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871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

《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单元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

D.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 坚贞不屈:

节操坚定不变,不向敌人屈服。

坚定不移:

(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自强不息:

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生生不息:

一代又一代繁衍不止。

百废俱兴:

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百废待兴:

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

奋起直追:

振作起来追赶。

奋发图强:

振作精神,努力自强。

根据语境和词义,应选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4仁川亚运会的大幕已落下,在收获辉煌成绩的同时,中国军团同样暴露出不少问题:

三大球陷入低谷,优势项目受到冲击,大部分金牌成色不足。

B.公众对黄金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单纯放七天大假,而是期望在黄金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休闲的乐趣。

C.埃博拉病毒通过体液、黏液、唾液或血液传播。

传染病专家除了进行检疫,也集中力量寻找首个病者,一方面便于追查可能被传染者,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出病原体到底来自何处。

D.很多高校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上搞“宽进宽出”,甚至只顾收钱而疏于培养和管理,进一步纵容和助长了“混文凭”的风气日益盛行。

A B项,“提升”“乐趣”动宾搭配不当;

C项,不合逻辑,“体液、黏液、唾液或血液”分类不清;

D项,“进一步纵容和助长了‘混文凭’的风气日益盛行”杂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

      ,      ,      。

       ,       。

       。

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①又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 ②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 ③因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 ④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 ⑤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⑥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

A.③②⑥①⑤④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②③①D.④⑤②③⑥①

A ④属于总结性语句,且与文段最后一句“在古人心目中”紧密呼应,故排除C、D项;

③是首句,由“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确定②承接③,由此确定答案为A。

二、阅读鉴赏(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

利尽苍生是语文

邹立志

语言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最基本的能力,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其语言能力都是延至终身的。

它“人人具足”,但并非“个个圆成”。

人在社会生存中所需要的智商和情商都在语言能力中得到体现,它们分别与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相关,这两种能力甚至决定人生的成败,如何用智慧点亮语言,如何用语言启发智慧,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商;

在通晓各种情境要求的基础上,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情商高下。

语言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生存技能,而是经由语言展现出来的关乎真善美的整体人文素质。

语言是思维的边界,母语是思维存在的家园,千百年来的中国经验形成和发展了汉语,汉语又反过来巩固和丰富了中国经验。

如果在语言关键期之后存身于另一种语言,其思维边界的潜能可能被大大压抑,我们疲于应付简单苍白的日常表达。

只有那种可以高度自如使用的、口脑合一的母语能最大限度地让我们潜入语言的深水区,去烛照心灵世界的幽微之处。

母语能力虽然与生俱来,但要想达到用语言“自由发表思想”之境界,还要使此思想能为众人所接受,就需要修炼内功。

“得体、有效”是母语能力的最高标准,而要达到这样的高标准,首先必须“取法乎上”。

如何成为一个理想读者,学习历史上如何用经典的汉语来表达中国经验,这便是语感的培养。

语言能力主要以语感的方式形成和发挥,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育中主要通过文选式的安排来体现,文选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难度的浩繁工程。

进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选文,形成了国人最初的文化共识背景,甚至沉淀为全民无意识,它们应该是从通读一个作家的全集中真正精选出来的,是经得起教学参考书和考试反复琢磨和咀嚼的文章,是会在日后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作品的欲望的文章。

这样的选文需要具备三个特征:

1.语言艺术上的经典性;

2.文化品位上的经典性;

3.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感积累历来被看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自动过程,但自从现代语言学意识在中国出现,如此效率不高的自动积累已经不再被视为当然。

面对作为一种无意识心理感觉的语感,我们又如何以语理深求其语感呢?

