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实验报告模板Word下载.docx
《传感器实验报告模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实验报告模板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
信息与机电工程系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年级:
2009级
姓名:
庄建军学号:
092230069实验课程: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
实验室号:
__田家炳410实验设备号:
实验时间:
2011/10/15
指导教师签字: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了解箔式应变片的结构及粘贴方式。
2、测试应变梁变形的应变输出。
3、比较各桥路间的输出关系。
二、实验内容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
(用测微头实现)
三、实验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电桥、差动放大器、双平行梁、测微头、一片应变片、电压表、主、副电源。
四、实验原理
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式中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
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
对单臂电桥输出电压
。
五、实验注意事项
1、直流稳压电源打到±
2V档,电压表打到2V档,差动放大增益最大。
2、电桥上端虚线所示的四个电阻实际上并不存在,仅作为一标记,让学生组桥容易。
3、做此实验时应将低频振荡器的幅度旋至最小,以减小其对直流电桥的影响。
六、实验步骤
1、了解所需单元、部件在实验仪上的所在位置,观察梁上的应变片,应变片为棕色衬底箔式结构小方薄片。
上下二片梁的外表面各贴二片受力应变片和一片补偿应变片,测微头在双平行梁前面的支座上,可以上、下、前、后、左、右调节。
2、将差动放大器调零:
用连线将差动放大器的正(+)、负(-)、地短接。
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压表的输入插口Vi相连;
开启主、副电源;
调节差动放大器的增益到最大位置,然后调整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电压表显示为零,关闭主、副电源,拆去实验连线。
3、根据图1接线。
R1、R2、R3为电桥单元的固定电阻。
Rx=R4为应变片;
将稳压电源的切换开关置±
4V档,电压表置20V档。
调节测微头脱离双平行梁,开启主、副电源,调节电桥平衡网络中的W1,使电压表显示为零,然后将电压表置2V档,再调电桥W1(慢慢地调),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图1
4、将测微头转动到10mm刻度附近,安装到双平衡梁的自由端(与自由端磁钢吸合),调节测微头支柱的高度(梁的自由端跟随变化)使电压表显示最小,再旋动测微头,使电压表显示为零(细调零),这时的测微头刻度为零位的相应刻度。
5、往下或往上旋动测微头,使梁的自由端产生位移记下电压表显示的值。
建议每旋动测微头一周即ΔX=0.5mm记一个数值填入下表:
位移(mm)
电压(mv)
6、根据所得结果计算灵敏度
(式中
为梁的自由端位移变化,
为相应电压表显示的电压相应变化)。
7、实验完毕,关闭主、副电源,所有旋钮转到初始位置。
七、实验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填写《实验报告一》,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数据、图表、波形等)并结合原始记录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八、实验思考题
本实验电路对直流稳压电源和对放大器有何要求?
实验二金属箔式应变片: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单臂、半桥、全桥的性能及相互之间关系。
2、比较单臂、半桥、全桥输出时的灵敏度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实验内容
金属箔式应变片:
单臂、半桥、全桥比较。
三、实验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差动放大器、电桥、电压表、测微头、双平行梁、应变片、主、副电源。
四、实验原理
已知单臂、半桥和全桥电路的∑R分别为
、
根据戴维南定理可以得出单臂电桥的输出电压近似等于
,于是对应半桥和全桥的电压灵敏度分别为
和
由此可知,当E和电阻相对变化一定时,电桥及电压灵敏度与各桥臂阻值的大小无关。
五、实验注意事项
2V档,电压表打到2V档,差动放大器增益打到最大。
2、在更换应变片时应将电源关闭。
3、在实验过程中如有发现电压表发生过载,应将电压量程扩大。
4、在本实验中只能将放大器接成差动形式,否则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5、接全桥时请注意区别各片子的工作状态方向。
六、实验步骤
1、将差动放大器调零:
2、按图1接线,图中R4为应变片,r及W1为调平衡网络。
3、调整测微头使测微头与双平行梁吸合,并使双平行梁处于水平位置(目测),然后将直流稳压电源打到±
4V档,选择适当的放大增益。
调整电桥平衡电位器W1,使表头显示为零(需预热几分钟表头才能稳定下来)。
4、旋转测微头,使梁移动,每隔0.5mm读一个数,将测得数值填入下表,然后关闭主、副电源。
5、保持放大器增益不变,将R3固定电阻换为与R4工作状态相反的另一应变片即取二片受力方向不同应变片,形成半桥,调节测微头使梁到水平位置(目测),调节电桥W1使电压表显示表显示为零,重复4过程同样测得读数,填入下表。
6、保持差动放大器增益不变,将R1,R2两个固定电阻换成另两片受力应变片(即R1换
成,R2换成,)组桥时只要掌握对臂应变片的受力方向相同,邻臂应变片的受力方向相反即可,否则相互抵消没有输出。
接成一个直流全桥,调节测微头使梁到水平位置,调节电桥W1同样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重复4过程将读出数据填入下表。
7、在同一坐标纸上描出X-V曲线,比较三种接法的灵敏度。
七、实验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填写《实验报告二》,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数据、图表、波形等)并结合原始记录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八、实验思考题
单臂电桥、半桥、全桥的灵敏度有何关系?
