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研究进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黄的研究进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黄的研究进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作者:
(签字)时间:
2014年6月日
指导教师已阅:
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地黄的研究进展》本人赵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贺吉香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因此,本人特授权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可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集》(非正式出版)。
指导老师:
贺吉香
(2010级中药学本科3班赵强学号)
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摘要]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根据地黄的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及熟地黄三个不同的品种。
地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苷类、氨基酸及糖类。
其中以苷类为主,在苷类中又以环烯醚萜苷为主。
目前已从地黄中分离出32种环烯醚萜苷化合物,其中以梓醇含量最高。
临床药理证实地黄具有免疫调节、机体造血、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等多种功效。
本文对近些年关于中药材地黄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从地黄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炮制方法和药理作用四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地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黄;
形态特征;
化学成分;
炮制方法;
药理作用
ResearchadvancesofRehmanniaglutinosa
[Abstract]Rehmanniaglutinosabelongstothescrophulariaceousplants,andthemedicinaopartsofRehmanniaglutinosaaredriedorfreshroots.Basedondifferentprocessedmethod,itcanbedividedintofreshrehmannia,radixrehmanniaeandradixrehmanniaeproparate.Themainchemicalcompositionsofrehmanniaeareglycosides、aminoacidsandthemglycosidesarethemostimportantcomposition,andiridoidglycosideisthemostimportantglycoside.32kindsofiridoidglycosidehavebeenisolatedfromrehmanniae,ofwhichcatalpaalcoholisthehighestcontent.Clinicalpharmacologycomfirmedrehmanniaehavemanyefficacy,suchasimmuneregulation,hematopoiesis,resistinglipidperoxidationandsoon.Thisreportsummarizes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chemicalcomposition,processingmethodandpharmacologyofrehmanniae,andprovidethereferenceandtheoreticalbasisforthefutherstudyofrehmanniae.
[keywords]Rehmanniaglutinosa;
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
chemicalcomposition;
processingmethod;
pharmacology.
1、前言
地黄属于玄参科(Scrphulariaceae),以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3种形式入药。
分布于我国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内蒙古、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主要为栽培,也有野生于海拔50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以河南的温县、孟县、博爱、沁阳即古怀庆府为地黄的道地产区,并将产于古怀庆府的地黄称为怀庆地黄或怀地黄。
现今一般将野生地黄的学名定为Rehmanniagluinosa(Gaertn.)Libosch。
野生地黄的块根较细长,一般只作为鲜地黄入药。
鲜地黄性寒,味甘、苦,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生地黄性寒,味甘,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性微温,味甘。
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地黄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1],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据统计它在中药处方中的使用频率排名处于前10位[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收载的中药成分制剂中,有近四分之一含有地黄。
随着中药走向世界,对地黄已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地黄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炮制方法和药理作用四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为地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地黄的形态特征
地黄的药材性状,多呈纺锤状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黄褐色或棕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直径2cm,长可达20cm,由于栽培品种的变异而有所差异。
