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293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

《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试真题简答部分.docx

2014年

1,平流沉淀池的水力条件反应指标和控制措施

答:

设计平流沉淀池的主要控制指标是表面负荷或停留时间,从理论上说,采用前者较为合理,但是以停留时间作为指标所积累的经验较多。

在实际设计中应两者兼顾。

水平流速对设计平流沉淀池不是主要根据。

2,水厂对余氯的的要求,如何控制

答:

按照饮用水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可知,出厂水中的余氯量应大于0.3限值为4,官网末梢水中余量大于0.05。

可以通过加氯点的选择加氯量来进行控制,通常意义上的消毒,往往是在滤后出水加氯,由于消耗氯的物质大部分已经被去除,所以加氯量很少,效果很好,是饮用水处理的最后一步,加氯点是设在滤池到清水池的管道上,或清水池的进口处,以保证充分混合。

当城市管网延伸很长,管网末梢的余氯量难以保证时,需要在管网途中补充加氯,这样既能保证管网末梢的余氯,又不至于使水厂出水附近的管网中的余氯过高,管网中途加氯的位置一般都设在加压泵站或水库泵站内。

3,滤池池厚与有效粒径之比()的意义?

单层沙滤池和粗滤料的比值有什么不同?

答:

滤层滤料的表面积与比值有正比例关系,比值过小,即滤层滤料的表面积过小,将难以保证滤池的除浊效果。

所以工程中常用比值作为滤层设计的一个控制指标。

在城市自来水厂设计中一般为800~1000

4,已知两厂的SV和MLSS,计算SVI值?

并判断两厂的污泥活性和沉降性能

答:

5,写出dc/dt的基本表达式,解释公式中的字母的含义及提高dc/dt的途径

答:

6,活性污泥中的污泥负荷突然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写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2011年

四、简答题

1、典型给水处理过程(p45)(这个考啦)

答:

见2008年

2、什么是大阻力配水系统,小阻力配水系统(这个考啦)

答:

见2003年

3、影响水质氧气转移的因素及公式中个字母含义(这个考啦)

答:

dC/dt=KLa(Cs-C),dC/dt——液相主体中溶解氧浓度变化速率(或氧转移速率)

KLa——氧总转移系数,此值表示在曝气过程中氧的总传递特性,当传递过程中阻力大时,则KLa值低,反之则高。

(Cs-C)——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

4、理想沉淀池的几个假设条件及颗粒去除率的计算(这个考啦)

答:

①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做等速流动,水平流速为V,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t;②在流入区,颗粒沿垂直截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V;③颗粒沉到底即认为被去除。

五、问答题

此题型有二道大题,第一题牵扯到A/O,A—A—O这些脱氮除磷方法,第二题是二中污水处理方法的比较,好像是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比较。

2010年

1.水处理中常用的固液分离方式有哪几种?

答:

1/气浮(浮选)2、离心分离3、中和4、吹脱5、氧化还原6、化学沉淀7、吸附 

8、膜分离9、萃取10、磁分离

2.什么是污泥腐化现象?

有什么现象?

一般发生在那个地方?

其原因是什么?

答:

污泥腐化:

在二次沉淀池有可能由于污泥长期滞留而产生厌气发酵生成气体,从而使大块污泥上浮的现象。

对策:

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清除设备,清除沉淀池的死角地区,加大池底坡度,不使污泥滞留于池底。

3.常用的絮凝设施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

常用的絮凝设施有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栅条(网格)絮凝池和穿孔旋流絮凝池

隔板絮凝池:

水流以一定速度在隔板之间通过而完成絮凝过程的构筑物。

特点是避免了絮凝体破碎,但减少了颗粒的碰撞机会,影响了絮凝速度。

折板絮凝池:

水流以一定的速度在折半之间通过而完成絮凝过程的构筑物。

特点是缩短了总絮凝时间,絮凝效果良好。

栅条(网格)絮凝池:

在沿流程一定的距离的过水断面中设置栅条或网格,通过栅条或网格的能量消耗完成絮凝过程的构筑物。

特点是能耗均匀,絮凝颗粒碰撞机会一致,可以提高絮凝效率,缩短絮凝时间,但也存在末端池底积泥,网格上滋生藻类,堵塞网眼等现象

穿孔旋流絮凝池:

是利用进水口水流的较高流速,通过控制进水水流与池壁的角度形成旋流运动以提高颗粒碰撞机会从而完成絮凝过程的构筑物。

特点是结构简单,但絮凝效果较差,已较少使用。

4.滤池反冲洗的控制指标有什么?

如何评价反冲洗效果的好坏?

答:

5.高浊度水应该如何处理?

6.水中有机物的表示方法?

给水和排水分别说明。

(如TOCDOC等)

7.利用活性污泥污水处理,运行的控制(监控)指标和合适的范围是什么?

8.絮凝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控制指标如何?

9.混凝剂的分类?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

10.比较平流式沉淀池和斜管(板)沉淀池的优缺点,为什么斜管沉淀池中斜管的倾角一般为60°?

11.解释过滤中的“负水头”?

有什么危害?

如何避免?

什么情况下必须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

12.叙述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13.活性污泥的评价指标及参数?

如何反应活性污泥的质量好坏?

14.SBR法的基本原理?

分哪几个阶段?

是否具有脱氮除磷的效果?

15.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各是好氧还是厌氧?

各是自养还是异养?

16.高浓度有机废水用什么工艺处理较为合适?

17.什么是G值和GT值,有什么意义,取值范围是什么?

18.什么叫浊度?

与SS有什么区别?

