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
当前形势下,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提高合力效能,并使其真正长期发挥效益。
重点是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育人途径通过互动和整合,建立未成年人成长跟踪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个有活力的、走进儿童世界的、整体的、有机联系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根基。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
“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和处理好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今天,少年儿童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受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资本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都给孩子们成长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极快的速度与强大的渗透力,干扰着他们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加之学校教育的偏失、家长期望的误导,现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不容乐观,影响着民族的发展。
因此,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只满足于原理的阐述,不能只停留于形式主义空喊口号与学校灌输,重要的是依据成长规律组织体验性活动,走向开放的三位一体社会大德育的深入研究,走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效能的研究。
这样,将有利于改变目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单一刻板模式和封闭性,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架设互动桥梁,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小学生道德成长生活化,促使学校德育再上台阶。
我们提出开展《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效能的研究》,注入人本和谐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关爱,关注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形成高尚的、理智的情操,塑造完美的精神世界,实现人格的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力求通过这一课题增强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关心重视少年儿童成长的浓厚氛围,营造各种力量交互整合、时空交叉互动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做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实现学生健康茁壮成长而倾心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效能的研究体系,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立足实际,按照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针对道德教育现状,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系统论制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的具体内容,与主题教育月与学科相结合,通过互动和整合,组织建立跟踪教育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以学校为首的整体有机的育人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发挥实效的育人运作模式。
使学校管理不断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以取得家庭与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资源与功能在整合中的良性互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大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力求在实践基础上,研究建立少年儿童成长跟踪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家校交流渠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整合的目标、评价和操作方式,并以此来推动和促进学校校风进一步改善。
2、体现“教育社会化”,在“三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效性、针对性上有所突破,促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较大转变,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学生在“教育社会化”实践活动中切实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德育途径的深化和整合研究:
以活动为点,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不断拓展与地位不断提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优化与运作实践模式;
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建立主题教育月、争创新三好等实践活动、跟踪教育等运作机制,形成以学校德育处、少先大队为主体的三结合运作体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
2、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学校道德教育在充分利用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新与提效。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所研究内容、信息、材料、方法进行整合,第一,创新以往思品课堂的教学方式,在联系并深入自身学习及家庭社会生活上下功夫;
第二,深挖各科教材德育教育因素;
第三,编写校本道德教育教材,打造学校传统、持续完善加特色的德育亮点。
3、家长素质的提高与家庭德育提效的深化研究:
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编辑家长学习材料,推动学习型家庭建设;
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
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学校网站、教学开放周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4、研究在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机制中,探索少年儿童品格教育方式,开展班级管理与学生主体性教育成长和谐发展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有机的整体的教育工作合力,以达到三位一体化,构建新育人模式。
我们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
2、创新性的原则;
3、服务性的原则;
4、实用性的原则;
