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资队伍
6
生师比[5
18:
7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占专任教
师比例⑹【7
40%
8
具有咼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⑹
>学校平均水平
9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9]
为0%(专科>30%)
10
小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10]
场0%
支持
条件
1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⑴㈣13】
13%
pv丿1”
12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3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14]
14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15]
30册
每6个实习生配备小学教材
>套
15
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实验教学、艺术教育实训室等教学设施
有
(第二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一、培养目标
\丫hI/\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
I
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
2.3[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II\\
2.4[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
2.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综合育人]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理
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会发展
2.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国内
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
3.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
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
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课程实施]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课程评价]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4]。
4.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导师队伍]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
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
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
1⑸,硕士、博士学位教师
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专科一般不低于3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
配足
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10]。
5.2[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18]。
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教师
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位
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
6.1[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
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
教学
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
建有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
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
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II
6.3[资源保障]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
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15]。
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
于1套。
七、质量保障
7.1[保障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
成。
7.3[外部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持续改进]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丿八、学生发展
8.1[生源质量]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
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学生需求]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成长指导]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
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
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8.4[学业监测]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
8.6[社会声誉]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
(第三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
亠〉I
1.2[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
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专业指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2.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3[知识整合]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扎实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小学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
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应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
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2.4[教学能力]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依
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2.5[技术融合]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2.6[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
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
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
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7[综合育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
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
2.8[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专业
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9[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
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0[反思研究]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
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
•\...■-■■I.”
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
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11[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3.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
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
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4.1[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
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
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
教育实践基地[4],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
。
4.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完整。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
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
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
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具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5.1[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
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80%、专科一般不低于4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⑹,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
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本科具有半年以上、专科具有
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1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
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治学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
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18],能够指导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教师培训
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
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
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着。
六、支持条件
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5%[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14]。
教学设施设
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教育教学设施完备。
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
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
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
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
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
6.3[资源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
用率高。
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15]。
建
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内外多种版本小学教材,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
实习生不少于1套。
七、质量保障
7.1[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
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
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
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持续改进]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8.1[生源质量]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
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8.2[学生需求]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8.3[成长指导]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力口强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8.4[学业监测]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5%,获得
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17]
'
|\\\
8.6[社会声誉]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8.7[持续支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