横切面观,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构成,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细胞排列疏松,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含橘红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
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呈放射状排列[3、4]。
王太霞、肖玲等[5、6]对地黄根的形态发生和发育解剖学进行了研究,用上一年的块根作母根进行繁殖,分别从母根和不定芽的茎基部发生不定根。
地黄不定根的初生结构和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但其次生生长却有两种方式,即正常次生生长和异常次生生长。
一类不定根的其次生生长为正常次生生长,是担负吸收和固着作用的正常根。
另一种类型的不定根,其次生长为异常次生生长,从而使不定根膨大,形成块根。
因此,地黄的药用部分在起源和结构上都属于根的性质,其药用部分应称为块根。
3、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经过近30年的研究,已明确地黄的主要成分为苷类、糖类及氨基酸,并以苷类为主,在苷类中又以环烯醚萜苷为主。
目前已从地黄中分离出32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其中以梓醇含量最高。
3.1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地黄的化学成分以苷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苷类为主。
从鲜地黄及干地黄中,已分离鉴定出20多种苷类:
梓醇[7-11],二氢梓醇[9],乙酰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6-7、12],单蜜力特苷[9],蜜力特苷[10],RehmaglutinA、B、C、D[9-10],Acteoside,地黄苷A、B、C、D,Cerebrosid及含氯的Glutinoside,RehmaionosideA、B、C,Rehmapicroside,PurpureasideC,海胆苷,CistanosideA、F,JionosideA、B,JioglutosideA、B,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8-表番木鳖酸,乙酰梓醇苷等[8、13],熟地中含量较少[14]。
梓醇
梓醇为环烯醚萜单糖苷,采用HPLC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以干重计算)。
发现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单株中梓醇含量有所不同[15]。
梓醇在生地黄中的含量平均为mg/g,在熟地黄中含量只有g[16]。
杜红光[17]运用薄层扫描法发现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差异很大,含量依次为鲜地g,生地g,熟地g,同样验证了梓醇在炮制的过程中易水解和氧化而失。
地黄苷A
地黄苷A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中的环烯醚萜双糖苷,干燥地黄中地黄苷A的含量一般不低于g[18]。
麦角甾苷
麦角甾苷也是地黄中有效成分之一。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麦角甾苷的含量在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中也有差异,鲜地黄含量为%,生地黄为0.093%,熟地黄为%,与梓醇的变化趋势一致[19]。
腺苷
腺苷也是地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律等作用[20]。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地黄中腺苷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不同生长时期地黄腺苷含量的测定表明,地黄腺苷的含量10月份明显高于8、9月份;
而同一块根不同组织部位腺苷的含量无明显的差异。
通过比较同一株地黄母根及块根中腺苷的含量,母根也含较多的腺苷[21],因此,在利用药材资源时应考虑保留根。
糖类
地黄中含有水苏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半乳糖及地黄多糖a、b等糖类成分,其中水苏糖为具有防癌、抗癌、增进健康等生理功能的低聚糖之一。
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最高,达总糖的%[22],在干地黄中达地黄干重的3%左右。
地黄多糖b是地黄中兼具免疫与抑瘤活性的有效成分。
氨基酸
地黄中含有20余种氨基酸,鲜地黄中精氨酸含量最高[23],我们对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进行比较,干地黄中含有15种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及赖氨酸。
加酒
及不加酒炖制熟地黄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减少,含量减少90%以上者有赖氨酸及精氨酸,含量减少80%以上者有谷氨酸、丝氨酸。
与文献[24]报道基本相同,只是不存在脯氨酸与胱氨酸,而存在甲硫氨酸及组氨酸,熟地黄中盐基性氨基酸显著减少[25]。
微量元素
地黄中的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鲜叶及鲜根中:
K>Mg、Ca、P>Na、Fe>Cu、Al、Si、B、Sr、Zn>Ba、Cr、Ti、Ni、Co,干叶中Fe、Cu含量较干根中高,干地黄中:
K>Mg>Ca>Fe>Na>Mn>Zn>Cu[23],我们对地黄及其炮制品的比较结果,干地黄中:
K>Mg>Ca>Na>Fe>Cu>Zn>Mn>Sr>Cr>Co>Pb,前4种大于500ppm,后4种小于5ppm,加酒与不加酒制熟地黄基本一致。
水煎剂中的溶出率:
Ca、Mg干地黄与熟地黄基本一致,Sr、Mn熟地黄略低,而Cu稍高,Zn、Al、Fe水炖较酒炖制熟地黄高[26],干地黄水煎剂中Cl、K、Na较熟地黄水煎剂中高[27]。
其他成分
从干地黄中分离得到系列脂肪酸、α-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十二烷酸、十五烷酸、十七烷酸等[28];
从熟地黄中分离鉴定了acteoside及5-羟甲基糠醛。
环烯醚萜类在鲜地黄、干地黄及熟地黄中的含量有显著差异,结合的糖越多环烯醚萜苷类分解速度越慢,三糖苷地黄苷D几乎不分解,双糖地黄苷A、B及蜜力特苷仅剩下1/3的量,而单糖苷如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梓醇仅剩下1/10的量[9]。
近年来,对中国、韩国、日本产的地黄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变动进行了比较研究[29],从鲜叶中分离鉴定出金圣草黄素、木犀草素及梓醇。
