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682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教案 汉字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由此可知,六书并不是造字前先定好的,而是在文字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后,人们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归纳出来的。

这种分析是比较合乎汉字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文字教学上能起良好的作用。

历来研究文字形音义的人必先讲六书,不是没有理由的。

对于六书阐述比较具体的,是《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

他一一下了定义并举出例字。

他的分析是根据小篆的形体得出的结果,用它解释篆文头头是道,要用它来解释金文、甲骨文就未如完全吻合了,至于隶书、楷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我们在运用时注意到这一点。

下面把六书分别介绍一下:

1、象形

许慎给形象下的定义是: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体”指物体,“诘诎”是曲折的意思。

所谓象形就是象实物之形。

象形字就是照着实物的形体曲曲折折写出来的字,例如:

那么象形字和画实物的图画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知道,图画既不表示语言中的几个具体的概念,又没有固定的读音。

就是说,它和语言里的词不发生关系,而象形字虽然的以图画为础,但都和图画有质的区别。

这不单是写法的简化,更主要的是它和语言里表示概念的词和语音结合起来,从而成为记录语言的形象化的符号。

以许慎举出的“日”、“月”为例,这两个字在甲骨文里写作,在小篆里写作,比起实物来简单得多。

而且,只有当它们成为语言里“日”“月”这两个旁词的书写符号并且有了固定的读音(rì

yuè

),才具备了文字的条件,才能算得上是文字。

否则,尽管画得再象,也不能称为是文字。

象形分类:

1.独体象形2.辅助象形

象形字既然要依照实物之形书写,那么写起来必定很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交际活动的频繁,它势必要不断简化,以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

不断简化的结果,字的形体就和造字之初大不相同了,由甲骨文发展到小篆又到现在的方块汉字,原来的象形字已经完全不象形了。

如果甲骨文(马)小篆(马鹿)鹿甲文的“”“”变成“豕”“具”。

我们根据后者无论如何看不出象猪和贝壳之形了。

实际上,它们已经失去了象形的性质,成了单纯的书写符号了。

象形字要象实物之形,而语言中那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汇总无形可象的,是不能“画成其物”的。

这种不可免的局限使象形的造字方法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成为它发展的巨大障碍。

因此,在汉字中,象形字的数量是不多的。

象形字的数量虽然少,但象形却是汉字造字的基本原则,是汉字形成基础。

指事字大部分的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造成的。

会意字常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的组合。

有许多形声字,实际上也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只不过其中的一个用来表示读音罢了。

2.指事

许慎的定义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和象形不同,象形重在物,物是有形的,是具体的。

事是概括的,抽象的。

有形可以画成其物,无形就不能用图画表示了,因而就采用在形象的基础上加标志,变形体等方法,来指出造字的用意所在。

人们一看物体,就能认识,但须细心观察之后才能了解字意所在。

例如“刃”“”(甲)“”(篆),“”,一见字形,知道是一把刀,再细仔观察一下,刀上还做了标识“”,因而理解到字的意思是指刀刃。

刃是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也就是事,不易造出,故用加标志的办法把它指出。

指事字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刃”字是指事字的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增加指示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这类字有两部分组成,象形的部分代表实物,加上的指事部分只是一个符号,具有提示的性质。

再如“本”“末”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写作“”“”。

“”是树木的象形,一横是增加的符号。

加在木下指示树根之所在,加在木上指示树梢之所在。

“”,亦本是腋字。

“”象人形,两旁两点,表示人的腋下。

“”《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未”的本义是赤心树木。

“引”左边是弓,右边竖是符号,指示弓弦拉到的位置。

还有一类指事字,是纯符号性质的,它和象形无关,组成它的点划仅仅是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物,“上”“下”就属于这一类。

在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写作或“”。

长横或曲线表示基线,短横指示的是位置,在基线上面是“上”,在基线下面是“下”。

构成这两个字的长横、短横或曲线纯属符号,分开来看,并不表示什么实际意义,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却表达了语言中“上”“下”这两个抽象的概念。

从“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也属于这类指事字。

在全部汉字中指事字的数量是极少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字都无需用这种方法来造,即使是表示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用会意和形声方法来表示。

