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012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途径和模式探析Word下载.docx

在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这一就业形势无疑对中高职的发展是有利的。

其次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大体相当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到2008年,年招生规模已经达到810万人,提前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遍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

在未来,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最后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一是资金的投入。

如“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

除此外,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实训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二是创新力度加大。

2.2不利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处于薄弱环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2.2.1外部不利因素

首先是对中职教育的误解。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中职教育是末流教育或二流教育,这种观点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这与社会上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重高等教育轻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有关。

这种观点目前虽有改变,但完全转变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仅要有正确的导向,更需要强化中职教育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对中职教育的误解。

其次是生源的不足和素质不高。

这一状况正是前一观念影响的直接结果,严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正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或认识不足,成绩稍好的学生都尽可能上普通高中,成绩差一些的也选择直接就业。

总之,很多孩子不愿就读中职学校,其结果是中职学校生源的不足和素质不高。

再次是办学条件不足。

虽然中职学校资金投入在总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人均仍然很少,使得一些中职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实验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基本需求。

其结果只能是多安排理论知识教学,弱化实践操作,学生上岗后动手能力差,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最后是师资不足。

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足。

其解决办法有二,一是由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中学教师直接承担中职教学任务,二是聘请社会上操作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的人员承担教学工作。

这都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2内部不利因素

除上述外部的不利因素外,中职学校本身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清楚

一是培养方向不清。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有二:

就业目标、升学目标。

光有前者,就忽视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对学生拓展性发展不利;

光有后者,为了提高升学率,势必加大考试课程的深度和难度,重基础,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就业目标;

二者混合模式,在理论上是最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使二者有机统一又有问题,处理不当,最后的结果就会归结到两个目标方向之一上。

二是中、高的培养目标相混不清。

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对人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和规定来确定。

二者的培养目标在规格上存在着诸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层次性等共同特点,但也存在着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等方面。

如中职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高等教育相应的基本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

中职教育要求学生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单项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而高职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对应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不合理

中、高职教育在衔接中,容易出现一些课程教学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内容重复、知识脱节、理论拔高、实践弱化等。

内容重复许多中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都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有人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课程的内容进行对比后发现教学内容重复率较大,一般在30%―60%之间,个别的能达到80%以上。

知识脱节中高职院校的课程,特别是基础课中有知识脱节现象。

如一般高职院校都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或者经济数学)等课程,而有些中职院校根本不开。

以至于很多高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入学后不得不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班补习文化基础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高职的培养计划。

理论拔高这主要是以升学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存在的情况。

这类中职学校过拔高理论,忽视技能的培养。

这类学校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

其原因是没有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最佳切合点。

实践弱化实践弱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技能的体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各中职学校鼓励学生考证,甚至把考证和实践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修改课程内容,变相改变了实践的性质。

考证是不能代替实习实践的;

二是一些中职学校在学生毕业最后一年或半年让学生们实践和顶岗实习,但并没有实践或实习之实,而是让学生们自行在毕业前找到工作。

总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招生考试不规范

国外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策略,规定凡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都可在高校注册入学,中职学校毕业生只要取得这种学历就有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资格。

我国中、高职在招生模式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急待制定规范合理的考试制度,既满足中职学生提高技能水平的需要,又可以提高高职生源的质量。

招生考试的合理规范,使优秀的中职毕业生都能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也是影响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的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

3中高职教育衔接途径分析

中高职衔接包括:

“优化培养目标的衔接、优化专业设置的衔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衔接、优化教学内容的衔接、优化教学资源的衔接、优化人才成长途径的衔接、优化质量评价的衔接、优化行业指导的衔接、优化教师培养的衔接、优化校企合作的衔接”等十个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的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

针对前文中对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将中高职教育衔接途径总结为“三性三型”,具体如下:

3.1专业设置的一致性

中高职专业设置要尽量一致。

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高职在增设和调整相应的专业时,要面向支柱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实现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趋同性。

