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577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pH的变化图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故选C。

3.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D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A.AB.BC.CD.D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是呈一条水平直线,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后为一定值,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

铜>

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

铁过量时,得固体为铁、银、铜,所得滤液所含溶质只为生成的Fe(NO3)2,加铁粉为0的时候,溶质只有AgNO3和Cu(NO3)2两种,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

7,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

7,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4.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向FeCl3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溶液pH值不断减小,最终无限接近与7,但不能小于7;

故选项错误;

B、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产生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小;

C、向FeCl3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硝酸钠和水,再与氯化铁反应产生氢氧化铁沉淀;

故选项正确;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产生硫酸铝溶液和铜,溶液的质量减小;

5.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时的pH,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盐酸

B.a点溶液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盐酸

C.b点溶液的温度高于a点

D.c点与b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相等

【答案】B

A、由曲线图可知,溶液的pH逐渐变小,碱性减弱,酸性增强,所以,实验过程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盐酸,A正确;

B、a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B不正确;

C、已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b点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刚好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最多,溶液温度最高,而a点氢氧化钠还没有完全反应,放出热量较少,故b点溶液的温度高于a点,C正确;

D、c点时氢氧化钠已反应完,盐酸过量,b点时氢氧化钠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故c点与b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相等,D正确。

故选B。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

向等质量的铝、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浓度稀盐酸

完全分解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答案】D

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溶液应由酸性变为碱性,pH逐渐变大,图像不符,错误。

B、向等质量的铝、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浓度稀盐酸,刚开始盐酸不足,金属过量,产生氢气质量相同图像应该重合,图像不符,错误。

C、二氧化锰只能改变反应的速度,不能改变生成氧气多少,生成氧气质量应相等,图像不符,错误。

D、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镁完全反应,氧气有剩余,根据质量守恒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氧化镁质量,图像符合,正确。

D。

7.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含有Na2CO3,还可能含有Ba(NO3)2、Na2SO4、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

取该固体进行以下实验:

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

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B.b→c段对应的溶液pH逐渐减小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

D.c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NaNO3、HNO3、Ba(NO3)2

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从固体质量变化图示可知,固体部分溶于硝酸,说明溶于水后产生的沉淀有碳酸钡和硫酸钡,碳酸钡溶于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硝酸。

A、a→b段对应的是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A正确;

B、b→c段对应的是加入硝酸,硫酸钡不与硝酸反应,溶液的硝酸越来越多,溶液呈酸性,且酸性增强,溶液pH逐渐减小,B正确;

C、无法证明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C错误;

D、c点对应的是碳酸钡已溶解,碳酸钠已与硝酸反应完,硝酸过量,故溶液中一定含有NaNO3、HNO3、Ba(NO3)2,D正确。

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A.图①: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图②: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

C.图③:

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

D.图④: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

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值大于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溶液的pH值逐渐减小,无限的接近于7,但不会小于7,A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pH值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生成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充分反应后不会再继续增加,B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降低,继续降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C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变化,D选项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氢气质量的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9.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向pH=1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A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故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象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选项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稀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两个反应同时进行,故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水后碱性减弱,pH减小,无论怎样加水,其pH总是大于7,不会小于7,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10.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用水稀释KOH溶液

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到过量

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

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A、用水稀释KOH溶液时,pH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之后,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直至降低至原温度,符合题意;

D、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时,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故最终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11.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向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A.因为是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酸会全部参加反应,生成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酸中的氢元素,与铁片和铝片反应的酸的溶质质量(HCl)相等,所以生成氢气质量就相等。

又因为铝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铝的反应速率比铁快,反应完所用的时间比铁短。

即出现拐点时间短。

故A符合题意;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氯化氢会挥发走,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减小,而图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故B不符合题意;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硝酸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酸,一开始加入稀硫酸就会产生硫酸钡沉淀。

故C不符合题意;

D.向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但是水无论加入多少,都还是氢氧化钠溶液,会显碱性,pH总是会大于7,但是不可能pH小于7。

故D不符合题意。

12.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将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A、由图2知该反应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pH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有剩余,故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故A正确;

B、图2中d点pH小于7,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HCl,加热蒸干过程中HCl挥发掉,所得固体只有氯化钠,为纯净物,故B正确;

C、图2中c点pH=7,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d过程是盐酸过量,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根据图2判断出反应滴加顺序,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根据pH的变化判断反应过程,中和反应放热。

二、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3.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化合反应发生后,生成物肯定不会是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p点所示溶液为碱性Bn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Cm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3)沾有浓氨水的棉棒放在浓盐酸瓶口为什么有白烟生成:

_____。

(4)图2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A装置的作用是_____。

②C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

③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现有73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答案】单质D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相遇生成氯化铵固体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干扰后续实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CO+Fe2O3

2Fe+3CO2↑5.85%

(1)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生成不可能是单质。

(2)A、p点所示溶液的pH大于7,所以溶液为碱性,正确;

B、n点所示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说明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正确;

C、m点所示溶液的pH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不足,盐酸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正确;

D、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滴入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逐渐变为碱性,该图中pH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错误。

(3)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相遇生成氯化铵固体,即有白烟生成。

(4)①混合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除去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产物二氧化碳的干扰。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3CO+Fe2O3

2Fe+3CO2↑。

(5)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

10%=7.3g;

设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

x=11.7g

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14.在实验室中,小敏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进行定量实验分析:

称取试剂19.8g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2g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g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

25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

75

100

a

150

172.8

197.8

(1)a的数值为_____,小敏同学通过实验,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象做出你的分析)_____.

(2)b的数值为_____.

(3)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25滴加盐酸至100g时,开始时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有碳酸钙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钙存在2.274.4%

氢氧化钙易与空气的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据此可判断氢氧化钙是否变质,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6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增加的质量,说明了第5次加入的盐酸已将碳酸钙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150g+25g﹣172.8g=2.2g;

根据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由二氧化碳的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即可求出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1、2、4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中增加的质量,所以第3次加入盐酸后物质的质量就是第2次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再加上盐酸的质量,故a的值为:

100g+25g=125g。

(2)由实验数据和图象可知,滴加盐酸至100g时,开始时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有碳酸钙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钙存在,据此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6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增加的质量,说明了第5次加入的盐酸已将碳酸钙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150g+25g﹣172.8g=2.2g

(4)设试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5g

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74.7%。

氢氧化钙易与空气的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15.向碳酸氢镁[Mg(HC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该白色沉淀作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I.Mg(OH)2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MgCO3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Ⅱ.Mg(OH)2、MgCO3受热均易分解,分别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Ⅲ.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作出猜想)猜想一:

只有Mg(OH)2;

猜想二:

只有MgCO3:

猜想三:

(实验1)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取适量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_____不成立

步骤2

另取适量白色固体,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

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小张查阅资料得知上述固体是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3H2O],它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实验2)

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小张取一定量白色固体,按下图装置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并测定各生成物的质量。

(1)反应结東后若没有继续通一会儿氮气就直接称量洗气瓶的质量,则测得的气体质量将_____(填:

“偏大”、“偏小”或“不变”)

(2)为测定各生成物的质量,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实验数据:

加热完全后剩余固体质量3.20g;

浓NaOH溶液增重2.64g;

浓硫酸增重1.44g则:

x:

y=_____。

(拓展延伸)

碱式碳酸镁可作阻燃剂,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选填字母)。

a.生成的固体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

b.分解时吸热,使温度难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生成的气体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的氧气浓度。

【答案】Mg(OH)2、MgCO3一白色固体变蓝色偏小edb3:

2abc

[作出猜想]

猜想一:

Mg(OH)2、MgCO3。

故填:

[实验1]

取适量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另取适量白色固体,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白色固体变蓝色,是因为氢氧化镁分解生成了水,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猜想一不成立

白色固体变蓝色

 

[实验2]

(1)反应结東后若没有继续通一会儿氮气,会导致反应生成的气体不能被完全吸收,就直接称量洗气瓶的质量,则测得的气体质量将偏小。

偏小。

(2)为测定各生成物的质量,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e,d→b。

e;

d;

b。

(3)加热完全后剩余固体质量3.20g,说明氧化镁质量是3.20g;

浓NaOH溶液增重2.64g,说明反应生成了2.64g二氧化碳;

浓硫酸增重1.44g,说明反应生成了1.44g水;

设碳酸镁质量为m,反应生成氧化镁质量为n,氢氧化镁质量为z,

m=5.04g,n=1.6g,

氢氧化镁分解生成氧化镁质量:

3.20g﹣1.6g=1.6g,

z=2.32g,

根据题意有:

3:

2。

[拓展延伸]

碱式碳酸镁可作阻燃剂,其可能的原因:

生成的固体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

分解时吸热,使温度难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生成的气体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的氧气浓度。

abc。

16.明明同学利用实验室存放的一瓶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溶液做酸碱中和实验。

(1)已知:

水的密度为1.0g/mL。

实验室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氢氧化钠5g,需要量取水________mL。

量取时的操作如右图所示,该操作对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2)明明用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反应实验,发现有气泡产生。

于是明明判断氢氧化钠变质了。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氢氧化钠变质、滴加盐酸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明明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1:

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方案2:

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