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535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docx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总14页)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1、1895~1918:

草创时期

  1、法国:

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

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

  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

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2、1919~1930:

第一次创新浪潮

  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

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

  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

  该学派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了“剪辑”全新的功能——创造意义、传播思想。

(剪辑在此前的功能仅限于:

按叙事逻辑,把许多镜头拼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流畅的银幕故事。

  核心人物和作品: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普多夫金《母亲》/1926年,前者偏重“思想的表达”,后者重在“有意味的叙事”。

  备注:

以往对“蒙太奇”的分类过于庞杂,事实上它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A、“表现性蒙太奇”,以爱森斯坦的作品为代表,重在“表意”;

  B、“叙事性蒙太奇”,实际上指的就是常规或传统意义上的“剪辑”。

  2、“意识银幕化”的初步实现

  20世纪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多种思想、艺术流派在欧美兴起,例如:

尼采的哲学思想(“上帝死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学说,由于这些思想、艺术流派共同特征是:

颠覆传统价值观念,主张个性自由抒发,重视对“心理现实”的认知和表达,并大多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因此,它们被后世统称为“现代主义”思潮。

(注:

邵牧君等学者则把它们概括地称为“内心现实主义”)

  上述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波及到了电影创作中,并主要体现在以下流派及其代表作当中:

  1)、德国:

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1919等。

  2)、法国:

①、印象派电影《黄金国》/1921等;②、达达主义电影《幕间休息》;③、超现实主义电影《贝壳与僧侣》/1927,《一条安达鲁狗》/1928等。

  上述作品可统称为“现代主义”电影。

  3、“纪录片”的创立与发展

  1)、1921年,美国人弗拉哈迪拍摄了《北方的纳努克》,“纪录片”这一片种因此诞生。

后来,弗拉哈迪又拍摄了《摩阿拿》《亚兰岛人》等一批纪录世界各地人类生活的影片,因此,他既是“世界纪录片之父”,也是“人类学纪录片”的奠基人。

  2)、1920年代,苏联人维尔托夫等人拍摄了大量新闻纪录片,主张“利用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的电影眼睛——电影摄影机,来研究充满空间的庞杂视觉现象……”,因此被誉为“电影眼睛派”,代表作是《持摄影机的人》(1929)。

  “电影眼睛派”反对简单纪录生活,主张用多种独特的镜头、剪辑和特技去捕捉与表现生活,这一流派的美学追求与风格,对后来各国的纪录片创作影响很大。

  此外,法国人让·维果的《尼斯景象》,荷兰人伊文思的《雨》《桥》等,也是1920年代纪录片的杰作。

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平铺直叙地客观摄录现实,而是通过多维的视角和特殊的剪辑去表现现实,这使许多原本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景象,具有了诗一般的情调和社会内涵。

  4、“纯电影”的艺术成就

  有关“纯电影”的概念和实践主要出现在1920年代中后期。

  纯电影一般完全不要故事情节、乃至摒弃思想主题,重在将一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或有趣的现象,以极富韵律感的方式剪辑在一起,刻意要把电影做成一种“看得见的音乐”或“视觉的舞蹈”。

代表作主要有出自法、德两国的《机械舞蹈》和《对角线交响曲》等。

  5、“有声电影”开始面市

  第一部有声片是美国的《爵士歌王》(1927)。

  (注:

进入1930年代之后,各国普遍开始探索有声电影,大约到1930年代后期,默片才最终从国际电影市场消失。

  声音的介入,使电影的信息量和表现力得以极大增强:

  1)人声:

空前丰富了电影的信息量,使之能在有限时间讲述复杂故事;

  2)音响:

强化了电影的环境空间感、真实感,以及银幕内外的心理感受;

  3)音乐:

可以事半功倍地使影片中的气氛与情感得到有力的渲染和表达。

  可以说,通过这十年的努力,世界电影无论在影片的种类与数量上,还是在艺术的水准和多样性上,抑或在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上,乃至在声画的结合上,都已经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了一个影响广泛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性的艺术品种!