4、地黄的炮制方法研究进展
地黄炮制品见于文献至少有16种之多[30]。
汉代有蒸制后绞汁法(《金匮》)。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酒拌蒸法(《雷公》)。
唐代还有蜜煎(《食疗》)、反复蒸制(《千金翼》)等法。
宋代有炒炭(《圣惠方》)、生姜同炒(《传信》)等法。
在酒制地黄的质量上提出了“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证类》)的要求。
明清有酒拌炒(《普济方》)、砂仁及酒拌蒸(《纲目》)等法。
现行,有蒸、酒蒸、酒炒、砂仁黄酒蒸、炒炭等炮制方法。
地黄为重要的补益中药,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多以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等几种形式入药。
鲜地黄性寒,味甘、苦,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生地黄性寒,味甘,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性微温,味甘,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
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31]。
地黄采挖后鲜加工方法要求做好①装焙;
②看火候;
③翻焙;
④传焙;
⑤打圆五个环节,才不失地道药材所具备的特点。
否则断面有“生芯”。
生用外观不美;
熟用则外围色棕黑,中间呈“灰芯”。
失润欠柔软,俗称“蒸不熟”[32]。
鲜地黄多采用烘干法加工成生地黄。
少量产品可采用土炕烘干法,此方法投资少、易操作,但耗煤多、成本高。
大量产品可用烘房立体烘干。
建长宽各4m~6m、高度为3m的烘房,下设回龙火道,将鲜地黄用线绳串挂悬吊在烘房内,保持60℃~65℃温度,一周可烘干生地黄2000kg[33]。
酒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用黄酒拌匀,置于炖药罐内,密闭,隔水加热炖透,至黄酒完全被吸尽,取出,晒至外皮稍干时,切厚片,干燥备用[31]。
砂仁制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加入黄酒、砂仁粉拌匀,置于炖药罐内,密闭,以武火加热,隔水炖48h,至内外漆黑、发空,取出,晾至80%干,切厚片,干燥备[34]。
蒸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置于蒸笼中,加热蒸至黑润,取出,晒至80%干,切厚片,干燥备用[31]。
生地黄炭:
取生地黄片置于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发泡鼓起,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备用[34]。
熟地黄炭:
取熟地黄片置于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发泡鼓起,表面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备用[34]。
四川有人试验用白酒、米酒来替代黄酒,结果认为白酒与米酒混合蒸制熟地黄质量较好[35]。
云南省的炮制规范用白酒取代黄酒,取生地净选,浸泡4~6h,先蒸12~16h,加入5%蜂蜜拌匀,晒至六成干,再蒸2h,再加入5%白酒、2%陈皮、砂仁,吸润1~2h,取出晒干,切片。
或用炖法,以浸泡后生地及浸泡澄清水,煮约12~16h,水干后,加上法比例的各种辅料,拌匀,吸润,晒干[36]。
在饮片生产试验中,有人曾加大白酒(包谷酒)用量使之达到20%,加入5%蜂蜜,按云南省炮制规范蒸法炮制,所得熟地黄色黑,质软,气清香,外观质量优于云南省外购入品。
应用后未发现任何不良反映[35]。
地黄用砂仁炮制的方法还有拌制法,如“恒济熟地”的制法要求为:
选择大只(每8只)圆粒原生地,反复九蒸九晒,使其色泽光黑油润如漆,味甘如饴,切片内心呈有菊花芯而又似针刺孔状为度,和砂仁末(2%)拌匀,密闭瓷缸内[36]。
5、地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
地黄具有止血和促进血细胞增殖的药理活性,同时可以通过影响白血球和血小板来抗炎。
梁爱华等[37]用鲜地黄汁、鲜地黄煎液和干地黄煎液给小鼠灌胃,均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阿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凝血时间延长。
同时发现鲜地黄汁的作用最强,说明加热和干燥对地黄的止血药理作用有关的活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
地黄寡糖可促进快速老化模型P系小鼠SAMP8小鼠骨髓粒系巨噬系祖细胞、早期和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其脾细胞条件液也可使造血祖细胞克隆集落数明显增加,地黄寡糖还可使其基质细胞层上粒系巨噬系祖细胞集落的产率明显增多。
提示地黄寡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机体组织,特别是造血微环境中的某些细胞,促进其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而增强造血祖细胞的增殖[38]。
保护胃粘膜
李林[39]等观察了干地黄煎剂和提取物A对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并用不同浓度辣椒辣素预处理以分析其保护机制。
结果胃饲6g·
kg-1干地黄煎剂或提取物A均能显著保护胃粘膜免受随后给予无水乙醇2mL所致的损伤;
先给予无水乙醇,后胃饲干地黄煎剂或提取物A则无保护作用;
先给予70%乙醇2mL,后给予干地黄煎剂6g·
kg-1保护效应又再现;
先喂饲无水乙醇,后经十二指肠注射12g·
kg-1提取物A亦能显著减轻胃粘膜损伤;
分别用100g·
L-1、400g·
L-1的辣椒煎剂预处理大鼠,提取物A的胃粘膜保护作用随着辣椒辣素给药剂量的增大明显减弱直至消失。
认为干地黄对胃粘膜的快速保护作用可能与胃粘膜内辣椒辣素敏感神经元传入冲动增多有关。
降血糖作用
地黄在中医药中一直用来治疗糖尿病,为治疗糖尿病的”四大圣药”之一。
万昌武等[40]报道,对肾上腺素小鼠糖尿病模型,地黄水提取物、地黄醇提取物、地黄水提物经60%醇沉后的提取物均显示出降糖作用,接近于优降糖25mg/kg剂量的降糖水平。
王晓莉等[41]报道地黄寡糖灌胃给药14d后可使四氧嘧啶(ALX)糖尿病大鼠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肝糖原含量增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数量明显增加。
说明地黄寡糖调节机体微生态平衡可能是地黄寡糖降血糖机制之一。
张汝学等[42]发现地黄寡糖(ROS)对胸腺切除术(Tx)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失调状态下的糖代谢紊乱有良好的恢复调整作用。