例如“焚烧”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用“火”“林”来会意。

“怨恨”这个抽象概念也可以用的从“心”“”声的形声的方法来表示。

3.会意

许慎的定义是: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比类”指的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的字或形体排列组合成一个字。

“合谊”是说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或形体所表达的意义会合起来。

“指撝”即指向,就是用上述的办法创造的新字所表示的意义。

可见,会意是通过排列或重迭两个以上的字或形体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会意字就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字。

许慎给会意字举了两个例字:

“武”“信”《说文》下说:

“止戈为武”。

许慎的解释虽然错了,但从结构上看,“武”确实是会意字,它从止从戈。

甲文写作“”“”是戈的象形。

“”(止)是脚的象形,组合在一起,表示征伐用武的行动。

“信”字从言从人,人言为信,表示人言是诚实的,这种分析并不是合乎实际情况,而是反映造字人的一种伦理观点、原则,人讲话应讲信用,应该诚实。

会意的法则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确实被广泛使用过,如“取”“”“牧”“”“及”“”表示追赶,莫“”“林”“寒”“见”“察”等。

这些会意字都以象形为基础,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而成的,它和象形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象形字是独体的,而会意字则基本上是合体的。

会意和指事一样,都是弥补“无形可象”之不足的一种造字方法。

但是,从数量上讲,会意字要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

这是因为会意的方法与象形、指事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优越性。

这主要表现在:

(一)一个象形字,可以和很多其他象形字组成不同的会意字,如“”,它可以象“”组成“”,可以和(象人形)组成“”(甲文中的伐字),可以和“”(象双手形)组成“”(甲骨文戒字)。

二,同一个象形字,由于排列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会意字。

如“”字,可以重迭成“”(甲文的从字),“”(甲文“北”字)“”(甲文比字《说文》:

“反从为比”),“”(甲文的众字)。

这样大大提高了象形字的利用率,其数量当然要比独体的象形字和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多了。

4.形声

许慎的解释是: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清代学者段玉裁说:

“形声者其字半主义,半主声。

……以事为名,谓半义也;

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可见,形声是一种由事物的意义类属和读音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就是用这样方法造成的兼有表意表音两种成分的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意符(形意),一是音符(声旁)。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音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

以许慎举的江河为例,“”“”表意符(形旁)表示两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都属水的范畴。

“工”“可”表示这两字的读音(音符与字的读音相通或相近。

由于语音的变化,声符与字的读音出现了差异)问,从口门声。

固,四塞地。

从囗与古声

5.转注

许慎的定义: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是也。

”用转注的方法造的字是转注字。

但在《说文》全书说解文字时,从来没有注明那些字是转注,就他举的例子“考”的解时也没注明哪个是转注,“,考也,七十曰”,从人毛匕,言须发变也,在考下曰:

“考,也,从有声。

”也没注明考字是转注。

因而后人根据八个字的定义各抒自己见,解释很不相同,有人认为转注是互训,一种解释词义的方法,有的说转注是词义的引伸。

许多人认为造字方法只有前四种,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我们的教材中也只介绍了前四种,而我们认为“转注”还是一种造字方法,是造义同词的方法。

许慎指出“同意相受”,即曰同意,则转注字显然是一群的同义字,语音中新产生了一些同义词,需要替它制作新字,转注的方法就是适应这种方法产生的。

“建类一首”,类是指字类。

首是部首,建立字类统一它们的部首。

这一类字的统一部首,怎样建呢?

“同意相受”是统一部首的具体方法。

即授与一个同义字也就是用一个同义字做它的部首,作它的义符,例如:

语言里(lǎo)这个词,既已制造了“老”字来记录它,后来语言起了变化,年纪大了,这个意义,除lǎo外,又出现考(kǎo),这个词表示。

那么怎么造这个与“老”意义相同的新字呢?

