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下载.docx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杀牛了!
”的时候,我们还会过去救它的命吗?
人逢喜事时往往要杀猪宰羊。
同样是生命体,为什么杀人就犯罪,杀其他动物就是很应该做的再平常不过的事呢?
这中间就表现了以人为中心,站在人类立场上看问题的价值观,即人类中心主义。
所以文化,人化,人文教化,只是从人的视角去理解,不可能是被杀动物本意如此。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中国古代,文化可有几个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
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
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简言之,文化即蕴含在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中的人类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分析中朝向真善美方向的发展。
其中包含着认识、获得真的智慧、追求目标的意志与理想。
我国的民族文化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集萃、意志与理想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历史演绎中伴随着我们民族之奋斗与前进的步履和跫音而逐渐积累与形成的智慧、为实现目标的坚强意志和新的理想、目标的科学确立,包括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
人和动物不同,人既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
前面说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表现。
人们在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求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个民族、国家人民的精神寄托,精神的归宿。
在当今世界,丰富的文化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由于文化中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它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被视为文化“软实力”。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而言,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这个国家、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呢?
这里强调以下几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主要包括教化系统、认知系统、审美系统、价值系统和信仰系统。
通过建设,应该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
应该包含理想信仰,体现出实现远大理想目标所需要的坚强意志,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解决实现问题、前进的路上的困难的智慧。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搞好了,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要。
有人说,在企业中,与硬实力(物)相对的软实力要素有两个:
人和事(管理活动)。
人分为决策者与管理者,事则区分有形和无形,因此,企业软实力主要表现为源动力、感召力、规划力、共识力、执行力、管控力六大能力的协调联动。
【案例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集体荣誉感,并热爱着企业
在海尔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海尔的一洗衣机分厂,有一个姑娘在19岁的时候走进了海尔集团,并接受了三年海尔文化的洗礼,三年之后得了疾病,被诊断为得了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她给她的亲人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
我要最后再看一眼我所工作的海尔。
这说明了什么?
就是海尔的文化,海尔文化的魅力,使得海尔人这样的热爱这个集体。
【案例二】
优秀的企业文化里,员工始终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海尔20/80原则,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一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海尔文化理念。
在海尔的质检中心,有一个质检处的处长检查海尔流水线最后一关,如果合格,成品就可以出厂。
但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他在第一个检查工序里头拿了一张小白纸团放在了冰箱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冰箱的后壳里,到他在最后一关检查的时候工序的质检员没有检查出来。
于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就被罚款,同时依海尔人力资源的管理被动地降了一级。
别人问他,你在放纸的时候,你想到过今天会被降级吗?
你会遭到罚款吗?
他说,我想到过,我想到过这个纸很可能会被检查员漏检。
那你还那样做?
我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海尔出厂的产品是最优的产品,保证海尔产品的质量。
【案例三】
“九连跳”理应是善待工人的“拐点”
来源:
台州晚报2010-5-17;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2010年5月14日晚间,富士康一名梁姓员工坠楼身亡,这是今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第九名坠楼的员工,先后已造成7死2伤的悲剧,有学者称,“不妨请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组成一个调研组到富士康来进行一个课题调研,深入研究员工‘跳楼’事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原因”。
这样的调研终究会有人做,其实,从富士康“跳楼门”出现以来,有关“背后”的分析,就一直有人在做。
但迄今为止的所有调查,包括媒体记者的卧底,都没有发现富士康有什么直接导致工人跳楼的具体原因;
而这没有具体原因的背后,也许恰好有不局限于富士康的抽象原因在,值得深究。
譬如,是什么样的用工环境,才会让工人愿意选择用死来改变生存状态?