19.DLVO理论

21.浅池理论

22.澄清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3.曝气池的构造及曝气设备的分类,各有什么优缺点?

24.常见的大阻力配水系统和小阻力配水系统都有什么?

有什么区别?

25.四种凝聚机理及各自的原理。

2009年

二.简答

1.各种消毒剂(氧化剂)分类及其优缺点?

答:

见2008年

2厌氧消化各阶段及其参与微生物?

答:

见2002年排水部分

3生物选择器分哪几类?

其原理各是什么?

4.吸附电中和与压缩双电层的脱稳机理各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答:

吸附电中和作用是指胶体颗粒表面吸附异号离子,异号胶体颗粒或带异号电荷的高分子,从而中和了胶体颗粒本身所带部分电荷,减少了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使胶体颗粒更易于聚沉。

压缩双电层作用是根据DLVO理论,比较薄的双电层能降低胶体颗粒的排斥能,如果能使胶体颗粒的双电层变薄,排斥能降到相当小时,两胶体颗粒接近时,就可以由原来的排斥力为主变成吸引力为主,胶体颗粒间就可以凝聚。

5.阐述大阻力配水系统原理?

答:

见2003年

2008年

问答

1.混凝中凝聚与絮凝的控制条件

答:

在混合阶段,主要目的是混凝药剂快速均匀的分散到水中以利于混凝剂的快速水解,聚合及胶体颗粒凝聚,因此需要对水流进行快速剧烈搅拌。

搅拌速度按速度梯度计,一般控制G值在700~1000,由于在此阶段水中颗粒尺寸很小,为超出布朗运动颗粒尺寸范围,因此存在颗粒间的异向混凝。

在絮凝阶段,主要靠机械或水力搅拌促使颗粒碰撞凝聚,同向絮凝起主要作用。

GT无因次数也是反映絮凝效果的一个参数。

在设计中平均G值控制在20~70范围之内,平均GT值控制在范围内。

工程中于絮凝开始颗粒很小时采用大的G值,并随着絮凝体尺寸增大逐渐减小G值,最后絮凝体增至最大时采用最小的G值,这样既保证了絮凝体不被打破,又能使絮凝池容积较小,这是计算絮凝池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设计原理。

2.大阻力配水系统,原理作用

答:

见2003年

3.消毒方式及优缺点

4.答:

主要方法和优缺点见下表:

方式

优点

缺点

经济有效,有后续消毒效果,技术成熟

对某些病毒芽孢无效,产生臭味,受pH影响,有消毒副产物THMs

氯胺

当水中存在有机物和苯酚时,氯胺消毒不会产生氯臭和氯酚臭,且大大减少THMs的生成,能较长时间保持水中余氯

杀菌能力弱,本身是致突变剂

ClO2

杀菌效果比氯好,不受PH影响,不产生有机卤代物

成本高,现场制备,使用,设备复杂,管理操作要求高,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有一定的毒性

O3

除色除臭效果好,杀菌氧化能力均比氯强,溶于水后使DO增加,无毒

投资运行成本高,无后续杀菌能力

紫外线

杀菌效果好,快速简洁

电耗大,紫外灯管和石英套管需要定期更换,对浊度要求高,有光复活现象

5.厌氧消化过程作用者产物

答:

见2002年排水部分

6.简述脱氮除磷原理

答:

生物脱氮机理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的基础上,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即,将转化为和。

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氮转化为氮气,即,将(经反亚硝化)和(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

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生物除磷原理

所谓的除磷就是把水中溶解性磷转化为颗粒性磷,达到磷水分离。

废水在生物处理中,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为了自身的生长便释放出其细胞中的聚磷酸盐,同时产生利用废水中简单的溶解性有机基质所需的能量,称该过程为磷的释放。

进入好氧环境后,活力得到充分恢复,在充分利用基质的同时,从废水中摄取大量溶解态的正磷酸盐,从而完成聚磷的过程。

将这些摄取大量磷的微生物从废水中去除,即可达到除磷的目的。

厌氧释放磷的过程

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多聚磷酸盐产生ATP,利用ATP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产酸菌提供的三类基质进入细胞内合成PHB。

与此同时释放出于环境中。

好氧吸磷过程

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分解机体内的PHB和外源基质,产生质子驱动力将体外的输送到体内合成ATP和核酸,将过剩的聚合成细胞贮存物:

多聚磷酸盐(异染颗粒)。

7.试写出城市污水处理流程,每个构筑物作用,生物处理形式

生物处理形式:

8.给水处理流程及各构筑物作用

答:

深度处理:

2007年

简答

1.理想沉淀池的条件,依据这个条件简述浅池理论的基本原理

答:

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3个条件:

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2)水流沿着水平方向流动;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根据理想沉淀条件,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长度无关,与表面积成反比。

按照理想沉淀池的原理,在保持截留沉速u0和水平流速v都不变的条件下,减小沉淀池的深度,就能相应的减少沉淀时间和缩短沉淀池的长度。

所以该理论又称为“浅池理论”。

2.简述污泥膨胀,污泥上浮,污泥解体,污泥腐化的发生位置及其原因

答:

(1)污泥膨胀:

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异变,这就是污泥膨胀。

原因:

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引起,也有由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的污泥膨胀。

(2)污泥解体:

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是污泥解体现象。

原因:

运行不当,如曝气过量,会使活性污泥生物-营养的平衡遭到破坏,使微生物量减少并失去活性,吸附能力降低,絮凝体缩小质密,一部分则成为不易沉淀的羽毛状污泥,处理水质混浊,SVI值降低;也可能是由于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

对策:

调整污水量、回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