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大家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
观察长方体的棱是几个面相交的地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2、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
课下同学们都研究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全班交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成相同(特殊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提问:
让同学们指出12条棱,发现数的很混乱,所以可以给他们分类。
讨论交流,同学汇报
分3组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
分4组长宽高分一组
(3)几条棱能确定一个长方体?
3条棱,一组长宽高能确定一个长方体
3、认识长、宽、高。
(1)师:
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生2:
可以全部量出来,在把它们加起来。
生3:
只要量出其中的三条就可以。
师:
那你说说量哪三条?
为什么?
只要量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因为长方体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怎样求总棱长?
生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
4或者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
4+宽×
4+高×
4
(2)师:
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随堂练习。
1、看图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2、
5cm
4cm
3.5cm
出示一个长方体,
上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都是多少?
正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都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
已知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研究二:
(1)正方体有几个面?
都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面积相等?
(2)正方体有几条棱?
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五、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一说他们的关系
六、综合练习
辨一辨:
1、长方体有8个面、6条棱、12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5厘米
3厘米
2厘米
选一选:
右图中长方体前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①15②10③16)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米,棱长的总和是()米。
(①18②24③36)
摆一摆:
1、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摆摆看。
2、小组合作:
用8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拼法?
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如果用24个呢?
七、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知识、学法、兴趣)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面:
6个完全相同正方形
(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棱:
12条全部相等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
8个
分为3组、4组、2组
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教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点)
1.结合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物,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
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
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效果分析
本节课用了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学,学生兴趣度高,自己研究的比较透彻。
课初,老师找了一些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建筑物图片,以及厨房内景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的立方体,感受生活中的立方体。
因为课前已经布置了研究任务,所以上课直接让小组汇报,第一小组四名同学汇报的很流畅,但是忽略了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情况,下面同学发现了这个方面,起来汇报交流。
因为长方体的特征比较多,所以教师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让一位同学完整的汇报了一遍,说的非常清楚准确。
在长方体棱这部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把12条棱分组,以便更清楚的数出这12条棱。
原本认为同学们只有两组不同的分法,按照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分为3组、按照长宽高分为4组。
可一位同学有不同分法,把12条棱分成2组,她发现了特殊的长方体,两个正方形的8条边都相等为一组,另外4条相等的棱分为一组,让我很惊喜,说明孩子动脑筋思考了,我们上课正是需要更多像这样有不同想法的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
总体来说这节课比较满意,虽然预设的课程没进行完,还需课下进行,但孩子们优秀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基本的立体图形,上课一开始我先给学生看了几幅生活中长方体正方体的图片,让他们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广泛应用,给人简洁明了的感受,逐步引入。
基本有这么几个值得说的地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
4、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
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遗憾的是,多说了一些三条棱确定一个长方体的知识,导致正方体的特征没讲,让他们课后自己研究,时间上没有把握好。
而且感觉整个课堂气氛不活跃,知识比较多比较杂,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并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堂,希望以后继续加以完善,珍惜每一节讲课的机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观察、整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例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把主要精力放在长方体上。
这是由于长方体比正方体复杂,发现长方体的特征需要开展许多活动。
而且,研究长方体的学习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到认识正方体中去。
例题呈现一些图片,如长方体或正方体包装盒、家用电器等,在图片的启发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出本单元的研究对象。
观察实物,整理特点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主要教学活动。
例1的教学过程安排成三步。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认识面、棱和顶点。
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两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例题以这些经验为教学起点,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们的面、棱和顶点。
面、棱和顶点是长方体、正方体结构的要素,是三个最基本的概念,还是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出发点。
按“面—棱—顶点”的次序教学,有利于建构它们的意义。
物体有“面”是已有认识,只要在立体上摸摸面,在直观图上指出面,就体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是对棱的数学解释。
要通过观察和在实物上的演示,直观感受“两个面相交”的含义,清楚地看到相交处是线。
要强调这条线不能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边,应称作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要通过在实物上摸一摸、在直观图上指一指等活动,看到每一个顶点都是三条棱的交点,这是认识顶点的关键。
2.观察物体,由“量”到“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首先数出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并把结果填在教材预设的表格里,从“量”的角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填表能起三个作用:
一是及时记录获得的信息,防止流失,有利于特征的整体性;
二是通过“写”出有关的数量,加深印象,有利于记忆;
三是显示出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有利于感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
接着深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材提示了可进行的活动是看、量、比;
研究的对象是长方体面的形状与大小,棱的长度与相互关系;
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间的学习方式总是多样的,部分学生喜欢探索发现,也有部分学生需要有意义的接受,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要让独立探索有困难的学生共享成果,在听懂同伴发言的基础上,给他们亲自验证、亲身感受的机会。
教学长、宽、高是继续认识长方体,要在“顶点”与“棱”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清楚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三组棱中的一条,把它们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不但要在立体上指出,还要在直观图上看出。
如果适量地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根据不同的摆放位置,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宽、高,可以防止死记硬背,发展空间观念。
3.观察物体,独立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由于正方体比长方体简单,又有认识长方体特征的经验,所以正方体特征的教学会比较轻松。
教材先提出“正方体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这个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以后,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尽管正方体的特征比较简单、容易得出,教学也不能过于仓促。
仍要让学生指指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说说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方法,想想“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与“12条棱长度相等”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以及数学活动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一、填空
1、一个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里最多有()个正方形,最多有()个面完全相同,最多有()条棱的长度相等。
2、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所以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一个火柴盒的外匣和内匣一共有()个面。
4、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h,那么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5、如右图(单位:
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
高是()厘米,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和是
()厘米,棱长总和是()厘米。
6、如右图(单位:
这是个()体,它的棱长是()厘米,棱长和是()厘米。
二、判断
1、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在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度相等的最少有4条。
3、一个长方体中,可能有4个面是正方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的长、宽、高一定都不相等。
三、解决问题
1、用72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用丝带捆扎一个长25cm、宽20cm、8cm的长方体礼品盒(如右图)。
接头处
的丝带长40cm,捆扎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长的丝带?
3、有一根长52厘米的铁丝,恰好可以焊接成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高是多少厘米?
4、用一根铁丝恰好可以焊接成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若这根铁丝也恰好能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则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5、用一根铁丝刚好焊成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若这根铁丝也恰好能焊成一个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高是多少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