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doc 58页文档格式.docx
《最新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doc 58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大连开发区商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doc 58页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1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20年来,开发区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6.8亿元,年均增长45.3%,占全市的比重由最初的0.45%上升到18.4%;
实现工业总产值3469.2亿元,年均增长54.4%,占全市的比重由最初的0.18%上升到33.8%;
实现出口234.3亿美元,年均增长44.4%,占全市的比重由最初的3.6%上升到43.5%;
实现税收229.8亿元,年均增长51.2%。
1.1.2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建区以来,先后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到开发区投资,共签约1800多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40家前来投资,项目投资额平均为7000多万美元。
到2004年7月,开发区累计签订合同外资101.9亿美元,年均增长38.6%,占全市的比重由2.7%上升到31.4%;
实际利用外资48.9亿美元,年均增长48.2%,占全市的比重由5%上升到27%。
1.1.3现代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20年的培育和发展,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六大产业群,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4%。
同时,纺织服装、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也在不断进行生产要素的集聚和重组,加速向产业群发展。
1.1.4基础设施功能完备
建区20年来,开发区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新城区的要求,不断加快基本建设步伐,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4.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为130.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47平方公里,城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同时,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完成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定,被国家环保局和联合国环境总署列入“中国工业园环境管理”第一批试点园区。
1.1.5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建区以来,开发区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取得了良好成果。
目
前,全区拥有10所高等院校、15所中学和19所小学,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普九”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到99.9%,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特色更加鲜明。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25个居民社区和10个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城区综合管理全覆盖。
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民政等各项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1.2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及商业发展现状
1.2.1开发区的产业结构现状
开发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特点比较突出。
2003年,开发区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2%、62.8%、35%,与2000年相比变化不大,表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这是与开发区的设立宗旨和功能作用相适应的。
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35%,这个比重与全市45%的水平相比虽然偏低,但与全国其它城市的开发区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
由此表明,开发区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协调,城市化特征较开始显现。
1.2.2商贸流通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商贸业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商贸业不断发展壮大,与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相互促进,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开发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3年,开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0.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4%;
商业增加值测算为18亿元,占全区GDP的5.5%;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成为支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行业。
1.2.3多层次的商业网点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商业网点发展速度较快,并逐步由市区中心向边缘乡镇扩展。
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商业设施,提升了商业档次和水平;
形成了各种所有制和各类特色商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繁荣了商业市场;
引进了先进的零售业态、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促进了商业现代化;
形成了城区中心商业、社区商业、乡镇商业三级网络体系,较好地满足了消费需求。
据统计,2003年,全区(不含农村)有商业网点2156个,商业营业面积27.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商业面积0.8平方米。
开发区城乡商业网点数量一览表
单位:
个
业态
区位
购物
中心
百货
店
专业
市场
农贸
专卖
便利
批发
合计
城区
3
2
4
13
490
89
226
1
828
乡镇
48
7
33
91
16
538
96
259
919
开发区城乡商业网点面积一览表
平方米
业态
批发市场
180000
31000
75000
11480
34695
5510
15055
6000
358740
13050
4170
466
3560
21246
24530
38865
5976
18615
379986
1.2.4开发区市级商业中心的轮廓开始显现
目前,大商新玛特、安盛购物广场、开发区商场、友谊商城开发区店、金玛商城和即将建设的迈凯乐大连商场,以及不夜城、东方、金元、银帆、凯伦、金港等六大星级宾馆,构成了市级商业中心的主体框架;
各大星级宾馆、酒店和海王府、聚仙楼等中高级餐饮店,以及新桥美食街、五彩城G区、美食村和黄海西路的大众化餐饮街,形成市级商业中心的餐饮服务体系;
四大国有银行和光大、广发、浦发等股份制银行,以及一批证券经营机构,丰富和完善了市级商业中心的金融功能;
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童牛岭、海滨浴场、五彩城、文化广场、影剧院等旅游文化设施,丰富和完善了市级商业中心的旅游文化功能。
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市区市级商业中心的轮廓已经显现。
1.3开发区商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3.1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开发区商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按照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还存在许多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贸业发展不够平衡
城区商业发展建设较快,农村乡镇商业发展落后,缺少为当地经济与人民生活服务的新型业态和有规模的流通组织形式;
城区内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商贸业网点疏密不均,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的问题;
城区边缘相对薄弱,进入社区的便民商贸业发展较慢。
(2)商贸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不够
缺少有实力的外资商业进驻,商业现代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区外购买力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
(3)零售业态结构不够合理
商业组织化程度低,缺少有规模、有品牌的现代连锁经营,新型业态网点数量偏少,新型业态消费品零售额占开发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为20%左右,与全市35%的比重仍存在较大差距。
社区和乡镇仍以传统业态经营为主,一些同业态商业之间的经
营内容雷同,缺乏特色,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较为明显,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4)批发物流配送业发展滞后
批发物流功能不健全,批发物流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批发市场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区域有限、交易手段落后、整体水平不高。