学号:
实验课程:
实验三热电偶原理及现象
1、观察了解热电偶的结构。
2、熟悉热电偶的工作特性。
3、学会查阅热电偶分度表。
通过观察热电偶的现象了解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三、预备知识
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
其中:
t------热电偶的热端(工作端或称测温端)温度。
tn------热电偶的冷端(自由端即热电势输出端)温度也就是室温。
to------0℃
1、热端温度为t,冷端温度为室温时热电势。
(100为差动放大器的放大倍数,2为二个热电偶串联)。
2、热端温度为室温,冷端温度为0℃,铜-康铜的热电势:
:
查以下所附的热电偶自由端为0℃时的热电势和温度的关系即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得到室温(温度计测得)时热电势。
工作端温度℃
热电动势(mv)
-10
-0.383
-0.421
-0.459
-0.496
-0.534
-0.571
-0.608
-0.646
-0.683
-0.720
-0.000
-0.039
-0.077
-0.116
-0.154
-0.193
-0.231
-0.269
-0.307
-0.345
0.000
0.039
0.078
0.147
0.156
0.195
0.234
0.273
0.312
-0.351
0.391
0.430
0.470
0.510
0.549
0.589
0.629
0.669
0.709
0.749
0.789
0.830
0.870
0.911
0.951
0.992
1.032
1.073
1.114
1.155
30
1.196
1.237
1.279
1.320
1.361
1.403
1.444
1.486
1.528
1.569
40
1.611
1.653
1.695
1.738
1.780
1.822
1.865
1.907
1.950
1.992
50
2.035
2.078
2.121
2.164
2.207
2.250
2.294
2.337
2.380
2.424
60
2.467
2.511
2.555
2.599
2.643
2.687
2.731
2.775
2.819
2.864
70
2.908
2.953
2.997
3.042
3.087
3.131
3.176
3.221
3.266
3.312
80
3.357
3.402
3.447
3.483
3.538
3.584
3.630
3.676
3.721
3.767
90
3.827
3.873
3.919
3.965
4.012
4.058
4.105
4.151
4.198
4.244
100
4.291
4.338
4.385
4.432
4.479
4.529
4.573
4.621
4.668
4.715
四、实验仪器
+15V不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差动放大器、电压表、加热器、热电偶、水银温度计(自备)、主、副电源。
五、实验原理
二种不同的金属导体互相焊接成闭合回路时,当两个接点温度不同时回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一现象称为热电效应,产生电流的电动势叫做热电势。
通常把两种不同金属的这种组合称为热电偶。
六、实验注意事项
1、电压表切换开关置2V档,差动放大器增益最大。
2、加热时间不要超过两分钟。
3、温度计探头不要触在应变片上,只要触及应变片附近的梁体即可。
七、实验步骤
1、了解热电偶在实验仪上的位置及符号,实验仪所配的热电偶是由铜-康铜组成的简易热电偶,分度号为T。
实验仪有二个热电偶,它封装在双平行梁的上片梁的上表面(在梁表面中间二根细金属丝焊成的一点,就是热电偶)和下片梁的下表面,二个热电偶串联在一起产生热电势为二者的总和。
2、按图4接线、开启主、副电源,调节差动放大器调零旋钮,使电压表显示零,记录下自备温度计的室温(此时的温度为冷端温度)。
图4
3、将+15V直流电源接入加热器的一端,加热器的另一端接地(加热时间不要超过2分钟)。
观察电压表显示值的变化,待显示值稳定不变时记录下电压表显示的读数E。
4、用自备的温度计测出上梁表面热电偶处的温度t并记录下来。
(注意:
温度计的测温探头不要触到应变片,只要触及热电偶处附近的梁体即可)。
5、根据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
计算热端温度为t,冷端温度为0℃时的热电势,
根据计算结果,查分度表得到温度t。
6、热电偶测得温度值与自备温度计测得温度值相比较。
本实验仪所配的热电偶为简易热电偶、并非标准热电偶,只要了解热电势现象)
7、实验完毕关闭主、副电源,尤其是加热器+15V电源(自备温度计测出温度后马上拆去+15V电源连接线),其它旋钮置原始位置。
八、实验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填写《实验报告四》,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数据、图表、波形等)并结合原始记录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九、实验思考题
1、为什么差动放器接入热电偶后需再调差放零点?
