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615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9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docx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

摘要

目前,德国债券市场是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和欧洲第一大债券市场。

2007年末,德国债券市场余额约为3.1万亿欧元,德国公债占全部债券市场余额的37%。

德国中期和长期国债已经成为欧元区债券市场的基准,经常被作为其他债券的定价和报价的参考。

德国国债的利率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欧洲筹资和投资的条件。

德国国债市场发轫于二战之后。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经济增长率放慢,由于财政入不敷出,德国财政收入实际上只能满足财政经常性支出的需要,因此,德国政府的公共投资资金几乎完全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筹资。

所以从70年代开始,德国的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

1980年之后,德国开始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推进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改革,1990年,EUREX的前身德国期货交易所(DTB)建立并开始交易。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德国债券市场因两德统一、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等原因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德国的国债管理体制也日渐成熟。

现有的德国联邦债券种类有联邦债券、五年期联邦票据、联邦国库券、折价国库券、联邦储备券和联邦短期金融票据等。

除了期限方面的差别外,前四种债券均可上市流通,后两种债券不可上市交易。

德国联邦国债市场也成为欧洲最具流动性的市场,交易非常活跃。

德国国债的期限结构方面也经历了一个由长变短的过程。

东西德合并以来,由于预算赤字较大,联邦政府为了满足国库支出的需要和降低国债筹资风险,以发行长期国债为主,因此,国债余额主要集中在10-30年期。

截至2007年4月30日,10年期以上国债的余额占比高达63.12%。

近年来,联邦财政部注重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

扩大了6个月期以下的国库贴现债券的发行比重,使之由1990年的5.7%逐渐提高到2007年的34%。

同时,有目的地下调了长期国债的发行占比,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的发行占比由1999年的40.39%,下调至2007年的24%。

经过努力,德国国债平均期限大幅度缩短。

德国国债管理部门包括联邦财政部、联邦银行、联邦财务代理公司(GermanFinanceAgency,GFA),但在具体职责方面有所分工和侧重。

联邦财政部是德国国债发行的主体,也是最为主要的国债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国债的规模以及有关政策。

2000年之前,联邦银行不但提供国债发行的技术服务,负责国债拍卖发行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同时也承担着部分国债管理职能,在德国证券交易所市场中进行国债的市场管理操作,以熨平国债价格波动。

2000年GFA成立后,联邦银行逐步从国债管理中淡出,其国债管理职能逐渐被GFA所替代。

GFA作为联邦财政部的代理机构,不但负责具体执行国债的发行,同时也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买卖,通过直接买卖、回购、利率互换等多种方式,致力于维持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防止债券价格非理性大幅波动。

由此可见,德国国债发行和二级市场管理均由独立于财政部的专业化公司负责,这是德国债券管理体制区别于其他市场的明显不同。

德国国债一级市场方面,为了成功地发行债券,德国根据政府债券管理的目标,分别采用不同的发行方式,包括公开拍卖发行、通过证券交易所销售、公开市场销售等。

此外,联邦政府还对已发行的债券进行续发行。

目前,德国10年期国债全部采用拍卖方式发行。

5年期国债从1975年开始发行。

起初,5年期国债采用了随卖发行与拍卖发行的混合方式。

2003年10月份之后,所有的5年期国债也都采用了拍卖发行。

目前,除了储备债券、联邦短期金融票据等不可流通债券采用随卖方式发行外,其他主要的国债品种都采用了拍卖方式。

1993年以后,为了提高发行市场的透明度,德国开始定期提前公布债券发行计划,并实现了2、5、10等关键年期国债的定期滚动发行。

1993年3季度,德国政府开始公布季度发行计划表;1999年,公布年度发行计划表。

德国国债二级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两大部分。

除了联邦储备券和联邦短期金融票据外,其他德国国债既可在交易所交易,也可在场外市场交易,而本息拆离国债只能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德国交易所市场中以法兰克福交易所的成交量最大,该交易所是德国交易所集团(DBAG)的一个子公司。

但相对于场外市场而言,交易所市场的国债交易量仍然比较小。

目前,德国国债场外电子交易平台主要有三家:

欧洲债券交易所(EurexBondsGmbH),MTS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的自动交易系统(DeutscheBank’sAutobahn)。

这些交易平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透明度、流动性和交易的便利性,并有助于消除对手方的信用风险,这也为德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现货市场基础。

德国国债期货最早不在德国上市,而是由英国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首先推出。

1990年,德国期货交易所(DTB)成立,虽然德国国债期货是一个很好的品种,但考虑到当时英国LIFFE的德国国债期货交易已经非常活跃,为了避免交易所在开始营业时就遭受失败,DTB的德国国债期货交易在半年后的11月份才推出上市,首个品种为10年期Bund期货。

此后,便开始了DTB与LIFFE之间长达8年之久的争夺德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较量。