3、1930~1940年代的世界电影

  1、“好莱坞”的发展与壮大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以“好莱坞”为主要生产基地的美国电影,就已经在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垄断性的地位。

  经过1920年代的发展,好莱坞陆续形成了以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环球、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等八大公司为龙头的多个垄断性的电影企业。

同时,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其特点主要有:

  ①、制片人专权。

  ②、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

  ③、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工业化的流水线运行模式。

以生产“类型片”为主。

  ④、明星制度。

  “制片厂制度”秉持市场为本的原则,能够在制片人的强力统筹下,进行高效率的生产;其垄断性的的“运行模式”,则保证了所有产品都能进入院线;而“明星”则是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海报”。

  “1930~1940年代”,是好莱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佳作频现、人才辈出,利润更是滚滚而来。

这一时期,好莱坞对世界电影艺术的最大贡献在于:

成功地推出了大量各具特色的“类型片”——这是电影产业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

  “类型片”主要有:

  西部片:

《关山飞渡》/1939/约翰·福特。

  喜剧片:

《一夜风流》/1934/弗兰克·卡普拉。

  歌舞片:

《出水芙蓉》/1944。

  强盗/黑帮片:

《疤脸大盗》/1932。

  科幻/恐怖片:

《弗兰肯斯坦》/1931。

  悬疑/恐怖片:

《蝴蝶梦》/1940/希区柯克。

  ……

  注:

好莱坞成为世界影坛“常青树”的关键因素

  1)、美国雄霸天下的综合国力与开放多元的社会制度,保证了好莱坞在资金上的投入与回收,以及影片主题与风格的多样化——这是好莱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2)、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

  3)、极强的人才吸纳能力(卓别林、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李安等)。

  4)、与时俱进、永远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

  (1927/有声片《爵士歌王》;1935/彩色片《浮华世家》;1977/高科技《星球大战》……)

  5)、挖掘、培养、造就了大量享誉世界的明星。

  6)、推出一系列独具魅力的“类型片”。

  2、“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这是法国在进入193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并无明确艺术主张、但有共同创作倾向的电影流派,其核心人物是让·雷诺阿。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贡献在于:

  1)、在形式上,以“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为主,系统的确立了写实主义电影语法。

  2)、在内容上,强调反映生活的复杂性、暧昧性、日常性,淡化戏剧式冲突。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让·雷诺阿/《幻灭》/1937、《游戏规则》/1939,

  让·维果/《操行零分》/1933、《驳船亚特兰特号》/1934;

  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1930、《自由属于我们》(1932);

  马赛尔·卡尔内/《雾码头》/1938等。

  3、英、德两国的纪录片成就

  在1930年代,世界纪录片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成就最高者为英、德两国。

  

(一)、英国在1930年前后开始,出现了一次由格里尔逊倡导、组织的纪录电影运动,他们拍摄了100多部纪录片,形成了著名的英国纪录片学派。

  他们认为:

通过艺术化地处理真实生活场面,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有社会意义的宣传手段。

代表作有:

《漂网渔船》/1929,《工业的不列颠》/1932,《夜邮》/1936等。

  

(二)、瑞芬斯塔尔是一位杰出的德国女艺术家。

她在1930年代的纪录片代表作有:

  《意志的胜利》/1934——记录了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第四次纳粹党代会时的壮观场面。

  《奥林匹亚》/1936——纳粹德国为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所作的宣传片。

该片效果超出了对奥运会的单纯记录,成为对运动中的人体的礼赞,很多体育运动的拍摄技巧由此片首创。

  瑞芬斯塔尔在电影的镜头调度、摄影和剪辑等方面的成就,让人叹为观止。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起止时间在1945~50年前后。

  代表人物:

柴法蒂尼、罗西利尼、德·西卡等。

  代表作有: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偷自行车的人》/1948、《罗马11时》/1952。

  主要艺术主张:

  1)形式上: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追求实景拍摄、纪实风格。

  2)内容上:

“还我普通人”——以表现底层百姓生活为主,常启用非职业演员。

4、1950~70:

“第二次创新浪潮”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世界电影艺术出现了历史性变革,出现了大批“现代主义电影”——旨在展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的种种精神危机。

  其特点如下:

  在影片内容上,开始质疑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如:

宗教等),并提出了不少此前曾被忽视或遮蔽的社会问题。

此外,这次创新浪潮还在“意识银幕化”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探讨。

  在摄制形式上,突破了一些常规的电影语法,如“拍摄轴线”和“流畅剪辑”等观念。

  高潮期在1959~70年前后,所波及的国家更多,主要有:

法国、瑞典、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等。

总体上,可以被统称为一次世界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总体而言,当时的世界电影由原先注重叙事的写实主义电影,逐渐转向了注重内心剖析的“现代主义”电影。

  1、法国:

特吕弗、戈达尔;阿仑·雷乃

  在这次世界电影“新浪潮”运动中,法国的“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这两大流派都有出色表现。

  1)、“电影手册派”:

依托法国著名电影理论杂志《电影手册》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导演,代表人物有:

特吕弗/《四百下》/1959、戈达尔/《筋疲力尽》/1959等。

  2)、“左岸派”:

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