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
《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确定教学内容,即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的某个(某些)关键点、关键处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核心是阅读方法。
选择学习方式即组织学生“学的活动”,从教师这一面来表述,就是“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选择,是相应于教学环节中的“步骤”,即教学目标语内容的最小单位,有时也对应于教学环节的内容落点。
可以这样来理解:
是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课文的“这一点”,或学会“这一点”语文知识,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学得更好、更有效些?
共同备课(集体备课)课例研究的一种样式,特指专家参与的“共同备课”。
通常6-9名学生(学员)一组,每组1-2位备课合作专家,依照阅读教学设计模板,讨论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共同备课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侧重点不同:
1.在师范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性地学会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何依据文本理解和感受的事理逻辑,设计教学环节。
2.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反思,促使教师在反思中学习。
能力点解释
掌握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并应于备课实践(略)
能回溯优秀课例中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处)及其教学内容课例研究的一种样式。
研读优秀教师的课例,分析其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回溯优秀教师所确定的理解感受课文的管家点、关键处,及相应的学习内容;
通过教师的提问处、引导学生讨论的点,回溯优秀教师在备课时是如何预估的学生(课前)阅读状况的。
微讲座1-1阅读活动
主讲:
王荣生
我们先进入第一个关键知识的学习
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等会我会讲到阅读的核心是理解。
刚才讲了低段和中高段的差别,低段的核心是识字,中高段以后的核心是理解,要教会孩子怎么样来阅读课文,怎么样来理解课文。
主体与对象的关联
如何阅读
阅读主体阅读对象
(阅读主体-如何阅读-阅读对象三者上方有一条红色弧线,箭头指向“阅读对象”)
这个图形在以往的学习中是出现过的,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阅读是牵扯到两个方面的,第一方面,谁在阅读,所以小学低段的学生、小学中段的学生、小学高段的学生,读的人不一样,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一样,他们的阅读能力不一样。
第二方面,读的是什么,也就是“阅读对象”,我们下一次课的核心知识的学习就是关于读的对象——语篇的类型。
读一篇童话,读一篇寓言,读一篇说明性的文章,他的阅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阅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所以刚才有些同学注意到,为什么有些地方的表述叫“理解”,有些地方的表述叫“体会”呢?
理解和体会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不同,是因为他所读的材料的差别。
阅读就是一个人读一篇文章这是强调的阅读的行为。
我们上一次给大家出示过这个片子:
语文经验(阅读能力)
学生→《童年的馒头》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一个人读一篇课文《童年的馒头》,产生他的理解和感受,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理解“那时候”吗?
“那时候”是儿时,是童年,是他七八岁的时候,是他家里很穷的时候,最后我们发现“挣工分”指的是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历史背景的一个标志,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这样我们就理解了“那时候”。
上次讨论的时候我们讲过,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基于他的生活经验,基于他以往已经形成的语文经验,在这里主要是阅读的能力。
你看,小朋友读这篇课文,产生他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读任何东西也是一样,现在大家在读这个才俩,你是凭借你的许多经验,是凭借着你已经形成的阅读能力产生你的理解,你的感受。
上次我们也讨论过这句“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要理解这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空笼花,这还不够,还要明白这是一个比喻,这就牵扯到语文知识。
你还要明白比喻的阅读方式是运用喻体想象本体。
这就是阅读的方法。
我们再来用这个图表复习一下什么是阅读。
从这个图表和我们上次讨论过的材料看出来阅读的核心,当我们讲阅读的时候,实际上讲的是如何来理解。
我把两个图合到一块,你可能会看明白。
第一讲的是这部分:
(阅读主体-如何阅读-阅读对象三者上方有一条红色弧线,箭头指向“阅读对象”)一个读的人,怎么样来理解他所读的材料。
第二讲的是这部分:
先给大家看一个材料,我们再回头来讨论。
这是一篇课文,你的眼睛在看,这就是阅读的活动,看的时候你头脑中有些想法了,这就是你的理解和感受。
所以我们讲的阅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你的眼睛在看这些文字,你的头脑中有一些反应、感想。
孔雀(法于勒·
列那尔)
他今天肯定要结婚了。
这本来是昨天的事。
他穿着节日礼服,准备就绪。
他只等他的新娘了。
新娘没有来。
她不该再拖延了。
他神气活现,迈着印度王子的步伐散步,身上佩戴着丰富的常用礼品。
爱情使他的色泽更加绚丽,顶冠像古弦琴颤动着。
新娘还没有到。
他登上屋顶高处,向太阳方向眺望。
他发出恶狠狠的叫唤:
“莱昂!
莱昂!
