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7591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docx

种植基础知识结构第五章

第五章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知识点结构)

一、植物病虫害调查与统计

(一)田间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意义与原则:

要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造成损失大小及防治效果,必须进行田间调查。

原则:

明确调查任务,对象和目的要求,写出调查计划,提出科学调查方法。

调查中要实事求是,防止主观片面。

2、调查的种类:

由调查目的决定,分为三类:

(1)主要病虫害调查:

调查当地农、果、菜、林木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时期、数量等情况及防治效果。

目的为测报和更好防治提供依据。

是需要经常进行的一类重要病虫害调查。

(2)病虫害的普查:

调查一种植物或某一地区病虫害种类、优势种及危害程度、分布范围。

目的是了解病虫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以为后工作开展提供资料。

属于病虫害的一般性普查。

(3)专题性调查:

为解决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中存在的某一问题(简化调查方法、明确防治标准、提高防治效果)进行的调查。

属于研究性调查

3、病虫害田间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和次数:

A、时期: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

一般在病虫发生盛期。

若一次调查几种作物或一种作物几种病虫害,可选一个适中时期。

B、次数: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

一般发生为害,调查一次即可。

若观察病虫发生发展,应用于预测预报,必须全生育期多次调查。

(2)选点取样:

应选有代表性的田块。

取样必须有代表性,能够正确反应田间发生的实际情况。

选点取样数目和方法由病虫种类、性质和环境决定。

常用取样方法有:

棋盘式、五点式、对角线式、平行线和“Z”字形。

4、调查数据的记载方法:

无论任何调查,都应有记载,并要求准确具体。

调查资料要完整系统,不能残缺不全。

一般常用表格记载:

一种是原始记录表(尽可能充分反映病虫害在田间的发生实况)一种是整理表(把原始表中数字经过初步整理,简要表达出来)

(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是分析病虫发生情况和估计由病虫为害所造成损失的主要依据。

1、被害率:

是一种最简单反映病虫为害程度的指标。

并不表示损失程度。

公式:

被害率(%)=被害株(叶、果)数/调查株(叶、果)数X100

2、虫口密度:

表示一定数量的植株上或面积内的害虫数量。

3、病情指数:

反映发病的严重程度。

常以数字“0”表示无病,(1级无病,用数字0表示)以最高数值代表最严重的发病程度。

一般分为3~5级。

4、为害损失率:

大多数病虫害被害率与损失率不相近。

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产量降低和收益的减少。

5、防治效果的计算:

农药防治病虫害,常在防治前后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调查防治效果。

(1)虫害防治效果:

A、生活周期长的害虫:

计算害虫死亡率和虫口减退率。

一般情况害虫自然死亡少,基本上反映药剂的结果。

自然死亡率高时,不能反映药剂真实效果。

用校正死亡率计算。

B、生活周期短的害虫:

如蚜虫和螨类。

用校正死亡率和防治效果计算。

(2)病害防治效果:

多用病情指数的变化来表示。

二、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是一项监测病虫种群动态,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服务的工作。

目的是要掌握病虫为害作物的主要发生期,以确定防治适期。

(一)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种类

1、按预测的内容分类:

(1)发生期预测:

预测某种病虫发生始、盛、末期。

指明防治关键时期。

(2)发生量预测:

预测病虫的发生数量。

(3)损失预测:

预测产量损失。

(4)扩散蔓延预测:

预测病虫害蔓延情况。

指明病虫害发生区域范围。

(5)迁飞害虫预测:

预测迁飞时期、迁飞数量及作物虫害发生区域。

2、按预测时间长短分类:

(1)长期预测:

病虫发生半年左右前发出预报。

(2)中期预测:

病虫发生一二个月前发出预报。

(3)短期预测:

病虫发生几天或十几天前发出预报。

长期预测着重发生趋势预测,一般由省或地区测报站进行。

中短期预测是根据长期趋势预测,结合当地调查情况,因地制宜指导及时防治。

(二)作物害虫的预测:

1、发生期的预测:

是指某种害虫为害世代的某一虫态出现时间的预测。

预测害虫某一虫态在农田大量发生为害的时期,以便确定最合适的防治时刻。

(1)历期预测法:

通过对前一虫态田间发育进度(化蛹率,孵化率等)调查其百分率达到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加上气温下虫态历期,推算后一虫态的发生期。

(2)期距预测法:

期距指害虫各虫期的时间距离。

害虫从前一虫期到后一虫期,经历的天数——期距。

预测的期限比历期预测时间长。

(3)物候预测法:

物候指自然界生物现象出现的季节规律性。

表明各种生物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同一地区不同种的生物往往对综合的外界环境条件有相同的时间反应

(4)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发育所经历的时间与该时间内有效温度的乘积应为一个常数。

K=N/(T—C)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天数,T为该时期内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

2、发生量的预测:

预见未来害虫数量变化。

害虫发生量是决定防治与否和选择对象田的依据。

(1)有效基数预测:

害虫发生数量通常与前一世代的虫口基数有密切关系。

基数大,下一代发生量可能多,反之则少。

(2)以害虫的形态指标预测:

外界环境对昆虫的有利或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昆虫的形态上。

例蚜虫在食物充足产生无翅蚜虫类型,食物不足产生有翅蚜虫类型。

(3)以影响害虫数量变化的气象因素预测:

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中,对害虫发生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某种因素,即为主导因素。

(4)以天敌与害虫的数量比例进行预测:

天敌数量与害虫消长关系密切。

实践验证,利用益害比的相关指标,结合上述影响害虫数量变动的气象因素以及害虫形态变化等情况,能较准确地预测害虫的发生数量。

3、为害损失程度的预测:

害虫的为害程度是害虫的发生数量、发生时期、为害习性与寄主植物的品种特性、生育期等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害虫的损失率预测是进行经济有效防治的基础。

(三)植物病害的预测:

1、植物病害预测的主要依据:

目前是根据已掌握的发病和流行规律,主要依据病原菌量和发病数量、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抗病性变化与环境条件对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进行。

2、植物病害预测的主要方法:

在掌握其发生和流行的基础上,对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观测、研究与分析考虑。

(1)根据病原物进行预测:

主要是根据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数量和存活情况进行预测,即根据病原物初次侵染来源数量来预测病害流行的情况。

(2)根据寄主的生育情况进行预测:

从被害植物的生育情况与病害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可以预测病害的发生。

(3)根据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预测:

环境作为预测的指标主要是气象条件中的温度、湿度、降雨量。

气象条件的变化,与某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4)数量预测法: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数学方法对病害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建立起预测模型,用于病害发生情况预测。

三、植物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治

(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与依据:

1、背景:

19世纪生物防治引起人们兴趣。

20世纪40年代,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

2、实践证明,单独作用任何一类防治方法,都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

1975年我国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3、综合防治——

(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四大途径:

1、改变农田生物群落组成,使病虫害种类和数量减少,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多。

2、改变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病虫而利于天敌。

3、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抗虫性,减少它们被害的可能性。

4、直接消灭病原菌和害虫。

具体方法:

1、植物检疫法:

(1)概念:

(2)分类:

A、对内植物检疫(县级以上农林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植物检疫机构实施)针对国内检疫对象的检疫。

B、对外植物检疫(国家出入检疫局设在对外港口、国际机场及国际交通要道的出入境检疫机构实施)

(3)检疫对象的特点:

(凡被列入植物检疫对象的,都是有为害性的病、虫、杂草。

)共同特点:

一是局部地区发生的。

二是危险性大,繁殖力强有力,适应性广,难以根除。

三是可人为随种子、苗木、农产品调运远距离传播。

2、农业防治法:

(1)概念:

(2)特点:

农业防治法是最经济、最安全的防治方法,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根本措施。

局限性:

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必须采取其他防治措施。

(3)具体方法:

A、选用抗病虫的作物品种:

培育推广抗病、抗虫品种在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中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B、使用无病虫害的繁殖材料:

可有效防止病虫害传播和减少病、虫源基数。

C、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合理轮作可提高抗病虫能力。

D、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深耕改土、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溉等。

3、生物防治法:

(1)概念:

(2)特点:

A、生物防治不仅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组成成分,而且可以直接消灭病虫害。

B、对人、畜、植物安全,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抗性,对一些病虫害有长期控制作用。

C、存在局限性,要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

(3)具体方法:

A、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捕食性天敌:

如蜻蜒、螳螂、七星瓢虫、猎蝽、虎甲、食虫蝇等。

寄生性天敌:

如寄生蜂(赤眼蜂:

卵寄生蜂、夜蛾姬蜂:

寄生虫体)寄生蝇类。

利用途径:

一是保护利用本地的自然天敌昆虫。

二是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三是引进天敌昆虫。

B、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代谢产物防治作物病虫害:

昆虫病原微生物有真菌杀虫剂(白僵菌、绿僵菌)细菌杀虫剂(苏云金杆菌青虫菌、红铃虫杆菌)病毒杀虫剂(核多角体病毒、质型颗粒病毒、颗粒病毒)

抗生作用:

C、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内激素(分泌到体内的)外激素(分泌到体外的)如性外激素(广泛应用于害虫测报和害虫防治)

4、物理防治法:

(1)概念:

(2)特点:

防治见效快,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为有害生物防治的辅助措施。

(3)具体方法:

A、捕杀法:

根据害虫习性,用简单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害虫

B、诱杀法:

利用害虫趋光性(黑光灯等)杀灭害虫。

利用害虫趋化性(糖醋液等)防治害虫。

C、温度处理:

如日光晒种、温水浸种等。

D、微波辐射技术的利用:

X射线、红外线等直接杀死病虫。

E、汰选法:

风选、筛选等方法汰除有病虫种子。

F、窒息法:

制造缺氧环境,使病虫窒息死亡。

如石灰水浸种。

5、化学防治法:

(1)概念:

(2)优点:

速效性、简易性和适应性三方面。

A、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

B、使用方便,受地区和季节性限制小。

C、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操作。

D、杀虫、杀菌谱广,几乎所有病都可以利用化学农药来防治。

E、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以长期保存。

当病虫害大发生时,化学防治是最有效的方法。

(3)缺点:

A、毒性较大,具积累中毒作用,可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

B、容易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并引起次要害虫再猖獗。

C、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可使某些害虫或病原菌产生抗性,导致防治效果差,用药量加大。

D、防治成本高。

四、农药基本知识:

(一)农药的含义:

(二)农药的分类:

(按农药的化学组成、防治对象、作用方式等分类)

1、按农药的来源及化学性质分类:

(1)无机农药:

品种少、药效低、对植物安全性小。

逐渐被有机农药、生物农药取代。

如硫酸铜。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

(2)有机农药:

药效高、见效快、用量少、用途广等。

使用最多的一类农药。

使用不当污染环境和植物产品。

某些有机农药对人畜毒性高,对天敌没有选择性。

(3)微生物农药:

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工成的农药。

对人畜毒性低、选择性强、易降解,不易污染环境和植物产品。

如苏云金杆菌、井岗霉素、阿维菌素。

2、按农药的防治对象分类:

(1)杀虫剂:

以害虫为防治对象。

A、胃毒剂:

害虫取食,经口腔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中毒死亡。

如敌百虫。

B、触杀剂:

接触害虫表皮渗入其体内使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