我们认为,无意识语感的养成跟有意识的语理分析是分不开的,好的语理分析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感训练效果。

语感和语理二者是对立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语文教育应该是“语感基础→语理跟进→深化的语感→深化的语理→更理想的语感……”循序渐进式上升的过程。

没有前期一定的语感积累,纯粹的语理分析反而容易束手束脚,起干扰作用;

没有适时的语理介入,语文教学只会“以己之昏昏”,难以“使人之昭昭”。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理知识和良好的语感之后,剩下的便是以“渔”求“鱼”,扩大阅读量,深化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问题了。

此时,便不应再停留于单篇选文的阅读上。

国民的语文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基本完成,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是精进的、个性化选择的,教师可开列系列必读或选读书目,或开设相关书的导读课,以满足大学生在母语精进上的需要。

语文教育任重道远,它的重要性不只是体现在高考加分的功利性追求上,而应真正使“利尽苍生是语文”,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善于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

(《光明日报》2014年11月4日)

5.下列关于“语言能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的智能结构中,语言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终身发挥作用。

B.不能把语言能力仅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生存技能,它关乎真善美,体现着整体人文素质。

C.语言能力包含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这两种能力分别与人的智商、情商相关。

D.语感是语言能力形成和发挥的主要方式。

C 应是“分别与人的情商、智商相关”。

6.下列对“语感”与“语理”二者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感和语理二者是对立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语感的养成离不开语理分析,好的语理分析能使语感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C.语理分析以语感积累为基础。

没有一定的语感积累,纯粹的语理分析会干扰语文教学。

D.语文教学如果没有适时的语理介入,只会“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

D 只会“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与原文不符。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通晓各种情境要求的基础上,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下。

B.文章只要兼具语言艺术、文化品位上的经典性,又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可以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C.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通过文选式的安排来展开,大学语文教育则不应再停留于单篇选文的阅读上。

D.“利尽苍生是语文”,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不仅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利,更让普通中国人掌握讲好故事的本领。

C A项,“智商”改为“情商”;

B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

D项,原文“中国好故事”是比喻说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17分)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

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

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

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

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

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

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

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

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

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

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

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

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

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

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

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

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

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

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

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

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

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

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

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

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

方向。

那些旁逸斜出的树。

那些旁逸斜出的人。

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3分)(  )

A.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

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DE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它们都能成为主流”太过绝对;

E项,“语言犀利,措辞华美”错。

(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3分)

9.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4分)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能力。

本题的回答先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意,再扣关键词“独特的个体”和“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得出答案。

答案:

①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

②这些枝干也与主干一样充满着成长的艰难与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每点2分)

1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的能力。

赏析语句先确定本句的修辞——比喻,再找出本体和喻体,最后说说语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把沉重的历史喻作“灰色”的大树,把那些虽然对社会进程没有推动作用却又洋溢着个性的小人物比作“斑斓的花朵”,(2分)生动地揭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喜爱。

(1分)

11.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6分)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形象及内涵的能力。

本文标题表面含义比较简单,内涵需要结合文本思考,主要在第⑤⑧段。

第二问,答案具有开放性,但要结合文本,不能泛泛其谈。

①标题的含义。

既指树木旁生的枝干在被修剪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又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主流”之外的群体的坚韧和顽强。

(2分)②结合生活实际:

(提示)如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社会对“非主流”的包容等。

③启示:

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允许个体的存在;

应更多关注和尊重平凡的普通人,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4分)(也可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12分)

12.根据所给材料,推断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来。

看看我们的周围吧。

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不化妆。

面对骄阳,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

它们的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啊。

结论: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材料揭示了树、草、花、鸟都不化妆,活得本色而自然、真实,再联系人类几乎很少的人是“素面朝天”,故结论是对“人类”善意的提醒和劝诫。

(示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追求本色,追求自然,无须刻意修饰来打扮自己。

(或:

为何要把自己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13.请选择恰当的角度,对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进行点评,不超过30字。

2014年9月18日,上午9点18分,东北三省所有地级城市上空同时响起长达3分钟的防空警报,共同回望83年前“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难忘一幕。

在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残立碑前,来自东北三省的政府工作人员、解放军、学生等社会各界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勿忘‘九一八’”主题撞钟鸣警仪式。

钟声回荡,警示后人时刻铭记

历史。

本题属于热点评价题。

作答时可先概括消息的内容,再就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等角度去评价。

东北三省举行纪念“九一八”事变的事件告诉我们:

不要忘记历史的耻辱。

14.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诗中有画”。

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两句诗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要求:

①紧扣诗句;

②必须原创;

③语言表达简明、生动;

④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

⑤不超过50字。

①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唐·

李群玉《新荷》)

②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

(宋·

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要领悟原句所表达的内容。

要明确句子的思想内容、褒贬雅俗、感情基调等;

