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743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docx

研究型课程讲课稿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包括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和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

本指南的研究型课程是指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该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又称为“探究型课程”,在本《指南》中统称为“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研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强调团队合作,重视实践体验的一门课程。

它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研究型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必须开设,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发与实施。

2.课程理念

(1)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地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开展研究,通

过研究性学习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实践的体验,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平台,让学

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施展自己的才能。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让学生在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和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2)基于问题解决,面向真实生活世界

研究型课程让学生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猜想、分析、推理等手段,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

(3)优化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研究型课程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会对各种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研究型课程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基地等场所,开展多种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4)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研究型课程不仅重视研究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对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案、研究的实践和研究的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反思、导向的功能,使它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5)加强课程整合,充分发挥课程整体效益

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将自然、社会和自我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课程和教学的整合,教学不仅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

在研究型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开发和构建课程,课程的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的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

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与发展。

加强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成果展示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学习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手段。

让信息技术融入整个研究型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使研究型课程出现崭新的面貌。

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将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一体化,促进课程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3、设计思路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提出,《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对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出导向性的要求。

根据这个要求,本《指南》对研究型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各区县、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开发和实施。

本《指南》包括导言、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学习评价、课程管理与保障等八个部分。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导言

阐述研究型课程的定位、性质和作用,课程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

研究型课程目标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个层次。

从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和能力,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表述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行为目标,它以具体的、

可操作的行为方式陈述,有明确的达成要求,如本《指南》中有关研究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另一种是表现性目标,它描述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表现、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如“亲近和接触自然、考察和参与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经历问题研究的过程”等。

(3)课程设置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提出研究型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和各学段的课时安排。

(4)课程内容

由于研究型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没有确定的内容标准,因此本《指南》指出课程内容的范围,并通过主题举例和内容与要求举例的方式,对课程的内容作具体的描述。

为了便于各学校自主开发和设计本校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本《指南》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原则与方式作了具体的阐述。

(5)课程开发

研究型课程是需要学校开发的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课程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实施研究型课程,学校要根据本《指南》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发学校的研究型课程。

为此,本《指南》对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要求和策略作具体的说明。

(6)课程实施

为了指导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本《指南》对研究型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实施过程、实施方式、组织形式和教师指导等几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由于研究型课程是一门学校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不要求统一的模式,本《指南》强调实施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为此,提供了多种实施方式,供学校选择,各校也可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实施方式。

(7)学习评价

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是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对它进行详细的阐述,本《指南》专列一个部分加以说明。

首先指出研究型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提出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习态度、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又包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然后提出常用的评价方式,如:

成长记录袋评价、观察与谈话、协商与研讨、展示交流与答辩等。

最后对学习评价的具体实施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8)课程管理与保障

研究型课程的管理不同于基础型课程,有它自己独特的要求。

本《指南》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两个层面提出管理的要求。

为了确保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开发和实施,本《指南》还提出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和接触自然、考察和参与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获得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体验,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

(2)经历问题研究的过程,获得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发展创新精神,形成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阶段目标

(1)小学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关注和了解自我,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知道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人人有责。

②养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乐于尝试、主动探索的精神。

知道尊重事实。

在研究过程中能专心致志、耐心细致、有始有终。

③能与同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

④经历从发现问题、尝试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⑤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初步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研究的方法和设计简单的研究步骤。

⑥初步学会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中获取信息,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整理。

⑦会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实验工具进行实验,进行简单的调

查研究,做简单的实物和模型,会对观察、测量、实验和调查的结果做记录,进行简单的

分析。

⑧会将研究的结果用图画、实物、语言、文字或艺术等形式进行初步的表达和展示。

(2)初中

①接触自然,参与社会,认识自我,初步养成关心自然的环保意识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②能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寻找答案,实事求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批判和创新意识。

在研究过程中能严谨踏实、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③能通过协商合理分工,主动承担任务,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各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和分享共同研究的成果。

④经历从选择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写出小论文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⑤初步学会从日常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等现象和事物中选择课题,能对研究的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方案。

⑥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

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⑦初步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调查研究的方法。

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简单的调查问

卷。

能通过研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⑧会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小论文。

⑨初步形成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3)高中

①关注社会生活和祖国前途,关注人类和环境持续和谐发展,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积极人生态度。

②形成追求科学真理、不迷信权威、科学和技术造福人类的价值观,养成尊重知识产

权,不弄虚作假的科学道德。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创新

精神。

③经历从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成果展示和交流到反思和评价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④会选择和确定课题,设计较具体的研究方案。

⑤初步学会目录索引、重点文章追溯、网上检索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会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贮存、分类和数据分析,能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确当地运用信息,并能用多种方法进行信息交流。

⑥会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会进行抽样调查,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能对实验的设计提出改进的建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会对实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初步学会文献研究的方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

会针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会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课题研究。

⑦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论文等),能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和评价别人的观点,并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

⑧初步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

在基础教育阶段十二年中,各学段各年级都设置研究型课程。

小学每周1课时,每学年34课时,五年总计170课时;初中每周2课时,每学年68课时,四年总计272课时;高中每周2—3课时,高一和高二每学年68—102课时,高三学年60—90课时,高中三年总计196—294课时。

上述课时可分散安排,按每周课时数进行,也可在保证总课时数的前提下,根据需要相对集中安排。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还可适当利用部分课外时间。

四、课程内容

1.内容的范围

研究型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已有的经验、当前所处的环境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涉及的范围既可以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既涉及某些学科领域的事实知识,也涉及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知识,还涉及到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