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文化杂谈董兴宝Word文档格式.docx
《茶的历史文化杂谈董兴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的历史文化杂谈董兴宝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是某某地方新上市的新鲜茶叶,带盒给您品尝一下……漫步在我国南方各城市,茶叶店铺比比可见,数量上仅次于饭馆的数量,人们购买茶叶,尤其是一盒盒包装精美的茶叶,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享用,更多的是用来做礼品交际,而人际交往中,送盒茶叶,也是不俗的举动,多被世人所接受。
而茶叶,最初是什么年代成为礼品或贡品的呢?
据《史记·
周本纪》所述,周武王带兵伐纣时,有茶作为珍贵贡品的记载。
当时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
那么,周武王就是现有史料所载第一个与茶有关系的帝王了,也是最早的关于“茶”成为贡品的最早记载了。
茶当时只所以作为珍贵的贡品,自然是因为当时的稀缺性,并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的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才逐渐走向民间,直至现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茶为什么能成为人们交往的高雅的礼品呢?
一来国人饮茶的人非常普遍,许多人喜爱饮茶,人们乐意接受茶叶;
二来,我国的茶文化底蕴深厚,许多人以会品茶为荣,正因如此,在人们的交往中,以会品茶为荣,特别是有经济基础、有社会地位或在文化、艺术、政界有一定地位的人,或多或少都喜欢品茶,讨论茶有关的话题,而与茶密切相关的紫砂壶等各类茶具,自然也是人们馈赠的佳品。
尽管如此,社会上还是出现了对茶叶过度包装和炒作的现象,前几年热炒的“普洱茶”,动辄几千上万元一斤,许多人保持了极大的热情去投资、囤积茶,结果血本无归。
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将一些大红袍、龙井等新上市的“春茶”炒作到数万元一斤,甚至成为个人权贵腐败的载体,实际上,这些现象恰恰违背了高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亵渎了茶作为有品位的人际交往用品初衷,也是违背了人们精心品茶的初衷,必然遭到失败。
至此,期望人们保持对茶的一种敬仰,保持平凡、平静的心去对待和使用它,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才能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健康的发展。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三
茶的最早入“礼”之说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品茶论道,还是影视作品中品茶行为,给人们的印象都是高雅的行为,是礼仪之邦的人们一种安静而优雅的行为,而在我国的历史上,早在周代,“茶”已经融入礼仪中,最重要的说法则是“三茶六礼”了,这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的历史文化,恰恰符合我国传统“中庸之道、已静制动”等传统文化。
据说,茶礼是中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原来出于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
所以,民间以茶作为男女订婚的茶礼。
而“三茶礼”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另一种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百果;
第二道莲子、枣子;
第三道才是茶。
吃的方式也有讲究:
第一道、第二道是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子与嘴唇触碰一下,即由家人收去,第三道茶作揖后才可以饮。
据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
士昏礼》记载,“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
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
我国历史上,正是茶早已经融入礼仪中,才有了流传至今各类茶文化。
而在现代国人的交往中,客人一到,第一件事情则是上茶,请客人品茶,边品边聊,而在各类宴请活动中,也是先上茶,再上菜、酒。
在各类会议上,也往往是专门安排端茶倒水的服务人员,许多论坛、会议当中还安排“茶歇”。
在用茶待客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文化习俗。
例如,我国北方则有“茶要浅、酒要满”,意思是给客人斟茶的时候,要在茶碗中少倒,不可以装满,而给客人倒酒,则要强调满杯,以显热情。
而在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也喜欢饮茶,国人与他们交往中,则往往喜欢按照国人的习惯,对他们一到,先安排泡茶,但让一些外国人疑惑的是:
为什么不征求我意见,让我选择茶水、饮料还是咖啡呢?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凸显,在人们的交往礼仪中,主动询问来点茶水还是咖啡、饮料,也逐渐成为日常交往活动中的环节,也符合国人强调“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
相信,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当人们有了更多休闲时间后,“茶”相关的礼仪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内容将更加丰富。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四
茶最早被人食用之说
在许多城市的街头巷尾,“茶叶蛋”是常见食品。
众所周知,茶叶蛋是煮制过程中加入茶叶的一种加味水煮蛋,是一种风味小吃,也是我国的传统食物之一。
因茶叶蛋的制作方法简单,携带方便,多在车站、街头巷尾、旅游景区等游客行人较多之处置小锅现煮现卖,物美价廉。
