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965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②即便某一传统村落至今保存完好,但从哲学意义上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村落也已经不同于昨天。

③这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刷所致,亦是现代人急功近利、忽略与抛弃传统文化的结果。

④而在漫长的社会发育中,传统村落肯定会遭受外力破坏,体貌必然会发生改变。

⑤从自然规律看,谁也无法阻挡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传统村落的消逝似乎无法避免。

A.①③⑤④②B.①⑤③②④C.⑤①②③④*D.⑤②④③①

【这5个句子的思路是先分析传统古村落消逝、改变的原因,最后点明消逝所带来的后果。

原因部分,⑤说的是“自然”,③④说的是社会、人为。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

洪武十八年进士。

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

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

坐事下狱,寻释。

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

二年调左副都御史。

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

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

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

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

坐事为皇太子谴责。

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

还,坐事,谪本部吏。

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

十五年督浚河漕。

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

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其繁琐。

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

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

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

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

“祖宗时,朝臣谨饬。

年来贪浊成风,何也?

”士奇对曰:

“永乐末已有之,今为甚耳。

”荣曰:

“永乐时,无逾方宾。

”帝问:

“今日谁最甚者?

”荣对曰:

“刘观。

”又问:

“谁可代者?

”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

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

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

观疏辨。

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

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

明年将置重典。

士奇、荣乞贷其死。

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

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

“然。

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

选自《明史》

【参考译文】

刘观是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太谷县丞,因受到推荐升任监察御史。

洪武三十年升任代理左佥都御史。

后因事获罪被捕入狱,不久获释。

出任嘉兴知府,因父亲去世,守丧去职。

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还没赴任,又拜官户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调任左副都御史。

当时左都御史陈瑛为人凶暴狠毒,右都御史吴中为人宽和,刘观在二人之间周旋逢迎,务求让他们双方都满意。

永乐四年,在北京营造宫殿,刘观奉命到浙江督办采木,不久还京。

第二年冬天,成祖因山西发生旱灾,命刘观火速前往,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

永乐六年,礼部尚书郑赐病逝,于是升刘观为礼部尚书。

同年十二月,又与刑部尚书吕震互换官职。

刘观曾因有过失而遭到监国的皇太子谴责。

成祖在北京听到这情况,认为大臣有小的过失,不应马上打击侮辱,特地发诏书告诫皇太子。

永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率师征讨凉州叛乱的羌人,命刘观参赞军事。

班师回京后,因事获罪,刘观又被谪贬为本部(刑部)的吏员。

永乐十三年,他官复原职,又改任左都御史。

永乐十五年他奉命督办通浚漕河。

十九年又受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明仁宗继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太子太保衔,给两份俸禄。

当时大理寺少卿弋谦多次上书议论政事,仁宗对其奏章絮叨感到厌烦。

礼部尚书吕震、大理寺卿虞谦迎合仁宗心思弹劾弋谦,刘观又让十四道监察御史判定弋谦所言欺诳失实,刘观因此被士大夫舆论所鄙视。

当时没有禁用官妓的规定。

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争相推崇奢侈,歌妓挤满宴席之中。

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

宣德三年六月一天罢朝后,宣宗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召到文华门,对他们说道:

“祖宗那时,朝臣们都谨慎自守,近来却贪浊成风,这是为什么呢?

”杨士奇回答道:

“永乐末年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只是如今更为严重而已。

”杨荣说道:

“永乐时,在奢侈排场方面没有超过方宾的。

”宣宗问道:

“今天谁是最严重的?

”杨荣回答说:

”宣宗又问:

“谁可以替换刘观的职务?

”杨士奇、杨荣推荐了通政使顾佐。

宣宗于是将刘观外派去巡视河道,任用顾佐为右都御史。

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人纷纷上奏章弹劾刘观,连带涉及刘观之子刘辐许多贪赃枉法的事情。

宣宗发怒,下令逮捕刘观父子,拿出弹劾他们的奏章给他们看。

刘观上疏为自己辩解。

宣宗更加恼怒,又出示廷臣们先后送上的密奏,其中有告他们违法受贿赂达千金的事。

刘观这才认罪,皇帝于是将他发落到锦衣卫监禁审理。

次年将要处以重刑。

杨士奇、杨荣请求宽恕刘观死罪。

皇帝于是贬谪刘辐戍守辽东,又下令刘观随同前往。

刘观最终客死在辽东。

宣德七年,杨士奇奏请皇帝下令,让掌管法纪的官员们考察弹劾罢免贪污的官吏。

宣宪说道:

“可以这样办。

当初如若不罢免刘观,风纪宪纲又怎能得以整肃。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事下狱:

坐:

因……犯罪

B.以弹章示之示:

给……看

C.寻释寻:

不久

*D.风宪安得肃肃:

庄重

【整饬;

清正严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荐擢监察御史以佐为右都御史

*B.坐事为皇太子谴责以是为舆论所鄙

C.帝厌其繁琐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D.永乐末已有之时未有官妓之禁

【A.连词,因为/介词,把;

B.都表被动;

C.代词,代指弋谦所言之事/他的;

D.代词,代指贪污的风气/助词“的”】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B.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C.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D.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到职不久,又拜任户部右侍郎。

B.永乐四年,山西发生旱灾,成祖命刘观起草紧急公文,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

【A.不是“任职不久”,是尚未赴任B.“永乐四年”错误,“明年冬”应是永乐五年;

“驰传”:

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

驰传往:

紧急前往(当地)。

C.逮捕的是刘观父子,直到出示密奏才认罪。

9.(10分)

(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4分)

②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

(3分)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具体表现有哪些?