就用同义字来做(kǎo)字首“”再加上“”这样一个声符,这样老的一个新的同义字就造字来了。

“考”是用转注这种方法造出的新字,它是转注字。

转注字的特点在于,字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也就是说义符确切表示了转注字的意义。

转注字是一种造字方法,它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义相注。

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都不是转注字,同时它们声音相近,“考老”叠韵。

转注字有义符也有声符,就其结构来说,它与形声字是相同的,都是形与声的相会,但就义符来说,转注字义符是同义相受,义符和字的意义是相同的,而形声的义符只是指示字义的类属和关联。

6.假借

许慎为假借下的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整句的意思是说:

“假借的起源,由于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际语言交际中产生了不少新词,这些词有音有义,而书面上却没有相应的形来表示,也就是本无其字,为了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人们就借用一个与新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达这个新词的意义,这就是“依声讬事。

”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男外意义的字,就是假借字。

这个产生的字,只因音同借用原来字的形,和原来字的意义没什么关系,就等于创造了一个新的表音字。

因此它本质上也是造新字,不是和有些学者认为的是用字之法。

古时州有牧,邦有君,无所谓令长。

自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始有令长之义,因此人们就借用原已有的号令之令,生长之长的音,来托县长县令之义。

在甲骨文中,假借字是很多的,那时字数较少,用较少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众多的概念,就必须来采用同音假借的方法,以扩大字的使用效率。

例如自来“其”字,甲骨文写作“”,是簸箕的象形。

因为声音相同,被假为虚词“其”,后另送形声字“箕”作簸箕的专字。

自,甲文写作“”象鼻子形,假借为“自从”的“自”,后“自”只有假借义。

象麦形。

《说文》“周所受瑞麦,‘来麰’假为行来之来。

”现在“来”只有假借义了。

对于“六书”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前四书是造字之法,而后两书是用字之法。

我们认为都应看作是造字之法,一个字,形音义三者结合体。

转注是在原同义词的形上加声符造出新字,假借字的字形和音虽是原有的,但赋于了新的义,与原来字有质的区别,不能把字形音和义割裂开来。

对于六书可以做科学合理的分类:

一类是纯表意的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一类是兼用意、表音的方法(形声、转注),还有一类是纯表音的(假借)。

我们前边已讲过,不是先有了六书的原则而后再造字。

而是创造了汉字后,人们在造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使之上升为理论。

而一旦“六书”的理论形成后,它又会对创造新字有一定指导作用,人们才会参照它更自觉地创造新字。

“六书”之说形成后新造的汉字以及现代使用的简化汉字,大都是根据“形声”“会意”等原则创造或简化的,就雄辨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形声字的结构及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结构形式

形声字产生后,就冲破了画成其物的限制,是纯表意的汉字有了表音的成分,这也表明文字由表意向表音发展的趋势。

形声字用形符和声符造新字的方法,可以不断地,大量地创造出新字来,充分地满足语言的需要。

三千多年来,形声字由20%增加到90%以上,在汉字里占绝对的优势。

我们分析汉字的结构,不能不对形声字的结构及结构形式有所了解。

前边我们已经讲过,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把声符和意符介绍一下,

先谈声符:

形声字的声符是表音的,这是很简单的。

声符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声符表意不表意。

我们认为,笼统地说声符表意或不表意。

都有片面性,应该对具体的字进行具体的分析。

有些声符,即有表音作用,又有表意作用。

这就是所谓“会意兼形声”或“形声兼会意。

”如“娶”字,从“取”“女”会意,《说文·

女部》曰:

“娶,娶妇也。

”《段注》“娶彼之女为我之妇也。

”“取”字又是“娶”的声符,这个声符就兼表意。

“佰”《说文》“相什伯也,从人从百。

”百人为佰,本指军队百人组成的单位。

“百”即表音又表意。

还有些同一语源的形声字,可以由声见义,因声以求义。

如“皮”字,本义是剥取兽革,引申为覆盖在人或动物上的身上的表皮。

由皮得声的形声字,一有辩析的意义:

如“诐”《说文》“辩论也”,“柀”《说文》“一曰析也”。

“破,碎也。

”二,有覆盖的意义:

如“被”是覆盖在人身上的。

“披”(古时也写作被)一般指覆盖在肩背上。

“帔”是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对于声表意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形声兼会意”毕意是少数,而因声求义的同源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有兴趣以后再作研究。

