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548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Word格式.docx

(这音乐教育机构的办学方针,虽然大多数仍因袭过去北大音乐研究会所提出的”兼容并包“而设有国乐方面的课程,但是,实际上它们主要都是参照欧美的音乐教育体制,以传授西洋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的教学内容。

这时期在城市中音乐演出活动也渐渐活跃起来了。

北大音乐研究会(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艺专:

以及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专等韵,都先后组织过各种形式的音会。

当时;

这音乐会大多是综合性的,规模也不大。

然而,这时期出活动对当时音乐教育的提高和音乐创作的发展,仍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其次,这时期各大中学校的音乐社团以及教会学校也进行了不少音乐演出。

此外,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管弦乐队也经常进行定期的交响音乐演奏会。

外国的著名音乐家,如:

克莱斯勒,海菲兹,加丽库契,夏列亚平等,也开始来我国进行旅行演出。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文化是开始全面建立起来了,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人民音乐生活也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深刻的变化。

五、专业音乐创作的概况和本时期的音乐家

“五四”时期,进步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音乐家们为表现新的时代,新的思潮,开始感到了。

有的作曲方法的不足。

从而多方面的寻求、探索新的创作方法。

歌曲,是这一时期专业音乐创作中最为发展的一种体裁。

主要的歌曲作家有肖友梅、赵元任、黎锦晕等人。

此外,在当时北大音乐研究会的。

《音乐杂志》、上海中华音乐会的《音乐季刊》、傅颜长等人办的《音乐界》这几个刊物上还发表了一些创作歌曲,作者杨仲子、陈仲子、傅颜长等人。

器乐创作.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表现在刘天华的民族器乐方面。

他根据自己长期的演奏经验,并吸收西洋先进的音乐技术理论,对二胡进行了改革。

他的二胡独奏曲,在当时和后来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为西洋乐器写的作品,但数量很少。

而且,一般都缺乏清楚的音乐形象技巧运用也远不够成熟,沿用西洋手法比较生硬。

理论著作方面,这一时期开始有人用科学方法,对中国音乐理论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并把中国古典音乐介绍到西欧去,贡献大的是王光祈。

1)、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肖友梅(1884-1940年)

肖友梅,是我国现代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音乐教育互作,在其全部韵音乐活动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

他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他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肖友梅生于1884年,是广东省中山县人,早年随父在澳门时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901年(17岁)就赴国外留学,曾先后入东京音乐学校,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学习教育学)。

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和研究,在德国学习期间曾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归国后,担任北京大学讲师,随后又和扬仲子创建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担任主任。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后,他担任该所教务主任。

后来,又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

1927年,军阀政权摧残艺术教育,锈令各大学音乐系科停办。

他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又去上海筹建了国立音乐院,这便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

肖友梅出任教务主任,第二年任院长。

1929年,该院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此后,肖友梅便一直担任校长职务,1940年12月30日病逝于上海。

肖友梅非常关心和重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他回国后在《音乐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

《什么是音乐?

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

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

文虫除介绍西方的音乐教育情况外,还对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发表了意见,他为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的创立耗尽了全部的心血,培养了一定的音乐人材,并为后来的音乐教育事业提供经验。

他不仅担负繁忙的校政领导工作,而且,还直接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

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为了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需要,他还十分关心音乐教材的建设,编写了《普通乐学》、《和声学纲要》、《小提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以及《古今中西单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等等:

肖友梅的这些著述,对当时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高,都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音乐教育活动以外,肖友梅还创作了九十多首歌曲;

以及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曲》、《哀悼引——为黄兴、蔡锷逝世作》、大提琴曲《秋思》、合唱曲《春江花月夜)等,肖友梅把自己的歌曲创作主要收编在他的《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共三集)中,一部分则散见于当时的有关报刊。

