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9615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Word文档格式.docx

”这是孔子以《书》教育弟子的明证。

孔子四十多岁时曾感叹:

“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

述而》),希望能够活到五十岁,从而有时间学《易》。

学《易》之后,孔子即以《易》为教材教育弟子。

《论语·

子路》载孔子引《易经》恒卦的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然后评论道:

“不占而已矣”,这即是证据。

从《论语》来看,虽没有载孔子用《春秋》教育弟子,但是,《春秋》由孔子本人所作,孔子视之甚重[①],想必会以之作教材的。

在《诗》、《书》、《礼》、《乐》等教材中,孔子教授最多的应是《诗》。

因此,《论语》载孔子谈《诗》处较多。

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论语·

为政》),这是对《诗》的内容、意旨的高度概括;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八佾》),这是对《诗》中具体诗篇的评价;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殉兮。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

八佾》),这是对《诗》中具体诗句的解读。

孔子教授《诗》,用力甚多,恐与孔子的“兴于诗”的主张有关。

由于孔子以《诗》、《书》、《礼》、《乐》等教育弟子,也由于儒家思想与《诗》、《书》、《礼》、《乐》等关系密切,多是对其解读、发挥和利用。

可以说,离开了《诗》、《书》、《礼》、《乐》等,儒家就失去了其根基。

所以,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多重视《诗》、《书》、《礼》、《乐》等,并利用其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郭店儒简中的《性自命出》出现《诗》、《书》、《礼》、《乐》并举:

“《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

《诗》,有为为之也;

《书》,有为言之也;

《礼》、《乐》,有为举之也”;

《六德》出现《诗》、《书》、《礼》、《乐》、《易》、《春秋》并举:

“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

而郭店儒简中的《缁衣》、《五行》、《成之闻之》等篇的作者即是引《诗》、《书》以表述己意。

庄子看到了这一点,谓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

天下》),并且,刻意通过老子与孔子的对话,经由孔子之口,把上述著作称为儒家之“经”:

“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

甚矣!

夫人之难说也?

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

‘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

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今子之所言,犹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

天运》)。

此处,庄子笔下的孔子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儒家之“经”,而与其“对话”的老子也承认这一事实,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以为儒家之“经”承载“先王之道”,而老子认为儒家之“经”所记载的乃是“先王之陈迹”而已。

关于儒家各“经”之旨,孔子只以“思无邪”(《论语·

为政》)概括《诗》,而于其他诸经并无概括;

郭店儒简作者云:

“《诗》,所以会古今之诗也者”,“[《书》,□□□□]者也”,“《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语丛一》),虽有概括,却拘限于各“经”的内容或所涉及的范围,且也不甚准确;

庄子却以极其精彩而准确的文字概括之,他说: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

天下》)。

这种概括,透显庄子对于儒家之“经”的深入思考和精准把握。

因为把《诗》、《书》、《礼》、《乐》等看作儒家之“经”,庄子在讽刺、丑化儒家时即时常引用之。

例如,庄子讽刺儒者极力用《诗》、《书》、《礼》、《乐》取悦于君王,却适得其反: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大悦而笑。

徐无鬼出,女商曰:

‘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

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弢》,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

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

’徐无鬼曰:

‘吾直告之吾相狗马耳’”(《庄子·

徐无鬼》)。

再如,庄子丑化儒者盗墓还引经据典时云: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

‘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曰:

‘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诗》固有之曰:

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庄子·

外物》)。

二、儒家思想之核心:

仁义

儒家的经典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六经各有其旨,由六经发展出来的儒家思想深刻而丰富。

这深刻而丰富的儒家思想有没有其核心?

如果有,其核心是什么?

我们先看孔子。

孔子虽然曾云: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里仁》),谓其思想有核心,可是,未曾明言其核心究竟是什么,至于曾参所解读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仁》),以忠恕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不准确的。

忠恕只是为仁的方法而已。

后世学者,或云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或云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或折衷以上两种说法,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又均难以说服反对者。

再看郭店儒简。

儒简中的《五行》将仁义礼智圣并举,列为“五行”;

《六德》将圣、智、仁、义、忠、信并列为“六德”,曰:

“何谓六德?