可以做餐点,闲暇时又可当零食,实用和情趣都兼而有之。
这是茶做食品的一个小例子,而我国台湾许多产茶区的茶农及饮食店,则善于把茶叶作为烹调风味名菜的好原料,他们在采茶之余精研各式各样的茶食品,如茶叶芋、炸茶菁、茶汤鸡、茶叶馍头、茶饼、茶汤圆等茶叶食品。
说起茶叶当菜食,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初期,已出现将茶叶当“蔬食”。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当宰相时,非常节俭,饮食上他只“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这里说的茗菜就是用茶叶做的菜肴,这是茶始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的最早的记载。
在我国,鹅肉以煨汤居多,还有做卤菜等等,用茶叶熏出来的鹅肉,不但鲜嫩松软,而且清香不腻。
而“茶香牛肉”,也是一道美食,无牛肉腹膻气,茶香肉酥,冷餐热吃皆宜。
而“龙井茶鸡”也是既营养又美味的菜品。
龙井茶所含丰富的叶绿素、维生素C,山鸡鸡肉的钙、磷、铁含量较一般高很多,并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对贫血患者、体质虚弱的人是很好的食疗补品。
龙井茶鸡集两者之有点,茶鲜鸡肉香。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在广东,喝“早茶”已经不是简单的喝茶,而是在喝茶过程中,慢慢品尝各种粤式美食。
虽然古代就有茶做菜肴汤料食用的记载,现代人也有茶与其他食品的做法,但总的来看,茶做食品并不是非常普遍,而各种茶做成的饮料,则是非常普遍。
从人们饮茶的普遍性、对茶的喜爱,以及茶的各类营养价值上讲,未来,人们肯定会将茶用于更多食品的制作中,推出各类加入“茶”元素的各类特色美食,将茶与肉、米、面、水果、蛋等食品结合,将我国茶的使用内涵不断拓展,像茶饮料那样,让更多人通过更多食品享受到茶的“色、香、味及营养”。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五
茶的最早成为商品之说
茶叶对现代社会来说,已经成为最普通、最普遍的商品了,无论是大型超市还是小商店都有各种的茶叶出售,而且,专门销售茶叶的店铺更是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
而茶叶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商品的呢?
据西汉时期《僮约》记载,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
“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这是茶叶作为商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在我国,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
2009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约186万公顷,茶叶产量为136万吨,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
我国茶叶年出口量在30万吨左右,仅次于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
与世界主要产茶国相比,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较低,目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约2800万亩,约占世界的44%,但产量只占全世界的33%左右;
中国茶叶产量亩均产茶不足50公斤,而印度亩均产茶超过250公斤。
我国茶叶的年产值仅仅在300多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及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一年的销售额。
茶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保健饮料,居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首,虽然茶及茶文化都源于我国,我国茶叶产量巨大,但通过上述数据看,我国的茶叶总体效益并不高,与许多国家比,在产业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还需要提高。
尽管我国自汉代以来茶叶就成为交易的商品,但茶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还不够,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
闲暇之余,端起一杯清茶,静静的品尝中,不由得在思索,我国虽然是产茶大国,产业产量巨大,虽然我们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无论是种茶及制茶的工艺科技含量都不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内容还比较少,这些,都需要爱茶的人,在细细的品茶中思考和探索,才能使茶叶经济更加发达,让更多的种茶制茶人受益;
通过茶叶经济的大力发展,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并置入更多经济元素,才可以更好地弘扬茶文化,用茶文化来影响世界的文化。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六
茶具的最早使用之说
提到茶和品茶,人们便自然想到各类茶具,对现代人来说,常见的茶具则是指:
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而在古代,对茶具的分类则丰富得多,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有:
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等。
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
据《云溪友议》说:
“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对于自古至今,人们都在使用的茶具,究竟起源于何代呢?