缺少产品的集中展示及交易设施,各种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生产企业自设的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联合与协作,缺少以口岸为依托,从事国内外大流通、大贸易和统一物流配送的大型流通骨干组织,限制了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与开发区这个交通运输良好、仓储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口岸城区很不相称。
1.3.2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开发区的功能局限性
大连开发区在我国前期对外开放过程中,主要承担着引进国际先进的制造业技术、管理的“窗口示范”功能和口岸型出口加工功能。
处于优先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状况。
随着现代化新市区综合功能的调整和配套,形成了目前先进的国际工业园区和较低水平的服务业反差状况,导致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二产业发展的产业失衡态势。
2003年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比为0.57:
0.32,与我市总体水平0.48:
0.43,相差较为悬殊。
大连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虽然商贸流通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作为大连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与其所承担的作用来要求,其功能仍是不完善的,并从总体上影响了开发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2)缺乏统筹规划,宏观管理薄弱
作为新市区,开发区零售商业得到了比其它地区自由发展的较大空间,但是如何在一个城市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地调控就很不够了,商业发展处于一种盲目自发状态,对商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功能定位认识不是很清晰;
对商贸业发展的数量、规模缺乏未来预测和量化规定;
对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缺乏合理引导和规范管理,相应也就导致了定位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
(3)商贸业发展基础薄弱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农村开发建设而成,虽然经历了20年的沧桑巨变,但商贸业发展历史较短,市场培育不足,2003年开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10%,与全市34.8%的比重相差悬殊,商贸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虽然在开发区工作,但却居住在老市区,影响了当地购买力的实现。
从地理位置看,开发区并不处于交通枢纽,往来人口较少,市场容量有限,也限制了商贸业规模扩张。
2、开发区商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2.1全市经济及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开发区发展的影响
今后5—10年,是大连市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宏观上看,有两个因素将对开发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建设“大大连”,将推动开发区向现代化新市区发展;
二是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和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将推动开发区向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自由贸易区发展。
此外,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也会对开发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将推动开发区建设新的市级商业中心。
2.1.1建设“大大连”对开发区发展的影响
2002年12月,大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做出了建设“大大连”的决策,审议通过了《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
这个决策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战略性举措,旨在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目标迈进。
建设“大大连”的总体思路是:
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功能、营造良好环境,依靠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把大连做强、做大、做富、做美,使大连发展空间更广、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更强、产业聚集度和扩张力更大、城市环境更美、市民素质更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成为我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和信息中心。
《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赋予了开发区重要的发展使命。
根据规划纲要,到2020年,大连的GDP要达到8900亿元,其中,开发区的GDP应该达到4500亿元,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大连要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开发区将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体区,工业总产值应该达到100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
“大大连”的建成区面积要达到1000平方公里,其中,新市区面积为500平方公里;
开发区是新市区的核心区,行政辖区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双D港和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开发区面积将由现在的30平方公里扩展到320平方公里,占全市新市区面积的64%。
由此可见,今后5—10年,开发区必须按照上述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新市区,努力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发展目标,为建设“大大连”做出应有的贡献。
2.1.2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和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对开发区发展的影响
2004年2月,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大连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旨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快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全面推进“大大连”建设。
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是:
实现“两个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构筑“一个中心”(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四个基地”(石化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造船基地),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较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力争通过“十一五”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004年11月,市政府又制定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建设规划》,不久即可出台,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加快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是:
到2010年,把大连建成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具备航运中心各项服务功能,成为黄渤海的干线港、主枢纽港和大宗散货集散中心之一。
港口吞吐量达到2.5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TEU。
到2020年,把大连建成国际中转服务与腹地服务相结合的复合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较强,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港口吞吐量达到3.5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0万TEU。
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和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给开发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要求开发区在建设“四个基地”、构筑新型工业体系方面充分发挥先导作用,成为一些重要产业基地的主体区。
例如,在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方面,开发区要以西太平洋石化公司为核心,建立海青岛石化工业园区,主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
在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方面,开发区要以东芝、松下、佳能等外资企业和环宇科技等民营企业为核心,建立电子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数字视听、信息通讯等产业;
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方面,开发区要以重工起重集团、一汽集团等企业为核心,建立装备工业园区,主要发展重型装备、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