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

《忠信之道》则将忠、信并举,集中讨论忠、信。

无论是从郭店儒简各篇,还是从郭店儒简总体上看,都难究郭店儒简思想之核心。

这表明,要看出孔子思想的核心、郭店儒简思想的核心,并指出其核心是什么,是非常困难的;

而要把握从孔子到郭店儒简的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并揭示出其核心是什么,更是困难重重。

庄子认为儒家思想从总体上讲可以仁义礼乐概括之。

庄子在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被毁坏时说: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

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

马蹄》),批评儒家思想是破坏“至德之世”的根由,把儒家思想解读为仁义礼乐。

与此相同,庄子在解释“赫胥氏之时”的灭亡时说道: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

此亦圣人之过也”(《庄子·

马蹄》),同样指责儒家思想毁灭了“赫胥氏之时”,把儒家思想解读为仁义礼乐。

另外,庄子曾云: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庄子·

天道》),要求圣人持守道德而脱离仁义、摈弃礼乐,用道家思想否定儒家思想,用道家的道、德否定儒家的仁义、礼乐,这也是把儒家思想理解为仁义礼乐。

儒家思想主要是仁义礼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庄子认为是“仁义”。

《庄子》一书,“仁义”连用处颇多。

庄子谈及儒家、批评儒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直指仁义。

这些,就是证据。

例如,庄子批评儒家时说: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

齐物论》),即是用“仁义”代表儒家思想。

再如,庄子批评儒家的君子时说:

“天下尽殉也:

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

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

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庄子·

骈拇》),也是用“仁义”代表儒家思想。

另外,庄子通过儒道对比论述道的特征时说:

“吾师乎!

吾师乎!

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庄子·

大宗师》),以道与仁义相对,而道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由此也可推知庄子以仁义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庄子设计孔子与老子相见时大谈“仁义”: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

‘……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庄子·

孔老相见,所谈应是自己学说的主旨。

从孔子谈“仁义”,从老子反对“仁义”,可以看出,庄子是以仁义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

庄子还设计孔子长久未能得道而求见老子,老子批评孔子说:

“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庄子·

此处,孔子言其未得道,老子却批评仁义,指出固执于仁义才是阻隔道的根源。

可见,庄子笔下的老子是把仁义当作孔子之道,也即当作儒家思想之核心的。

此外,庄子还记述孔子师生被困于陈、蔡时,孔子与其弟子子路的所谓对话:

“子路曰:

‘如此者,可谓穷矣!

’孔子曰:

‘是何言也!

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庄子·

让王》)在对话中,孔子明确说明其所谓的“道”是仁义之道,把“仁义”看作自己思想的核心。

这是庄子以仁义为儒家思想之核心使然。

庄子在《庄子·

天道》中写到,孔子欲将自己所著的著作藏于周王室,子路劝孔子先拜见已隐居在家的“征藏史”老子,请老子作中介,孔子赞同这一办法,“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纟番十二经以说。

老聃中其说,曰:

‘大谩,愿闻其要。

‘要在仁义’。

”这里,由于儒道观点、主张大不相同,老子对孔子著作不以为然,而孔子情急之下试图说服老子,明知老子知晓自己的思想还在老子面前谈论、介绍自己的思想,老子不愿详听,希望孔子简介其主要观点,孔子概括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

这是庄子通过孔子之口,说出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

三、儒家人性之内容:

仁义和感官欲望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贡云: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

公冶长》),本身就说明了孔子有丰富的人性学说。

遗憾的是,《论语》所载孔子人性言论仅“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这一句话。

郭店儒简始有“圣人之性”与“中人之性”(《成之闻之》)的划分,有“仁,性之方也”和“喜怒哀悲之气,性也”(《性自命出》)这两种关于人性内容的解读。

庄子认为儒家内部对人性内容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仁义为性和以感官欲望为性这两种类型。

关于儒家人性的内容是“仁义”,庄子首先是通过孔子与老子论辩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老聃曰:

‘请问:

仁义,人之性邪?

‘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

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

’老聃曰:

何谓仁义?

‘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意,几乎后言。

夫兼爱,不亦迂乎!

无私焉,乃私也。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

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庄子·

天道》)。

在此,孔子肯定仁义乃人性之内容,并以仁义之于君子生存的绝对价值、仁义是君子之为君子的本质所在,论证仁义为人之性的必要性、必然性。

至于仁义的内涵,孔子解之为心正和悦、兼爱无私。

老子批评兼爱之迂腐和无私之虚伪,破除孔子所讲的仁义的价值,然后指出人性犹如天地之“常”、日月之“明”、星辰之“列”、禽兽之“群”、树木之“立”,乃是人的自然本性,并非外在于人的且制约人的本性的仁义。

上述论辩,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都是把仁义视作儒家之人性,都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论辩。

除却通过孔子与老子论辩来表达儒家以仁义为性的观点之外,庄子还通过直接批评儒家的方式来表达这一观点。

这在《庄子·

骈拇》中有集中的表述: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何以知其然邪?