如果按一般的劳动保护标准,富士康很有可能是无可挑剔的。
但从媒体已有的分析来解释,富士康职工的生存状态,仍然是极为可怕的:
企业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生病在床的富士康工人,有可能三天无人过问;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变得疏远,员工能感受到的,只有准确到秒的管理手段、缩减到零的差错要求和免责为无的“自愿加班”协议;
连企业工会与员工之间,也有了两不搭界的隔阂,这从工会长期从来没有工人投诉可知。
“血汗工厂”早就不是“野麦岭”时代的概念了。
奴役工人的,不再是挥舞在头上的皮鞭,而是张贴在墙上的制度;
工人缺失的,不再是果腹的饭食和御寒的衣被,而是有所尊重的人格和有所保障的自由。
据《南方周末》报道,深圳富士康公司员工之间,有一个颇为不雅的相互称谓——屌毛。
它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时下很多企业务工者自轻自贱的写照。
也许现代化大生产确实需要一种推到极致的管理模式,它要求将时间管理精确到秒,将不合格产品控制到零,将人工成本压缩到极限,但是,当工人真的变成庞大生产机器中的一个“智能部件”的时候,工人就可能由“人”异化成“非人”,选择跳楼,就是“非人化”的结果。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盘剥工人的旧例,早就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结束了。
富士康出现的“九连跳”,是一次血腥的呼吁,呼吁善待工人新“拐点”的出现。
善待工人,已不仅仅要求体现在最低工资水平的保障和基本劳动条件的保护上,更应体现在精神的愉悦与情感的认同上。
无论管理多么科学的企业,都要让工人找到做人的感觉;
无论多么先进严密的企业制度,都要给工人“人”的待遇;
无论效益多么优异的企业业绩,都不能逼工人将自杀作为改变生存状态的选项。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智力支持即提高劳动者素质问题,精神动力即在全面、辩证、正确、科学地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供思想保证的基础上,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这个根本任务就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当然,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这里我想对教材的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说明。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里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方针的调整。
“二为”方向的调整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文化工作要“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
这个方针指导了抗日战争后期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创作的发展。
但是,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关于把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简单地归结为作品的第一标准的提法,关于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阶级性的提法,是不确切的、片面的。
“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随后演变成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这个不准确的口号连同文艺政治标准和人性阶级性的不确切提法,对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这种不利的影响表现为:
在文化领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
经常地对文化工作者和文艺作品发动一种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批判,“上纲上线”;
否定文化工作的主流和成绩,认为在文化思想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因而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这也是导致十年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党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也鉴于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训,我们党决定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现在“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
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
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
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文艺工作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倾向有很大影响,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很大影响。
”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文艺“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从此,“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确定了下来。
实践证明,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法与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比较起来,更加准确。
政治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一切政治归根到底都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手段。
为政治服务,在某种范围内也是需要的,但是决不能用它来概括文化的全部作用,而且这种政治必须确实代表人民的利益。
“二为”方向的调整,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是中国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合乎逻辑的政策发展,它不仅纠正了长期存在的文艺与政治不正常的政策关系,而且为新时期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二为”方向不仅是教育,也是整个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古今中西文化关系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过去有过形而上学思维和绝对化倾向。
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是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对教育领域的“三个面向”的提法,虽然首先是针对教育的,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关于文化发展的战略思维。
“三个面向”的方针不仅为教育,也为整个新时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党的十五大把“三个面向”正式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整个战略方针确定下来。
“三个面向”的方针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时空视野,避免了建国以来古今中西文化关系上的形而上学思维和绝对化倾向。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
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导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英国媒体把马克思评为千年伟人就说明了对马克思永恒的纪念。
这里主要讲一下: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你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多少呢?
是不是有很厌倦的心理?
有人好像总是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希望他坚持的,记住的,能够成为他的思想的主导的,主流的,他越是反对,厌烦。
有人说,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都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就不必要了。
在还没有深入的地方就浅出,浅尝辄止,在还没有知道很多的时候,就厌倦马克思主义了。
那么,马克思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西方人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应该说,西方人是把马克思当作伟大的思想家来纪念的。
请看视频和图片。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作为一个民族漫长历史的积淀与升华,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具有忠实于民族整体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取向,具有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
在遥远的古代,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广泛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国家。
历史上,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
历史上涌现的无数抗敌报国的民族英雄为世代所颂扬,卖国求荣为世代所不齿。
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爱国主义还必然表现在维护祖国统一上。
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都将遭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各民族之间建立和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唇齿相依、荣辱与共,为巩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合思想,形成了“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崇尚和平的理念,培育了热爱和平、宽厚包容、不尚暴力的民族性格。
今天,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勇敢是兴国立世之本,是兴家立业之宝。
“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仁者必有勇”、“见义勇为”等,是我们民族一直信奉的古训。
从古至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强不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懈奋斗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不屈不挠精神,有“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的变革求新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永不满足已有的成就,永不停歇地向着更加美好的目标奋勇攀登,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抗“非典”报告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时说: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铿锵有力的声音,激励全国人民夺取了抗“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传承性。
从5千年前的中华祖先到21世纪的中国国民,在绵延亘古的文明创造中培育出的民族精神光彩夺目、普照人间。
诸如“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发奋忘食、乐以忘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记、匹夫有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雍容大度、包容万物的宽容精神,“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
刻苦自励、“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形成了新的优良传统,培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这些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与各种困难、灾害的斗争而奋力前进,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不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愈挫愈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灾害。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
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党带领人民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没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
能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融相生。
时代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
民族精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内涵,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
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任何国家都提倡、都要求发扬光大的。
但是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如美国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的爱国主义是与爱资本主义相统一的;
我们的爱国主义是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
也与爱人民相统一,与爱本职工作相统一。
谈到爱国,不仅一定会提到外国,而且我们也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外语。
那么我们为了体现爱国,是不是就不学外语了呢?
曾有人说:
让老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