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56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

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

直到东晋桓玄403年下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进奏院状(重点)

唐代设藩镇,藩镇长官都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即进奏院,其长官叫进奏官。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称作“进奏院状”。

它是宋代邸报的前身,初步具有报纸的性质,处于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的过渡状态,近似于西方近代的报纸前身——新闻信。

《敦煌进奏院状》:

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其特点: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

(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进奏院传发报状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

皇帝起居活动,皇帝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奏章,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不定期;

读者主要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

有官文书痕迹;

朝廷政事活动;

自行采集、筛选信息。

☆“开元杂报”:

指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廷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

读开元杂报》中记载了他在襄樊一带发现数十幅这种简明公报的抄件的情况,其存在为唐代“进奏院状报”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报纸产生于唐代的原因:

1、经济发达物质技术条件成熟

2、驿传事业发达

3、藩镇制度,需要了解京师

4、唐代科举制度发达,世人需要了解政事

5、时政记促进报纸的产生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1、文献

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

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

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

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

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邸报(重要)

出现于宋代,是一种形式较完备的正式的封建官报,宋代对京都的分散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进奏官有时也被称为邸吏,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叫邸报,邸报具有了更多报纸的特点和封建官报的色彩。

其实质上成为进奏院状的别称和省称,还兼有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等别称。

邸报在封建体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1.中国较早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体,需要发达,直通各地的信息传播系统,而单纯公文不能满足,亦不能传递,需要一套信息传输工具,这也是邸报产生的重要原因。

2.中国自古有“文以载体”一说,邸报不只承载着传递信息也有统一思想的作用。

宋朝中央集权表现:

1、取消各州郡进奏院,设上都进奏院

2、定本制度实行,上报枢密院审查

定本制度:

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的控制,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小报:

最早的民间报纸。

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

内容特点(消息灵通、时效性强;

大多为中枢部门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读者范围广。

小报盛行的原因:

邸报的内容经定本制度审核后,信息含量少;

邸报的读者范围只限于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时效性较低。

给我们的启示:

满足受众需求;

注重时效性。

小报的特点:

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新闻来源复杂;

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

4、时新性强,传播交迅速;

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行为。

小报对新闻史的意义:

1.小报以民报身份出现,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廷政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的限制,能将一些统治者不愿意公布的消息报道出来;

◆突破了朝廷对编报审查的限制;

◆突破了朝廷官报的传报制度,抄写或刻印之后,直接叫卖街头或私下传售。

2.小报第一次突破朝廷官报作为政府政治宣传品的范围而走入市场,成为一种商品。

3.小报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元代邸报中断:

建国时间短来不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

官方驿传制度发达;

小本

明代恢复:

设通政司六科提塘为加强集权设言官和都察院

现存明代邸报的抄本和抄件中主要有《万历邸钞》、《天变邸钞》。

唯一的原件是《急选报》

《天变邸钞》:

明代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

《急选报》:

: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清代:

设军机处和奏折制度清朝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往往由皇帝作最后的决定,官僚机构内部流通,百姓阅读受到干涉。

清代官报的内容:

宫门抄、上谕、臣僚奏章。

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

清代各省会和较大的地方州府出现了专门从事办报活动的人,以获微薄之利。

起初是省塘自设报房,翻印京报,定价出售。

后来有些以私人名义开办的报房在民间兴起,有专门的,也有以此为副业的。

为什么清初小报被默认,被视为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

1.对汉族的政权起到了承袭的作用

2.清朝的建朝,无暇顾及小报

3.雍正四年“报案”,何遇思、邵南山是首次被杀头留名的报人

4.“流言”是具有巨大的舆论力量,民间盛行的传播方式

5.乾隆十五年“报案”伪传、邸钞案

古代三大报纸:

邸报:

封建官报小报:

非法的民办报纸京报:

合法的民办报纸

☆报房京报:

指明末及清中叶,内容来自内阁和科抄,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

民间报房:

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

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

黄皮京报:

明清时期,得到政府允许的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民间小报,以朝廷官文书为主要刊载内容,是朝廷邸报的翻版,因其采用黄色连史纸作为封面,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

辕门抄:

地方的私营报纸,出现自行采写的内容满足对当地政治新闻的需求证明清末新闻发展已波及到多个方面

明清时期新闻控制手段发展

①下放权力,给报官的工作人员更为宽松的业务自由,最高统治者控制了新闻源头

②开发民间渠道为其所用,传播的都是官方思想,有利于思想统一

③塑造传媒文化,以达到舆论的一律

明清京报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什么原因?

