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研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研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研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急机构人员的专门化、专业化;
应急管理体系出现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应急管理行为及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灾害预警机制、资源储备与调动机制、危机化解机制逐步完备;
提高公共应急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
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危机防范措施的改善与演习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法定化;
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走向统一化、数字化。
(四)借鉴与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综合协调职能是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应急处置效能的关键
(2)加强科善宣教、全社会共同参与市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有效途径
(3)建立和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是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
(4)上下贯通、左右共享、良性互动、及时准确的信息系统是应急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础。
三、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现状
(一)我国灾害应急体系的发展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应急体系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全民运动式的救急阶段——新中国成立直到20世纪70年代。
2、现代应急管理体系萌芽阶段——1978年至2001年年底。
3、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初具规模——2001年年底至2006年以前。
4、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二)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现状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灾害管理系统结构从纵向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1)国家级减灾管理。
(2)省级减灾管理。
(3)地方级减灾管理。
2、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在灾害管理领域已经出台了不少针对单灾种的法规,各部门和各地出台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也有不少,初步形成了防灾减灾的法规体系,增强了灾害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3、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为:
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应急资源保障体系
(1)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可分为正规核心应急人员和辅助应急人员两种。
(2)救灾资金的投入
救灾资金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中央财政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灾害监测网络、预警系统建设、灾害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等工作。
②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需要。
③支持国家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森林防火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能力的建设。
④对地方救灾工作进行补助。
(3)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中央救灾储备物资的经费、种类和数额由财政部、民政部研究决定,储备物资按国家确定的政府采购政策和原则,由民政部、财政部共同负责采购。
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存在着数量不足,容量小,分部也不均衡等问题。
5、应急技术支撑体系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拥有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
6、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主要包括: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7、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包括国务院应急平台、3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应急平台、20个应急职能的部门应急平台和100各部门值班系统。
目前,国务院应急平台总体方案已经完成。
包括应急指挥场所总体布局、基础支撑系统总体设计、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总体设计等内容。
(三)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急管理立法不完善,法律滞后
2、统一权威的灾害应急处置指挥协调机构部健全
3、缺乏综合规划的防灾体系和统一管理的反应机制
4、防灾标准普遍偏低,生命线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5、防灾科技总体水平落后,对灾害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6、缺乏危机意识,重救轻防,缺乏灾害预防知识普及和自救技能培训
7、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有待完善
8、抢险救灾专业队伍数量不足,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应急装备数量不足和落后
9、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建设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时缺乏联动性和前瞻性。
四、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一)以汶川灾害处置为例,分析我国灾害应急系统建设思路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反应速度、信息透明、措施得当、效果显著,很多国外媒体对我国的应急救援表示了赞赏,也为我国处置特大突发事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政府的应急管理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应急预案存在不足。
二是通信系统脆弱。
三是受灾详情报告明显滞后。
四是救援设施落后、器械工具少、专业人员不足。
五是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方面存在不足。
六是专家参与应急决策咨询滞后。
(二)以广东、安徽、沈阳为例分析省、市应急体系建设的特点
1、强化应急管理,构建和谐广东
广东省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
领导高度重视;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健全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提高队伍素质;
畅通信息渠道;
依靠科技和专家;
重视物资储备;
充分依靠公众。
2、安徽省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在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
公安、卫生、气象、水利、地震、林业等部门基本建立了纵向应急业务系统。
3、沈阳市加速实现科技应急管理
沈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务院、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紧紧围绕“一案三制”建设为重点,加强各级应急管理组织、预案、救援体系建设。
4、有关案例特点
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二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三是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械。
四是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平台)。
五是要加强法律法制体系建设。
六是完善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七是加强应急管理宣传和教育。
(三)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思路研究
1、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2、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3、完善运行机械
