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2518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9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习内容汇总初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学习指导

本讲的学习目标是简要了解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明确新时期学业评价改革的方向。

本讲视频集中论述了两个问题:

一是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

二是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紧迫性。

通过对50年来学业评价改革历程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们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随着高利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2)这种学业评价体系,无法完成对学生全部学习结果的测量;

(3)这种学生评价体系,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弱化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这种学业评价的结果使课堂变成为练兵场,使学生变成为记忆机器;

(5)由于过分地追求高分,师生都承受着非常沉重的负担。

本讲论述了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紧迫性,认为:

(1)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

(2)评价不是简单地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

(3)评价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4)评价应当运用情境化的、复杂的、挑战性的任务。

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首先,要明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标准;

其次,要了解学生达到标准的状态;

第三,要确定学生与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

本讲的重点是如何认识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存在的问题,难点是建立学业评价体系的要求。

教师可参考阅读“必读资源”,以加深对本讲内容的理解。

本讲视频的学习目标是:

(1)认识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2)了解学生学业评价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

现行学业评价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包括:

(1)学生的学业评价改革已经从思想理念的层面,深入到探索和实践的层面;

(2)从小规模试验推向较大范围研究。

现行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有:

(1)研究尚欠广泛,尤其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2)对学业评价功能的认识模糊;

(3)忽视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4)随意提高评价标准;

(5)问责体系与评价结果的关系不密切。

教师在认真学习视频讲座的同时,要重点阅读“必读资源”的内容。

本讲的重点是当前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难点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与特征。

本讲视频的主题是“学业评价的新理念”。

学习目标是明确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教育者和教师的责任,要在学业评价行为中关注教育公平、体现教育公平;

认识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学思结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作用。

本讲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论述了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第一个重要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并且从教师的视角论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要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

视频讲座还论述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意义,学思结合是创新人才模式的首要措施;

讲述了如何做到学思结合,即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学习评价对促进学思结合的作用,无论是预约的还是终结的,都要为促进学生的学思结合服务;

最后解答如何发挥评价促进学思结合的作用的问题:

(1)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2)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评价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视频讲座还论述了如何通过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知行统一。

主要措施有三:

一是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二是教学中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三是把学生科学实践,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列入评价内容。

教师在认真学习视频讲座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必读资源中的“学业评价的新理念”,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本讲的重点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如何确定学业评价的内容,如何掌握评价促进学思结合的三条措施和评价促进知行统一的三条措施。

难点是理解学业评价与促进教育公平的关系,理解学业评价具有的促进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的功能。

本讲视频是“学业评价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的第一部分。

本部分的学习目标是:

要有意识地关注对学生学习的情意状况进行评价,了解如何进行评价,充分认识开展这种评价会遇到的困难。

本部分讲述的第一个问题是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4)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真实的考量。

本部分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重点介绍了课堂观察评价法。

本部分论述的第三个问题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可能遇到的困难,如社会层面的困难、教师自身的可能等。

教师应参考阅读“必读资源”中的“学业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本讲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实施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本讲视频是“学业评价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的第二部分。

认识教师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师生关系上;

认识学业评价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如何通过评价密切师生关系;

认识学业评价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本部分的第一个内容是用学业评价建立师生沟通的新渠道。

科学的学业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是师生感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

师生沟通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学业评价,加强师生沟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业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善用表扬和批评,改革评价方式等。

本部分的第二个内容是让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学业评价不仅促进学生成长,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积极探索学业评价改革的道路,但是,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少一些议论,多一些行动;

(2)叩问教学细节,从小处做起;

(3)开发小策略,书写小案例,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教师要参考阅读“必读资源”中的“拓宽师生沟通的新通道”和“搭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本讲的重点是如何用学业评价沟通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难点是理解过程性评价要融于教学过程之中的道理。

作业设计与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好的作业设计与命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有欠缺的作业设计与命题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教师了解如何具体实施作业设计与命题对于教与学都有好处。

本话题旨在具体介绍作业设计与试题编制的准备、过程以及如何分析作业批改和考试结果,希望能为教师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活动提供帮助。

