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旁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七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旁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旁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喜字
还有这个衣服
当时我的灵感就是
看了(日本电视剧)《血疑》
和服的那种袖子
飘飘的
喇叭袖
做完了以后
我就每天穿
我就故意地上街
就是故意地飘飘地这样走
特别开心
还有这件
这件
现在一想起妈妈
给我做了那么多好看的衣服
妈妈也觉得我从小不容易
我5个月(大)就没有父亲
妈妈就觉得一定要
就说让这个女儿
就是在人前背后
一定要比别人好
即便自己再艰苦
也要想方设法
让孩子们吃饱穿暖
短缺是一代人的记忆
5个小孩
我们每个月就要借
最后生活那几天的钱
才能过到月底
我妈妈手特别巧
我妈妈会做服装
我记忆(中)我妈妈
每天都是趴在机器上的一回来
一干干到就是半夜十一二点
在物资还没有丰富起来的年代
对生活所有的美好向往
就这样在母亲的一针一线里实现
我记得特别清楚
(我们)几个小孩的学校
都要穿上黄上衣蓝裤子
但是买黄上衣蓝裤子
还要布票的
我们也没那条件买
我妈妈就买的白色的那种布
用染料
放在炉子上煮
煮完黄色再煮蓝色
然后我妈就是通宵
把这些布料洗完投干净以后
放在炕上搞干
第二天
我们所有的小孩
全部穿上了黄上衣蓝裤子
而且是新的
我们就特别高兴
我妈妈真的
就是说已经累得不行躺在床上
我就问妈妈
我说妈妈你怎么了
妈妈说腰太疼了
经历过短缺的人
都有着共同的记忆
排队凭票
当年中国人
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观
多种多样的票证里
是每个家庭
必须掰着手指头算计的生活
即使生活在大豆之乡的人
吃豆腐也一直是难题
拿着票排着队
还经常买不着
最后一板了
别排了后面
排也买不着了
别排了
匮乏里
蕴含着千家万户简单的小幸福
是人们努力奔向好日子的源动力
带着孩子上街买盒饼干
走亲访友拎盒点心
好容易攒够钱
给妈妈买台缝纫机
为了买一台洗衣机
或者电冰箱
要四处托人找票
甚至连夜排队
当年那种抢购的画面
北京百货大楼的老员工们
记忆深刻
北京百货大楼
名优洗衣机展销
有一个人吧有张票
可当时呢没有机子了
因为他来得比较晚了
就一台了
可是外观有点残
我们都劝他说
您就先别要了
可是他说我的这个
很不容易得到这张票
很不愿意地
就把这机子买回去了
可是他也没有办法
当时就是没东西
没东西
就自己造
中国人
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几代仪征人聚在了一起
你好你好
好好
40年前建成的
老厂房就要拆除
一年之后
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百万吨级
专用纤维生产基地
曾经的建设者
今天的接班人
这是一场告别
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张忠安进厂整整36年了
今天回来的
都是他过去的老领导和老同事
我是改革开放以后的
第二批大学录取的大学生
1982年秋季毕业
分配到仪征化纤
其实我们来了以后就入厂教育
说为什么要建这么一个大型的工程
当时就提出要我们仪征化纤
要为全国人民
每年为大家提供两件新衣服
老书记
这个是我们高纤部的生产线
五厂的时候
老书记在这吗
当年还没有这个车间
没有这种高科技
我们一般就是民用的
解决穿衣问题
90岁的老书记龚伦兴
40年前参与了工厂建设
1978年
仪征引进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化纤生产装备
尽管在此之前
中国已经花费了51亿美元
引进了4套化纤
和13套化肥生产装置
但这仍然不够
1982年的时候
国家每年
还要进口35万吨化纤
不够解决不了问题
在我记忆当中
每年要花掉国家多少外汇
20亿美元的外汇
我们国家外汇很紧张
很紧张
所以国家下定决心
我们还要发展化纤
老百姓的穿衣问题不能解决
必须要搞
我们的初衷为老百姓
那时候计划供应
一个人一年就一丈六尺布票
无论如何不够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口