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械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械。
(2)完善灾害应急响应机械。
(3)完善信息疏导机械。
(4)建立善后修复转化机械。
(5)加强应急教育、宣传、培训和演练。
4、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5、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6、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
(四)我国灾害应急体系运行机械分析
1、灾害信息管理机械
首先,建立灾情档案制度。
其次,建立灾情分级核查、评估制度。
第三,建立灾情信息管理监督机械。
第四,建立灾情专报网络。
第五,改革灾情统计办法。
最后,建立救灾绩效考核制度。
2、救灾社会动员机械
要完善救灾社会动员机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必须真正打破条块分割的应急动员管理体系。
第二,必须切实优化动态适时的应急动员管理机械。
第三,必须充分整合国内国际救灾救援力量。
第四,推进民间组织发展,提升民间动员能力。
3、救灾捐赠制度和应急救援征用补偿制度
(1)救灾捐赠制度
第一,要规范救灾捐赠款物接收管理,保证捐赠工作有序进行。
第二,要加强规划引导,合理有效使用救灾捐赠款物。
第三,要完善统计和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救灾捐赠工作透明制度。
第四,要建立部门协调机械,加强对救灾捐赠工作的监督检查。
(2)应急救援征用补偿制度
第一,从立法上完善紧急征用的补偿,出台操作性强的法规制度。
第二,确保补偿经费来源。
第三,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合理补偿。
4、减灾救灾志愿服务
(1)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2)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
(3)完善志愿者管理。
(4)加强志愿者培训。
(5)加强志愿者权益保障
(6)构建志愿者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五)应急体系主体能力的培育
1、政府应急能力的建设和培育
第一,各级政府要健全体制,明确各自的责任。
第二,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急系统,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
第三,要大力提升政府领导者应对和处置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平,包括危机前的预警识别能力,危机中的迅速决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危机后的学习、反思等。
第四,提升应急决策能力,使各级领导干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胆识、良好的协调能力。
第五,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使各级领导干部加强与媒体合作,通过确立信息沟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获取公众支持,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
第六,提升善后处置能力,使各级领导干部学会对特别重大应急事件的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掌握危中寻机的本领。
2、救援队伍的建设
第一,是公安、抗震救灾、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
第二,是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
第三,是中国人们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队伍。
3、社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第一,加强政府指导与支持。
第二,加强社区自身应急管理规划。
第三,组建专业性强的社区综合应急队伍。
第四,培育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
4、相关能力培育
(1)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3)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4)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
(5)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6)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5、媒体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十二五”时期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重点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灾害应急管理规律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以保障公共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社会稳定为根本,重点解决应对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重点建设城市应对重特大突发灾害和公共事件的基础实施,全面提升各类灾害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全国应急体系运行管理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原则是: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先进适用,标准规范;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
1、自然灾害(未发生巨灾)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比“十二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6%左右,降到3%以内。
2、完善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系统,适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职责分明。
3、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灾害应急管理常态机制,形成一元化领导的综合应急管理模式。
4、实施国家应急信息平台、应急通信、救灾物资储备、城市避难场所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和提升国家及通信、救灾运输、道路救援等专业救灾队伍,救援装备和工作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初步建立全国救灾物资的生产、储备、调用、运输、发放体系,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保证灾民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灾害应急管理科研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提升灾害科技创新能力,灾害预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建立全民参与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发展20万人的专业志愿者队伍;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到20万个。
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比“十一五”时期显著提高。
(四)“十二五”时期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2、积极完善政府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3、加快灾害管理立法工作
4、探索新型灾害应急管理机械
5、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6、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7、加强绩效评估体系建设
(五)“十二五”时期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议
1、灾害应急信息和指挥系统建设
(1)完善各专业灾种的灾害监测、预防、预警体系。
(2)灾害应急通信工程建设
(3)灾害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2、灾害应急重大基础防范性工程建设
(1)防洪工程建设
(2)防震减灾工程建设
(3)防风治沙工程建设
(4)防风灾工程建设
(5)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工程
3、灾后处置系统建设
(1)灾害应急公众沟通与动员
(2)灾害应急恢复与重建
(3)灾害应急评估
4、灾害防治相关工程
(1)灾害应急教育与培训
(2)灾害应急国际合作
六、重大政策和行动建议
(一)重大政策建议
1、研究制定紧急状态法
2、改革应急救援体制实现官办分离
3、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物资救援体系
4、全面加强全社会自助互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重大行动建设
1、开展应急救援全国普查工作
2、制定重点救援物资清单
3、推进公共安全技术创新
4、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培训体系
5、建立集宣教、演练、防灾、减灾于一体的国家级应急示范平台
6、建立长效的防灾减灾演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