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Word下载.docx
《拔高教育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高教育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5)免役法:
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国库充裕
3.局限性
(1)青苗法:
存在强制农民借贷现象;
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
(2)免役法:
免役钱太高,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
[深化理解]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知识点三 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成效显著
(1)保甲法:
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
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军器监:
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提高。
(3)保马法:
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4)将兵法: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北宋国力得到增强。
[误区警示] 保甲法的目的
(1)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加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是将兵法的作用。
知识点四 变法的评价
1.性质
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2.进步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是地主阶级改良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危局和改变农民的处境。
[名师点拨]王安石的新法取得了重大成效,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主题一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
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史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史料三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
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史料二,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3)根据史料三,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1)“政治缺失”:
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人民疾苦”:
土地兼并盛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2)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3)变法使农民破产,他们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变法的进行。
【史论归纳】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
(1)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3)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4)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2.教训
(1)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2)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
(3)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主题二 全面评价王安石
史料一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
史料二 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
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
“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
“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1)结合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损下益上”这一特点的。
(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结合史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说明:
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者;
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
(言之成理即可)
(2)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的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
在变法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这些也是造成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史论归纳】 全面辩证地评价王安石变法
1.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王安石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变法,这样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4)王安石为了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社会下层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做法值得赞扬。
2.历史局限
(1)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生产关系未得到较好的调整,阶级矛盾未能完全解决。
(2)变法措施旨在抑制兼并和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而该阶层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权势,他们坚决反对变法。
(3)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用人不当等问题造成贫苦百姓负担加重,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4)变法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
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1.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
A.“利不百,不变法;
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三不足”精神
答案 D
解析 面对守旧派的反对,王安石始终坚持自己的“三不足”精神进行变法。
2.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募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
A.可以使广大民众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
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
解析 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甚至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3.王安石变法推行后,出现了“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主要得益于( )
A.保马法的实施B.保甲法的推行
C.军器监的设立D.均输法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保甲法规定保丁平时维持社会治安,并实行连坐制度。
4.王安石“熙宁新法”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在改革科举上相比,都注重通过“策论”取士,他们的共同目的是( )
A.严格“恩荫”制B.任官以政绩
C.惟才是用D.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
解析 在取士方面,二者都重视“策论”取士,淡化甚至废除体现记忆背诵能力的诗赋取士,更注重读书人的经世致用的能力,故选D。
5.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无意那种“笔头去取千万端”的争论,力求客观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下列关于其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的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答案 C
解析 根据课本史实,A、B、D三项不准确,C项表述最为准确。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
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
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
梦境增长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1)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
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
答案
(1)美梦:
富国强兵。
条件:
宋神宗的支持;
个人勇于变法,一心为公(或“三不足”)精神。
(2)王安石刚愎自用;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或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其反对。
解析 第
(1)问“美梦”,根据材料中“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这句话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作答即可;
“条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条件作答。
第
(2)问根据材料中“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这一信息从其个人性格特点分析,再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答。
基础巩固
1.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但这些社会矛盾往往又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
因此他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因为他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
B项只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因素,而非根源;
D项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说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为解决以上问题,他变法时采取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④主要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的措施,故排除。
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隋唐宋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
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
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解析 关键信息是“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市易法是政府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因而D项符合题意。
4.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
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 )
A.免役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市易法
解析 “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政府的收入。
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样,打击了大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史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这说明(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解析 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
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因此,A、B、D三项不正确。
能力提升
6.司马光曾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
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督迫”“鞭笞”等反映出用人不当的问题,但也有夸张的成分,因此“公正”用词不正确,选C。
7.王安石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注重经济
解析 材料的中心意思是治国关键在于任用贤才,而王安石变法中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8.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对此,宋神宗说:
“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
”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解析 “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9.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
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吕诲:
(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褰慢上,荫贼害物,众所共知……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是人也。
——摘自吕诲弹劾王安石的奏章
《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
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吕诲弹劾王安石的主要理由,对其观点你如何认识?
(3)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答案
(1)措施: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
作用:
缓解民众负担;
促进商品流通;
增加政府收入。
(2)理由:
品行不端。
认识:
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
(3)“美意”:
原因: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五曰市易”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据“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回答。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回答。
第二小问,从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即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
第二小问,结合梁启超所处时代特征回答。
【学思之窗】
(教材第55页)
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提示
(1)文彦博反对变法;
王安石主张变法;
宋神宗支持变法。
(2)因为三人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探究学习总结】
(教材第58页)
一、本课测评
1.王安石变法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人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
2.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提示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4)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负担依然沉重。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找一本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书来读,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提示 关键是写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艰难以及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进行变法的可贵之处。
2.争鸣:
你对此怎么看?
你认为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能增加国家的财富吗?
提示 王安石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能增加国家财富,但很难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