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566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方19首Word格式.docx

【功用】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

硝矾丸、生军利胆排石、溶石为臣;

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

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相伍为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功。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

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多年应用,每收良效。

一般服10剂即可见效。

53.4 加味五金汤

【来源】俞慎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金铃子、川郁金各10克,玉米须15克。

【功用】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方解】中医认为,饮食厚味,劳逸失宜,则湿热内蕴,郁于肝胆,不通则痛,内灼胆汁,炼液成石,或湿热蕴于下焦致淋,煎熬尿液则成石淋等。

根据湿热内蕴、炼液成石这一病理特点,而采用清热利湿、化石排石的药物配伍成方,故方用金钱草(为大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

海金砂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

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

郁金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

金铃子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玉米须甘平,利胆、利水。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消炎、排石之效。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加减】肝胆结石加枳壳、朴硝各6克;

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后入);

尿路结石加石韦、猫须草各12克;

有绞痛者,加元胡粉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不但病情能得以控制,而且结石也多随之而化。

53.5 舒肝汤

【来源】盛国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香附、郁金各10克,枳壳6克,赤芍15克,枇杷叶10克,藕节15克,川芎9克,百合15克。

【功用】舒肝理气,行气活血。

【方解】方中以香附为主,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

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

枇杷叶专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逆;

藕节专入血分,宣经络之瘀滞;

川芎活血兼能行气;

百合养阴柔肝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之弊。

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舒肝理气,使气行血运、源洁流清。

【主治】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等。

证属肝气郁结、肺气怫者。

临床以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为特点。

【附记】治病常法不应,另辟蹊径。

从肺肝论治,从气血入手。

调气不忘活血,理血不忘调气。

气血同调,肝肺兼治,故顽症可愈。

53.6 威参汤

【来源】胡树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威灵仙、丹参、连翘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热行瘀,通络止痛。

【方解】本病病因较多,但胁痛是其主证,瘀血、郁热,是其病机核心。

方中以辛散温通咸软之威灵仙,通经络而止痛;

苦微寒入血分之丹参凉血、行血、祛瘀;

苦微寒之连翘清热,消痛、散结。

全方清热而不伤中气,行血瘀而不损气血,以此为主方加减变化治疗慢性胆囊炎,药简效宏,取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

【加减】如大便不通,或虽通而黏滞不爽,加枳实、二丑;

腹胀、便溏、食少难消,加白术、莲肉、麦芽、炮姜;

口干、咽燥、善饥、烦热、便干、溺赤,加杭芍、沙参、石斛、丝瓜络、天花粉、冬瓜仁;

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加赤芍、栀子、莲子心、芦荟;

口甜而苦涩,加生半夏、莱菔子、冬瓜仁、佛手、川厚朴、桔梗、杏仁;

合并胆石症,加金钱草、鸡内金、穿山甲;

瘀血症状典型者,加水蛭、全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另有一食疗方:

小米30克,核桃2个(去硬壳)共煮至米熟,食之。

每日1次,连服3个月,对于巩固疗效,大有裨益。

因核桃肉甘涩富油脂,故用量以2个为宜,多则有腻胃滞中生热之弊,不能坚持久服,应予注意。

病非一日,非旦夕可奏全功。

调畅气机,升降中枢,顾护胃气;

节饮食,适寒温,和喜怒,医患结合,至为重要。

53.7 清胆消炎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20克,知母、黄芩、黄连各9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柴胡6克,青蒿5克,丹皮9克,滑石12克,龙胆草、川郁金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退烧,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病由气滞血瘀、湿热夹杂所致。

病为急性,此时湿热,尤以热盛为著,故用大队清热退烧之品——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龙胆草,配以柴胡、郁金解郁化瘀;

青蒿、丹皮养阴活血清热;

滑石利湿,诸药配伍,其清热退烧、消炎止痛之功甚著。

【主治】急性胆囊炎,高烧,胆囊肿大疼痛。

【加减】若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清半夏;

黄疸加茵陈、栀子;

大便燥加大黄;

胸脘痞闷,加枳壳、苦桔梗;

腹胀加莱菔子、大腹皮;

神志朦胧,加牛黄清心丸;