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

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

“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

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庄子的意思是人性自然,以仁义为性实是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

那种把仁义当作人性的观点是错误的,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

这里,庄子用道家的人性自然对抗、批评以仁义为人性的观点。

其所批评的以仁义为人性,就是儒家的人性论,因为在庄子看来唯有儒家重视仁义并以仁义为思想的核心。

关于儒家人性的内容是感官欲望,郭店儒简已现端倪。

虽然《语丛二》云:

“情生于性”,谓情源自性,乃性的外显;

《性自命出》云: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好恶,性也”,解人性为情,包括喜怒哀悲和好恶等,但是,《语丛二》又云:

“欲生于性”,言欲出自性,乃性的表现。

庄子却认为儒家人性的内容除了仁义之外,还有感官欲望,他说:

“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

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

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吾所谓臧者,……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庄子·

骈拇》)。

这是用道家人性自然的观点来批评以人性为感官欲望的观点。

而以人性为感官欲望的观点,在庄子心中恰是儒家的观点。

庄子之前的郭店儒简的“欲生于性”(《语丛二》)的表达,与庄子同时的儒家著名人物告子[②]的“食色,性也”(《孟子·

告子上》)的界定,均可作证据。

儒家以感官欲望为人性内容,在庄子看来,这感官欲望包括口、耳、目等感官对于味、声、色等的欲求。

四、评判庄子视界中的儒家:

从庄子和孟、告关系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庄子认为《诗》、《书》、《礼》、《乐》、《易》、《春秋》乃儒家经典,仁义乃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还是儒家人性的内容。

此外,儒家人性内容还包括感官欲望。

我们知道,孔子精通《诗》、《书》、《礼》、《乐》、《易》,又作《春秋》,以此教育弟子,孔子之后,儒者均以上述六书为讲学的基本教材。

庄子因之概括之为儒家的“六经”,可谓水到渠成。

问题是,孔子思想并不以仁义为核心,郭店儒简的思想也不以仁义为核心,从目前所见到的儒家文献来看,到孟子时才以仁义为核心。

一般认为庄子与孟子同时,彼此却不知道对方及对方的思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一种可能是,孟子之前,有的儒家人物即以仁义为其思想的核心;

另一种可能是,庄子敏锐地看到了儒家思想发展的趋势,断定孔子之后,儒家必然从重仁转向重仁义,儒家思想必然从以仁为重心转向以仁义为核心。

假使第一种可能成立,儒家以仁义为核心就不是由孟子所“发明”的;

假使第二种可能成立,儒家以仁义为核心就是由庄子和孟子同时提出的,虽然庄子不是儒门中人。

当然,如果我们设想庄子知道孟子及孟子思想的话,庄子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实质上就是对孟子思想的概括。

另一个问题是,孔子本人只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郭店儒简《性自命出》仅言“仁,性之方也”,就目前所见的儒家典籍来看,直到孟子才以仁义礼智为人性内容,这也与庄子所说的儒家以仁义为人性内容不太一样。

如果庄子与孟子互不相知,庄子的儒家以仁义为人性内容的观点要么是对孔、庄之间的儒家学者的人性学说的概括,虽然囿于史料缺失,孔、庄之间的儒家学者的人性学说我们知之甚少;

要么是预见到儒家因以仁义为其思想的核心,必然会以仁义为人性的内容。

假若第一种可能成立,孟子以仁义礼智为人性内容的观点就没有多少原创性,只是对以仁义为人性内容的观点的扩展;

假若第二种可能成立,庄子认定儒家以仁义为人性内容的观点与孟子以仁义礼智为人性内容的观点,对于儒学发展来说就具有相同的价值。

如果庄子了解孟子及孟子思想的话,庄子以仁义为儒家人性内容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对孟子人性论的提炼。

还有一个问题是,郭店儒简《语丛二》只云“欲生于性”,并未明言欲即是性,就目前所见儒家史料来看,儒家直至告子才始言“食色,性也”(《孟子·

告子上》),明确提出人性的内容是感官欲望。

如果庄子与告子互不相知,庄子的儒家以感官欲望为人性内容的观点,可能是对告子之前的儒家人性学说的概括,也有可能是对儒家人性学说未来发展的准确推论。

如若第一种可能成立,告子以食色为性的观点就缺少创造性,仅仅是对前辈人性论的重复;

如若第二种可能成立,庄子以感官欲望为儒家人性内容的观点同告子以食色为人性内容的观点,对于儒家而言,就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如果庄子熟知告子以及告子思想的话,庄子以感官欲望为儒家人性内容的观点实质上即是对告子人性理论的总结。

(此文改定于2016年3月10日)

[①]《孟子·

滕文公下》载孔子之言: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②]参见陆建华:

《告子哲学的儒家归属》,《文化中国》(加拿大)2003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