平均每年净增1200万左右
吃饭穿衣都要靠土地种出来
有限的耕地
不能满足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
况且
“以粮为纲”是农业总方针
棉不与粮争地是红线
从那时起
中国开始考虑通过发展石油化工
来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
我们中央的目光看得远
而且这个轻重工业要同时并进
因为轻工业往往都是民生的
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
那时候最时髦的布料叫的确良
耐穿
其实就是化纤
我记得周总理说过
能不能全国每人
都能有一件的确良(衣服)
刚刚建成的千吨高纤生产线
正式开车
这条线
将生产出世界上最坚韧的纤维
生产装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
真了不起
我们1984年还是都要引进
我亲自到国外去进的设备
到德国到日本
还有奥地利买的设备进来的
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
记录了仪征化纤
建设时的火热场面
然而因为外汇紧缺
这个项目一度被迫暂缓
这个项目是有关于民生的事情
但是国家又没有钱上
能不能试试借些钱来上
去借钱
这个路子风险是很大的
不是借一点点钱
搞第一期工程就要10个亿
借10个亿要多少利息
不得了的
纺织部部长也在场
同我们一商量
问我们有没有胆量去借钱
我说敢
一厂职工代表
手捧切片标本
抬着大红烫金的喜报
向公司机关报喜来了
包括仪征在内
多家化纤工厂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人的穿衣问题解决了
1983年年底
国家宣布取消布票
解决问题了
我兴奋得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高兴得不得了
兴奋得不得了
虽然那时还并不富裕
但到处是新生活的气息
开放的空气里
时尚率先和国际接轨了
中国人从头到脚
从里到外
都充满着时代的律动
跨越了吃饱穿暖
简单需求的中国
开始奔向心中的小康
记忆中的味道
每一代人都不一样
一杯醉人的葡萄酒
一场摩登的时装秀
所有今天的司空见惯
当年都是时髦和新鲜的味道
洋快餐进入中国
开业典礼也很接地气
餐厅异常火爆
很多人拍两个小时的队
才能等到一个座位
不过记忆里更难忘的
还是这碗方便面
快节奏的生活
让方便面成为人们生活里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饮用水装在瓶里还能卖钱
曾是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便于携带利于保存
食品包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助推消费不断升级
生活每一天都在改变
即便曾经的一切未必尽善尽美
但一点一滴
都是人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努力
我叫姚晓冰
我想还原一个
(上世纪)80年代的场景
找回一代人集体的记忆
也致敬咱们改革开放40年
我们生活巨大的变化
来牛仔裤
几十年前的衣服
这件是你的
好啦这个包包给你
小妹妹
你看你都给我穿反了
又看到我们当年
结婚的那个情景了
这个自行车
我一看到它
就想起当年我买的那辆自行车
我晓得你喜欢
零存整取一年
一年
5元钱一个月
你理解我
终于如愿以偿
74岁的刘孝昌老两口
想在这里补拍一张结婚照
作为金婚纪念
计划经济供不应求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
这“三转一响”
是上世纪70年代
每个新娘羡慕的彩礼
直到1980年
每100个中国家庭
拥有缝纫机的只有5家
拥有自行车的只有11家
来爷爷奶奶
两个人的头靠紧一点
幸福的笑容
上世纪80年代
洗衣机冰箱电视
取代“三转一响”
成为电器三大件
它这个就是调频道的
那个时候没几个频道
晚上小朋友
邻居都上我们家来看
那时候院子小
坐不了多少人
他们就爬到我们的墙上去
竹子做的篱笆墙
有一次看着看着
看高兴了
人坐多了
一下就垮掉了那个墙那次
后来这个电视机
我们家买了之后
就成了我们家街坊邻居的
一个奢侈品
家里大件儿一直在变
每一样
都承载了难忘的岁月
这些家电这些东西
其实也代表了一个
老百姓的一个生活状态