5、可持续发展性的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采取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课题研究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两年半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09年7月——2011年2月):
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课题总结,申报结题阶段。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研究指导
课题申请伊始,我校首先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xx市政协常委陈文诗、xx市教育局xxx、全国劳动模范、南粤优秀教师、汕尾市名校长xxx等同志担任本课题组的顾问,由年青有知识充满干劲的德育处主任任组长,十几位责任心强,有开拓精神的骨干老师为成员。
课题小组定期组织例会,明确研究任务,并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制定方案的办法,请教育专家、课题顾问有关同志来我校莅临指导、培训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界定、意义、实施细则、步骤、具体措施、保障机制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讨论,这为本课题方案制定和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筹备课题、制定方案、申请立项
(1)、调查摸底,积累素材,
我们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和现状调查工作,广泛查阅了各种相关的理论,查阅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资料;
另一方面发动全体教师对学校所在社区、家庭有关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发展等总体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①、家庭经济状况严重制约着家庭教育综合环境的改变,家庭经济收入上的明显差别造成了教育事实上的不平等;
②、家长的文化教育素质多数较低,难以形成家庭中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教育态势;
③、家长个人品质某些缺憾对构建学习型家庭来说是一种不良的隐性影响和阻力;
④、大量家长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孩子”处于监管无力甚至是无人监管的状态;
⑤、社区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对关心下一代教育只是纸上谈兵,甚至无人问津。
(2)、制定方案、申请立项
我们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收集到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数据,并从教育教学实践、学生思想实际状况出发提出问题,从中找出普遍性的作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来研究,并建立专门的档案进行管理,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基于调查了解,我们认为: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很有必要,而且,这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深化、提升的过程,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通盘思考,形成协调机制,挖掘资源,整合力量,不断推动建设进程,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经专家指导,集体反复讨论,严格推导论证,专人执笔,确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课题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了开题论证,申请立项。
3、注重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普及科研理论
(1)、了解研究载体,明确目的。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为使课题组老师加深对研究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理论素养,我们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组织大家对《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小学实践导引》、《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等资料进行认真研读,使大家充分了解了此项课题的内容及特点。
特别是在寻找学校家庭社会和谐有效德育途径方法方面,把看似抽象的道德信条具体化,以使今后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吸取有益的营养。
(2)、学习先进经验,少走弯路。
课题小组搜集了大量有关研究课题的优秀经验,组织老师们学习《中国德育》、《新德育》、《小学德育》、《班主任叙事》《班主任基本功》、“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管理细则”等资料,及时登陆“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等德育网站,寻求有关和谐德育教育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教师们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撰写了120多篇心得体会,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力争为我所用,这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实施阶段
1、广泛实施素质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是德育教育的关键,而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效能,首先学校须从自身做起,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夯实内涵。
(1)、上下齐抓共管,搭建“三位一体”德育平台
以学校为主阵地,完善自身德育体系,立足校情,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活动。
首先,学校成立了由副校长担任组长、德育主任任副组长,以教务主任、学年组长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了德育工作的齐抓共管。
(2)、师德培训树榜样
两年多来,学校坚持开展师德教育,走进家庭和社会,共建共创师德教育途径。
期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体教育探索》、《素质教育理论操作与实践》等论著;
拨出专款购买有关书籍,订阅了几十种报刊杂志,供教师们阅读、学习、借鉴;
到汕尾实验小学、广州碧桂园等市内外学校听课共230多人次;
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评课、作业批改、课件制作等交流,每学期第八周左右举行专题教学竞赛;
走访了700多个家庭,共1万多人次,深入陆丰市和安华村等,了解汕尾地区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远景,拉近了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及学生的距离,家长加深了对学校的理解,教师受到教育,培养了责任感。
(3)、创设德育环境的熏陶作用
2009年以来,我校增加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添置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共有36个功能室与教育教学相配套;