2、即使采用标准热电偶按本实验方法测量温度也会有很大误差,为什么?
了解霍尔式传感器的原理与特性。
利用霍尔式传感器的特性在直流激励下测量静态位移。
霍尔片、磁路系统、电桥、差动放大器、电压表、直流稳压电源、测微头、振动平台、主、副电源。
霍尔式传感器是由工作在四个方形磁钢组成的梯度磁场和位于磁场中的霍尔元件组成。
当霍尔元件通以恒定电流时,霍尔元件就有电势输出。
霍尔元件在梯度磁场中上、下移动时,输出的霍尔电势V取决于其在磁场中的位移量X,所以测得霍尔电势的大小便可获知霍尔元件的静态位移。
1、差动放大器增益旋钮打到最小,电压表置2V档,直流稳压电源置±
2V档,关闭主、副电源。
2、由于磁路系统的气隙较大,应使霍尔片尽量靠近极靴,以提高灵敏度。
3、一旦调整好后,测量过程中不能移动磁路系统。
4、激励电压不能过大,以免损坏霍尔片。
1、了解霍尔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实验仪上的安装位置,熟悉实验面板上霍尔片的符号。
霍尔片安装在实验仪的振动圆盘上,四个方形永久磁钢固定在实验仪的顶板上,二者组合成霍尔传感器。
2、开启主、副电源将差动放大器调零后,增益置最小,关闭主电源,根据图21接线,W1、r为电桥单元的直流电桥平衡网络。
图21
3、装好测微头,调节测微头与振动台吸合并使霍尔片置于方形磁钢上下之间正中位置。
4、开启主、副电源调整W1使电压表指示为零。
5、上下旋动测微头,记下电压表的读数,建议每0.1mm读一个数,将读数填入下表:
X(mm)
V(v)
作出V-X曲线指出线性范围,求出灵敏度,关闭主、副电源。
可见,本实验测出的实际上是磁场情况,磁场分布为梯度磁场。
位移测量的线性度,灵敏度与磁场分布有很大关系。
6、实验完毕关闭主、副电源,各旋钮置初始位置。
在实验报告中填写《实验报告二十一》,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数据、图表、波形等)并结合原始记录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霍尔传感器的特点?
∙1、结构紧凑、密封坚固
2、机械上可与其他标准光电传感器互换
3、含铁金属叶片插入的工作原理
4、用于脉冲计数和位置感应
5、电流沉(集电极开路)输出
6、供电电源3.8—30VDC
7、使用中等强度磁铁以减少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8、内部密封适用于普通环境的应用
9、无机械触点,免除磨损
10、非接触性位置感应
实验二十八差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的静态及动态特性
了解差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原理及其特性。
利用差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特性进行静态位移测量及动态测量。
电容传感器、电压放大器、低通滤波器、电压表、激振器、示波器。
电容式传感器有多种形式,本仪器中是差动平行变面积式。
传感器由两组定片和一组动片组成。
当安装于振动台上的动片上、下改变位置,与两组静片之间的相对面积发生变化,极间电容也发生相应变化,成为差动电容。
如将上层定片与动片形成的电容定为CX1,下层定片与动片形成的电容定为CX2,当将CX1和CX2接入双T型桥路作为相邻两臂时,桥路的输出电压与电容量的变化有关,即与振动台的位移有关。
1、差动放大器增益旋钮置于中间,电压表置于2V档。
2、调整电容传感器,使电容传感器的一组动片和两组定片不相碰。
3、如果差动放大器输出端用示波器观察到波形中有杂波,请将电容变换器增益进一步减小。
1、按图28接线。
2、电压表打到2V,调节测微头,使输出为零。
3、以此为起点,向上和向下转动测微头,每次0.5mm,记下此时测微头的读数及电压表的读数,直至电容动片与上(或下)静片复盖面积最大为止。
电压(mV)
4、退回测微头至初始位置。
并开始以相反方向旋动。
同上法,记下X(mm)及V(mv)值。
图28
5、计算系统灵敏度S。
为电压变化,
为相应的梁端位移变化),并作出V-X关系曲线。
6、卸下测微头,断开电压表,接通激振器,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在实验报告中填写《实验报告二十八》,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数据、图表、波形等)并结合原始记录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如果不着重调整电容片的相对位置,会有什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