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2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研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2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
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
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
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
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
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
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
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
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2、设计拓展性练习。
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
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
(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
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
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正如叶圣陶所说:
“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
”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朗读训练
——语感培养的最佳途径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中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讲道:
“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对于文学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种感觉为语感。
”语感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深深植根于语文教学这块园地,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我们教师就要根据新课标,凭借新教材,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
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
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
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
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墩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道理就在此。
那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语感呢?
一、重视预习,扎实朗读。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
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有现在的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长,和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
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朗读预习。
在课堂上我又通过听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
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使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利。
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取长补短,注重感悟。
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的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部分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把从朗读中体会到的那一份情感说出来,取长补短,带动其他学生对文本中情感地体验,使那些对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不够明了,或暂时还没有体会到的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有利于全体学生把这一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方向。
三、创设情境,宣染气氛。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
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宣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
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展示,介绍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当然,教师的感情朗读是一种有效而常用宣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方法。
四、注重范读,发挥作用。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
因此,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
当然,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并不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囫囵吞枣。
模仿也应带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
这时就需要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互评互学,不断提高,并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
因此,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语感一旦形成,则终身受益。
浅谈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要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
有关语言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
人们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人们有一半的时间在听,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表述,唯我独尊,这是现在孩子的通病。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单从学生方面来说,原因有二:
第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所致。
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跳跃性大,自我约束能力差。
第二,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所致。
在多数家庭中皆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想怎么说,想怎么做都由着他,家长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有,孩子不听也就作罢,家长和孩于之间缺少真正的交流,因而孩于也就没有倾听的习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文的四大基本功“听、说、读、写”中,“听”字当先,然而我们更多关注着学生日语交际(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几乎忽视了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说”是果,那么“听”就是花,试问世上有多少“无花果”呢?
那么,如何培养和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倾听能力?
我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1、做好示范,做个忠实的倾听者
.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了解的第一步。
优秀的教师
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我以欣赏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真情表白,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
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形成在动态生成中挺进,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提高教学的质量。
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2.
营造安静和谐的倾听氛围
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
噪音、光线不足、环境杂乱等都会对倾听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我教室的布置、课桌椅的摆放、地面的整洁、学习园地等布置都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倾听。
营造充满师生情感的课堂,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乐在其中。
我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每一节课都面带微笑,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当孩子们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摸摸他们的小脑袋。
这时候的孩子们笑得是多么的甜。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低年级的教材中,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我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如把课件引入课堂、编排课本剧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
借助文章题材,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
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
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整个教学中。
3.
激发倾听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
但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
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奖励和游戏最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1)奖励倾听,形成氛围
记得在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我“一不小心”说错了一个词,一个女孩又轻又急切地说“老师错了!
”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机会。
当我把一张美丽的贴画贴在她的额头时,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羡慕。
于是,我告诉学生:
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我把一个大大的“听”字写在了黑板上,学生们惊叹“好大的听字!
”是的,我要把这个大大的“听”字写进孩子们的心中。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从不停止对学生倾听的奖励,
我都采取各种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一种向上进取的氛围。
在平时,表现棒的同学得到“倾听星”,一月一小结,“倾听星”达到十五颗以上,就可以领取一张“倾听习惯卡”。
评价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内容为老师提出的听的要求,通过评价,发扬优点,更重要的是指出学生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在评价过程中,我更关注暂时落后的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
到了学期末,凭“倾听习惯卡”领取奖状和奖品。
同时,奖励也注意及时性、公正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才能保证学生倾听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让学生在游戏中倾听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倾听虽然是枯燥的,但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学生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
例如“猫捉老鼠”——就是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一个不同类的。
因为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学生们听起来就特别来劲。
再如“传悄悄话”——教师对第一个同学说一句话,然后由他依次传给最后一个同学,最后一个同学再将这句话说给老师听,如果没有说错,可以获得“小小邮递员”的奖章。
总之,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许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方法。
二、结合语文教学,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倾听能力。
1、优化倾听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就应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倾听内容。
(1)优化教师讲课
语文课堂,与“听”密切相关,教师的讲课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兴趣。
因
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
趣味性和条理性,巧妙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自己的讲课思路上。
设计的思路要既精辟简洁,又新颖有趣,这样就一定会引导着学生时刻都会像脱缰而去的小野马们跟着自己一步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其次,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的重难点上。
课堂上,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
还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地组织几个活动高潮,不断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
如《从现在开始》一课,我一开始便以狮子大王的身份出现,让学生把自已想像成童话中的一个小动物,感受猫头鹰和袋鼠所下的命令是否合理,学生模拟小动物“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要跳着走路”,通过体验,学生不由自主地叫起苦来,把心里的不满、埋怨、担心都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理解“叫苦连天”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之王时,让学生想一想心里怎么想,学生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万兽之王”的竞选,紧张、激烈而又快乐。
最后,在集体表演课文时,学生自发地欢呼起来,这既是表现课文内容的需要,更是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为这样的课堂而欢呼。
这样,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体验感觉语文魅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2)优化学生发言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
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
学生们倾听的最多的还是同学的发言,为了保持学生的倾听耐性,我提醒学生做到:
在老师没有点到自己发言时,不急躁,耐心听别人发言。
同时,对学生的发言也作适当处理。
第一、指明发言的技巧
课堂上,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是急切的,教师只能有所选择的叫几个同学发言。
虽然指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的学问。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指名学生读新课文,就可以先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一读,这样既可以让倾听者感受语言美,又可以让那些朗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多一点学习的机会。
第二、适当协助发言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在发言时经常会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其他在听的学生因为听不懂,也就听不住了。
我及时通过提醒、诱导来协助学生发言,这样既可以帮助发言者树立自信,又可以重新吸引倾听者的注意力。
2、在阅读活动中,尝试提高学生的倾听品评力。
倾听品评能力是指倾听者对倾听内容进行欣赏、理解、判断、创新等处理,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的能力。
只有提高学生的倾听品评力,学生的倾听能力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提高。
(1)朗读评价——让学生在倾听中欣赏:
要想把一篇课文读好,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我们教师中又有几个能把课文读得无可挑剔的。
所以我决不过高要求于低年级的孩子。
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应当更偏重于欣赏:
你觉得他那里比你读得好?