光纤10兆校园网、25个多媒体教学平台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为学校教育教学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
以校风、教风、学风、修身、立志等为内容布置校园,催人上进;
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名家书画诗词、艺术长廊等上百幅,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并引领师生走向成功。
(4)、创新学校常规管理
①、班级常规管理由过去的重“校本位管理”转向“家校互动管理”。
ⅰ、创新家校联系制度。
自2009年上半年启动本课题研究以来,学校德育处制定了新的家校联系制度,将以往“班主任一学年必须对所在班学生进行一次家庭普访”,改为“家校互动双访”。
家校互访工作的实施,一方面大大的减轻了班主任工作的负担,使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有效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ⅱ、养成教育扩大参与监督和评价的主体。
实践中,我们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细化为“导”“促”“评”三个方面的工作,从实际出发制定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细则》。
操作层面上,在班内及其学校所倡导的所有活动中,将这三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评”带“促”,扩大了参与评价的主体,具体分为:
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社区点评、教师综评等五个方面,其中对家长参评、社区点评由各班家长委员会组织进行,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ⅲ、构建学校、家庭合作的“询”“导”机制,做好对“问题学生”的辅导。
赫而巴特说: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实施常规教育家校互动管理,我们特别注重在培养优秀,发挥优等生作用的同时,建立“问题学生导师制”,开辟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在“心理咨询工作细则”中,我们强调心理咨询家庭与学校的结合,由过去的在学校“关门”咨询,变成把对“问题学生”心理咨询与对家长的心理咨询结合起来,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为三方搭建心理平台,对学生侧重于心理辅导和矫治,辅之以行为观察和督促。
两年多来的研究中,我们要求各年级分班级制定辅导计划,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问卷调查,将学习上懒惰、情感态度价值观偏离常规、做事无目的、无兴趣、厌烦、对立、态度恶劣等的学生,列为主要辅导对象,教师不仅能自觉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且能将重点放在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的矫治和转化上,做到了面的关注与重点研究对象转化工作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导”与“询”的共同目标,使常规教育取得较好效果。
②、多方面多层次开展德育活动,促养成教育
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关爱、赏识、习惯”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多种活动。
如:
开展“班班创特色”活动,人人展特长;
开展读书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重大节日走出课堂,走进家庭和社会,开展以“尊师守纪、做合格小学生”、“文明礼貌、宽容待人”、“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和“我爱我校,追逐梦想”等为主题的月主题教育活动,以及争创“新三好”活动,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情操。
两年多来,学校先后举行各类教育教学竞赛、庆祝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100多场次,保持我校“全国艺术特色学校”和“广东省德育科研课题实验学校”美誉不退色。
2、加强学校与家庭双向交流,形成互动的教育局面。
陶行知先生说过: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1)、真抓实做,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
①、研究工作最初,我们就向家长发放了《小风帆艺术学校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让家长清楚了解自己的教育方式;
②、组织学习讨论,让家长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
③、多次聘请团中央知心姐姐和国家教育系统部门王庆祝教授等做讲演,让家长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成才观;
④利用“校信通”平台,及时向家长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90%以上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2)、抓住规律,创新家校联系,形成积极的教育合力
我们深知:
要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传递给家长,使学校收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最佳效果,还要真脚踏实地,针对实际,抓住规律,找到交流的通道。
我们的几种做法:
①、成立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家长代表会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为了及时反映多数家长的意见与呼声。
学校挑选45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理论、文化知识,热爱教育事业的家长,完善家长委员会。
2009年起学校共举行家长座谈会、家长代表听课和监督期中期末测试等共28次,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每次及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每次座谈和家长会上对其他家长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调节作用,使学校及时整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
②、改革家长会
在过去全校每学期一次的基础上,每班每学期增开两次,并且根据各年级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例如: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家长、学生对学校的一切都陌生,为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九月份一开学便向一年级家长开课。
从作息时间、课程安排讲起,到如何注意培养孩子做人及习惯的养成,再到教育孩子的艺术技巧等;
针对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入初中,巩固小学学习成果,做好向中学过渡的准备等情况,单独对六年级学生家长开课。
而且家长会内容有作业展览、优秀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家长介绍教子经验、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学生展示特长等,内容非常丰富。
③、打破千篇一律的家访方式
“到什么山砍什么柴”,我们采用的具体方式是:
第一,学校规定每学期开学初、期中测试后和放假前家访;
班内学生有成绩或出现问题,及时家访;
