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标题:
现康阅读势在必行。
B.本文第①段回答了健康阅读“是什么”的问题。
C.本文第③段,从现实层面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健康阅读的问题。
D.本文第⑥段回答了健康阅读如何进行的问题。
16.文中第③段网友的话和余秋雨的话分别是为了说明什么?
(4分)
答:
17.对于健康阅读。
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分条概括。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各概括一条阅读建议。
材料一:
英国作家罗斯金说:
“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材料二: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
“为试用者,百篇无害;
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参考答案】
15.B
16.
(1)网友的话是为了说明碎片化浅阅读的特征和表现。
(2)余秋雨的话是为了说明碎片化浅阅读的危害。
17.建议有:
①提倡整本书阅读.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18.
(1)①多阅读对自己有价值的书籍。
(2)多阅读对社会有价值的书籍。
(2017湖北黄石)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1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
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
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
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
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甲】。
三要苦思考。
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
末了,还要苦修改,【乙】。
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
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
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
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
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18.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
(2分)
A.抱着"
新诗千改姑心安"
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9.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文章结尾引用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分
18.【甲】处填B句,【乙】处填A句。
19.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
20.内容上重申了论点,结构上呼应了开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本小题考查的是议论文中常见的引证法的作用。
应是:
呼应开头,强化了论点,有很强的感染力。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湖北黄冈)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9.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3分)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17.(2分)《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18.
(2分)对比论证。
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意近即可)
19.
(2分)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20.
(3分)C
(2017湖北随州)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
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
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
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
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
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
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
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
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
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
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
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
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
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
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
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
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
内敛,低调,温和,谦逊。
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
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
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
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
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
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
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
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
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
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
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作者:
马德,有删改)
19.(2分)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20.(3分)第①段划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21.(2分)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22.(3分)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3.(2分)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安静时是一个▲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的自己。
19.示例:
一穗稻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一片云从不与另一片云争夺蓝天的眷顾。
(答题要领:
抓住关键词“从不”,形神兼备即可)
20.示例一:
“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
“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
示例二:
“盛下了所有”指包容一切的胸怀,人因包容而少冲突,而内心安静;
“放下了所有”指向看淡一切的态度,人因淡泊而少纷争,而内心安静。
总之,对“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都不去计较,就拥有了内心的安静。
从“盛下”和“放下”两个角度作答,语意相近即可)
21.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22.第③段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
它承接上文的主要观点,开启下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
(评分标准:
答出“承上启下”或“过渡”得2分,加上恰当分析再得1分,共3分)
23.示例一:
①安静时是一个厚重、可靠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轻浮、浅薄的自己。
①安静时是一个低调、内敛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喧嚣、浮躁的自己。
示例三:
①安静时是一个温和、谦逊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虚荣、丑陋的自己。
答对一小题得1分,共2分)
(2017湖北荆州)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
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
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
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为什么读书?
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
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
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
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
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
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
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
“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
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
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
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
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
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
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文/杨平,有删改)
5.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6.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7.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2017湖北武汉)
人生需要“顶住”
李勤卫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
”“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
”“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
“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
“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
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
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
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XX”“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
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
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
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
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
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
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
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
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
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
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
”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201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文章以中国女排的事迹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6.“顶住”是作者崇尚的一种精神品质,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怎样才算具备了“顶住”这种精神品质。
(3分)
17.请为第④段“‘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15、(2分)引出本文中心论点“人生需要‘顶住’”;
充当一个事例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评分说明:
每个要点1分,意近即可。
16、(3分)要执着,坚持不懈;
要有毅力,坚忍不拔;
要有定力,坚定不移。
每点1分,直接用原句回答亦可。
17、(3分)示例:
所补充事例符合观点即可。
若直接回答原文中的事例,不给分。
18、(3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作用:
通过列举红军长征、马克思写《资本论》两个例子,有力地论证了“‘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这一分论点。
(有力论证了“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亦可)
(2017湖北恩施)
。
“颜值”是当前社会热词,人们关注和重视外貌,喜欢用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颜值”。
甚至有不少毕业生因为即将面试而走进整形医院,希望通过整容为面试吃一颗“定心丸”。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拥有让人赏心悦目的容颜,确实更容易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增加一份竞争的筹码。
但是,任何整容手段都会有风险,美貌也有保质期,稍有不慎,美容不成反毁容;
更何况,再美的容貌也有老去的一天。
一个人一生最可靠的颜值并不是皮相上的外在中美,而是因奋斗产生的内在之美,比如丰富的知识,美好的性情,出众的气质等。
奋斗增添丰富的知识,奋斗的人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增长自身才干,能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这才是美的源泉,与其冒着巨大风险在动刀,不如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读书、思考、实践。
奋斗塑造美好的性情。
奋斗的人,最开心,俗话说“相由心生”,内在善良温暖的人必然眉眼柔和,内心坚定乐观的人必然经常喜在眉梢,而内心忧郁自寻烦恼的人往往愁眉苦脸。
你也许怒能决定五官的组合,但能决定五官组合而成的表情;
你也许无法决定五官的形状,却可以决定五官呈现的柔和度。
奋斗形成出众的气质。
中国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高尔基也说过,“学问改变气质”。
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