(1)①成祖皇帝在北京听说这件事,认为大臣有小的过失,不应当就打击侮辱,特地发诏书告诫太子。

(以:

认为(1分);

遽折辱:

就(立即)打击侮辱(1分);

谕:

告谕(1分);

句意1分。

共4分)

②刘观才承认服罪(认罪),于是将他发落到锦衣卫监禁审理。

(引伏:

认罪(1分);

下:

打入,押往。

(1分);

句意1分,共3分)

(2)①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均以奢侈相尚,歌妓满于宴席之上。

(1分)②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

(或引用原文“①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

②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

”)(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①

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②。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③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④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注:

①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第二次遭贬谪初到惠州时所作。

②广东新丰,在惠州北。

③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黄巾乱于辽东。

④苏轼自注:

酒名,即岭南万户酒。

(1)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传情达意,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赏析。

(2)苏轼初到惠州,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产生了归属感。

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分析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1)1.拟人。

(1分)新丰的鸡犬看到我好像认识我一样,欣然相迎,“欣然”,“识”均是拟人化的动作,(1分),反映了苏轼感受到的热烈气氛,表达了诗人初到惠州的喜悦之情。

(热烈气氛、喜悦之情,只要点到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

2.用典。

(1分)字面的意思是说,苏武怎么会知道从漠北回到中原去?

管宁自然想要在辽东终老。

(1分)苏轼借这两个典故,抒发了他想在惠州为家终老的感情(1分)。

如果答到表现了惠州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苏轼对惠州的热爱之情,亦可得1分。

3.双关。

(1分)“岭南万户”既可指岭南万户酒,亦可指万家万户惠州人。

(1分)“皆春色”,用春色写照酒的温暖,醇美,用视觉来形容味觉(注:

即通感,能围绕这个手法来分析,言之成理,亦可得3分),形象生动。

另外,亦可借春色来形容诗人所到之地家家户户的热情好客。

(1分)其他手法,如反问、白描等,如能言之成理,亦可得3分。

(2)客观上,天时地利和人情之淳朴热情让苏轼有了家的感觉,也让远谪蛮荒的他有了归属感。

(2分)主观上,诗人想到此地会有精神和他相通的“幽人”陪伴,有美酒可寄托情怀,让他对谪惠生活充满期待,因此随遇而安,不以谪为患,有了归属感。

(2分)注:

能分角度,能结合诗歌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得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樊迟未达。

子曰:

“______,______。

”(《论语》)

(2)____,朽木不折;

____,金石可镂。

(《劝学》)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4)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参考答案: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分标准:

每空1分,错字、别字、衍缺字,该空不得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文学的还原与异变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

但实际上,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来自“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却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本文”相比,“第二本文”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

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本文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

鲁迅先生曾这样指出:

“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

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

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西方人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在某一特定本文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不变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对于一个生活充实畅顺,富有豪情壮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读者来说,当阅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词章时,他决不会像作者那样沉入一种苦闷至极、忧郁难遣的情感境界。

一个没有亲历过失恋痛苦的人,在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时,其痛苦的体验也肯定要比歌德本人淡漠得多。

在《水浒传》中,作者出于封建的“忠君”意识,对宋江接受招安表现出一种欣悦之情,对方腊率领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表现了一种痛恨之意,而在我们今天的读者看来,得到的恰恰是一种绝然相反的情感体验。

即使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在初读《红楼梦》时,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一起游戏玩乐的情景,会更感兴趣;

待至青春时代,尤其在经历了男女情场的体验之后,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会更易引起激动;

及至老年,在饱经了人生的失意与忧患之后,对其家世兴衰、世态炎凉、人生莫测等描写,会更易引起共鸣。

也许正是缘此,英加登曾经这样断言:

“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

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却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写一只名叫“莫比•迪克”的抹白鲸,曾经咬断过捕鲸船长亚哈的一条腿,亚哈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发誓要复仇。

大副达巴克多次予以规劝,亚哈不仅不听,还要枪毙达巴克。

结果捕鲸船遭到鲸鱼袭击,亚哈毙命。

达巴克前来救援时,他的船也被狂怒的鲸鱼撞破下沉。

显然,作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

但国外有的批评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却这样认为:

作品中渴望复仇的亚哈,是不可遏制的“本我”的象征;

力劝亚哈的达巴克是“自我”理性精神的象征,凶猛的鲸鱼则是作家个人所具有的“超我”社会理性精神的象征。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