北大音乐研究会的(音乐杂志)、国乐改进社的《音乐杂志》等等。

肖友梅的歌曲作品虽然多半是对西欧音乐的模仿,艺术价值还产够高。

但。

这毕竟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个开端,他运用外来单位形式和手法,进行写作的尝试,对后来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与提高来说,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的。

2)、作曲家、语言家——赵元任(1892-1982)

赵元任,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但对于音乐,他也有相当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

从“五四”前后,他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到1948年止,共写了歌曲四十余首,合唱曲一首及钢琴小品三首。

这些作品,大多收编于他的《新诗歌集》(1928)。

《儿童歌曲集》(1934)和民众教育歌曲》(1939)等歌曲集里。

赵元任的作品具有民主色彩,表现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劳动人民深表同情。

《卖布谣》《织布》,《劳动歌》,《西洋镜歌》等。

在有的歌曲中,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示了鲜明的态度与尖锐的看法,如:

《呜呼三月一十八》与《老天爷》。

此外,要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也是赵元任歌曲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它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精神,影响很大,传唱也为时很长,他唯一的一首大型合唱《海韵》(1927)。

在语言的声韵特点与作品民族风格方面,赵元任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艺术见解,并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后人有颇大的启发。

3)、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黎锦晖(1891-1967年)

黎锦晖,是我国“五四”时期在儿童歌曲写作上有显著成绩的作曲家。

他在二十年代所创作的儿童歌曲,对当时的中不学音乐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他的儿童歌舞剧,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920-1929,是黎锦晖音乐创作的繁荣时期。

在这九年中,他写了儿童歌舞剧12部、歌舞表演24部、歌曲68首,民间乐曲39首,其中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是黎锦晖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与创作出来的。

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是《麻雀与小孩》(1921)。

开始,不过是一种“表情歌曲”。

后来,一边试演一边修改,才出了一种戏剧的雏型。

接着,便开始了大量的儿童歌舞剧的创作。

在“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通俗化方面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中,思想性与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是《小小画家》。

在他的歌舞表演中,影响较大的是《可怜的秋香》。

黎锦晖的作品特点大致有三:

1)童谣风、口语化,音乐风格力求适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表现,如:

《神仙妹妹》中的《小孩子乖乖》等。

2)音乐结构比较简单,也为儿童容易接受。

3)重视汲取和运用民族的音乐素材。

1927年以后,黎锦晖离开了原先先的创作风格道路,着重于舞厅音乐和通俗歌曲的创作,成为我国“通俗音乐的第一人”作曲者。

这方面,他的影响是颇大的。

4)、音乐理论家——王光祈(1892-1936)

王光祈,字润与,号若愚,四川温江人。

其父早年夭亡,幼年的王光祈跟随母亲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1914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就读,课余兼任成都《群报》和《川报》的驻京记者。

1920年,王社祈赴德国学习德文及政治经济学。

1923年后,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

1932年被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讲师,1934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1936年1月12日因脑溢血病逝于柏林。

王光祈的治学态度是认真的。

在德期间,他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完成出版了二十种音乐论著,以及用德、英等文字编写的许多有关研究和介绍中外音乐的文章。

这些著作大致可分为:

民族音乐研究(如:

《中国音乐史》、《东西学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

西洋音乐技术理论介绍:

《西洋制谱学提要》、《对谱音乐》。

西洋音乐研究:

《欧洲音乐进货论》《西洋音乐史纲要》。

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这个领域中努力进行认翰探索的理论家。

5、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优秀的民族音乐家。

在他短短的一生中,除了主要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教学活动以外,还从事组织音乐社团、创办音乐刊物等社会音乐活动和进行音乐理论研究,他的多方面的辛勤劳动,为中国音乐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由于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因而,使刘天华在音乐思想上形成了进步、积极的方面。

刘天华认为:

音乐不应该仅仅是“为少数阔人的取乐娱耳用的”。

不只是人听听好听而已”。

在音乐上,应该有严肃的态度。

他所追求的是“那真正的音乐,那唤醒一民族灵魂的音乐。

(见“国乐改进社”主编的《音乐杂志》发刊辞。

他希望音乐能成为”表现我们这一代的艺术”(见《国乐改进社缘起》,给“受了痛苦的人们”以情神上的“安慰”,他说:

“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的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实非艺术家的初愿。

”主张“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中去,”这种思想与“五四”时期提出的“平民文学的口号,显然是一脉相承的,他的艺术观中的民主性是很清楚的。

在对待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关系上,刘天华的见解中也有着许多正确的观点。

他认为;

发展国乐断然不能抄袭外国的皮毛以算数,也不能列守老法,固执已见,而应该是“—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

”(见《国乐改进社缘起》)民主的、爱国的音乐思想引导他去重视祖国的音乐遗产,但又并不因此而成为一个目光短浅的国粹主义者。

他对西洋音乐文化采取了积极借鉴的态度.由于他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孜孜不倦地向民族民间学习;

同时.又善于汲取西洋音乐文化中某些有用的部分来丰富自己,所以,才能成为“五四”时期杰出的民族器乐革新家。

在音乐教育上,刘天华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反对只“造就几个音乐专门人村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鼓手”的贵族式的音乐教育,而是主张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音乐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之具。

刘天华的大多数作品是抒发个人的内心感受,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希望有朝一日出现光明,另一方面又缺乏革命的勇气。

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在他的作品中尚缺乏鲜明的反映,他心目中的“民众”也比较抽象,与今天的“人民大众”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密。

下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的那样:

“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

刘天华的音乐思想虽有爱国的,民主的倾向应予肯定。

但以其音乐思想的局限的一面,也是不应该的。

刘天华一生为后人留下的创作有:

二胡曲十首、琵琶曲三首、丝竹合奏曲二首(其中,合奏曲《混江龙》谱稿已失)、二胡练习曲四十七首、琵琶练习曲十五首。

全部的作品中,以十首二胡曲最为著名。

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表现作者及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要求向上,追求光明理想的。

《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月夜》等,这一类作品是刘天华创作中比较开朗的部分。

2、表现“五四”前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不满但又缺乏革命斗争勇气,因而苦闷忧伤和傍徨的。

《病中吟》、《苦闷之沤)、《悲歌》、《独弦操>

等。

这一类作品矛盾冲突较多,其中往往黑暗与向往未来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处于无可奈何的矛盾之中。

刘天华的论著及译文有:

《我对于本社的计划》、《月夜及除夕小唱说明)、《向国乐改进社执委会提议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代程君朱溪答胡君瓠庐函》、《梅兰芳歌曲谱序》、《译谱琐言》及《曲调配和声初步》(维凡尔纳姆著)等。

搜集和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有:

《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兰芳歌曲谱》。

此外刘天华还搜集过锣鼓谱,并且为琵琶曲《瀛州古调》作过详细的注释,这两份东西的稿本已遗失。

刘天华通过长期的实践,对二胡进行了重要的政革。

不仅大大地扩大了二胡的表现能力,将它提高到了独奏乐器的东平;

并且,奠定了我国近代二胡学派的基础,第一次为二胡在专业音乐教育中争得了应有的地位。

6、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青主(1893-1959)

三十年代初,在音乐理论方面以青主的论著影响较深。

他曾是当时“为艺术而艺术”观点的宣传者和突出代表人物。

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主,广东惠阳人:

早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后赴德国学习法律,并兼学钢琴与作曲理论。

1922年回国,积极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政治部秘书,国民革命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通辑,被迫避居香港等地。

1929年在上海国立音乐负责校刊的编辑和《乐艺》的主篇:

在音专工作期间,他曾编写出版了两本美学性的音乐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

此外,他还为《乐艺》、《音乐教育》刊物撰写了六十多篇音乐评论、随感等。

青主的声乐创作分别收集在《音境和《清歌集》这两本歌集中,少数作品散见在当时的音乐刊物上。

1934年国民党政府取消了对他的通缉令,他也就脱离了音乐界,并基本上停止了音乐方面的活动。

全国解放后,他主要从事德文教学,并进行了一些音乐美学著作的编译,1959年病逝于上海。

青主的理论活动主要是从1930年开始的,他通过《乐话》及《音乐通论》,系统地论述了他对音乐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青主还以富于感情的笔触介绍了莫札特、贝多芬、舒曼、肖邦、瓦格纳、德彪西等欧洲十九世纪著名音乐家,并对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成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青主通过自己各方面的论著,涉及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形象思维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以及情感在音乐刨作和单位表演上的重要性等等艺本哲学问题。

他的这些论点却给一些主张走“为艺术而艺术”道路的人以理论上的支持,在当时的影响是较大的。

以青主为代表的这种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五四”时期的“美育“和“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已被音乐界的一些人所抛弃,而代之以“为艺术而艺术”这面旗帜了。

7、爱国主义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1904-1938)

黄自,字今吾,江苏川沙人,出身于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家庭。

1918年在北京清华学校上学,并开始参加课余音乐活动。

1924年赴美国欧伯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学音乐。

1928年修毕心理学后留校继续学习理论作曲及钢琴。

1928年转至耶鲁大学音乐系学习。

1929年毕业,就绕经欧洲回国。

回国后先在上海国立音专及沪江大学任教。

1930年秋,辞丢沪江大学的兼职,专在音专任职(理论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

在音专的七、八年教学工作中,黄自几乎担任了所有的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造就了许多音乐人才。

在教学之余,黄自还进行了不少创作活动和理论研究活动。

1937年,黄自辞去音专教务主任之兼职,集中精力投入《音乐史》与《和声学》这两部教材的编写工作,但均未完成。

1938年5月9日病逝于上海。

黄自一生共写了6O余首歌曲,清唱剧l部(《长恨歌》);

器乐曲则不多。

只有管弦乐《怀旧》及《都市风光幻想曲》。

黄自的创作,以声乐体裁为主。

这方面,若以题材来划分,大致可归为三类,即,政治性的,社会性的与艺术歌曲。

1、在政治性题材的创作上。

最突出的是《抗敌歌》、《旗正飘飘》,《热血歌》及《九一八》等。

2、在社会性题材的创作上,黄自写了《天伦歌》、《农家乐》、《牛》和《养蚕》等。

3、艺术歌曲。

是黄自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体裁,也是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和成就的一个方面。

这类歌曲,基本上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古人的诗词为题材的。

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意,并通过音乐而给于生动、具体的形象刻划,在对诗词的韵律与曲调的关系上,他也有较细致的考虑和处理,其中,以《点绛唇》(王灼词)与《南乡子》(辛弃疾词)更突出。

其艺术歌曲中的另一部分,是以现代人的诗词作为题材的,其中《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这三首是专供音乐会演唱的独唱曲。

在这些作品中,他注意了发挥演唱技巧的特点。

构思还比较有些艺术歌曲是为学生写的,其中,以《雨后西湖》、《西风的话》,《燕语》较为突出。

清唱剧《长恨歌》的词,是韦翰章根据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改写而成的。

这是黄自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曲,也是我国的第一部清唱剧,黄自对这一体载所作的探索是颇有意义的。

黄自还写了两首管弦乐曲:

《怀旧》和《都市风光幻想曲》。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黄自除了结合教学需要而编写了一些适合于专业音乐教育的理论教材。

《单对位法》、《和声学》等。

以外,还曾领导和直接参加了有关普通中学音乐教材(即所谓“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

作为爱国主义音乐家,黄自的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作品,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上,传授音乐技能方面,黄自的贡献更是相当突出的。

人民尊重和珍视他所作出的一切贡献。

8、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陈洪

陈洪,广东海丰人。

早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南锡分院学习作曲与器乐。

l930年回国后,后是在“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小型管弦乐队中担任队长兼指挥,并在该研究所内创办了附设的音乐学校,兼任该校主任与小提琴教师。