根资料介绍,“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
“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
对于现代人来说,尽管接触的茶具的种类没有古代多,但人们在茶具使用功能、增加文化元素等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
例如,大家熟悉的紫砂壶泡出的茶叶则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景德镇生产的各类精美的茶壶、茶杯等器具,则是加上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增加了许多文化元素;
而为了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经常外出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制造出了许多便于携带、又有保温功能的茶杯,人们用其泡茶后,可以使几个小时内的温度不变;
还有的高级茶杯,除了保温功能外,还增加了能释放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多功能、文化品位更高的茶具出现。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七
我国茶的最早出口之说
众所周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大量的茶叶出口到全球各国,茶叶成为全球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
根据媒体报道,自2005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量在30万吨以内,2009年首次突破30万吨,2010年出口量达到30.24万吨,出口金额达7.84亿美元。
那么,我国的茶叶,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为商品出口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茶叶出口是在汉代,相传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通过专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兴起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当年主要是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这也表明茶叶已经开始做出口商品,这是我国茶叶作为商品出口最早的记载了。
随后,在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随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虽然我国茶叶的出口历史悠久,出口量巨大,但总的来看,仍然缺乏在国际上具有著名品牌的企业,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等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认可的标准;
出口的茶叶商品也是粗加工,获取的利润微薄,甚至不及国外负责销售的品牌企业赚取利润多;
国内茶叶种植及加工企业,自主创新不强,深加工不发达,文化含量不够等,这都制约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总之,我国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对于国人来说,几乎男女老幼都喜欢饮茶,特别是成功人士,喜欢边品茶边思考问题,思考茶叶发展以外的各种问题,而很少对茶叶本身的发展问题思考;
每当我们慢慢品尝各种茶叶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应该抽一些时间来思考:
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如何把我国的茶产业做得更大,如何增加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科技含量,让其有更大的发展,惠及更多民众,要实现这些,还需要更多人的思路和探索。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八
茶的最早成为高级饮料之说
茶,对国人来说,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用品。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几元钱的最便宜的茶,对于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来说,可以享用到动辄几百、上千,甚至是几万元一斤的各种名贵茶。
从历史资料看,茶叶并不是一开始就广为流传,据考证,茶开始作为饮品,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
西汉末年起,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因此,茶在当时之所以成为部分人的高级饮料,是因为当时茶的种植和产量并不高,仅能供部分人使用,可以说,当时茶是一种“奢侈品”而非普通生活用品。
在古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现代人认为最普通的茶,也仅仅是达官贵人能享受到,而普通老百姓不能享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级的东西追求也越来越多,也就是对“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最普通的茶叶来说,如何才能成为奢侈品呢?
稀缺性的、名贵的茶叶,似乎可以成为“奢侈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用最普通的原料造出奢侈品来。
比如,LV包的材料,并没有特别或特殊,更多的是其设计、加工、品质及文化元素;
对于名表、名车也是如此,并不是其制作材料的特殊,更多的是独特设计、制作工艺和长期形成的品牌。
而作为产茶的大国和举国上下饮茶的众多者,我国生产的茶的商品,却没有一种在国际上被认可的品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奢侈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名酒、名表、名包、名车、名牌服装等,在各种日用品中,都有自己的奢侈品的牌子,而唯独我们数以亿计人的每天都离不开的“茶”,却没有自己专属的奢侈品的品牌,我们不能靠稀缺的“大红袍”、“千年普洱”等少量的茶作为奢侈品,而更多的是在加工方式、手段、制造和销售企业的品牌、文化含量的增加上探索、创造出茶中的品牌,用普通的茶的基本材料,制作出不普通的茶中的奢侈品,让多数人认可、让部分人享受它,才是我们应该静心思考的问题。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九
茶的最早作为药用之说
对于茶叶来说,国人使用的途径或目的包括:
泡茶作为饮料喝,这是最基本的用途。
还有的加入到食品中使用,最普遍的莫过于“茶叶蛋”;
同时,对于各种的茶,经常饮用,往往还有一些不同的保健和医疗作用。
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绿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
绿茶中的这些天然物质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
再如,红茶可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
对现代人来说,常饮茶的保健、理疗作用基本是了解的。
作为茶的理疗药用作用,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秦汉前,基本上是茶的药用时期。
《神农本草经》说:
“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说: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华佗《食论》说:
“苦茶久食,益意思。
”等等,当时的记载弥漫着以茶为药的种种经验之谈。
魏晋以后,茶的功能已逐渐转移到饮料上,但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它的药用功能。
陆羽《茶经`一之源》曰: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在《七之事》一节中,他又引经据典,指出茶具有益神省脑、轻身利尿、解毒疗疮、治小儿惊厥等效用。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说得更干脆,也更玄乎,说茶为“万病之药”。