我希望这些东西
它们也能传承告诉下一代
包括90后00后
让他知道什么事情
它是有一个发展的
我们的中国这么几十年
发展非常快
好了
我喊一二三
再过很多年
未来咱们肯定会更加富裕
不过我希望
无论生活怎么变
为了美好的生活
努力奋斗的劲头不要变
富起来
就是让那些曾经的奢侈品
成为生活里的标配
就是让人民需要的每一样商品
都能在这个国家的
生产线上制造
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能力的提升
催生出这些中国制造基地
倒逼着它们
不断加强产品升级
8446(柜)
继续装吊
空调机
收到收到
这里是珠三角
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全世界25%的电饭煲
33%的抽油烟机
43%的热水器
48%的微波炉
从这里销售到
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
北滘港
作为顺德很重要的
一个对外窗口
24小时运作
从早上8点到晚上
凌晨
不停的运作
都是为了确保顺德家电
顺利出口
你看看
很多产品还在等着装船出口
这里同样是一条自主研发的
一条全自动的生产线
从过去简单输出产品
现在是输出技术
梁昭贤差不多每周
都要接待一批前来考察的外国客商
瑞士人菲利普
对自动化流水线充满了兴趣
每12秒钟就能生产出1台微波炉
10万台不同规格
不同功能的微波炉
每天从这里下线
能够看到这么多东西都是自动化的
尤其是如何完美地完成焊接
一切都很牢固质量很好
我必须说太棒了
看到他们背着包
风尘仆仆来到中国
好像30年前我自己
当时小家电是学韩国
学日本
1992年
我去日本
引进了第一条微波炉生产线
那个时候还是全手动的
正是在那一年
商品生产和流通体质改革
进入新阶段
国家将571种生产资料
定价权交给企业
市场价格逐步代替计划价格
消费升级
让这里成为中国改革最大的亮点
虽然从日本
引进了微波炉生产线
但核心的磁控管技术
却并不掌握
(国外的)一家企业
第一次涨价
涨到格兰仕不能接受
我都咬紧牙关
第二(次)又不按时交货
那最后干脆就停止供货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成本居高不下
梁昭贤下定决心
投入10亿元
突破磁控管技术
当时下那个决心
非常艰难
那个时候我们卖一台微波炉
才10元钱的利润
要投10亿元去做研发
要卖多少产品
才能挣回那10个亿
成不成功还不知道
下那个决定的时候
我压力非常大
用了5年时间
梁昭贤突破了磁控管技术
直接将全球微波炉市场价格
拉低了40%
1998年
中国微波炉产销量
达到世界第一
从此
微波炉成为中国家庭
普及率最高的小家电之一
王建国
从事家电行业20年
方圆50公里的产业集群
很多品牌一度崛起
却又在残酷的厮杀中
被淘汰出局
中国的消费需求升级之快
超乎他的想象
现在中国一年的变化
可能跟过去五年
十年的变化一样
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
每周的数据分析会
王建国他们要从
数万个来自各地的市场数据中
摸索规律和趋势
快煮米饭的口感不好
蒸汽阀不好拆洗
外观设计也很沉闷
蒸笼发黄
新机首次(使用)有塑料味
之前的内胆太薄
容易粘锅
我们现在这么多研发人员
自己觉得自己很牛
做出来的技术很先进
没有用
消费者现在是凭感觉买东西
他要求就是东西好
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细
把握市场脉搏的难度
也越来越高
快煮的这个问题
按你们的预计
什么时候能够完成
尽快
今年年底之前把它搞定
今年年底
肯定不行啊
分分钟不知道
谁就进了这个行业
怎么可能搞3个月
45天必须搞定好吧
死也要死出来
24小时不睡觉都得搞出来
你要是搞不定换别人来搞
不是我苛刻
是市场消费迭代实在是太快
竞争太激烈
我们不对自己狠一点
就没有机会了
要效率
更要高品质
这正是当下制造业改革的焦点
今天
即便已经坐拥
可以笑傲全球的市场格局
但这些中国企业
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因为中国人对消费的需求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40年
给中国人生活
带来巨大变化的
还有汽车
现在已经是
我们的第三台车了
第一台车
我们是2001年购买的
贾红梅家
买第一辆车的2001年
被称作“中国家庭轿车元年”
中国第一次提出