烧退后,胆囊肿大疼痛不减者,加川楝子、元胡、生鳖甲、三棱、莪术、桃仁、犀黄丸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3.8 金钱开郁散

【来源】魏长春,《中医杂志》

(2)1989年

【组成】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郁金、乌贼骨、浙贝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方解】本方所主之病证,系湿热、气郁、结石阻于胆道,以致通降失职所致。

本方系根据张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

方取柴胡疏肝达郁;

枳实理气泄浊;

白芍缓急止痛;

甘草益胃和中;

郁金解郁止痛;

大贝母化痰散结;

乌贼骨中和胃酸。

金钱草一味,有清化湿热、解毒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金钱草有利胆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滑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

还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

综合全方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之功。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证见上腹部间歇作痛、右胁疼痛尤剧,或呕吐苦水,或嗳气泛酸,恶心,舌苔薄白,脉弦。

【加减】作者经验,用本方宜随症加减,若兼脘痛,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

若阴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舌质红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旱莲草;

若舌边有瘀斑,或妇女有痛经、经血色紫量少,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凡胆病湿热壅盛、大便秘结、出现黄疸者,即非本方所宜。

53.9 利胆解郁汤

【来源】任继学,《中医杂志》

(2)1989年

【组成】柴胡15克,茵陈50克,马齿苋、金银花、川楝子、元胡各15克。

【用法】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然后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解郁。

【方解】《灵枢·

胀论》描述“胆胀”的症状“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颇类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此方适用于肝郁不伸、湿热内壅、胆失通降者。

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

茵陈利胆清热;

金银花清热解毒,川楝、元胡泄肝镇痛。

马齿苋是治疗湿热下痢之要药,方中选用之,取其凉血解毒之功。

药简力宏,功效非凡。

【主治】慢性胆胀病。

症见右胁下作痛及压痛,经常向右肩背放射,纳呆,口苦,腹胀,恶心欲呕,反复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者。

或有黄疸病史。

胆囊炎见上述证候可以用之。

【加减】作者经验,运用本方应随症加减,如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少阳证候者,加黄芩、龙胆草各15克,清半夏10克,送服紫金锭1锭;

偏湿热证候者,加木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30克,青皮15克,送服紫金锭1锭;

偏胆郁证候者,去金银花,加砂仁壳10克,香橼皮15克。

【疗效】屡用效佳。

53.10 利胆排石汤

【来源】费宗祥,《新中医》(11)1987年

【组成】柴胡、广郁金、枳壳、木香(后下),炒山栀子、茵陈各10克,生大黄6克(后下),金钱草30克,焦山楂1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按常规煎煮3次,共取药汁600毫升,和匀,分3份,于早、中、晚饭前20分钟顿服。

连服35天。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理气排石。

【方解】方用柴胡、郁金行气解郁、疏畅枢机;

茵陈清肝胆之湿热,得大黄、山栀子之助,使湿热从两便分解,则清湿热、利肝胆之力尤著;

金钱草清湿热、化结石;

木香行气止痛与枳壳为伍则功效益增;

山楂为消肉食积滞之要药,与木香相合,更增芳香健胃、消胀止痛之功。

合用之,则可使肝胆疏、枢机利、湿热清、结石除。

据有关实验资料证明,投本方有关药物10~20分钟,即可使胆汁分泌明显增加,40~60分钟,胆囊明显收缩,奥狄氏括约肌相应松弛,有利于胆石排出。

本方随症加减,长期服用,未见伐胃伤脾现象。

【主治】胆石症。

包括胆囊结石等。

或合并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或慢性胆囊炎。

【加减】肝郁气滞型,加制香附、小青皮各10克;

肝胆湿热型,加炒黄芩10克,并适量增加茵陈剂量。

肝郁脾虚型,加白术、茯苓各10克,党参12克,或加炙黄芪15克;

结石过多、过大者,酌加金钱草、海金砂(包)各15克,鸡内金10克,囊壁粗糙、增厚者酌加炙乳香、炙没药各6克,赤芍、桃仁、红花各10克;

肝管结石及术后残余结石,加三棱、莪术各12克;

痛甚加元胡15克,川楝子12克;

纳差,加鸡内金10克,谷芽、麦芽各12克;

