百姓亲附他帮助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舜帮助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而是天的旨意。
尧去世了,三年服丧结束,舜避开尧的儿子,到了南河的南面。
(可是)天下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
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
讴歌的人,不讴歌尧的儿子而讴歌舜,所以说,这是天的旨意。
舜这才回到国都,登上天子的位子。
(如果他当初)搬住进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位了,不是天给他的了。
《泰誓》上说:
‘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语言运用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大家最好多进行一些鲜活生动的探索,而不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有人向你描述了一种景色,你来到这里的时候,②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他人的观点很可能会影响你自己的判断,因为每个人的描述都有自己的影子。
你必须亲自去经历它,看到它,感受它,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先听了别人的描述后再去探索 ②头脑里带着那些描述 ③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相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通过讲述家风传承故事,能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家风让每个成员参与其中,形成呼应共鸣的氛围,一定能遏制犯罪率的提高。
媒体传递当下的良好家风,完全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农村广袤田野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亲近之情。
①讲述家风传承故事不一定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②。
③。
【答案】②形成呼应共鸣的氛围不一定能遏制犯罪率的提高
③媒体传递良好家风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农村广袤田野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亲近
23.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句话概括“鹊桥”中继卫星面临的挑战,要求语言简练,表达准确,每句话不超过16个字。
“鹊桥”中继卫星携带了一把展开后口径达到5米的“大伞”,这把“大伞”是人类历史上深空探测器所携带的最大口径通信天线,正是它在“鹊桥”中继卫星和地球之间铺设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这把“大伞”能顺利展开,是“鹊桥”中继卫星发射成功的重要标志。
由于“鹊桥”中继卫星在飞行过程中要经历零下230摄氏度的低温,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确保“大伞”不会冻僵。
“鹊桥”中继卫星到达地月拉格朗日L2点后,要定期进行轨道维持,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如果“鹊桥”中继卫星偏离轨道,修正轨道会消耗大量推进剂,“鹊桥”中继卫星的寿命就会大大缩短。
“鹊桥”中继卫星除了完成中继任务外,还要开展人类历史上最远距离的激光测距实验。
“鹊桥”中继卫星能否捕捉到从地球上的观测台站发出的激光波束,我们拭目以待。
【答案】①顺利展开大口径通信天线。
②定期维持轨道,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③开展史上最远距离的激光测距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