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要求开发区在优化投资环境、扩大物流资源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物流资源的重要生成区。
为此,开发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区港联动政策,加快推进区港一体化,将保税区政策扩展到出口加工区和国际物流园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和国际物流业,促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还要争取区港联动进一步升级,在一体化区域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
2.1.3大连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开发区发展的影响
大连作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商贸业更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3年,商业增加值实现20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2.3%。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加快发展商贸业对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和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连市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大连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要充分抓住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商贸业,大力发展商业批发、物流配送业,调整优化商业结构,改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商业服务质量,规范各类市场秩序,推进区域商业协调发展,尽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促进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根据上述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大连商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推进区域商业协调发展。
不但要推进北三市商业协调发展,而且要推进新市区特别是开发区商业协调发展。
开发区是新市区的核心区,未来工业化和和城市化的高度发
展,将会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购买力。
据初步预测,到2020年,开发区的人均GDP将达到2万多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400—500亿元,相当于现在全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目前,开发区商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按照未来新市区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同时,还必须加快发展商贸业,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建设和完善商业设施,发展现代新型业态,培育大型商业企业,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发展批发贸易和国际贸易,尽快建成新的市级商业中心,促进新市区的建设和发展。
2.2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开发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大大连”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先导地位,承担着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大历史使命。
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使开发区成为大连市思想解放的先行区、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示范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的先导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区,尽快把开发区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化新市区,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大大连”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将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加快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围绕建立“四个基地”的目标,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方向,加快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二是高标准建设新市区。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高起点、大手笔编制开发区建设规划,力争城区建设规划一百年不落后。
加快推进城区建设,构建重大基础设施框架,提升城区服务功能。
三是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抓住四区合一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化和国际化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机制,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不断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发展先进文化,创办一流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健康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文明社会和和谐社会。
从经济发展看,开发区将重点采取以下产业政策。
首先,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装备制造六大支柱产业,到2020年,力争把开发区建成产业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产品竞争力较强的新型工业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520亿元,占开发区GDP的56%。
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五大产业,到2020年,力争把开发区建成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采购中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935亿元,占开发区GDP的43%。
第三,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海珍品养殖业和生态农业,到2020年,力争把开发区建成现代农业基地,农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
2.3开发区人口、收入和消费变化趋势
一个地区的商贸业发展与该地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而人口的变化又决定了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规模。
从未来发展看,开发区的人口、收入和消费变化,将是影响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3.1人口变化趋势
开发区人口构成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常住在册人口,二是登记暂住人口,三是非在册区内职工。
为了分析的需要,我们分为两大部分,即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非户籍人口。
(1)人口规模及增长
2003年,开发区人口总数为34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为18.3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为15.7万人。
据统计,全区四年来,常住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3.5%,全市年均增长率仅为0.5%,常住非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为9.3%。
近年来,全区保持很高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也决定了未来开发区消费市场空间将不断放大。
从未来开发区人口发展来看,将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
一是继续执行放开性的户籍人口政策,对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物流业发展以及产业配套,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员;
三是招商引资投资建厂及大连市内大型工业企业搬迁到开发区,会增加很多外来人员;
四是“四区合一”增加了人口的基数和规模。
参照2000—2003年人口年均递增速度,经测算今后几年开发区常住户籍人员将以年7.5%的速度递增,常住无户籍人口将以年7.2%的速度递增。
到2010年,开发区常住户籍人口将达到30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将达到23.5万人,合计将达到50多万人。
到2020年,开发区人口总额将达到80万人。
(2)人口分布
从人口构成来看,常住户籍人口的比率将不断提高,从2002年起,常住户籍人口达到了50%以上,并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因此,当地居民消费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从人口密度来看,2003年,开发区人口密度为554人/平方公里,全市市内四区人口密度为3400人/平方公里,显然开发区人口密度过低,而同时开发区人口又比较集中,马桥子街道人口就占开发区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