”
他就这样称呼他的未婚妻。
他看不到谁来,也没有人理睬他。
习以为常的家禽甚至连头也不抬一抬。
她们都腻烦了,不再去欣赏他了。
他下到院子,对自己的美如此自信,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怨气。
他的婚礼延到明天。
他不知道如何度过白天剩下的时间,又向台阶走去。
他迈着正规步子,像登庙宇台阶那样登上梯级。
他翻起燕尾服,上面满缀着未能脱离开去的眼睛。
他又在最后一次复习礼仪。
《孔雀》是一篇动物的随笔,描绘那只孔雀,他写得非常好玩,这是写得非常好的一部作品,最后一句“他又在最后一次复习礼仪。
”我们来看一下孔雀,“他今天肯定要结婚了。
”因为孔雀要开屏,这本来是昨天的事,它本来昨天就该结婚了。
“他穿着节日礼服,准备就绪…颤动着(读完)很生动地描绘孔雀的样子。
“新娘还没有到…莱昂!
这篇课文,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就注意一些生活经验,你刚才讲他未能脱离开去的眼睛,哦,想起来了,他的羽毛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生活经验。
你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运用了你很多以往已经形成的阅读方法。
我们来看这一句“他又在最后一次复习礼仪。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
文字上没有,你的推论,这个推论就是阅读方法,刚才我们看的阅读标准里有“推论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
我们用这个材料看什么是阅读。
一个完整的阅读牵扯到三个方面,
对一个特定语篇的理解结果
1.解码能力,也就是认字识词断句的基础能力。
这是小学低段主要的工作,认字识词,要能读懂句子,要把文字能够翻译成意思,认字其实某种程度就是翻译,要把字翻译成意思,或者说转译。
2.读者对语篇所涉主题(话题、内容)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
我们对孔雀要了解,刚文章中为什么用“她们”?
是有点意味的。
这也是我们的生活经验。
3.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可以表述为阅读方法的运用,或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
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就是我们刚才产生的一些联想、推论。
我们今天着重展开讲阅读规则和策略这部分。
这是我们复习的第一个概念,什么叫阅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非常重要,大家再看看
理解和感受是谁的?
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老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而不是代替学生理解和感受。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理解,“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心里学家的共识。
”我这里加了“感受”,因为理解是心理学得用词,心理学是把我们头脑中反映的所有东西,甚至包括我们身体的某些反应都叫做理解。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光讲一个理解,尤其是在我们中文的语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所以我加了一个“感受”,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强调的就是“感受”。
如果阅读仅仅是把认识这些字,把这些字的意思找到,“阅读就只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
正如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所指出的:
“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只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
很不幸,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很多老师在讲课文,在进行阅读教学,其实让学生做的就是这件事。
还有印象吗,我们上次讨论过《黄山奇松》,很多老师在教第一个问题:
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他的阅读的活动是什么样的活动啊?
把全文都找一遍。
把黑颜色都变成红颜色。
这就是追随书页上的记号,没有发生理解。
我们上次也研究过另外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当时我给大家画了黄颜色,理解这篇文章必须理解几个要点,原来理解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念下来,加起来,理解的活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非线性的”。
我们再来看一遍,“那时候”是什么时候啊?
我们联系上文“家里穷得叮当响”,联系下文“六岁的妹妹”,找到“挣工分”,然后用这个词的意思去理解“那时候”的意思,它是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加起来。
所以,认识每个字,不一定会阅读。
识字不等于阅读。
认识每个字的意思,不一定能理解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这是需要教的。
这是第一个概念,什么是阅读。
非常常识,但是非常重要。
我听了大量的课,得出一个结论:
只要老师明白什么是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有些老师拼命讲课文,讲课文,一看就不对,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课文,是要帮助学生去读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为什么要讲课文呢?