进一步研究[43]发现,地黄寡糖(ROS)能对正常的和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大鼠发挥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它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是肾上腺依赖的,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
抗衰老
地黄可以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影响酶活性和抗氧化来延缓衰老过程。
高治平等[44]研究发现熟地黄在雌性小鼠老化进程中有抵抗老化进程中血清雌激素(E2)浓度、脾细胞雌激素受体(ER)含量和成骨细胞孕激素受体(PR)含量下降这种生理性变化的功能,即有抗衰老作用。
细胞膜上的Na+、K+-ATPase活性随增龄(中年期后)显著下降,熟地黄水提液灌胃30d后可显著提高小鼠红细胞膜、肝细胞膜、睾丸线粒体Na+、K+-ATPase活性,提示熟地黄对Na+、K+-ATPase活性的调节是其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的重要途径[45]。
苗明三等[46]研究了(怀)熟地黄多糖的抗氧化作。
用(怀)熟地黄多糖连续灌30d,能显著提高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GSH-PX)活力,降低血浆、脑匀浆及肝匀浆过氧化脂质(LPO)水平。
提示其多糖类成分可能是(怀)熟地黄补益抗衰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其机理可能是提高血中抗氧化相关酶的活性,降低相关组织的过氧化脂质水平。
管家齐等[47]采用D-半乳糖背部皮下注射造成昆明种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用干地黄、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去干地黄等水煎剂灌胃给药,用药组均有抗衰老作用,且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优于干地黄和金匮肾气丸去干地黄。
得出干地黄是作为整体发挥抗衰老作用的金匮肾气丸中不可缺少的主药的结论。
6、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地黄的药理作用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地黄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
我国应用地黄的历史已久,积累了许多用药经验,应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新成果,深入研究其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地黄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多功能药物,其开发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DingZM.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地黄)[M].Beijing:
People'
sM-edicalPublishingHouse,2007.
[2]ChengQL,LiangLY.1H-NMRand13C-NMRrulesoftheiridoidsfrom
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J].StraitPharmJ(海峡药学),2008,13
(1):
1-6.
[3]DuHQ.CategryandQualityControlcommonChineseHerbs(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M].Fofuzhou:
FujianSeieneePublishingHouse,2007.
[4]EditorialBoardofChinaHerbal,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aHerbal(中华本草)[M].ShangHai:
ShangHaiScientificandTechnicalPublishers,2008.
[5]WangTX,LiJY,HuZH,MorphogenesisandstructuraldevelopmentoftheroottuberofRehmannia[J].ActaBotBoreal-OccidentSin(西北植物学报),2003,23(7):
1217-1223.
[6]XiaoL,ZhaoXG,ChangSM.DevelopmentalanatomyoftheroottuberofRehmanniaglutinosa[J].ActaBotBoreal--OccidentSin(西北植物学报),2007,16(5):
44-47.
[7]北川勋,西村正,古林安见子,等.药学杂志,1971,91(5):
593.
[8]吴寿金,徐实枚,李雅臣,等.中草药,1984,15(7):
6~8.
[9]大盐春治,松本宪亲,佐伯仁志.生药学杂志,1981,35(4):
291.
[10]OshioH,InouyeH.Phytochemistry,2012,21
(1):
133.
[11]边宝林,倪慕云,王宏杰.中国中药杂志,2007,16(6):
339~341,382.
[12]MorotaT,NishimuraH,SasakiH,etal.Phytochemistry,2009,28(9)2385~2388.
[13]SasakiH,NishimuraH,ChinM,etal.Phytochemistry,2011,28(3):
875~881.
[14]罗宽.中医药研究,2009,(4):
37~38.
[15]李先恩,杨世林,杨峻山.地黄不同品种及不同块根部位中梓醇含量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1):
820—823.
[16]汪程远,张浩,孟莉,等.HPLC测定地黄及其制剂中梓醇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
(2):
134—135.
[17]杜红光.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测定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9):
582—583.
[18]刘长河,张留记,李更生.地黄中地黄苷A的含量测定[J].中草药,2002,33(8):
706—707.
[19]BianBL,WangHJ,ShenofergosterininfreshDihuangandR-awDihuangofRehmanniaglutinosa[J].ChinTraditPatMed(中成药).2007,19(8):
20-22.
[20]ZhuQ,LuoYY,WangY,etal.DeterminationofadenosineinRe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