对于声符应注意的,应是如何去读音,声符表示读音,应该没有问题,不过有许多形声字如果按照声符表示的读者去读,就要碰钉子的。

假如把“谤”“菅”“盲”“钦”“闻”“欣”读成“旁”“官”“亡”“金”“门”“厅”的声音,那就错了,造成秀才读字读半边的笑话。

按理说,形声字“读半边”,是不应错的,可为什么又常常读错呢。

这主要是由于古今读音不尽相同造成的。

文字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汉字从定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的汉字却变化不大,保持着相对稳定性。

就是说,两千年来汉语发展快而汉字却发展得慢,这就造成了形声字的声符失去表音的作用。

另外,形声字造字之初,由于同音字数量的限制对音符的选择本不十分严格,在没有同音字的的情况下,只好选用近似的音,这也是声符不能确切表音的一个原因。

再谈谈意符(形符)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一般都和意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从“木”的形声字,“松”“柏”“杨”“柳”“椿”“槐”“桃”“柿”“梨”等都属树木类,从“贝”(古代曾以贝为货币)的形声字“财”“货”“资”“贷”“赏”“赚”“赠”“贱”等都同钱财有关,从“扌”(手的偏旁写法)的形声字,“推”“拉”“控”“按”“摸”“拔”“提”“抬”等都同手的行为动作有关。

但是我们所说的意义范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意符相同的并不表明它们是同义词。

这是因为,意符表示的只是一类事物或行为的共性,它不是也不可能表示其属下每个具体事物或行为的个性。

如上面举的从“木”的字,它们并不是同义词看到“松”“柏”这两个字,我们只能根据意符知道他们属于树木类,并不能据些断定它们到底是哪一种树,同样也不能根据意符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来。

有极少数形声字的意符,它本身就表示了该形声字的意义,如“辉”字,从“光”“军”声,词义是光辉。

意符“光”正表示了字的意义。

又如“趋”,从走刍声,词义是快走,意符也正表了这个意义。

不过在形声字里,这类字是极少数的。

我们不能从意符知道它们的本义,但如果我们已经某一形声字的几个意思,则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伸义或假借义,例如:

1.过:

《左传·

隐公元年》: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意思是超过。

宣公二年》: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过错,犯错误。

《论语·

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意思是走过经过。

《说文》说:

“过,度也,从辵,声。

”以辵为意符的形声字都和行走的意思有关。

可见走过,经过是本义,超过,胜过是引申义过错,犯错误则是较远的引申意义了。

2.征《左传·

僖公四年》: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以夹辅周室”。

这是旅行。

《孟子·

滕文公下》:

“什一,去民市之征,”这是征税。

征是的异体字《说文》说:

“,正行也,从辵,正声。

”征或从“彳”,作为意符,彳和辵相通,大都表示行走方面的意思。

可见旅行是本义,征伐是引申义,征税是假借义。

3.叔,叔字通常表示年少,所以叔父是比父亲年少的父辈,但是,这是假借义,叔的本义是用于拾。

《诗经·

豳凤·

七月》“九月叔苴,”用的是本义。

《说文》曰:

“叔,拾也,从又尗声。

”以又为意符也表示手的动作,“叔”字从又,段玉裁说:

“於此知拾为本义也。

”段玉裁的话是对的。

由此看来,掌握形声字的意符,对於区别词义,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在讨论形声字的意符时,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由于词义的演变和假借的广泛使用,现在有些形声字的意符已经看不出表示意义范畴的意思了。

如“理”字,从玉(玉作偏旁在左边写王)里声,本义是治玉,后伸引为“治理”“修理”“管理”义。

今天我们再也体会不出这个字和“王”有什么关系了。

再如“笨”从“竹”“本”声。

《说文》说它的本义是竹裹,现在已经假借为“笨拙”义,和意符“竹”毫无关系。

二是有些相同的事物或动作,都选用了不同形式的意符,如,同是“行走”的行为,却有“走”“辵”“彳”“足”等意符。

而某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意符,往往可以通用,如“逾”可以写作“”;

“咏”写作“”等。

所有这些,都表明意符缺乏声密的科学性,这就大大削弱了它表示意义范畴的作用。

我们知道了形声字的结构是由声符和意符两部分组成的,我们还要知道哪部分是形,哪部分是声,尽管汉字大多数采用“左形右声”的结构形式,但别的形式的形声字也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六种:

1.左形右声:

持论述溢江松

2.左声右形:

胡放颜期鹅

3.上形下声:

草室篇

4.上声下形:

愚基裳盲辜

5.内形外声:

闻问辩

6.内声外形:

固裹国衷

第一种形声字是基本形式,第三、四、五种形式的形声字也比较多,第五、六种形式的比较少。

还有些形声字,形符和声符只占一个角或一个很小的位置。

例如:

勝(从力朕声简化为胜);

裁,从衣声;

徒,从辵;

土声;

寶从宀玉贝,缶声,(简化为宝)。

形声字的形符和意符的位置是约定俗成的,其间并没有严格规律,经过长期的发展才固定下来,固定以后,却不能任意变动了。

2.《说文解字》

我们要要讨论字的部首,就不能不提到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按照部首编排的一部字书,它是公元一百年许慎编写的。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

他是汉代最有名的文字学家,词汇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创者。

他辛勤地搜集了汉代能够见到的古代的篆文,古文和籀文,编写出一部《说文解字》。

这部书为什么叫《说文解字》呢?

在古代文和字有区别,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叫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叫做字。

因此,许慎叫它做《说文解字》,后也简称《说文》。

《说文解字》从分析汉字的结构入手,阐明字的本义和读音。

这部书里保存了我国古代汉字和古代训诂的资料。

因此,它对我正确理解古代书籍,认识甲骨文、金文,了解汉字的发展和词汇的发展,词义的演变以及古音系统,有巨大的作用。

《说文》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十一个字。

全书共十五卷,一至十四卷是文字的解说,最后一卷是叙目。

本书的体例,可从两方面谈:

一是编排方面,全书所收的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按照六书的原则,依形体结构分为五百四十部。

每部用一个共同的字作首部来统率,这在字书编辑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造。

在《说文》问世以前,见于记载的字书,有秦李斯《包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李长的《元尚篇》,杨雄的《训篡篇》,史游的《急就篇》等。

除《急就篇》外,其余都已散佚。

据现存的《急就篇》可以推知,这些字书很类似后来的《千字文》《百家姓》等识字课本。

仅仅是生字罗列,不作形音义的分析,学起来很不容易。

自《说文解字》首创按部首排列,逐字说解的办法以后,学习汉字才有条例可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文》给后世编写字书创造了先例,为汉字的规范化、条理化打下了基础。

《说文》部首排列,除“始一终亥”(汉代阴阳五行家“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外,主要是“据形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卷一的十四个部首是这样排列的:

每部中的字的排列次序,主要是根据意义。

如:

《玉部》的字的排列,先是各种玉石的名称,然后是表示各种玉器字,斯一是表示玉的颜色、声音和加玉石的字,最后排列的是表示似玉之石的字。

二是说解的方面:

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先解释意义,然后说解形体和声音,例如:

语:

论也,从言吾声。

气:

云气也,象形。

解释字义,一般只收一个意义,有时也收两个或两个以上,如:

伐:

击也……一曰败也。

煦:

照也,一曰赤完,一曰温润也。

对于字音的说解,一般用“读若”、“读与……同”来表示,如:

逝:

读若誓

读与私词。

解说字形时,凡象形则以“象形”或“象某某之形”来表示;

指事字除用“指事”外,也用“象某某之形”;

会意字则用“从某从某”或“从某某”来表示;

形声字,则用从某,某声来表示。

使用《说文》,首先要掌握部首和体例。

部首是某一部字共有的形符,掌握了它,容易翻检掌握了体例。

知道《说文》怎样编排、怎样说解,阅读时困难就少些。

其次,要懂得翻检的方法。

查某一个字,须先考虑这个字属于哪一部首,再查这个部首属于哪一卷,然后到这一卷这一部里去找。

《说文》是中国语言字的宝藏,是每个搞文字工作的人如不少的工具书……虽然《说文》从字形的分析到本义的阐明都有不少错误,在说解中有不少唯心的观点,但瑕不掩喻,《说文》的功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2.汉字的部首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了解字的本义,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虽然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部首是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意符是对声符而言。

但对形声字来说,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原则上意符可以作为部首。

而在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故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说部首就是意符。

许慎《说文》中的540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