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240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_精品文档.doc

专题七学习策略与问题解决

1.学习策略分类的代表人物:

迈克卡

2.学习策略的分类:

A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B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3.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含义:

A认知策略:

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B元认知策略:

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

C资源管理策略:

辅助学生管理可用资源或环境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4.复述策略的含义及方法:

含义:

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

方法:

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B排除相互干扰

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D多种感官参与

E复习形式多样化

F画线

5.精细加工策略含义及方法:

含义:

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方法:

A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视觉联想、谐音联想、关键词法)

B做笔记

C提问

D生成性学习

D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6.位置记忆法的含义:

在头脑中创建一个熟悉的场景,为场景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回忆时,按路线上的点提取所记的项目。

7.缩简记忆法的含义:

把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变成自己熟悉的事物。

8.谐音联想法:

运用联想,假借意义。

9.关键词法:

把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想象联系起来。

10.生成性学习:

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11.组织策略的含义及常用的策略:

含义:

是整合所学的新的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常用的组织策略:

A列提纲

B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模型或模式图、流程图、网络关系图)

C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12.元认知策略内容:

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B对任务的认识

C对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认识

13.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

A制定认知计划

B监控计划的执行

C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14.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A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C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A注意调节自然条件

B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努力管理策略A激发学习动机

B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

C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D调节成败的标准

E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

F自我奖励

(4)资源利用策略A学习工具的利用

B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15.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内部因素:

A学习动机(影响)

B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前提)

C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促进)

外部因素:

A学习策略训练(直接影响)

B教师日常的教学方法

C学习氛围

16.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A主体性原则

B内化性原则

C特定性原则

D生成性原则

E有效的监控

F个人自我效能感

17.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18.生成性原则:

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19.有效的监控:

学生应该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20.个人自我效能感:

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及他们使用策略的能力。

21.学习策略训练方法:

A指导教学模式

B程序化训练模式

C完形训练模式

D交互式教学模式

E合作学习模式

22.完形训练模式:

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到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23.交互式教学模式:

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六人)一起进行的。

教学生四种策略:

总结,提问,析疑,预测。

24.合作学习模式:

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人主讲时,另一个人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

(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25.问题的含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26.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27.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8.制约“发现问题”的因素:

A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B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

C人的已有知识经验

29.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

算法式(把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启发式(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

30.检验假设的方法:

直接检验(通过实践—即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

间接检验(通过推论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正确的---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3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问题的特征(学生解决抽象问题容易,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困难)B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问题解决)

C定势与功能固着

3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A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B教授与训练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C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1)注意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2)注意练习的内容,提高练习的综合性

D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33.创造性的定义:

又叫创造力,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A流畅性—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流畅性越高。

B变通性(灵活性)--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

C独创性—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具有新奇性。

3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A智力

B个性:

创造性与个性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C环境:

家庭、社会、学校环境

D知识

36.创造性的培养:

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

B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C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集体讨论(脑激励法)

37.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

38.推测与假设训练的目的: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

39.自我设计训练的目的:

让学生实际动手制作某种物品。

40.集体讨论法目的:

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

专题八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41.态度的实质:

A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B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C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行为成分

43.态度的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44.态度的行为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行为的准备状态。

45.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6.道德认识包括哪两部分:

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评价

47.道德情感的特点:

直觉的、伦理的、想象的

48.道德意志:

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9.道德行为:

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5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实验:

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

5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所基于的观点:

认知发展的观点

5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A前道德阶段

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B他律阶段

5~8岁对道德认知具有的特点:

(1)认为规则是不变的

(2)评定是非时,总抱极端态度

(3)判断行为好坏根据后果的严重性

(4)把惩罚看作是天意

C自律阶段

9~11岁对道德认知具有的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2)根据行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

(3)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相称

5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论据:

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5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A前习俗水平

(1)惩罚或服从定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B习俗水平

(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2)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2)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55.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好坏及严重程度。

服从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56.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57.前习俗水平的年龄范围:

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

58.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59.遵守法规和秩序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服从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

60.习俗水平的年龄范围:

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

6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认为法律可以维持社会公正。

62.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6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A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1)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B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向成熟过渡

64.伦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65.人一生中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中学阶段

66.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初二年级

67.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