你还想他再读哪一句给你听听?
当然,也应该适当提一点建议:
读得够不够流利?
有没有多字、漏字,等。
(2)热点讨论——让学生在倾听中理解、判断: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充满着童趣,因此孩子们容易产生一些有趣的争论。
例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一个学生说:
小动物的尾巴真好!
人怎么没有尾巴呢?
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说“人是有猴子变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尾巴了。
”有的说“人要是有尾巴,我就用尾巴挂在树上荡秋千”“小朋友要是有尾巴就更容易摔跤了!
”我听了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夸他们说得好。
其实,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就一定会认真去倾听和思考,并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以丰富多彩的教师评价来激励倾听能力。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听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
“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里一直有老师,善于动脑,回答的问题有创意,
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位同学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真棒!
”当学生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时,老师及时评价“你勇于向困难挑战,是个勇敢的孩子。
”针对合作学习老师随机评价这个小组,有的说,有的摆,有的贴,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你看这些同学都在欣赏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多快乐呀!
”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这样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就会稳定形成。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也要关注个别学生。
如有一次,当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时,其他学生听得挺认真,却有一位同学也迫不及待要来读,嘴里随之发出了一些声音。
等第一位同学读完,我故做不解地问那位迫不及待的同学:
“他读得那么好,你怎么可以随便打断他呢?
”表扬第一位同学的同时,更引起了第二位同学的反思。
是啊!
认真倾听别人优美的朗读,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提高自己朗读本领的需要。
这位迫不及待的同学想了一想,脸有点红了。
老师的话使他自省,更使他自悟。
正是在矫正这一位小朋友不注意倾听的行为过程中,其他小朋友都受到了深深的启迪,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总之,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朝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尤其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长期的指导、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学习材料二:
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
倾听能力的构成是:
专注的倾听习惯;
倾听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
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
在各种倾听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
具体说来,倾听者必须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并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和组合力。
一个人是否会听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
所以,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这是很有道理的。
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
”这里所指的“倾听”又比前面的“听”要更深一个层次:
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他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同学回答中富有疑义和争论的问题,善于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提出疑义,成为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切实推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一、学生对课堂探究活动的认识偏差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堂探究活动,有时课堂是在实验中进行,要求学生带的材料很多。
这样就造成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识有偏差。
认为课堂探究就是玩玩,做做,如此而已。
尽管此类课堂活动本身融汇了很多活动,提倡上学生自己动手、在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与认识科学,以此得到领会和升华。
但是这种活动应是有序、互动的,不但要“师生互动”,更要“生生互动”,学生不但要向老师和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随时关心别人的感受,善于倾听老师或同学的意见和结论,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不倾听,或只听老师说的,不听其他同学说的,那么你又怎么对别人进行评价和反馈呢?
怎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
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倾听的认识
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课是指简单的用耳听。
倾听则不然,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艺术的积极高效的聆听,它包含有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
一般来说,倾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当学生进入学校时,许多教师认为学生都会听课。
因而,学生还没学会如何听课,老师的讲课早已开始了。
教师们要学习如何教学生进行正确听课的方法。
如果教师本身不懂如何倾听,便没有具体可行的经验。
这样将会阻碍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
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
倾听能力的不同,倾听状态的不同,对同一堂课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自然有别。
老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
三、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的培养
(一)养成倾听的礼貌
倾听别人发言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样重要。
它既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又可以使我们在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各方面的影响,而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