在广东政局变动、没有经费而戏剧研究所、附设小分队、附设音乐学校同时停办以后,陈洪又努力争取当时社会上热心音乐教育人士的支持,靠捐款资助和学费收入,于1932年春建立了“广州音乐院”。

初期,名义上由马思聪任院长,实际则是陈洪负责。

后来,就由陈洪担任代理院长;

负全部责任。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反院务和教学工作支撑起来:

该院创办时只有教师5人,却开设了钢琴、声乐、小提琴、大提琴、乐理、视唱、和声、音乐史、音乐欣赏等课目。

并且,还设立了师范科。

陈洪在全面负责的情况下,还兼任小提琴学工作,十分辛劳。

在他的心血灌注下,“广州音乐院”初具了规摸,培养了一些有用与出色的人材。

后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教育部勒令交纳二十万元作为“准许备案”的“保证金”,该院无法交出这笔巨款而于1936年秋被近停办。

千辛万若创建起来的音乐教育事业,遭到了摧残。

“广州音乐院”办学期间,陈洪一方面致力于音乐教育,另一方面还做了不少音乐理论方面的工作。

曾出版《广州音乐》十期,又瑟“赤社”(美术界组织)有关人士合办《一般艺术》杂志,介绍西洋古曲音乐和号召发展民族音乐及其它艺术。

这时,正值“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发生之后,陈洪一腔热血,挥笔上阵,创作了不少充满时代呼声的救亡歌曲,如:

《冲锋号》、《把敌人赶出领土》、《上前线》等。

在救亡运动中广泛流传,有过一定的影响。

陈洪在三十年代初期所创办的“广陈戏剧研究所附设单位学校”和“广州音乐院”,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较早建立的两所音乐学校。

它们的成立,不但在培养韵人材、介绍西洋音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且,在推动音乐创作、为救亡运动增添力量方面,也是有过贡献的。

“广州音乐院”被迫停办后,陈洪应肖友梅之聘,从1937年8月1日起,担任上海国立音乐教授兼教务主任。

该校当时的学生,现在大都成为我国音乐界的骨干人物,在后来的岁月里,他还先后担任了南国立音乐院管弦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单协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

著作有:

《曲式与乐曲》(1938)、(对位化和声学》(1951)、《小提琴教学》(1979);

译作有《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柏辽兹)、《论指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魏恩加特纳)、《西贝柳斯》(林波姆)、《巴托克信札》,另有译作、论文散见于各音乐刊物,音乐作品有大合唱《教师颂》、《春风桃李》等。

陈洪是我国硕果仅存,今优健在的少数几位前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之一,几十年来,一直呕心沥血于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有用、出色的音乐人才,在创作和理论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9、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聂耳

聂耳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文艺战士。

杰出酌革命作曲家、音乐活动家。

他在一生只有短短几年的音乐活动中,对我国音乐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我国新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聂耳的作品深刻地反映出我国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

他那充满战斗性、民主性的歌曲。

成为我国人民在反帝,反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中的巨大的鼓舞力量。

一、生平简历

原名守信,字子义(又弥紫艺),原藉云南玉溪,诞生在昆明的一个中医家庭。

四岁丧父,过着清贫的生活。

l917年入学。

自幼就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学会了吹笛子,演奏二胡、三弦及月琴等民族乐器,1925年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

l926年-1927年间,云南学生运动日趋高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革命知识分子中传播。

聂耳积极地参加了这些活动,并热情地阅读了不少进步的文艺与理论书籍。

1927年“四一二”惨案以后,整个云南笼罩着白色恐怖。

但,聂耳并不因此而有所后退,反而更积极地参加各种进步活动。

这年秋天,他考入了省立师范学校外语组读书。

并于l926年勇敢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初步接受了革命的思想教育。

1928军到l929年4月,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