鼓励汽车进入家庭
(上世纪)90年代
马路上跑的轿车
大部分是公车
谁家要是有一辆小汽车
就是身份的象征
那时候人们对汽车的认识
就是“老三样”
富康桑塔纳捷达
2009年开始
中国连续9年
成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从1978年的10万辆
到2017年的2900万辆
中国人的购车热情
前所未有地释放了
现在家家都有小汽车了
是美好生活现代化
小康的标配
汽车
正在以一种文化和生活风尚
驶入中国人的生活
各地的车友会
年轻人的改装车俱乐部
天南海北的自驾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消费能力越来越强
中国人总是希望能行得更快
行得更远
吴捷
飞行32年
南航最资深的民航机长之一
负的21度
好起始高度1239
1986年
我刚来的时候
飞机只有十几驾
当时受飞机机型的限制
也没有什么国际的长航线
现在我们已经飞往
世界50多个国家
有60多条航线
那边通道右转
右转
这条由广州飞往多伦多的航线
是两年前刚开通的
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
对中国开放了免签和落地签
784条国际航线
手持一本护照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
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现在到处飞
我去了好多国家了
加拿大澳大利亚
等等
好多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
普通人坐飞机甚至出国
极为奢侈和难得
买飞机票得有介绍信
一张机票四五十元钱
比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
我大概10年前第一次出国
办签证
好像通过旅行社
还要通过中间的“黄牛”
好像很麻烦
(近)三五年
应该还是变化很大
对中国开放的地方
我应该都去过
40年前
吸引外国人来中国旅游
还是国家创汇的主要手段
但今天
中国人已经成为
拉动世界旅游业的重要力量
中国已经连续四年
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游花费国
年花费超过1.5万亿元
支撑起新消费的
是中国人鼓起来的钱包
越来越会买
越来越敢花的人们
正通过电商平台
买全球卖全球
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
盛产螃蟹和龙虾
每年六月是这里的龙虾捕捞季
现在我们这样储存龙虾
一直保存在水里
使它们更新鲜
可以送到中国甚至更远的地方
我们过去四五年更多卖给中国
要将鲜活的龙虾
运抵7000多公里外的中国
过去难以想象
以往陆运加空运
最快也得4到5天
不到14个小时
鲜活的加拿大龙虾就抵达北京
中国的物流体系升级还在提取
这是半年前刚刚建成的
中国第一个智能冷链分拣中心
这里每小时可以分拣
4000个订单
来自全球的生鲜商品
24小时不间断地汇聚到这里
龙虾送到生鲜超市
李阿姨的小孙女今天过生日
龙虾是99元一只还是一斤
一只
今天点了两只龙虾
一只大概是400到500克
再加加工费100多元钱
真的挺合算
大龙虾来了
原来真的不敢想象
因为感觉是特别遥远的事情
不可能在48小时之内
能吃到国外的东西
咱这40年改革开放
都已经一步步实现
新消费正在让中国人的生活
更加便捷
更加丰富
更加有滋有味
上班约个出租
吃饭叫个外卖
看电影选个座位
支付缴费
一部手机都能完成
2017年
中国使用手机支付的网民规模
达到5.27亿人
全球第一
虚拟试衣
大数据导购
无人商店智能自助
线下消费同样精彩
琴棋书画
健身舞动
流光溢彩的生活
辉映着百姓心中美好的色彩
中国人60%的收入
要用来买吃的
今天的人们
超过60%的收入
用来提高生活品质
山间雪场
碧空深海
皮划艇帆船
开飞机
越来越懂得生活的中国人
正在创造更多新需求
40年间
每一个家庭的衣食住行
每一处生活里的点滴变化
都折射出
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和努力
而这不懈的奋斗和努力
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一变为现实
幸福的日子
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