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的《茶谱》说得比较全面合理:
“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
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古人凭长期的实践、观察,了解了茶叶的药用功效,而现代人则借助现代科技,通过分析茶的成分,认识茶的药理功效。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为了得到健康的体魄,选择合适的茶来饮是重要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
通过慢慢品茶,体会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平和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保持平常的心,才能更有利于健康;
相反,既使常饮用高级茶,但总是患得患失,心情忧郁,则是茶的药理功能大大减弱,甚至不起作用。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十
“以茶代酒”典故的最早起源之说
自古至今,国人的日常社会交往中,离不开吃饭和饮酒,对国人来说,似乎是“无酒不成席”,无论是现实日常生活中,还是古代或现代影视文化作品中,主宾席间“红筹交错、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是最为常见的情景,而在此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形是:
客人由于某些情况不能饮酒,而又需要敬酒或主人提出敬酒、要求自己喝的时候,往往举起茶杯说:
“以茶代酒”。
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私家车辆的增多,人们开车外出参加社会活动增多,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不能饮酒的情形增多,“以茶代酒”这种方式使用的频次也越来越高。
那么,“以茶代酒”的典故是来自什么年代呢?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
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
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
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荆。
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
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
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
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
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
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从以茶代酒的故事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由于韦曜并不能喝酒,但又必须履行端杯的形式,因此,采取了这种折中的办法,这也是国人的灵活性、变通性的生动的例子。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过度的饮酒,都容易让人失去控制,使人变得兴奋,容易做出合乎常理的事情,导致酒后误事;
而对于茶来说,更多的让人心静下来,如果人们的交往通过“酒”作为载体和实现方式,则多了几分豪爽和义气,而如果以“茶”来作为载体,则更多意味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充满物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更应该努力的着用喝茶的方式交往,用平常和平凡、平静的心去对待浮躁的人与社会,将是人际交往的另一种境界。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十一
茶被最早加工成茶饼之说
我们现在日常品用的各类茶,无论是绿茶、红茶、黑茶还是普洱茶,都是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例如,对于普洱茶,我们经常看到的茶饼,一般是茶叶经过采摘后,进行短暂的高温处理、晒干、筛选,然后压型,蒸汽软化茶菁后,将其压制成饼、沱、砖、瓜等形状,最后将将成型茶叶至于阴凉通风处,待茶叶干燥后成型。
即使商店里散落卖的茶叶,也是经过了多次加工制成。
而对于茶的最早被加工或被加工成饼的记录又是来自何年代呢?
后来又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呢?
唐代陆羽《茶经·
七之事》,引三国魏张揖《广雅》:
“荆巴间采茶作饼”,书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这是中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唐、宋两代是中国饼茶生产的鼎盛时代,当时又有茶饼、团茶之称。
其制作方法,据陆羽《茶经·
三之造》介绍,一般都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共七道工序。
宋代的“大小龙团”是一种著名的饼茶。
饼茶饮用时要先敲碎,再碾细、过筛,然后用沸水冲泡盏中的茶末。
尽管我国有1000多年的茶叶制作历史,特别是近代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各种茶的生产全部可以机械化。
但与全球各国先进的制茶国家比,我国茶的制造加工还存在需要不足,例如,小加工企业多,规模小,产品稳定性差;
企业认证少、对农药或重金属的检测手段能力弱;
与国际接轨的加工标准意识差,无法形成知名的国际品牌。
当我们慢慢品茶的过程中,在享受茶的清香和领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意识到,茶叶加工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茶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产量巨大、爱茶者有数亿人,但我们加工出来的茶叶在标准控制、科技含量、品牌价值等方面,却落后于一些国家,我们应有理由,有能力加工出科技含量更高、品质更优、质量更问题、品牌价值更大、被全球认可度更高的各种茶叶,我国的茶产业才能得到更大发展,我国的茶的文化才能弘扬到全球。
茶的历史文化之最系列杂谈之十二
茶最早开始形成文化之说
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归根结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表现之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茶文化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闻、品茶等行为,和中华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最大原产地,而且在不同民族、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饮茶习惯和文化风俗。
那么,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什么年代呢?
根据资料显示,多数人认为茶文化的形成始于晋代,《晋书》、《茶经》等均有晋朝茶文化初步形成的记载。
茶文化产生之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晋书》提及的以“茶果”待客或作宴的陆纳和桓温,就都是当时饮茶和嗜茶代表人物。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也是茶文化最早的开始出现的体现。
唐朝是茶文化的发展时期。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还与当时佛教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标志。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宫廷茶文化、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兴起。
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