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9901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docx

(2)“文革”时期;

主要原因: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

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3)史观:

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方面: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

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解析]第

(1)问,由“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废止读经”“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可知,变化是从重儒家经典向为共和国服务。

所起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2)问,由图片信息可知教材为“文革”时期的。

其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指导思想、“文革”对教育的冲击等方面组织答案。

第(3)问,由“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以看出是革命史观。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体现了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密切了国际交流……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体现了整体史观。

“时代要求”应从我国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完善、经济全球化加快等角度回答。

14.L1T4[2013·

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

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

王曰: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

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

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他说:

“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14.[答案]

(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

服饰应利民、便用;

服饰须因时势而变。

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

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

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外来文化影响。

(4)略。

[解析]

(1)问,“目的和观点”依据材料“王曰: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有:

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

服饰须因时势而变;

“时代背景”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乱不断等角度思考。

(2)问,“原因”依据材料“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得出;

“政治前提”依据所学可知是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

“影响”依据“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可知,服饰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第(3)问,“变化”依据材料很容易看出服饰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回答。

第(4)问,首先要归纳材料蕴含的主题,比如服饰(或社会习俗)的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后再结合史实进行论证,论证时要做到史论结合。

1.[2013·

咸宁模拟]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

以上情况表明( 

 )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1.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

“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A项与题意相悖;

题干反映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是因清朝官员深为不满,B项正确;

C、D两项在题干中未反映和涉及。

2.[2013·

盐城调研]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B.①②④

C.②③D.①②③

2.A [解析]材料反映上海出现洋楼、洋轿、洋灯、洋锅,说明①正确;

“莫不以洋为尚”说明②正确;

③说法不符合史实;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虽然受到西方影响,但仍保留大量传统东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体现的是土洋并存,故排除④。

3.[2013·

南京调研]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

图中文云:

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

……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

系辞上》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3.D [解析]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

A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

B项说法绝对;

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4.[2013·

皖南八校二联]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C.人们婚

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风俗礼仪变化的理解。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说明当时人们的婚俗观念已受西方的影响,故选C项。

5.[2013·

太原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5.C [解析]据题干材料分析,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影响,但

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根除,它的影响范围有限。

咸宁模拟]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

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答案]

(1)主张:

易服、剪辫。

理由:

影响外交;

影响工业生产;

影响军事;

不利于个人卫生;

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

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新变化:

否定传统生活习俗;

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

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

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

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解析]第

(1)问,阅读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

(2)问,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

第(3)问,抓住关键信息: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其认识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

南昌模拟]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

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

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

100

食品支出

43.6

40.9

39.6

37.1

34.7

衣着支出

17.4

16.7

14.0

13.6

13.2

设备用品及

服务支出

9.4

9.5

10.4

12.2

11.2

医疗保健支出

3.9

4.5

4.9

6.4

交通通信支出

5.5

6.2

6.0

7.0

娱乐文教用品

及服务支出

10.0

12.8

13.3

14.2

居住支出

6.7

7.1

7.9

8.2

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

4.1

4.6

4.7

5.4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2.[答案]

(1)观念:

材料一反映提倡等级、崇尚节俭;

材料二反映逾越等级、追求奢侈生活。

现象:

封建制度的衰落;

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

重利奢靡的风气。

(2)崇尚洋货:

西方列强入侵,洋货大量涌入;

西方工业产品的优势;

工业文明的冲击。

倡导国货:

民族危机加深;

实业救国思潮;

民族工业发展;

民国政府倡导;

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变化:

由重温饱到重健康、舒适;

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

原因:

改革开放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

(4)因素:

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要理解材料信息含义。

回答第二小问,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变化、等级制度等方面归纳材料二的现象。

(2)问,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回答“崇尚洋货”的原因。

据所学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发展,政府和一些实业家逐渐“倡导国货

”。

第(3)问,从材料信息归纳变化。

回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进步等知识回答原因。

第(4)问,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传统、家庭收入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观念,据此回答即可。

L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37.I2L1C[2013·

北京卷]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

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

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

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

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

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

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

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

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7.[答案]

(1)特点:

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历史状况:

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

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

文化发展相对多元。

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2)阶段和理由:

(示例)

第一阶段:

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

第二阶段:

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讯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示例1: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

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

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

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

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

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

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

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

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

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

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示例3: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

从发布者角度看:

19世纪7

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

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解析]本题以古今中外纪年(计时)等方式的演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

第二小问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全面思考,避免简单化处

理。

(2)问,第一小问依据表格提供的信息不难划分阶段;

第二小问19世纪中期前后,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的原因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思考。

19世纪晚期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原因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思考。

第(3)问比较好的思路选择是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归纳概括成几个角度进行论证:

如发布者的变化、区域传播的变化、使用范围的变化、影响大小的变化等。

本题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一是思路狭窄,不能从多角度阐释、论证问题;

二是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6.L2[2013·

江苏卷]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