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36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综合质量评估三新课标Word文档格式.docx

C.讲究仿制原型D.讲求仿照原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内向的周洋9岁开始接受滑冰训练,使得她很快崭露头角,10年的时间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小姑娘成为了奥运会冠军。

B.我的家庭永远都支持我,我如果还要留在国内的话,那么,家人们肯定要回来的。

我真的希望事业和家庭两方面能兼顾。

C.现在社会上的骗子冒充高校招生人员,声称能“低分高录”或谎称有“内部指标”,钻考生信息不灵的空子,广大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

D.青岛市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集团消费食品原料采购供应体系,通过合同管理、质量公示、责任追溯等措施,形成了集团消费的食品安全管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

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

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

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

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

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

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

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

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

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

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

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

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

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

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

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

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

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人民日报》2009年4月30日,有删改) 

6.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7.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8.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

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苏代兄弟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

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

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

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

曰:

“臣,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

“奚以谓吾明王也?

”对曰:

“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

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

“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

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

“齐王其霸乎?

”曰:

“不能。

“何也?

“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后出之。

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

燕昭王善其书,曰:

“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

苏秦列传》,有删改,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闻之,乃望燕望:

怨恨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诚:

的确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执:

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宗:

尊崇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11.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骄君唯利是好”相同的一项是()

A.臣,东周之鄙人也

B.奚以谓吾明王也

C.诚有之乎

D.名显诸侯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第II卷(114分)

四、(24分)

13.断句与翻译。

(10分)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4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3分)

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数离事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选,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湖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态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的好处。

(2)本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对此作简要分析。

15.名篇名句默写(6分)

(1)造化钟神秀,。

,决眦人归鸟。

(杜甫《望岳》)

(2),。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五、(12分)

16.下面是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的结尾段。

此段文字意蕴丰厚,读后请根据要求答题。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

“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请你用概括性的短语为这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

(不超过10个字)(2分)

(2)文段中史铁生说自己“头一次意识到”,表明突然读懂了母亲。

他读懂了什么呢?

文中语言深沉含蓄,如果现在母亲就站在他面前,请你替史铁生拟写几句对母亲直抒胸臆的话。

(不超过50字)(2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两会期间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病人是否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3%

28%

49%

(2)影响病人去大医院就诊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设检查项目,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不简便

41%

16%

29%

14%

请根据以上两组调查数据中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不超过40字);

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建议(不超过25字)。

结论:

建议:

18.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话剧的演出晚会。

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演出:

高一

(2)班

(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演出:

高二(5)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

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

要求:

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

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

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

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

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

“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

“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

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

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

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9.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

答:

20.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馄饨老人的形象。

21.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

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

22.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魔障”是“抑”,明白了木鱼“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是“扬”。

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本文通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蝉的卵

法布尔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

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

卵就产在这些孔里。

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

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

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

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

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

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

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

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

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

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

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

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

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

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

腿可以伸缩;

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

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

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

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

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

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

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

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

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

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

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

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

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9.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0.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2)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21.本文尾段说: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22.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例分析。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短诗,按要求作文。

扁担

横竖

都是一段人生;

生活的支点,

永远

在我们自己肩上。

全面理解这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

教学资源网

答案:

1.C(A项中,一脉相承,间不容发(fà

);

B项中,嘉奖,缴费(jiǎo);

D项中,斡旋,渲染(xuà

n))

2.C(A.欢度良宵B.谴责D.打瞌睡)

3.B(不赞一词:

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也指一言不发。

此处取前一语义。

A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此处误用为文章问题多,让人读不下去。

C无独有偶:

虽然罕见,但并非只有一个,还有一个能与它配成一对的,表示两个人或两件事十分相似。

多用于不好的事。

此处使用褒贬失当。

D马齿徒增:

指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

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是自谦之词。

此处使用谦敬失当。

4.B(“讲究”重在精美,重视;

“讲求”重在追求。

“仿制”仿照已有的式样制造,多用于具体的事物;

“仿照”侧重于仿效照办,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经常与“毕露”搭配。

5.C.A缺少主语,另外前两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B.“如果”和“我”调换。

D.形成管理体系。

6.C 

(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7.A(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