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12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二文档格式.docx

3281

77

969

23

0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19696

①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 

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

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 

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

“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

”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

“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

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

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

”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1877年9月李鸿章批准了开平矿务设局招商章程十二条。

章程规定:

拟集资八十万两,分八千股,每股津平足纹一百两,……该局虽为官督商办,但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一切照买卖常规办理,所有各厂司事由商股中选充;

每年所得利是官利一分,后提办事者花红二成,其余八成按股均分;

厂内督匠人等,均凭才干酌给薪水;

股份二万两者,准派一人到局;

司产之煤,照市价先昕招商局机器局取用,其余或在津售,或由招运别处销售等等。

材料显示

A.开平矿务局属于官僚资本主义

B.清政府放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严重依赖封建势力

D.开平矿务局具有明显资本主义特征

7.1864年李鸿章在筹办江南制造总局时上奏朝廷曰: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抑臣尤有所陈者: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

惟其先华洋隔绝,虽中土机巧之士,莫由凿空而谈,逮其久风气渐开,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将自发其覆。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从中不能看出

A.体现了洋务运动的“自强”思想

B.李鸿章认为中国人能创造性发展而超过西方

C.预见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D.洋务派办军事工业为了镇压农民起义

8.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年)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1850—1879

72

49

8

1880—1911

156

118

38

1912—1939

473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③离乡谋生的居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④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是由于晚清政府的沉重剥削和压迫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④ 

9.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

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何者?

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

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

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

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10.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

万两)所含信息的合理解读有

77%

23%

100%

40%

51%

9%

16%

69%

15%

29696

注:

工商杂税收入包括:

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

(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

1887年2054万两;

1911年3617万两。

①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②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③洋务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收入上升

④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使关税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11.教科研协作体高三4月联考·

26)1873年,唐廷枢辞去熟练、待遇极厚的买办,任困难重重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

郑观应致张振勋信解释其原因称“观应前闻唐君景星云,伊昔年由沪返港,其船避风,(洋)船主限每客水一铁壳,约重一磅,日中解渴洗面均在内。

唯船中有羊百余头,自然满桶水任其饮,待人不如羊,殊为可恨。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的形成

A.为了抵御西方文化入侵 

B.为了与洋人争夺权益

C.得益于买办阶级的转化 

D.因民族自尊受到伤害

12.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

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

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

这种“洋财”属于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1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

“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

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

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4.买办亦称“康白度”(葡comprador),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

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

下列关于买办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买办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的特殊阶层

B.买办是西方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

C.买办因其身份特殊,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都是独立的

D.买办阶层倡导和推动了洋务运动,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15.“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

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

”“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

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

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

”材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 

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 

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16.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

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

”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A.近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B.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

C.机器生产冲击手工业者的生计 

D.地方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17.《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写到:

原本人文荟萃、富庶繁荣,一向吸引西部、北方各省移民前往的华东、华中地区在连年征战中饱受摧残。

曾国藩一面计划将被驱逐的地主发还原籍,重新课征土地税,一面也避免佃农遭到剥削。

此外,他还重新安顿成千上万遭受兵焚之灾而流离失所的老百姓。

曾国藩意在

A.医治战争创伤 

B.恢复王朝统治 

C.重整农耕秩序 

D.实行仁政治理

18.清末某大臣认为:

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

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

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19.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

田赋

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

数额(单位:

元)

百分比

1842年

42,293,282

76

13,030,589

24

1885年

49,829,423

48

53,405,201

52

1890年

51,999,675

44

66,323,100

56

1903年

57,269,194

92,143,422

62

1911年

74,076,073

27

202,723,658

73

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

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

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20.有学者指出:

“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21.洋务运动和新政是清政府进行的两次改革。

下面对两次改革的共同点评述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列强侵华战争之后②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④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22.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

”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23.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

材料反映出商会

A.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 

B.解决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C.践行了“实业救国” 

D.成为了基层的政经一体化组织

24.阅读表格

外国在华设立的工厂及资本数(资本单位:

千元)

年份

英国

日本

德国

俄国

工厂数

资本

1895—1901

14

15732

1

140

4

3374

5

2469

1902—1907

17

20567

20

11244

2448

1716

1908—1913

6

13391

28

14946

1859

2463

总数

37

49681

26330

12

7681

6648

上述数据反映了(  )

A.欧亚列强经济实力的强弱 

B.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变化

C.英日同盟的积极作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后果

25.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称:

“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

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这表明他

A.主张购买西方新式军舰以自强 

B.要求引进西方科技创办福州船政局

C.希望朝廷革除官办企业的弊端 

D.认识到发展近代中国洋务工业的重要

26.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

材料主要说明

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27.《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

“中国的人口在十八世纪至少增长了一倍,这个总的增长趋势一直继续到1850年。

”这种人口增长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许多人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出,促进当地的资源开发、利用

B.人口迁入地物资紧张,使社会矛盾激化,加速清朝灭亡

C.消费人口的巨大增长,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银行业和信贷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资本控制手工工场的生产

28. 

下表为《五口通商时期中国丝茶出口情况表》,影响丝、茶出口总值变化的因素有(  )

茶(磅)

丝(包)

1843

17727750

1787

82980500

16298

1854

109369000

54233

1858

103564400

85970

①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②小农经济完全解体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根据图6、图7提取的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A.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B.我国工业化建设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C.近代以来我国铁路、公路发展迅速

D.我国近代工业化重心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内地相对薄弱

30.对下面“1750—1900年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单位:

百分率)

国家和地区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900年

整个欧洲

11

35

10

25

7

中国

3

A.英国工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B.中国工业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C.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受到列强阻碍

D.中国与西方工业化水平出现差距拉大趋势

31.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3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1870年以后,日本已经开始在全国实现工业化,但在中国,工业化仅仅是在有数的几个城市中得以实现。

”与日本相比,中国工业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A.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B.民族企业先天不足难以自立

C.缺乏中央政府的领导与推进 

D.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强力抵制

33.1904年,上海商人朱爵谱打算在海门设厂,张謇利用自己的状元及“总理通海一带商务”的身份,两次上书商部,说朱爵谱“因羡生贪,因贪生妒”“利令智昏,无理取闹”,要求商部命令朱爵谱“另行择地”。

结果,朱爵谱被迫放弃计划。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B.张謇借助封建官府势力垄断市场

C.民族资产阶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D.封建势力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晨

34.(2016·

6)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地区

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益

江苏南部

1.34

浙江杭州

2.79

广东汕头

1.56

湖北广济

2.05

山东莱州

0.83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35.1878年,美国商人托马斯·

诺克斯写到:

外国人同中国人这种交往的结果并不是完全有利于外国人的。

中国人学会了外国人无形中教给他的生意经,并且学得很好。

现已证明,他是一个比他的导师更强的对手。

在所有的中国口岸,都有华人的企业,都由华人主管,为华人资本所支持。

诺克斯这段话表明,到19世纪70年代

A.外商主动向华商传授经商经验

B.华商企业超越了外商在华企业

C.外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华商逐渐成为在华外商的最有力竞争者

36.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

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B.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7.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时引用下列数据:

从1895年到191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上海投资办厂资本2090.3万元,占在华投资总额42.8%;

同一时期,民族资本在上海新办厂投资额为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6%。

这些数据表明在1895—1911年

A.外国资本主义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C.中国民族资本的投资总额远超外国资本在华投资

D.当时的政策和外部条件促使中国民族资本快速发展

38.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现,我们觉得这个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对此认识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构建战时体制 

B.有利于外国资本的发展

C.埋下了官僚资本猖獗的隐因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9.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这表明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