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7344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docx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

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三、辨析题。

31.[文]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31.[理]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答案要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3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答案要点:

(1)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2)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五、材料题。

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

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

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

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

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

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

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

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

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

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

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37.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

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

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

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

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

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万~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摘自《在动荡中发展》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

它们持续保持了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

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

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

1,而现在已上升到74:

1。

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

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点和共存的目的。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3)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

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进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

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

美国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

(3)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三、辨析题。

3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3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要点: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四、论述题。

34.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

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