呕恶加法半夏、陈皮各10克;

便秘加芒硝10克(分冲)。

同时配合脂餐,耳压疗法(附后)。

【疗效】治疗64例,以本方为主配合脂餐,耳压的三联法后,治疗1疗程者43例,2疗程者18例,3疗程以上者3例,结果:

临床疗效:

显效28例,有效36例,有效率达100%;

排石效果:

药后次日排石者4例,周内排石者54例,半月内排石者6例,未见治疗半月以上似未排石者。

其中排石最多的胆囊结石为500余粒(多为黄豆,绿豆大小);

排下最大的胆囊结石为1.6×

1.1厘米,排下最多的肝内胆管结石为30余粒(多为黄豆、绿豆大小),排下最大的肝内胆管结石为1.0×

0.6厘米。

按照要求复查B超或胆囊造影,X线平片摄影40例,提示结石排净者5例,明显减少者27例,减少者3例。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三联法,即中药+脂餐+耳压。

脂餐,即服上药后20分钟进餐。

治疗期间,患者每餐均需适当加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如猪蹄、油煎鸡蛋、猪肉等。

为避免日久厌食,可不断更换烹调方式或交替食之。

耳压疗法:

①取穴:

肝、胰、胆、胰腺、胆管、胃、十二指肠、三焦、交感、眼、耳迷根;

②加减:

痛甚加神门:

便秘加便秘点;

③操作:

常规消毒患者耳廓,并将事先备好的黏有一粒直径为0.1厘米大小的王不留行子的0.5×

0.6厘米的胶布,准确分贴于上述耳穴上(贴前,可以探针寻找压痛点,胆石症患者之上述耳穴多数压痛点均较明显)。

每次贴一耳,左右轮换,每周贴2次,连续5周。

嘱每日餐毕,取仰卧、屈膝位,胆总管结石及肝管结石患者取坐位。

然后自行用拇、食两指以适当指力压耳穴。

压迫耳穴时切勿使贴于耳穴上之药丸移位或脱落,以免影响疗效。

53.11 清胆汤

【来源】经验方,《急腹症方药新解》

【组成】柴胡、黄芩、栀子、郁金、枳壳、大黄(后下)各15克,金银花、茵陈、金钱草各25克,黄连、芒硝(冲服)各10克。

【功用】理气开郁、利疸止痛、通下解热。

【方解】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黄芩、栀子、黄连、金银花、金钱草清热解热;

茵陈利湿利胆;

大黄、芒硝攻下通里。

合而为方,互助为功,治疗胆囊炎症力专而效宏。

【主治】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属郁结型者。

【加减】热结型,加蒲公英、连翘各25克;

热厥型,加人参15克,麦冬、五味子各20克;

有瘀证者,加当归、红花各9克;

伴有高热昏迷者,加犀角1克,冲化后由胃管注入。

【疗效】屡用皆效。

53.12 茵柴清胆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北柴胡6克,茵陈蒿9克,大黄3克,黄连6克,丹皮、金银花、大青叶、枳实、乌药各9克,栀子6克,猪苓15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方解】本方由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大黄牡丹皮汤等加减化裁而来。

方用柴胡和解少阳;

茵陈利胆退黄;

大黄、枳实内泻热结;

丹皮凉血清热;

黄连、栀子、大青叶、金银花清热解毒;

乌药理气止痛;

猪苓除湿利便;

甘草解毒。

大队清热解毒药物的运用,对于因胆管阻塞或致炎性细菌侵袭所致的胆囊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主治】急性胆囊炎。

【加减】湿重,加泽泻、车前、茯苓各9克。

53.13 消癥积汤

【来源】张羹梅,《临证偶拾》

【组成】荆三棱、蓬莪术各9克,金钱草60克,硝矾丸4.5克(分吞),青、陈皮各4.5克,赤、白芍各9克,生川军3克(后下),车前子30克(包煎),生甘草3克。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利胆。