要理清句子的层次关系;

要把握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题时,第一句紧扣夏日碧荷游鱼写,第二句紧扣夏夜月色荷花写。

(示例一)夏日荷塘,娇嫩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绿伞刚好举出水面,阳光照进荷塘,荷阴映水,鱼儿在荷阴下悠闲地游来游去。

(示例二)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

四、作文(5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恩格斯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

处呢?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写作此文可按以下思路:

①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

用简练的词语回答。

比如:

和谐、宽容、友善。

②把你回答的词语,扩展成一个句子。

对大自然的苛求,绝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无休止的攫取掠夺,丧失人性的物欲追求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因为人类不是自然的唯一主人。

范文:

给自然许一个未来

古话说,“顺其自然”,是指我们要遵从自然规律,万事不必强求。

然而我们对大自然却严格得近乎苛刻,仿佛她是我们手中一枚棋子,身边一个女仆,呼来唤去,无所不从。

但我们却忘了:

大自然是个伟大的生命,是生命就会有力量的爆发。

于是现在,我们不得不开始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残局,品尝自己亲手栽种的苦果。

瞧!

在沙尘暴的肆虐中挣扎抱怨的人们不正在承受着大自然的惩罚吗?

把自作自受送给人类,实在不算过分。

我曾沉醉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对大把的钞票和满街的精品心存向往和崇拜,总觉得上帝造物无非是让人类用来享受的,大自然的奉献舍我其谁?

我也曾渴望陶醉在碧波万顷皓月当空清风送爽的自然美景之中,贪婪地呼吸和享受着这充满生机的一切,并觉得没有什么时候比此时更心安理得。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简直是个无赖,怀着一颗被物欲充斥的心,用一双肮脏的手去挖掘掠夺属于自然的一切,且不知休止。

既然如此,我又有何资格希望明天依然有蓝天白云、鸟语花香;

又有何面目对着千疮百孔的自然,要求她许我个未来!

于是,我开始怀疑:

像我这样的人太多,多得自然都顾不及她善意的警告,多得她不得不甩我们个响亮的耳光——黄土高坡上的惨淡荒凉,珍禽异兽的纷纷灭绝,人类疾病的到处传播。

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在打自己耳光呢?

其实,大自然并不那么难以相处:

她是个温顺恭良的母亲,可以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无尽的贡献,只期盼做儿女的尽些基本的孝道,使之安养天年;

她是个披肝沥胆忠诚以待的朋友,可以给你诚心诚意的帮助和发自肺腑的劝诫,只希望你以一颗平等真诚的心待她;

她又是一个愿报我们以琼瑶的恋人,不必你百依百顺,更不会恃宠撒娇,只要求你给予她基本的尊重和支持。

这就是自然,一个像母亲,像朋友,像恋人一样实实在在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自然,她以那么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我们的幼稚和无知,又以那么坚强的毅力和我们相濡以沫地度过了一段段艰难的岁月。

难道,这无休止的攫取、掠夺、丧失人性的物欲追求就是我们对她的报答吗?

不是,当然不是。

因为我们已经清醒,我们敢于摸着自己的良心发誓:

相信我,大自然,我会许你一个未来——光辉灿烂的未来。

点评:

“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很容易写成回答问题的形式。

一般构思为三段结构: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给人类的报复,我们要善待大自然。

而这篇文章却很娴熟地运用了散文的形式,并且很巧妙地构思了情节,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似乎看到了一个乱砍滥伐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忏悔和觉醒,看到了无休止的攫取,掠夺,丧失人性的物欲追求者的良知和人性的回归。

在作者的笔下,大自然对人类是如此地忍让包容,又是那样的宽宏无私,它哺育了人类,颐养着人类,使我们真的不忍心再对大自然下毒手!

是的,大自然是个伟大的生命,是生命就会有力量的爆发。

人类以肆虐对待大自然,得到的也一定是大自然的肆虐!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但是从“我”的忏悔、觉醒和对大自然的许诺中,我们已经分明感觉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不要“怀着一颗被物欲充斥的心,用一双肮脏的手去挖掘掠夺属于自然的一切,且不知休止”,只有善待大自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会迎来“依然有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