本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试命题的基本程序,如确定测验的目的与性质,制定检测内容细目及命题蓝图;

二是考试中试题的命制,如编制试题(测验)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试题类型、特征与测量功能,选择题的命制要求,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测量功能等方面的比较;

三是作业的设计原则,如作业应具有人文关怀,应联系生活实际,应注重个体差异,应发扬合作精神;

四是作业的设计形式,如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及时作业和延时作业,个体型作业和合作型作业,基础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

本讲的重点是“试题编制的方法”,难点是“命题双向细目表的编制”。

这讲对应的必读资源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

第一部分,作业设计与试题编制的准备;

第二部分,作业设计与试题的编制过程。

本讲是对上述部分内容的部分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了解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方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必读资源。

作为教师,设计作业与命制试题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本身教学能力的考验。

基于设计作业和试题的重要性,对作业设计与命题技术进行一定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专题重点探究作业设计与命题技术,目的在于使教师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设计作业和编制试题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编制试题的能力,希望能对教师设计作业与命题有一些启发作用。

本讲视频重点论述了以下问题:

(1)“试题的作用”;

(2)与试题作用实现相关的两个问题,即“考试的类别”和“评分标准的制订”;

(3)“作业的功能”;

(4)“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

本讲的重点是“试题与作业的作用”,难点是试题作用实现中“评分标准的制订”。

本讲对应的必读资源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

作业及其功能;

作业的类型与特点;

试题及其功能;

试题的类型与特点。

本讲是对上述部分内容的部分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了解作业与试题的作用等,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必读资源。

本讲的学习目标是:

掌握作业的基本类型和特点,灵活批改作业,并对批改结果进行分析。

在分析作业批改与考试结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本讲的主题是作业类型与作业批改,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作业的类型与特点;

二是作业批改的分析。

这讲对应的必读资源包括三个问题,分别是:

作业批改与考试结果的分析,正确对待分数以及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本讲是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了解作业的类型与作业批改,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必读资源。

本讲的重点是掌握批改作业的方式方法,难点是对作业批改进行分析。

在上一个专题,我们已经就作业设计与命题技术进行了研究,知道了怎样设计一份高质量的作业与试题。

这一专题,我们将从反面来阐述,应怎样诊断和避免作业设计与命题中的问题,以编制出高质量的作业与试题。

本讲座的主题是作业设计与创新,讲课教师首先介绍了作业及其功能,如作业的延伸功能、作业的传统功能,然后介绍了试题的创新,如形式的创新、内容与材料的创新等。

本讲座对应的必读资源包括三个话题,分别是试题编制中的问题与诊断,试题的质量评估,作业设计的创新,共涉及12个问题,内容非常丰富。

本讲是对上述部分内容的部分概述,只是详细介绍了作业设计与创新,其他内容涉及较少,但不是说其他内容就无足轻重了,相反,试题的质量评估,试题编制中的问题与诊断在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必读资源。

本讲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如何进行作业的改革与创新。

本讲的主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考试结果分析的认识,众所周知,考试的功能决定了学校教育离不开考试,在我国,分数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短时期内还不可能改变,树立正确的分数观就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该意识到分数只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追求的目标;

分数只能说明“过去”,不能决定“未来”;

分数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习的过程。

本讲还介绍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学业评价方式以及如何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基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基于经验的解题分析,基于准确的解题论述。

本讲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考试结果分析的认识,众所周知,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老师应该特别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本讲的重点是如何正确对待分数,难点是如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提到考试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是解题活动稳定的调节机制,就其本质而言,是类化了的解题经验,即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

解题能力实质的类化经验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从本性上说,学生解题能力是一种个体心理特性,因而在原则上属于经验范畴;

从功能上说,学生解题能力是解题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

从结构上说,它是解题知识和技能组成的经验实体;

从性能上说,它对解题活动的调节具有稳定性,即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经验;

从类别上说,它是解题这一特殊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属于特殊的学习能力。

本讲座的主题是对于考试结果分析的探索实践,主要讲到了如何对待分数,如何分析主客观试题的信度、难度、区分度等。

这讲对应的必读资源包括两个问题,分别是:

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要素。

本讲是对考试结果分析的探索实践,通过探索实践可以发现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进而提出具体对策。

本讲的重点是对测试结果进行理性分析,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难点是通过试卷分析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必读资源

专题四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第二讲对于考试结果分析的探索实践

问题1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分析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因为在小学所接触的历史知识很少,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通过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来发现他们在哪方面存在着问题,从而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

错误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不断尝试的暂时性结果,关键是要不断培养学生从无到有的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解答历史问题的素养。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研究和平时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水平参差不齐,经过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目前初中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下面我们以2010年的中考题为案例进行剖析,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案例展示】

案例1

1.(2010年山东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2010年江苏南京)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A.废除丞相

B.大兴文字狱

C.执行削藩政策

D.设立军机处

案例2

1.(2010年江苏盐城)下面是古代某船队远洋航行的路线图,该航行壮举最远到达的地区应是()。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2.(2010年江苏连云港)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案例3

1.(2010年江苏盐城)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这最能说明南方()。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B.地理位置重要

C.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交通十分发达

2.(2010年广东)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

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3.(2010年)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

这种变化说明()。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唐政府力求以才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案例解析】

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意味基础知识不重要。

基础知识是能力培养和发挥的前提与基础,否则,其他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案例1的两个例题不难,涉及的主要是基础知识,第1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原始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

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其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期还没有原始农业。

第2题主要考查明朝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迁都北京,执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明太祖废除丞相,清朝时大兴文字狱和设立军机处。

案例2的例题1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地理识图能力。

从图中的刘家港判断,该图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例题2要求学生利用地理方位准确识记辽、宋、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具体方位和建立时间,如果头脑中没有基本的方位概念,是无法解答该题的。

北宋时期,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北部有契丹族建立的辽。

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学习历史要有一定的文史哲理论知识,比如说涉及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地图、地理方向等,政治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初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但往往也是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从多年的中考检测结果看,凡是理论性要求比较高的试题,无论是何种题型,得分率都非常低。

这种现象说明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增加了,而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与发展。

究其原因,是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描述而轻思辨,缺少历史理论的适度渗透和对问题的理性阐释。

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只关注史实、传授知识的教法,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史实材料引出和论证相关的史学观点,引导学生根据“新材料、新情境”,结合所学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并以正确的史学理论为依据,去审视与阐释有关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从而获得启迪和教益。

案例3中的例题1考查学生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来自江浙一带,这最能说明南方已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例题2考查学生仔细审题,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中印”二字是解题的关键,唐朝时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例题3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的理解。

科举制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打破了门第局限,促进了唐朝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巩固与扩大。

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和理论认知能力有限,导致理解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存在理解能力的偏差,往往与题目的考查意图擦肩而过,由此而导致的审题不认真,想当然的解题思维时常成为解题过程中的绊脚石,学生解题能力自然受到限制。

【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答历史题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1.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

就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服务的,一切教学手段、方法、设计都应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教师在教学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针对不同学生在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师的职责。

在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知识与能力是教师首先要完成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落实“双基”教学。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提高理解历史、探究历史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此,基础知识的落实仍然是《历史课程标准》和完成新教科书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对教科书必须进行认真研读,理清脉络,同时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不至于混淆。

目前使用的各个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与原教科书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原教科书更接近史书的编年体通史体例,新教科书更接近纪传体通史体例,这是新教科书的特点。

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整个教科书出发,有备课大局观。

在通读、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注意单元与单元、每课与每课之间的联系后,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从整体上认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每章节的编排意图,然后将这些通过分析和理解、咀嚼和消化,内化为教师自己心中的知识点……唯有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理清了编者的思路,教师才能有可能更好地利用教科书。

”所以,教师在备课前对教科书的研读十分必要,只有将教科书整体研读之后才能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备好课。

例如: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在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讲述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讲述了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包括罗马帝国),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讲述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第8课“古代科技与文化

(一)”讲述了世界三大宗教。

从教科书的编写看,前三课没有涉及到宗教问题,而是安排在第8课讲述,但是三大宗教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佛教就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宣扬的种姓制度才出现的,基督教是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犹太人渴望解脱出现的,而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在阿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