【方解】本方主要适用于胆囊肿大积液者。

胁肋属肝,右胁下块物则属于肝经积血。

故方用荆三棱有“通肝经积血”,(《汤液本草》)的作用,与蓬莪术同用,则破血祛瘀、消积止痛的作用更好。

大黄亦是“下瘀血,破症瘕积聚”(《本经》)的要药,同时有利胆作用。

车前子配合赤白芍,则养肝柔肝的功效更佳。

又以青陈皮、金钱草、硝矾丸等疏肝、利胆、消石的作用。

诸药合用,活血化瘀以消癥,疏肝利胆以消石,其功甚著。

【主治】梗阻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液。

症见右胁疼痛、时时泛酸、痛处拒按、肿块、脉弦、苔腻。

【附记】本病初愈后,应改用参苓白术散加金钱草、硝矾丸善后,巩固疗效。

53.14 利胆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红柴胡、法半夏、炒栀仁、炒枳壳、莱菔子、川郁金、瓜蒌皮、焦山楂、炒神曲、枯黄芩、龙胆草(酒炒)各10克,大腹皮15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可连服5剂。

痛胀愈后则停药,以后病发可以服此方数剂。

自然逐渐减轻而痊愈。

【功用】苦辛开泄、宣湿清热、行气解郁。

【方解】本病为肝胆两经气血郁滞而成。

故方用柴胡平肝胆相火,散血凝气滞,治五脏寒热邪气;

用半夏开郁下气、散痞消胀、宣通阴阳;

用栀子利三焦、解六郁、清热散结;

用枳壳散留结、消胀满、散血破坚;

用莱菔子化滞散瘀、消胀下气;

用瓜蒌皮除热解郁、下气消痰;

用郁金破瘀行气、散肝解郁;

用黄芩除脾土湿热、泻肝胆;

用山楂去食积、消油腻;

用神曲泻胀满、消积滞;

用大腹皮降逆气、消痞满;

用生姜消胀满、开胃气。

诸药相伍,共奏苦辛开泄、宣湿清热、行气解郁之功。

【主治】胆囊炎。

症见右上腹膨满胀闷、胆囊压重、气逆嗳饱、甚则呕吐、右胁痛或时剧痛、食脂肪过多或油炸食物则痛发。

53.15 疏肝利胆汤

【来源】李培生,《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草),金钱草各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白芍、炒枳实各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解】本方是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对肝胆湿热证有良好的疗效。

本方是以经方大、小柴胡汤、四逆散为基础,又综合时方之有效药味加减变化而来。

方用柴胡苦平疏木解郁;

黄芩苦寒清火泻热,柴胡引达,黄芩苦降,升降协调,最能疏肝利胆,而为本方应用之主药。

海金砂(系中草药之海金砂)、金钱草二味寒凉清利湿热,从而协调柴胡、黄芩发挥疏肝利胆之作用。

鸡内金化石磨坚、消积导滞,使肝胆疏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郁金理气解郁、和血散结,佐芍药以和营舒急。

金铃子入肝行气、止痛解结,伴枳实以消痞除满。

茯苓白入气分、赤入血分,本方用赤茯苓深入血分而利湿行水。

车前子通气道、利小便,使肝胆湿热蕴结之邪,得以从小便而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证(包括胆系感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以及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等)。

【加减】黄疸色深加茵陈;

泛恶欲呕加炒川连、法半夏、橘红;

腹胀加川厚朴、大腹皮;

大便秘结,加酒洗川大黄;

胁肋胀甚,加青皮;

胁肋痛甚,加玄胡索;

小便不利加滑石、猪苓、泽泻。

又曾试用本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疗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数例,亦有暂时缓解作用。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

【附记】本方是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

据临床长期观察,用治肝胆湿热证确有良好的疗效。

53.16 通胆汤

【来源】李浚川,《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遂、大戟各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金银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胆,通络止痛。

【方解】中医文献本无胆囊炎、胆石症之名,但类似记述颇多。

如《灵枢·

胀论》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金匮要略》之“悬饮内痛”证,《景岳全书》之“痰饮停伏,胸胁疼痛”等,都与本病相近似。

且治疗都以逐饮去痰为主,本方即寻源于此,如方中以控涎丹为主方,意在逐痰饮以利胆道之开通。

方中四逆散虽为“少阴病,四逆”而设,但柴胡、白芍、枳实都有疏肝理气、散结缓痛的作用;

黄连,吴茱萸能清热平肝和胃,有“左金平木”,调和肝胃之用;