老师讲课文是用老师的讲来帮助学生的理解,老师讲的部分主要是怎么阅读,怎么理解。
然后帮助学生提供某些背景性的知识,比如刚才的“工分”、“空笼花”学生不明白,“那时候”这个背景他不明白,这些部分老师就要提供学生一些理解感受必要的背景性的知识。
这就是什么是阅读。
我们以后做语文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你必须明白什么是阅读,然后你才能去培养。
微讲座1-2理解过程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阅读牵扯到的三个部分:
是认识字的部分。
是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
是头脑中发生的理解的过程,这个理解的过程,我们就叫阅读的能力。
也就是黑颜色的字,“能…”,在阅读领域讲的就是这一部分。
阅读活动中的理解
1解码
2解释
表层编码篇章格局情境模型
第一部分,解码部分,把文字翻译成意思,一串词放在那里,你要明白语法,明白主语、谓语、宾语,明白主谓宾之间的关系,你理解了这个句子。
第二部分,叫解释,解释就是理解。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
理解分为三个层级,或者说有三种状态,1.只理解表层的编码,比如:
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
学生找到了,表明学生知道这些字的意思,表明他知道这一串字的意思,表明他知道这一片字的意思,学生具备了这个能力,能做表层编码。
所以你可以叫他概述,他能够理解,他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2.篇章格局。
就是对整片文章结构的理解。
刚我们看了“这本来是昨天的事。
”这篇文章讲的是孔雀今天的表现,然后到这里“他的婚礼延到明天。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结构,结构是对一篇文章连贯的把握,这是一个水平。
所以我们读教科书,包括大家学专业,你的阅读应该也是三个方式,三种样子,或者三个层级都有,有一些你学习的你可能就知道表层编码,你可能会背,会记,考试会用,这是一个水平。
第二个水平是你对他整体的结构有所了解,你能够在一个它的结构中去理解,这是一部分,我们叫篇章结构。
3.理解的真正状态,心理学家把它叫情景模型也就是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这里就发生了理解的差异,知道孔雀的人,读《孔雀》那篇文章和不知道孔雀的人读那篇文章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的人在头脑中对一篇文章的反应、理解和感受都会有所差异,因为不同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不同人的理解方式不同,我们讲的解释的部分,我用心理学家的研究把它大致做了归类,一共分三种颜色,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用刚才学过的术语来说说。
一个叫表层编码,一个叫篇章格局,一个叫情境模型,一个就是认识这些字,理解字面意思,一个是理解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一个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产生自己的理解。
理解的过程
1.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指表层编码)
2.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言明的隐含讯息;
3.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指篇章格局,也就是说对这些字相互之间的关联要相互了解,蓝颜色的部分分两条,第一条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这本来是昨天的事,我们就明白他昨天干什么了。
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就是文字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是要靠你推论的。
所以你可以想象,那个孔雀昨天是什么样子?
就像今天课文中看到的那个样子。
明天是什么样子?
又像今天看到的样子,这就是推论,推论这要是对词句的理解。
蓝颜色的第二部分是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就是对整个篇章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所以上课老师说请同学们看一遍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实就牵扯到篇章的结构,它是概括整个篇章的语序,所以有时候老师会让你们分分段,说说段落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在建立篇章结构。
使得语篇,我下一次就讲语篇,语篇是一个完整的表达单位,建立它的连贯性,只有一个连贯的整体你才能理解。
4.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红颜色部分就是情境模型,就是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你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结合你的背景知识,然后对它做出解释,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也包括你对它的评价。
我们刚看到的《孔雀》,你觉得好有意思啊,这就是对它的评价。
微讲座2-1阅读能力的所指
这个是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的一个大体的描述,在中高段之后,通常的情况是这样:
小朋友大部分字都认识了,中高段语文教材里的课文绝大部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近,学生能够理解。
这对中高段以后的阅读教学来说黑颜色不是主要问题,当然小学和初中阶段字词的教学始终是一个教学领域,也很重要,但是在阅读这个领域里面,比较低段而言,这不是重点。
生活经验这部分有的时候因为课文本身距离小朋友比较近,所以不会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碍,但是这部分老师要关注,因为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包括他对有些课文不能理解,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就在于他的生活经验,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阅读主要关注蓝颜色部分,蓝颜色部分就是阅读方法。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
有2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比较广义的理解,认字识词,运用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对所读的课文的理解。
这些部分都是阅读能力,也就是包括黑颜色、蓝颜色、红颜色。
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
对于中高段阅读教学来说,重点是在蓝颜色部分,所以这是个狭义的理解。
对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的核心是蓝颜色这一部分,你要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蓝颜色部分,这是比较“狭义的理解”。
我们大量的阅读测试主要围绕着一部分,我们平常从测试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的是这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他认识这些字的基础上,在课文的内容和他的生活经验距离不是很远的条件下,他能不能读懂这篇文章。
他能读懂或者不能读懂,我们推测就是看蓝颜色部分,能力的强弱。
所以课程标准里面讲的“能…”,“能…”这些部分,除了朗读,诵读这两条之外,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默读这一部分,“能…”就指的这一部分。
我们重点要培养的能力就是这一部分(2-3)。
这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基本概念,待会儿我会展开。
我接触不少老师,也担任很多培训的工作,有的时候讲阅读教学,我就会问老师:
大家教了多少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那么请问什么是阅读能力呀?
老师一想,好像知道的嘛,但是仔细一想,好像不知道嘛,我就问:
什么是阅读方法?
他能讲一些概念,什么地方精读,哪些地方略读。
所以我就说了,当一个教师自己对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能力,什么是阅读方法不太明白的,我们相信这个人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去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这个可靠性是不大的。
很不幸,这恰恰是一个实际的状况。
最近我们在编写一个语文教师的培训课程标准,我们先做了一个教学的能力标准,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能力需要哪一些。
然后我们又做了一个能力表现的级差,就是在这一项好的是什么样子,差的是什么样子,其中语文教学的认识这个部分最差的一条我就用这个来描述——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能力,什么是阅读方法,真的有人问你,你是好想知道,又好像不知道。
这就属于比较差的老师。
我们来到第二个概念:
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
我们复习一下,刚才我讲,阅读能力有广义的阅读能力和狭义的阅读能力,广义的包括哪几部分?
