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十四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十四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十四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朝鲜不顾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D.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春和景明(日光)久已病矣(困苦不堪)渔人甚异之(奇怪)
B.互相轩邈(比远)功宜为王(论功劳)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C.当其租入(交纳)日出而林霏开(放晴)哀而生之(使……活下去)
D.笑而应曰(表修饰)时而献焉(代词,指蛇)悍吏之来吾乡(主谓之间,不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42分)
二、按要求答题。
(共32分)
5.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4分,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⑴取谛⑵别出心裁⑶物竞天择⑷无精打采
⑸冷峻⑹消声匿迹⑺言简意赅⑻急不遐择
⑼张皇⑽融汇贯通⑾不惜工本⑿若即若离
改正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0分,①-⑥每题1分,⑦-⑧每题2分)
⑴法不阿贵,。
⑵,膏之沃者其光晔。
⑶业精于勤,。
⑷,秋水共长天一色。
⑸《岳阳楼记》中作者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⑹我在朦胧中,,。
⑺李煜的《相见欢》中直抒胸臆,表达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⑻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提出“人生三境界”说,请写出其中与“成功”相关的一句:
7.名著阅读。
(5分)
⑴某日书店门口出现了这样一则告示:
本店新到国(作家名)的《格列佛游记》,欢迎购买。
(请你补全划线处文字。
)(2分)
⑵“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但是马上就要退出来,差点被一种可怕的臭气熏倒……这个房间里的设计家是学院里资格最老的学者,他的面孔和胡子都是淡黄色的;
手上、衣服上都涂满了污秽。
我被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紧紧地拥抱我,当时我多么想找一个借口谢绝他这种亲热的礼仪啊。
他自从到科学院工作以来,就是研究……”这里的科学家研究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分)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题。
(共13分)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构成“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十二五”规划不仅是国家的规划、各级政府的规划,也是一个人民的规划。
强调关注民生、富民为主,其实质体现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实现既要“国强”又要“民富”的战略性转变。
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
②“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清晰醒目的字眼跃入人们的眼帘,鼓舞人心,令人期待。
③显然,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已构成“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十二五”规划不仅是国家的规划、各级政府的规划,也是一个人民的规划。
【活动一:
语言运用】阅读上面两段文字,用简洁的语文概括其内容。
(2分)
【活动二:
语病修改】材料第二段中有三处毛病需加以修改。
(3分)
第句中,搭配不当,改正:
第句中,成分赘余,改正:
第句中,语序不当,改正:
【活动三:
仿写训练】在物价普遍上涨的
今天,百姓的“灰色幽默”得以展现,网
络上出现诸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
汇。
请参照示例,结合右边漫画中的三种
商品,拟两个三字词,并加以适当的解说
来反应百姓内心的呼声。
(4分)
示例:
“豆你玩”:
老百姓把“逗你玩”中的“逗”改成“豆”,表达了百姓对大豆不断涨价的担忧。
“蒜你狠”:
老百姓把“算你狠”中的“算”改成“蒜”,反应了大家对大蒜价格攀升的无奈。
【活动四:
广告评析】“关注民生”是“十二五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
国内传媒业纷纷对此予以极大关注,《鲁中晨报》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
让我们一起过好日子。
请简要说说这句广告词的妙处。
三、阅读理解。
(共50分)
(一)阅读《画堂春》(北宋·
秦观),完成9-11题。
(8分)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9.这是一幅春归图。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句中的景象。
10.请说说“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中包含的物候现象并简要说“杜鹃”这一物象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11.体会“恨”字所包含的情感。
(二)阅读《可楼记》(明·
高攀龙)(节选),完成12-15题。
(12分)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
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
无所不可焉,斯无所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
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①之游观耳,将焉用之!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②也。
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③矣。
【注】①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
十一,十分之一。
②耦:
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③其:
表揣测,大概。
赘:
多余。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曩吾少时()⑵是予之惑()
⑶营其口腹()⑷吾能日涉()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14.翻译下列句子。
⑴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译:
⑵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15.本文叙议结合,从叙的内容看,主要是写“可楼”得名的由来;
从议的内容来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阅读《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朱铁志),完成16-19题。
(13分)
⑴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⑵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⑶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⑷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⑸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
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⑹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
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
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他们懂得: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
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
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⑺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
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6.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7.作者认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需具备哪些条件,请分点概括。
18.文章第⑹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9.如果把文章第⑷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两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典型)。
居里夫人埋头在实验室里用了三年零九个月,从8吨废沥青中提炼出一克镭。
(四)阅读《大地的语言》(阿来)(节选),完成20-24题。
(17分)
⑴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⑵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
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
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⑶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
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
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
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
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
我喜欢这样的景象。
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⑷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⑸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
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
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⑹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⑺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⑻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⑼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⑽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⑾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
从井中汲水的人。
操耒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⑿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⒀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
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20.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21.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
(2分)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2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
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仔细品析。
①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②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选第句,分析:
23.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4分)
24.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意蕴丰富,生动形象。
联系文章第⑽小段,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出两个汉字并加以解说。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四、作文。
(60分)
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生命特点和存在方式,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范畴里面,它指的就是生命的位置。
是啊,大千世界,生命是最最重要的东西,宇宙不但创造了人类的生命,还给生命创造了存在的环境和位置。
我们的生命和位置本身就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请以“寻找位置”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4.DDBC5.缔、销、暇、会
6.(略)
7.⑴英,斯威夫特⑵研究怎样把人的粪便变成食物/没有/讽刺当代科学,讽刺有些科学家带有荒唐成份的行为。
说明搞科学研究,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有科学根据的实验,而不应打着科学的幌子搞迷信活动和欺诈活动的道理。
8.【活动一:
】
(示例)关注民生:
十二五规划主旋律
】第①句中,搭配不当,改正:
“描写”改为“描绘”
第②句中,成分赘余,改正:
去掉“清晰”
第③句中,语序不当,改正:
“改善”“保障”对调
】如:
“糖高宗”、“油不得”……
】示例:
此句是一个具有双重读法的句子。
“过好/日子”、“过/好日子”表达出希望和百姓一起共创美好生活,并享受幸福生活的愿望。
(一)
9.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
10.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到来。
杏花谢了,杜鹃鸟的啼叫仿佛是在召唤春天,这是四季的更替。
杜鹃鸟在诗歌中常常是悲哀、凄凉的代名词。
11.诗人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
(二)
12.曩(从前)惑(疑惑)营(谋求)日(每天)
13.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14.(略)
15.对当时社会汲汲专营,争取私利而不满足的社会现象,表达了适中常乐(知足常乐)的观点。
(答到“知足长乐”即可给分。
)
【译文】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
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
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到达的地方,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为什么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
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由于有不满足的心意而产生。
心意(有)不满足,由于有不满足的事物而产生;
(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
现在的人尽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
尽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
尽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何用呢!
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
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
既然这样那么,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
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
(三)
16.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17.一是要不断追求;
二是要勤勉;
三是做什么都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四是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或:
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意对即可)
18.对比论证。
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强调突出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
(答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也给分;
只答道理论证不给分。
19.示例:
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凡举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如海伦·
凯勒、邓稼先、宋濂、司马迁等均可)
(四)
20.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孕育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
21.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只答“让人心安”也可)
22.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
②采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
23.照应前面的内容,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结构)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在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内容)。
25.(所选汉字可以是语段内的,也可是语段外的。
言之成理即可。
每个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