再加金银花、虎杖以清湿热;

砂仁、木香以和胃,共奏疏肝利胆、排石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加减】发热加连翘、蒲公英;

痛甚加延胡索;

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陈草、金钱草;

发黄加茵陈、黄柏;

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

呕恶加陈皮、白术。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附记】消化道出血及孕妇忌服。

53.17 利胆消胀汤

【来源】董建华,《光明中医》(3)1988年

【组成】柴胡、白芍、香附、枳壳、苏梗各10克,青、陈皮各6克,郁金、香橼皮各10克,佛手6克。

【功用】疏肝解郁、理气通降、和胃利胆。

【方解】本方是治疗胆胀(肝胆气滞症)的首选方。

该方重在调理肝用,但不伤肝体。

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为肝郁症之要药;

白芍养血敛阴以护肝体;

香附、青皮辛苦疏肝理气;

郁金辛苦凉,入心肺肝经解郁理气、凉血活血,堪称解郁之佳品;

枳壳、苏梗、陈皮理气消胀、和胃通降;

香橼皮、佛手理气而不伤阴。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通降、和胃利胆之功。

【主治】胆胀(肝胆气滞),症见右胁胀满或胀痛、口苦、善太息,常与情绪变化有关。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有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纳呆、心烦、头晕。

【加减】大便秘结,加槟榔10克,酒军3克;

腹部胀满,加大腹皮10克,乌药6克;

头晕目眩明显,加菊花、钩藤各10克;

口苦心烦重者,加山栀子、黄芩各10克;

脘腹痞闷,舌苔黄腻,加藿香、佩兰各10克,黄连3克;

大便稀溏,加茯苓10克,苡仁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53.18 疏肝利胆汤

【来源】邹志为,《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10克,白芍、郁金各15克,绵茵陈30克,香附12克,青皮5克,延胡索、木香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加减】夹热者,加黄芩、黄连或黄柏;

兼呕吐者,加法半夏、川厚朴、竹茹;

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兼有蛔虫者,加使君子、川楝子、槟榔;

兼血虚者,加当归;

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

兼气虚者,加党参;

苔厚腻夹湿者,加苍术、川厚朴、陈皮、茯苓;

夹瘀者,加丹参、川芎;

兼寒者,加干姜或桂枝。

【疗效】治疗82例,除1例疗效不佳,再经胆囊造影证实为胆囊粘连转手术切除外,其余81例均临床治愈,有效率为98.7%。

【附记】治疗期间以及预防复发必须配合饮食宜忌,饮食上必须戒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油炸、肥腻的高脂肪食物或质硬难消化和生冷寒凉之品;

宜食质软容易消化的瘦肉、鱼类及新鲜蔬菜等,食用植物油。

53.19 利胆宽胸饮

【来源】张笑平,《中医杂志》(10)1990年

【组成】蒲公英、茵陈、赤茯苓各15克,瓜蒌皮、薤白、炒枳壳各10克,生山楂、紫丹参各30克,沉香3克(后下)。

【用法】水煎2次,心肌梗塞,急性胆囊炎每日2剂,4次分服,余者为每日1~1.5剂,分2~3次服。

伴呕恶者,频频呷饮,呕吐即顿服之。

除心肌梗塞者外,余均单用本方治疗。

【功用】清热利湿、通阳宣痹、理气宽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伴发冠心病,称胆心综合征。

【加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随证加减,即:

①凡具右胁下胀满疼痛、胸宇闷塞、心悸气短、疲乏无力、纳食呆钝,或时欲呕恶,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白厚及滑腻,脉沉缓或弦滑或濡,或兼结代,证属中焦停饮、胸阳抑遏者,加川桂枝、炒白芍、焦白术各10克,炙甘草20克;

②凡具右胁灼热胀满疼痛、胃脘或心前区闷痛或绞痛、心悸怔忡、纳呆或欲呕、口舌生疮,舌质红,苔白燥或薄黄,脉弦数或兼结代,证属肝胆郁火、心气郁滞者,加炒山栀、柴胡、荔枝核各10克,檀香5克(后下);

③凡具右胁灼热胀满疼痛、心前区闷痛或绞痛、心悸不宁、口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