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370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①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②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思想感情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常见意象

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胡笳、胡、羌 

、羯、夷 

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金鼓旌旗、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常见风格

雄浑、恢弘、雄伟、浩瀚、雄伟、辽阔、壮美 

雄奇、苍劲、高远、悲壮、豪迈。

(三)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①表达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的鉴赏术语

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

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四)别离贬谪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一般而言: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五)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羁旅愁思:

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常见的表达方式

触景伤情: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

中秋望月;

重阳登高;

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

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

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六)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内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

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节操;

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见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七)闺怨诗: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④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注意点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

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

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按诗歌思想感情分类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

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岳阳楼》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三)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角度一:

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典例分析】

[例1] 

(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注]飐zhǎn,风吹使颤动。

⑴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

二、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打上烙印。

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着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

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

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

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

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的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

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郑板桥:

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淮县县令。

②年伯:

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

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

大,表尊敬。

⑴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答题。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苹洲烟雨:

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⑴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

(5分)

角度二: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向探究】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的思想感情。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

(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试题: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一、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

5、抓住典型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

6、抓住注释

注释分类

所暗示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二、答题步骤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⑴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⑴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角度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向探究】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

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

作者的态度包括:

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0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⑴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这看法吗?

[例2](08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二、答题要领

1、体悟要深入 

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 

一是避免陷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

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又失公允的。

第一种模式:

第三步

第二种模式:

1(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 

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2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文后问题。

赤 壁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自习室】

到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