表层编码、篇章格局、情境模型。
这就是专业术语。
狭义的阅读能力指的就是蓝颜色部分,包括字词句的理解,也包括篇章的理解。
下面我们进入这个部分,阅读能力这部分,如何来阅读。
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在读的材料学生基本具备经验的前提下,阅读能力指的是这一块,蓝颜色,也就是要建立篇章格局,来帮助他建立他的情境模型。
微讲座2-2阅读方法的含义
阅读能力:
广义与狭义
我们来看看,蓝颜色部分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用这个材料来看。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了解吗?
是个朦胧诗人,现在你的眼睛在看阅读材料,就是阅读活动,你认识每一个字,所以理解字面意思没有问题,假如你的红颜额(生活背景)我暂时不去考虑,现在你运用你的蓝颜色部分产生你的而理解和感受,当然你理解感受必然会接触到你的红颜色部分。
现在我要说,在这个材料当中,有两处你可能没有看到过,说不定你永远看不到。
你可以看好几遍,但你就是看不懂。
哪两处呢?
1.这首诗没有标点。
我一说你就看到了,可我没说呢,你会说你没注意。
什么叫看?
什么叫阅读啊?
首先第一项要知道眼睛该看到哪里(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
你现在仔细想想:
顾城肯定是知道标点的,可他为什么不用标点呢?
他有想法,他要通过没有标点的这种形式来传递他想传递的某种东西,什么是阅读啊?
阅读就是作者通过文字来传递他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者通过阅读的活动来接受他所传递的思想情感。
写作、阅读:
传递与接受思想情感。
诗人是有想法的,他在这里不用标点是有意图的。
顾城是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刚我说了一个词“朦胧诗人”,有位同学说是童话诗人,童话诗人指的是他诗的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朦胧诗人指他的风格,他的写法,朦胧诗是我们八十年代之后一种新产生的诗的品种,这里不用标点,实际上传递的是一种诗的旋律和节奏,你们几个人可以读读看,“你”这里停顿多长呢,各个人停顿不一样的,如果他加上逗号,句号,我们就会产生一种读法,没有标点,就有可能产生很多种读法,而朦胧诗这种丰厚的意味,就通过这种很多读法来产生。
你可以想一想“朦胧”是什么意思,对,模模糊糊不清楚,是它的文字不清楚吗?
不是,文字都是大白话,小学一年级学生差不多都认识这些字。
是它的意境,是诗所传递的意味,换言之,朦胧诗好像是这样:
里面好像有好丰富的内容,不同的人都可以去读,去看,去看到他可能看到的东西。
这种诗的丰厚的意味是怎么营造出来的呢?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没有标点,构成一种诗的旋律,诗的节奏,而我们知道:
节奏和旋律传递诗的情感、意味。
所以读这首诗“无标点”是要看到的。
你没有看到,说明你读这种诗的能力、方法训练不够,这是一种情况。
说明叫阅读能力?
刚才说狭义的是蓝颜色部分,蓝颜色的部分其实又是阅读方法。
什么是阅读方法呢?
1.要知道眼睛该看到哪里。
想一想,阅读能力强的人和阅读能力差的人有什么差别?
第一个差别,同样都是看这篇文字,阅读能力强的人能看到的一些地方,阅读能力差的人看不到那些地方。
看到看不到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叫注视。
看的时候一方面是眼睛,一方面是大脑,所以阅读它不仅仅是这种视觉,还有大脑想,二者连起来的。
大脑什么时候会想呢?
我们眼睛看的时候实际上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眼停,一个是眼动。
眼动的时候,这个当然很细微的,不是你眨眼的动,可以用眼动仪来测的,眼动的时候不发生理解,这些文字其实你只看到一个符号,没有产生理解,只有到眼停的时候,就是注意某些词句的时候,你才发生理解。
所以当你刚才读的时候,你视觉扫描应该是看到过的,但是因为你在这里没有眼停,没有在这里注视,所以这个部位你是不发生理解的。
读法方面多注意点意
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条视线:
一条是(眼睛)生理性的外部视线;
一条是(大脑)心理性的内部视线。
外部视线的“注视点”,其实就是内部视线的“意识点”。
我在讲《童年的馒头》时曾经说过,有个小朋友问“什么是工分?
”我说这个小朋友好厉害,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说他厉害了吧。
他眼睛看到应该看到的词,好多学生也在看这篇文章,工分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