不论人们的期待视野有着怎样的差异,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的限制,这种异变又是有着相应阈限的。

即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如何异变,总会含有“第一本文”潜在意义的某种因素,而不会是无中生有。

节选自《文学理论教程》

12—13题为选择题。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B.《红楼梦图咏》中所画的林黛玉是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C.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

D.一个读者在少年时期,青春时代和老年时阅读《红楼梦》时关注内容的不同,是缘于其思想观念的改变。

E.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第二本文”与“第一本文”没有共通性。

【B.是作画时代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D.不是思想观念的改变,而是情感的异变。

E.最后一段中提到不论如何异变,总会含有“第一本文”潜在意义的某种因素,而不会是无中生有,所以是有共通性。

13.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第一本文”()(3分)

A.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章中苦闷至极、忧郁难遣的情感境界。

B.《水浒传》中,作者对宋江接受招安表现出一种欣悦之情,对方腊率领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表现了一种痛恨之意。

*C.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一千个各异的哈姆雷特。

D.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

14.与“第一本文”相比,“第二本文”有哪些异变?

请作简要概括。

【一是作品形象的异变。

二是情感的异变。

三是思想观念的异变。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5.根据文意,如何理解英加登的断言:

“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这句话的含意?

【在一特定文本中,虽然作家融进的情感是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的读者那儿,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2分)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也会由于时空的改变,年龄的改变,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2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迷路(台湾)杨慎绚

过了水泥桥,车上的乘客骤然减少。

吴索呆望着窗外的景物,心中想着回家后,如何开口跟妻说,今天四处求取却没有一处成功,再想起孩子的医药费、房租与会钱,吴索不觉叹一口气,合上眼睛……

“先生,你知不知道博大街在哪一站下?

吴索张眼一看,前座的男子正指着身旁的幼童,说:

“这个小男孩迷路了。

“这班车不经过博大街。

”吴索说。

“那怎么办?

我有急事,再过一站就要下车了。

“我知道路。

“先生,就拜托了。

谢谢啊!

前座的男子下车后,吴索扒着前面椅背,问小孩:

“到了博大街,你知不知道怎么回家?

小男孩迟疑了一会儿,才说:

“我家住博大街三十六号,开电器行。

好熟的地址。

吴索今天一大早就在求才栏见过它,刚刚才彻底丢掉,想不到又遇上了。

吴索不禁苦笑起来,心中记起那个电器行老板满脸冰霜地摇头对他说:

“我不雇用有过前科的人!

难道你不曾犯过错?

吴索内心奋力呐喊着,既然你不肯相信我会改邪归正,我就……吴索于是移身坐到前座小男孩的旁边。

下车后,吴索带着小男孩走进一家面店。

“小弟弟,你先在这边吃碗面,我出去打个电话给你的家人;

你迷路了,他们一定很着急。

告诉叔叔,你家电话几号?

吴索在巷内的公共电话亭里拨了七个数字。

“嘟——嘟——嘟——”

“……喂,老板,你们家小孩在我手上,注意听着,尽快准备好五十万元,今晚等我电话……”吴索心中默念着。

“嘟——嘟——嘟——”依旧没人接。

吴索暗想,小孩会不会记错号码?

正想挂电话,却看见巷口有个熟悉的身影,推着水果车,挺着七个月的身孕,缓缓走来……

吴索怔住——

“嘟——嘟——喂,喂,你找谁啊?

这边是博大电器行……”

吴索慌忙挂上电话筒,手心尽是汗水。

他紧靠着亭柱,稳住气,重新拨了电话……

吴索回到家,妻已经吃过晚饭;

他注视着妻子圆凸的腹部,觉得里面的胎儿,似乎又长了许多。

妻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今天啊,差点迷路。

16.说说本文以“迷路”为题有什么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指小孩迷失了回家的路(2分),同时也指吴索差点思想上失去了正确方向,迷失了心路,重新犯罪。

17.小说的第一自然段看上去与整个迷路事件没有联系,可不可以删去?

为什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以。

(1分)这一段交代了吴索求职被拒的遭遇(1分),表明了他生活上的贫穷与窘迫(1分),为下文想利用老板的孩子勒索五十万作铺垫(1分);

同时也暗示他确实已经改邪归正,安分守己(1分)。

(答可以删去,认为所述内容在文中其他部分亦有暗示、交代,可酌情给分。

)】

18.有人说这篇小说寓意丰富,试探讨小说的内涵。

(6分)

【①小说通过叙述了有过前科的吴索经过内心的思想斗争,最后把老板迷路的小孩送回家的事件,反映了对曾经失足者改过自新的肯定和期许。

②同时也批判了社会上电器行老板那些人,对犯过错的年轻人,有很深的成见,不给他们机会。

③呼吁全社会对有前科的人,应给予关怀和机会,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获得成功。

(答对一点给2分,共三点,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15分)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

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

“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还出过一个题目:

“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

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

他认为:

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

“举一隅而三隅反”。

③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④沈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