家访时教师对家长的职业、阅历、经济、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存在着个体的差异等具体问题详细了解,做具体分析;
注意家长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家庭气氛等条件,随机应变地调动访谈方式和内容;
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表现情况时,多以表扬为主,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对学生的缺点去旁敲侧击地指出,或通过表扬别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点提醒家长,让家长明白自己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该朝那个方向努力。
④、家长接待日
为了增加教育效果,改变教师单一走访方式,实施家长主动来访制,学校特设家长接待室,每周一至周五开放。
实验证明,鼓励性和引导性加灵活机动的家访,不但会使家长及时详尽的了解自己孩子,拉近老师和家长学校的距离,同时会增强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度,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喜爱,增强努力的信心和勇气。
⑤、家长开放日
学校在以往每学期举行全校性一次家长开放日基础上,再规定班级每学期每月一次。
一是家长被请进课堂,使其深深感受到老师、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既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有助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真正了解;
二是发放家长联系单,请家长用书面的形式反映一些问题、探讨一些方法、交换一些意见,省时高效,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三是每次请家长以不记名的形式投放意见卡,提出合理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之间的交流。
⑥、开通学校网站,搭建共育桥梁
2009年,我校成功地开通了“xxx艺术学校家校通网站”及其“九叶网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互动平台,将学生到离校通知、学校各类信息、班级、学生近期和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其要完成的家庭作业等信息及时发布给家长,为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向学校和班主任提供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及时了解家长的反馈情况提供了方便,加强了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间的全方位沟通。
⑦、书信往来,营造良好氛围
与xx市邮局协手,在学生与父母及其亲人之间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书信往来活动。
2009年——2011年7月间。
活动紧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困惑,要求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的感想告知父母或其他亲人,再由父母或其他亲人写一封回信给学生。
前后两次活动共发信件1000封,收到信件共900多封,通过了解,学生几乎都能将自己心灵最深处的感触写入信中。
有心怀感激的,有关怀父母的,有为自己行为感到忏悔的,有表决心的等等。
而父母等亲人的回信中更多体现的是对子女的宽容和博爱,使学生更多的明白父母及长辈的深厚关怀和期望。
一次次活动无疑是学生与父母心灵及灵魂上的一次交流,也为家庭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拓宽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方式,夯实社区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良好的社会风气、道德、习惯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成长。
我们主要抓了两项工作。
一是广开宣传渠道,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进行德育宣传;
二是深挖社区教育的作用,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1)、广开宣传渠道
①、建立红领巾书屋,间接接触社会,丰富知识积累;
②、成立“文学社”,开辟育德阵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思考、讨论社会现象;
③、“警民军民共建”常抓不懈,先后8次聘请汕尾市社会各界人士来校演讲和宣传,形成学校、社区一体,共建文明学校(社区)的新格局。
(2)、与社区街道挂钩,关注学生社会表现
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在相关街道和村落设立了由学校牵头、由家长出面组织的“督教小组”,形成了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校外育人机制。
“督教小组”,主要成员是学生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能够及时地向学校反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情况,共同筑起了社区、家长、学校的互动平台。
社区广场出现孩子们乱丢纸张果皮现象,社区组织了“我为广场设计广告”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写出了“大手小手齐动手,共创环保模范城”和“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口号,由于学生参与其中,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仅不乱丢纸张,而且还监督大人不随意丢垃圾。
同时,我们又将“督教小组”这一校外督教举措报告给居委会,取得了居委会的重视,并且纳入了各居委会日常工作的范畴,进而形成了“三结合督教”的长效机制。
(3)开阔眼界,扩充实践基地范围
我们与派出所、敬老院建立共建关系,把学校附近的农场作为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
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去,到基地进行种植、采摘等活动;
组织少先队志愿小队,到凤山广场捡垃圾、打扫卫生;
到五保户家进行慰问,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从小学习敬老爱老等。
这样做,不仅对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开阔眼界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更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
(3)、走出校门,实施主题鲜明的各类活动。
我们根据实际,由少先队组织做好五个结合活动:
一是与重大节日结合,如清明节、植树节、国庆节、教师节、老人节我们都要组织不同的活动,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是与季节结合,组织春游,暑假组织夏令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磨炼学生意志,秋天对农民进行严禁焚烧秸秆的宣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是与厂、队、所结合,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和战士交谈,体验军队生活;
四是与校园环境相结合,开展爱我校园,美化我校园,为学校争光等教育活动;
五是与时事相结合,开展体验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除此之外,每学期开展一次“安全周”、“绿色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