另一方面,中职的专业设置口径变宽,逐渐向高职的专业设置靠拢。

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

因此,要使中高职实现较好的衔接,就要改变以往专业划分过细的局面,特别是中职阶段要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与高职专业的对应性。

总之,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2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都是对人的职业或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行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规定。

二者有一致性,又有着包含职业能力的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层次差异性。

职教专家姜大源曾指出高职和中职是同一类型的教育,都姓“职”,具有相同的规律和特点,其区别是“类型中的层次”问题。

3.3招生考试的定向性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原中职升入高职的招生办法,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按统考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重知识轻技能、专业对应行业不对、中高职内容重复等违背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区域性、行业性特点的现象。

针对此种情况,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这为在课程体系一体化之下,实施定向招生提供了政策依据。

通过“知识+技能”的入学考试,选拔优秀中职学生进入高职的对口专业学习,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

3.4课程教师的双师型

尽管“双师型”内涵和标准各有不同,但学者专家都认识到课程教师的“双师型”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贯通及培养目标确定后,高质量课程教学实施者就是课程教师,而中高职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则要求其必须是双师型的。

目前,急待加强两方面的合作和沟通。

一是地方行政部门与中高职院校的合作和沟通,地方行政部门发挥统筹作用,中高职院校发挥引领作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面对区域产业的“双师型”师资建设规划和实施途径;

二是中高职院校间的合作和沟通,二者应按照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类别,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研究中高职教材与内容衔接等问题,共同开展课程及其相关的基本建设。

3.5学生实践的基地型

实践教学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最大特色。

实践教学的实施首先需要仿真或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因此,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

实践基地在建设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与中高职的课程体系相配套。

防止盲目建设,或贪大求全,或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二是要有特色并实用。

可以产学研结合,使基地在教学与实践上共享共用、共同管理的特点,使基地成为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综合得以培训的场所。

3.6发展方向的区域型

中高职衔接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目标的,违背这一特点的中高职衔接,注定不会成功。

有时,一些国家或省级的支柱性产业,要打破职业教育资源的条块分割、地域分割,实现资源整合创新,要实施跨界衔接。

这样既能满足这些产业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4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中高职教育的科学、有效衔接,形成了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如“3+1”模式、综合高中模式、“3+2或3+3”模式等。

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些具体模式作分析,只谈这些模式在形成和运用中的借鉴和创新。

4.1模式的借鉴

世界各国大都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目标,许多发达国家,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保持着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建立和完善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

因此,借鉴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建立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形成和运用,有一定启示作用。

从借鉴对象上看,国外模式有:

日本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芬兰及韩国模式。

如职业教育曾被誉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腾飞、民族振兴的“秘密武器”。

从借鉴内容上看,有文凭等值衔接、通过预备教育(专门补习或工作经历)衔接、教学大纲与内容的系统性衔接、学制一体化模式衔接等,这些衔接的代表性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

从借鉴方法上看,有梯次衔接、螺旋衔接、系统衔接。

梯次衔接是将中高职教育看作低、高两个层级进行衔接,也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方式;

螺旋衔接从低到高的每一次晋级,都需要学历资格和工作经验,如德国模式;

系统衔接是一种体制上的衔接,如“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等,如日本模式。

4.2模式的创新

衔接模式不仅要借鉴,还要创新。

各国建立和完善的中高职教学制度上衔接的模式,大都参照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它把高中阶段教育分为学术性(3A)、技术性(3B)、技能性(3C)类,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5A)、技术性(5B)两类。

依据各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它提出3A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5A;

3B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直入5B;

由于3A、3C与5B、3B、3C与5A的课程不衔接,所以都不能直接进人高一级的教育,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第4层次教育的补习,分别达到5B或5A的入学标准,方能进入较高层次的5B或5A的课程学习。

可见,《标准分类》中对学制模式极为重视,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创新的重点也在此,前面提到的“3+1”模式、综合高中模式、“3+2或3+3”模式正是这种衔接模式创新的结果。

5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统筹策划。

衔接意味着突破分割,其要点在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如何认识中高职衔接的现状、途径及模式,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确保中高职衔接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长期而重要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