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政策系统”的概念。
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8、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取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1)行为主义虽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重多学者的追求。
(2)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
(3)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4)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第一阶段重点在政策的制定上,第二阶段转变为政策的执行。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9、学科的近期发展: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0、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系统论——贝塔朗菲(
(1)系统论原理
(2)系统方法(3)系统工程)
信息论——申农
控制论——维纳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系统性、动态性、最优化。
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
系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2)决策科学的形成(巴纳德、西蒙)
西蒙理论的贡献:
(1)以“有限度的理性”“令人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构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2)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分析,概括出他的决策过程理论。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泰勒——设定理性人为经济人,首创科学管理理论。
梅奥——设立理性人为社会人,创立“人群关系理论”。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
它认为市场失败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就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消除经济危机。
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概念的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这门学科的研究容在国家、政府、政党的职能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各个知识领域,在学科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所包括的三个方面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3、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4、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部的结构
5、科学的品格:
1)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第二个品格是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3)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
1)经验主义:
(1)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2)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
(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强调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是经验主义的共同特征。
2)理性主义:
(1)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
(2)理性主义总是把一般而不是把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3)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态度。
(4)理性主义是以演绎法为主线发展起来的。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理性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理性本身。
3)逻辑经验主义:
(1)经验证实原则。
(2)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
(3)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4)后现代主义:
(1)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2)主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4)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5)辩证唯物主义:
(1)全面性,或者说由于它综合了各种片面的认识中的正确的方面,因此,它本身就最少片面性。
(2)实践性,或者说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7、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1)由于模型和原型具有相似性,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8、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
1)理想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
林德布洛姆
3)规最佳模型和混合扫描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5)机构——制度模型:
6)集团模型:
7)精英模型:
9、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即“上下来去”模型
11、从经验观察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
以操作化方法进行经验观察~对观察到的结果以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经验概括,这是一个进行经验研究的过程,即以归纳法从事理论构建的过程,接着,在经验概括当中或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运用形成概念,建立命题、理论的方法~理论,这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
12、从理论假设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
对既有理论进行梳理,通过运用逻辑演绎方法~假设,这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
接着,从假设出发~以操作化方法进行经验观察,这是一个以演绎法进行理论演绎的过程。
或者,在假设做出以后,通过运用检查假设的方法~证实或证伪,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理论。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和功能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涵: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
1、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1)美国:
公共政策=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2)中国:
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1)党的政策:
成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的形式;
(2)间接的形式:
党的领导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
使党的主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
(1)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
(2)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过。
(3)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2)人大决策:
人大决策主要采取的形式:
(1)宪法;
(2)基本法律;
(3)法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人大决定: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
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3)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3)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
(1)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3)部门规章;
(4)地方性规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纵向结构:
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中国:
1)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其目标、方向和行为规为中央政策所决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
4、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
1)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
2)合理的政策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
3)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
(三)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1、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核心要素):
(1)公共问题的形成;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2、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表现在四方面:
(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国家和政府几乎以执行政治统治的职能为唯一职能,而执行社会管理的职能也以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为目的。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少数统治者个人甚至最高统治者一个人的品格、智慧、学识和视野等因素,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化。
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
(2)阶级性(3)权威性(4)普遍性(5)目标取向(6)稳定性与变动性(7)预见性
4、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管制功能
(2)引导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一)公共政策系统及其环境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
(1)直接主体: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
(2)间接主体:
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
2)客体:
(1)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
(2)目标群体。
2、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
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
功能和作用:
(1)提供预测研究;
(2)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
(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
(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3)决策子系统:
是中枢系统。
基本特征:
权威性和主导性。
(1)确认政策问题;
(2)明确政策目标;
(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
(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4)执行子系统:
功能:
(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
(2)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
(3)总结执行情况。
5)评估子系统:
(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
(2)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
(3)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6)监控子系统:
(1)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交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
(2)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3)反馈执行情况。
7)反馈子系统:
功能:
(1)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2)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3)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3、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特点:
(1)高度复杂性
(2)巨大差异性(3)历史变异性。
1)国情与国策;
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与公共政策;
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
(二)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
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围
(1)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
(2)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2、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3、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围。
(2)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
(3)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化程度。
(4)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4、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三)公民与公共政策
1、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
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问题,如宪法的修订等,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
(2)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修改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去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去影响政策结果。
(6)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
(7)某些公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1、政策周期:
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
2、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1)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
2)政策决定——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
3)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3、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
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
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
4)政策过程的化和公共选择的规则。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容和属性
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容:
1)客观的社会现实;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与组织活动;
5)政策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1)关联性
(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与分析
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
1)从国和国际视角看:
国:
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人文事件、社会的变迁
国际:
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爆发、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国际关系及国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
2)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看:
客观:
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主观:
价值观的更新、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
流行迷思(自然的、邪恶的、在的)科学迷思、式能左右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2、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
1)政治领袖;
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3)民意代表;
4)大众;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6)政府部门本身。
3、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
1)边界分析法:
三步骤:
(1)饱和抽样
(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
(个人、组织、技术三角度)
3)类别分析法:
注意原则:
(1)实质的相关性
(2)穷尽性(3)相互排斥性(4)一致性(5)层次分明性
4)原因层次分析法:
(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
5)类比分析法:
(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想象类比)
6)头脑风暴法:
阶段:
(1)组建团休
(2)意见产出(3)意见评估(4)意见排序
7)假设分析法:
步骤:
(1)确定利害关系人
(2)呈现假设(3)评比假设(4)汇集假设(5)综合假设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1)系统议程(公众议程)
2)政府议程(正式议程)
(1)项目的新旧——新项目和旧项目
(2)界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
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政党、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3、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障碍因素;
2)社群的价值规、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4、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
在和平等的社会中常见。
2)动员模型:
出现在不太的社会
3)在创始模型:
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1、政策目标的特征:
1)问题的针结性;
2)未来的预期性。
2、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3、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1)实事;
2)面向未来;
3)系统协调;
4)明确具体;
5)伦理考量。
(二)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1、政策规划的特征:
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2)从时间进程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和政策抉择之间。
2、政策方案的设计:
1)设计的基本原则:
(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有创新。
(5)方案切实可行。
2)设计的阶段:
(1)轮廓勾画。
(2)细节设计。
3、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
1)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评估和择优的标准问题。
2)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
3)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注意使用“逆向决策”的方法。
4)方案的评估与择优,还须对择定方案进行审查和评定,即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论证。
4、评估与择优的两种基本方法:
1)预测性评估
(1)方案调查;
(2)详细研究;
(3)进一步的分析;
(4)试验式证实。
依据:
(1)理论假说。
(2)价值体系。
(3)分析方法。
方法:
(1)德尔菲法。
(2)时间序列分析。
(3)投入—产出分析。
2)可行性评估
(三)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1)国家元首;
2)行政首长;
3)民意代表;
4)法官。
2、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
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
3、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1)政策容的合法化;
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
行政决策程序:
法制部门的审查;
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3)政策的法律化。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原则和模型
1、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容的务实性;
3)实施上的灵活性;
4)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5)影响的广泛性。
2、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