一年后,DBT于1991年10月上市了5年期国债期货bobl,1994年3月上市了超长期国债期货Buxl。

1997年,上市了短期国债期货Schatz。

经过7年的努力,形成了短、中期、长期和超长期国债期货的产品序列。

1998年,由DTB和SOFFEX合并成立的Eurex的德国国债期货成交量首次超越了LIFFE的德国国债期货,而后者由于交易量迅速萎缩于1998年下市。

英国率先推出德国国债期货品种无疑对于德国国债期货在九十年代初的诞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我们也不能忽略的是,当时德国已经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而且德国国债现货市场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飞速发展,这都为德国国债期货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EUREX主要的德国国债期货包括Euro-Schatz期货、Euro-Bobl期货,Euro-Bund期货以及Euro-Buxl期货。

Eurex与CME集团并称为全球最活跃的国债期货市场。

2007年,在Eurex交易的10年期Euro-Bund、5年期Euro-Bobl、2年期Euro-Schatz国债期货的成交量分别达到3.38、1.81、1.71亿手,分别列国债期货成交排名的第2、3、4位。

在交易量及持仓量逐年增长的同时,Eurex也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交易、结算、风险控制等制度,为来自全世界的会员和投资者提供更为良好的交易服务。

德国国债期货市场除了交易所的自律性监管外,随着2002年4月22日《金融服务监管机构合并法》的通过,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自2002年5月1日起成为德国证券和衍生品市场的统一监管部门。

与此同时,德国还通过一系列相关法律的起草和修订为德国国债期货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利的监管体系。

下面本文就将从德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德国国债一级市场、德国国债二级市场及德国国债期货市场几个方面对德国国债整体情况进行概括介绍。

德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研究报告

一.德国国债现货市场情况介绍

(一)德国债券市场历史发展及现状

1、德国经济及金融市场基本情况介绍

德国是欧盟成员国,也是欧盟中首批加入欧洲货币一体化的11个国家之一,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GDP占欧盟的四分之一强。

德国是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在法兰克福就有100多家外国信贷机构、证券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再加上外国银行在德国的办事处和德国信贷机构在国外的办事处,非居民可以很容易地参与德国资本市场。

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使德国资本市场在规模和流动性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

其中,德国的国债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都是欧洲最具流动性的市场,在欧洲金融市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德国债券市场历史沿革(二战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不仅把公共投资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平衡,而且作为协调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包括投资的公共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被西方各国看成是积极干预的公共财政政策的既定前提。

这样,国家预算内投资部分的资金来源便不限于国家财政收入,而同时着眼于从资本市场的筹资。

因此,公共债务从理论上成为公共财政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要求国家通过多种社会保障措施,克服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社会分配不公,一部分人落入绝对贫穷境地的现象。

这种要求必然导致公共开支中社会福利部分的增长。

从上述两个方面看,国家的财政开支都可能超过财政收入,从而产生财政赤字。

尤其是当遇到经济萧条,财政收入减少的同时,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赤字财政政策就面临危机。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经济增长率放慢。

由于财政入不敷出,德国财政收入实际上只能满足财政经常性支出的需要,因此,德国政府的公共投资资金几乎完全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筹资。

所以德国国债规模直接取决于公共投资的规模。

因此从70年代开始,德国的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

20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在国家财政赤字减少的同时,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并没有相应下降,而是持续上升。

1980年,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1.5%,1989年提高为41.6%,9年时间增长了11.1%。

这个阶段,超过一半的德国的政府债务融资主要通过不可流通的债务凭证完成。

1980年之后,德国开始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推进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改革。

1984年,为了吸引国外投资者,《税收修正法》规定不再对非居民投资国内债券征收利息税。

1985年,德国央行规定,对于在外国发行的德国马克债券,可以以浮动利息债券、零息票债券、可互换债券的方式发行。

特别是,1986年和1989年,德国先后两次对《证券交易法》进行修订,为德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奠定了法律基础。

Eurex的前身,德国金融期货交易所DTB,就是在1989年的修订后诞生的。

3、德国债券市场大发展及其成因

德国债券市场的大发展是在1990年之后。

1990年之后,德国先后颁布了四部金融市场促进法案(FinancialMarketPromotionAct)。

依据这四个法案,德国对其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清算结算基础设施、监管框架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德国债券市场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承担着统一的艰巨任务,国家债务迅速增长,1992年国家总债务为13452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74%;1994年债务总额为16622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1996年债务总额达到21293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

1992-1997年间,德国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了近17%。

1997年-2002年期间,为了满足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德国公共财政债务占GDP的比重始终在60%左右,有些年份稍有下降。

1997-2002年德国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单位:

亿欧元)

年份

GDP

债务

债务占GDP%

1997

18716

11150

59.6%

1998

19294

11485

59.5%

1999

19786

11770

59.5%

2000

20300

11960

58.9%

2001

20712

12021

58.0%

2002

21082

12527

59.4%

尽管德国有如此特殊的统一任务,其债务增长很快,但是与西方其他主要工业国横向比较,它的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低于各国的平均水平。

德国九十年代债券市场现代化改革加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两德统一:

东西德在1990年实现统一,德国财政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德国需要一个更加市场化和流动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