首先,明清京报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内容上不会刊载违背朝廷的内容,严格遵守朝廷的禁令,实际上充当了当局巩固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因而当局对京报的出版没有加以严格限制;

其次,明清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提高,迫切希望获得朝廷信息,但官报只在官僚体系内部传阅,而京报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讯息的需求;

最后,京报虽然属于民间报业,但其对封建统治者的通知并不造成威胁,相反,其还可以帮助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况且公开发售的京报由于需求广阔,能够为当局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论述中国古代报纸为什么没有演变为近代报纸?

根本原因:

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

其次:

传统印刷技术的制约使得古代报纸无法快速出版,也不能扩大发行量,手工印刷不利于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演变。

长期的思想文化专制和重农抑商思想,使得近代报纸所需的大众化、市场化、职业化条件在我国古代报纸中难以得到萌芽,古代报纸缺乏受众基础,更没有形成报业市场的条件。

古代报纸作为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时代的传播工具无法适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结构,因而其无法演变为近代报纸,只能和它的上层建筑封建社会一起消亡。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重点):

是世界上首份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5日正式出版,作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为主,也涉及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并有时事政治,其采取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采用雕版印刷,有首篇预报性新闻《月食》及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而停刊,其创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蜜蜂华报》(重点):

1822年9月12日,用葡萄牙文在澳门出版的周刊。

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是澳门葡萄牙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1823年被查封。

☆《广州记录报》(重点):

为适应鸦片贸易的需求,1827年11月8日,英国商人马地臣和美国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周刊《广州记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该报主要刊登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但也广泛涉及刊登有关中国的新闻与评论,具有强烈地强烈的政治性,该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

),于1858年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重点):

1833年8月,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于广州,雕版印刷,中国书式,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刊载新闻,1835年该刊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鸦片战争前中外报刊比较

1.中文报刊多为传教士所办,读者对象为中国人;

外文报刊多为商人所办,读者为来华外国人

2.中文报刊以宗教为主,迎合国人,以友善的面貌,附会儒家学说;

外文报刊嘲笑中国,用武力叫嚣,打开中国大门,同时外国报刊与本国报刊样貌完全一样,办报业务先进。

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大量外国传教士可自由进入中国,不仅在沿海,还深入内地:

贸易随着中国大门打开后不断频繁,大量商人开始创办商业报纸

鸦片战争后报刊的特点

1.数量猛增

2.报刊文种丰富,出现各种语言报刊

3.刊期缩短,出现三月刊、双月刊,甚至日报

4.树及人反目的发生变化,有大量传教士办报转为商人办报,以赢利为目的,由以宗教为主变为以政治为主

5.报业基地发生变化,报业基地在鸦片战争前为香港和广州,1860年后上海成为报业基地

《万国公报》

史当时在中国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时间最长的传教士所办的报纸,

1868年9月美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创办初期叫《中国教会新报》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改为以时事政治为主。

1874年开始调整,大量介绍西学报道中外新闻,介绍西方政治模式,科学知识等,迎合了中国当时的洋务运动,读者群体扩展到社会各界,满足了洋务派对西方技艺了解的心态1883因林忙建中西书院休刊,1889年作为广学会机关报复刊,开始进入黄金阶段。

再无宗教内容,完全成为了干涉中国政治的工具。

复刊后不几年就赶上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改革的重要,也意识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失败,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制度改革。

1907终刊。

《万国公报》曾连载李提摩太翻译《百年一觉》,宣传一种空想社会主义理念。

重视论说,鼓吹变法;

二鸦后发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资本主义市场不存在。

通过办报打开中国人思想,影响上层人物。

《万国公报》工作的中国文士也提倡中国变法,但倾向于传教士的理念,长久的雇佣关系也使其忽略传教士的目的和立场,形成一种盲从

蔡尔康落拓文人林君之口,蔡君之手

《德臣报》:

又译《中国邮报》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英文报纸。

《孖刺报》:

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遐迩贯珍》(重点):

创刊于1853年8月1日,由马礼逊教育会和英华书院主办,除少量宗教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报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每月一日出版,16开本,沿用线装书的装帧形式,;

重视新闻报道,内容涉及广泛,客观、公正地反映事件的真实面貌,曾刊登照片,并出版附刊《布告篇》登载广告,皆开中文报纸之先河,其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印的中文报纸。

《字林西报》:

上海第一家报刊。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后定为《字林西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1951年3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申报》:

1872年4月30日年创刊(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

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申报》——中文是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改进。

☆《申报》的特点: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

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还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为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国际旅行通讯。

(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

还注意发表读者来信和来论。

(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1872年6月4日《申报》第2版的《戏园琐谈》为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

(6)、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7)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

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多个第一:

(1)美查时期的《申报》,报纸内容和办报质量的改进:

重视言论、文艺,使它们成为报纸必备的内容,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纸模式开始形成,这是《申报》的一大贡献。

改进新闻报道:

社会新闻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对普通百姓所受的压制和痛苦有一些揭露,拓宽新闻报道面,类似现在的旅行通讯,《东行日记》等。

1883年6月10日《申报》“有闻必录”提出,词语很快流行。

(2)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创办申昌书局,翻印旧书和刊印新著160种图书,在我国近代印刷史上为创举。

1876年3月申报馆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民报》,第一份面向妇女、儿童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创办的通俗报纸。

(3)重视经营管理:

进行商业竞争,招揽广告,重视发行。

(4)1905年《申报》革新:

1905年2月7日,扩充版幅,

12条改革方案和措施:

更新宗旨;

扩充篇幅;

改良形式;

专发电报;

详记战务;

广译东西洋各报;

选录紧要奏议公犊;

敦请特别访员;

广延各省访事;

搜罗商界要闻;

广采本地要事;

选登时事来搞。

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措施:

1.降低报价,放低成本,用当地纸,《上海新报》多聘传教士,用外国进口纸

2.高发行,设立报点,送报上门

3.力争广告

4.从经理到主笔都聘用中国人。

来稿则登,文章文体、内容丰富、充实

5.十分重视言论(论说),头版头条一定刊登论说,众论中国大小事

6.吸引市民读者的重头戏称为社会新闻,“小白菜案”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办报理念:

1、最早提出办报文章通俗化原则广州记录报

2、最早提出出版自由观念印刷自由论

3、开民智新闻纸略论

评价:

1、思想侵略,打开了中国人的思想,进行舆论影响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试探

2、对经济侵略起到促进作用

3、方汉奇说这也是一种文化侵略

4、起到了思想启蒙运动作用传播了新思想

5、把近代报纸传到了中国,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报业人才,带来了新的新闻思想。

试述19世纪70年代《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并谈谈对今天的启示。

《上海新报》是上海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在《申报》未创办之前是上海最有名的中文报纸。

1872年《申报》创刊后,即通过使用国产廉价纸印刷报纸并廉价销售、使用电报和新闻图片、由中国人担任总编辑、开创副刊、鼓励刊登广告、积极从事出版业等措施与《上海新报》开展竞争,并最终使得《上海新报》因长期亏损而停刊。

启示:

报纸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对发行成本的控制,尽量减少发行成本;

报纸应灵活发行,不依赖单一的发行方式;

报纸在报道信息的同时也应该吸引人刊登广告,从而增加报社收入;

应开展多种经营,合理运用资源,拓宽受众市场。

☆《新闻报》:

英商丹福士创刊于1893年2月,1899年传给美商福开森,内容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和销售排在前列。

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出版画报单页,随报附送石印画报以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

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

1960年5月31日终刊。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背景:

1.国内背景:

鸦片战争以前,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封闭的社会不利于近代报刊的发展;

2.中国的闭关与帝国主义扩张的冲突;

3.西学东渐(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

【传媒文化和意识的渗透;

西方媒介资本和经营理念的移植;

西方报业印刷术的引进】

4.封建报纸自身的局限性(内容单一、流于程式化)。

☆在华外报的作用: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补充

1.《杂文篇》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其文章《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了“新闻纸”的概念。

2.《广州杂志》是澳门历史上第一份英语报纸,为月刊。

3.《香港钞报》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