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结.docx
《中医内科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总结.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1.概念:
临床表现:
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恶寒、发热、脉浮)
2.沿革:
(1)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1997.62)
(2)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治疗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3)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1995.55)
(4)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2012.57)
3.病因病机
病因:
(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
(2)时疫疫毒伤人(时行感冒)。
病机:
邪犯肺胃,卫表不和。
病理:
风寒感冒出现恶寒发热的病理是:
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1999.55)
4.辨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008.171)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2006.57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辨证2005.572009.69)
六一散(小便短赤)、鸡苏散(疏风解暑)、藿香正气散
<2>体虚感冒(体虚感冒的治法2011.163)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①参苏饮
②玉屏风散(表虚自汗,易伤风邪)(2007.138气虚感冒方药:
①②)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再造散
歌诀:
感冒四时风邪袭,头痛鼻塞流鼻涕,发热恶寒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歧,若有气虚参苏用。
加减葳蕤疗阴虚。
第二节咳嗽
1、概念: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2、沿革:
(1).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
《素问》”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
”
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
(2.)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2001.552009.70)
(3)《医学心悟》: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1998.56)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4).清,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及六条治咳之禁
3、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
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2000.151)。
内伤咳嗽,治以调理脏腑为主是指:
养肺、清肝、健脾、补肾(1991.1461992.152)
4、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辨证候虚实(2002.55)
5、辨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和收涩镇咳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2004.89辨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①疏风清肺,润燥止渴(1994.1512004.90辨证)——桑杏汤(温燥)
【杏苏散(凉燥——②轻宣凉燥,温润止咳——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干,舌苔薄白而干。
(2005.582006.58辨证)】(1994.151风燥伤肺之咳嗽的治法①②)。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①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013.59辨证)
②六君子丸(调理)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2010.162治疗痰湿咳嗽,宜选的方①②)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2013.107辨证)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泄肝,顺气降火(2003.55辨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2013.108辨证)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2007.97)
【补】1.治疗禁忌:
外感咳嗽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肺气宣降则咳嗽自止。
咳嗽初期,用药不当,易致“闭门留寇”,收涩药最为明显(1994.56)
歌诀: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温燥杏有桑,
二陈三子痰湿肺,痰热郁肺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阴亏沙参麦冬尝。
第三节哮病
1、概念: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沿革:
(1)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
提出来“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的治疗原则。
(1994.58)
(2)明,虞抟《医学正传》对哮和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3、病因病机:
病因: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夙根),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2002.151)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病机:
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1991.42发作期病因病理关键。
2004.57主要病因病机)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1992.55发作期病理关键)。
(即“痰阻气闭”)
病位:
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
病理因素:
以痰为主。
4.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痰少咯吐不爽)——宣肺散寒,化痰平喘——①射干麻黄汤(哮鸣喘咳,表证不著)(1993.67辨证1999.572011.61冷哮首选方/主方)
或②小青龙汤(表寒里饮,寒象较重1998.572003.572006.61辨证)(1995.1191997.1152012.162治疗冷哮①②)
【苏子降气汤(病久,阴盛阳虚,发作频繁者,气短不足以息,面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以标本同治,温养补虚,降气化痰)(1998.572003.572006.61)】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麦门冬汤(久病热盛伤阴,虚中加实)】
【三子养亲汤(痰气壅盛,寒热不显著者)】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005.592008.107)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2013.161)
歌诀:
哮证发作痰鸣喘,邪触宿痰气不宣,发时攻邪宁时补,邪实本虚标本辫。
寒哮射干青龙专,定喘越婢热哮主,青龙石膏朴麻黄,寒包热哮效不凡。
风痰胸满三子用,平喘固本虚哮足,肺脾气虚用六君,生脉地黄金水枯。
第四节喘证
1、概念: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2、沿革:
(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把喘证分为虚实两大证,作为辨证纲领。
“实喘者有邪,邪气盛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
(2)林佩琴《类证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3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为六淫袭肺;内伤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
病机:
病理性质:
实喘在肺。
虚喘在肺肾两脏。
(阳气不足,阴精亏耗,尤宜气虚为主),喘证的严重阶段,在孤阳欲脱之时,多影响到心。
(出现:
面色、唇舌、指甲青紫,表明影响到心2007.157)
病位:
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严重时心【喘证持续不已的病位在心】。
(一)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呼吸气粗声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小青龙汤(——寒饮伏肺的咳喘。
支饮,复感客寒而喘咳,痰液清晰多泡沫)(1999.117辨证1995.1191997.11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得汗而喘不平)】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2009.64)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2005.592007.58辨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2004.56辨证)——五磨饮子(2001.572006.63辨证)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1991.45辨证)——补肺益气养阴(1993.118辨证)——生脉散合补肺汤(2008.108)
【补中益气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①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②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肾阴虚者)(2010.164治疗肾不纳气所致喘证,选用的方剂:
①②)
【(苏子降气汤(兼标实,痰浊壅肺,咳喘痰多,气急,胸闷,苔腻,的“上实下虚”】
【真武汤(阳虚饮停,上凌心肺,喘息不得平卧,心悸或肢体浮肿、尿少,舌淡胖,脉沉细)(1994.57辨证)】
(2)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歌诀:
喘证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久喘碍心喘脱危,心肾阳衰肺气短。
风寒麻黄华盖散,表寒里热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痹五磨专。
痰热郁肺用桑白,肺虚补肺生脉散,肾虚肾气都气选,喘脱参附黑锡丹第五节肺胀
1、概念:
临床表现:
胸部膨满
2、沿革:
(1)《内经》首提肺胀病名。
(2)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痰瘀互结。
“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1991.47)
(3)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提出分虚实两端(2007.60),“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
”
3、病因病机病位:
病因:
久病肺虚;感受外邪;年老体虚。
病机:
肺气胀满,不能收敛
病位:
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2002.152)
病理因素:
痰浊、水饮,血瘀。
(1993.1572012.163)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1995.58)
病理性质:
本虚表实。
主要的病因病机:
早期多属肺、肾、心、脾脏气亏虚为本(气虚),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
(1993.157)
4、辨证论治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小青龙汤(表寒里饮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2009.66)——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2008.110)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
【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2011.66辨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2011.67)——真武汤合五苓散(2011.68)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喘脱危象,治以补气纳肾,回阳固脱)】
【皱肺丸(病情稳定阶段)】
歌诀:
胸肺胀满气不敛,喘咳上息病缠绵,痰饮血瘀缘气虚,标实本虚治当辨。
苏子三子小青龙,痰浊蕴肺宜精选,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先。
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验。
第六节肺痈
1、概念: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
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
(咳嗽咳血)(2001.116肺痈的主症)
2、沿革:
(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活血消痈,为治疗本病之要方。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来“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
(3)清·喻昌《医门法律》治疗上提出了“清肺热,救肺气”为要着。
3、病因:
1、感受风热,2、痰热素盛,3、内外合邪
病理演变:
初期(表征期):
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
成痈期:
邪热壅肺,热壅血瘀(1991.411994.59)
溃脓期:
痰热和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