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知识归纳提纲和综合题答题思路高考考前必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地理考点知识归纳提纲和综合题答题思路高考考前必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点知识归纳提纲和综合题答题思路高考考前必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地形特征
[答题要点]
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势起伏状况、(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海岸线特征等。
[答题思路]
描述某地的地形类型特点:
地形类型(种类多样或单一,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
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状况(高低、起伏、倾斜等),地势×
×
高×
低;
地势由×
向×
倾斜;
地势平坦(崎岖)等。
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
(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
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海岸线特征:
海岸线曲折、平直等。
答题要点
答题思路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组成
地形类型有哪些,地形以~为主
地形空间分布
某某类型分布在某处;
山脉的走向
地势特征
地势高低
哪高哪低
地势起伏
地势起伏大/小
海拔高低
海拔高/低
地貌特征
典型地貌
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地貌类型
如侵蚀地貌、沉积地貌,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地貌
海岸线、半岛岛屿特征
海岸线特征
海岸线弯曲/平直
半岛岛屿特征
多半岛、岛屿(岛屿众多)
2、地貌(地质作用的表现)
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有主次之分。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状况趋于平缓。
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分析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可结合最终的地貌特点,综合分析,明确先后顺序。
(1)岩石的原因
岩石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典型岩石包括:
页岩、砂岩、砾岩、煤、石灰岩等)三大类。
①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喷出地表→玄武岩,有气孔;
侵入其他岩层→花岗岩);
②页岩→高温高压变质作用→板岩;
地质历史时期为温暖的浅海环境→石灰岩→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大理岩;
裸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地势低洼处,经长期压紧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
有层理结构。
沉积岩形成年代有先后顺序,底老顶新;
可能含有化石;
地质历史时期湿热茂密的森林→外力作用→煤层。
(2)冲积扇的原因
冲积扇形成的基本条件:
堆积物、流速减缓。
基本过程: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冲积扇的主要特点:
①堆积物颗粒直径由往下游方向逐渐减小;
②等高线特点(见下图);
③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④可能存在时令河,边缘还有常年河;
⑤冲积扇农业发达,但主要在外缘地区,人口、聚落页主要分布在外缘。
(3)三角洲的成因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在内陆地区,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湖泊时,也会形成三角洲。
因此三角洲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河口有泥沙可堆积;
②河口处水流速度减缓;
③水下坡度较缓,有沉积的空间;
影响因素
含沙量大
由于……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大
搬运作用
河流流量大,搬运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如海/湖
流速减缓、
泥沙沉积
由于坡度变小、地形变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沉积;
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沉积
沉积空间
水下坡度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
(4)流水侵蚀地貌的成因
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
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蚀,要理解几种侵蚀形成的条件和特点。
在河道平直处,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南北球左岸侵蚀严重;
在河道弯曲处,凹岸侵蚀严重,凸岸堆积。
影响侵蚀的因素有:
径流量;
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
地表性质(疏松颗粒物、断层附近岩体破碎)→抗侵蚀能力;
植被覆盖状况(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抗侵蚀能力等
径流量
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强
流速
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强
地表性质
土质疏松(断层附近岩体破碎),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
(5)风力堆积地貌(沙丘)的成因
风力堆积地貌的形成与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相似,其必要条件包括:
①堆积物一沙源:
干旱→土质疏松;
沙漠/荒漠化土地;
有泥沙沉积的湖床间床→枯水期裸露;
②起沙动力条件←风:
风力季节差异:
植被季节差异;
风经过水域表面;
局部区域地形使风速增强(挡风向与河谷方向一致→狭管效应)或减弱(地形阻挡风)等;
③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与流水地貌形成于地势较低不同;
风力堆积地貌可形成于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如:
雅鲁藏布江宽答中的爬升沙丘)。
风力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湿润地区也可以形成风力地貌(如:
“天漠”、洞庭湖西岸的沙岗,沙等),只是规模较小。
沙源
临近沙漠(裸露的沙地),土质疏松
…风大,搬运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
风速减缓、泥沙沉积
由于植被、地形等的阻挡,风速减缓,泥沙沉积;
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3、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内力和外力作用):
(1)流水的侵蚀:
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
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
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
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
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
泰山、庐山、华山等。
(9)板块相撞:
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
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
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
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
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三、大气
1.天气及天气变化的表达要素:
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2.气候的特征描述
(1)气温:
整体的高低、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极值等;
高温、寒冷、低温、温和、年较差等。
[答题思路] 终年高温(寒冷),冬季低温(寒冷),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大(小)等。
一般来说,最低月气温低于0℃描述时一般称作寒冷,0~10℃为低温,10~22℃为温暖,22℃-28℃为高温,高于28℃为炎热。
气温年较差大于15℃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
小于10℃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降水:
年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等(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雨型、冬雨型);
[答题要点] 降水多少、季节分配、年际变化
[答题思路] 终年降水稀少(丰沛),夏季或冬季多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大(小)等。
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10mm描述时称作稀少,10~50mm为少雨,50~100mm为多雨,大于100mm为丰富
(3)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
雨热(不)同期
(4)气候特征
[答题要点] 高温多雨(少雨),寒冷干燥,温和湿润,雨热同期等。
[答题思路] 终年(夏季)高温多雨(少雨),冬季低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等。
(5)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①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②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②降水少。
②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7)海洋性气候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②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注意事项:
在具体气候特征描述时,针对特殊区域还要抓住光照(太阳辐射)、风、云等气候要素。
如描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时,强调“高寒”,具体描述为:
终年气温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
如描述南极洲气候特征的三个核心词:
严寒、干燥、烈风。
)
3、气候的影响因素
(1)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高低(决定因素)。
具体影响:
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②.地形:
海拔高度、地势、坡向(阴坡、阳坡)等。
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气温不同(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③.海陆位置:
距海远近(大陆性或海洋性),海洋性强弱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
④.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
寒流:
降温减湿)
⑤.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⑥.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
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⑦.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纬度(太阳高度角)
纬度低,气温高
海陆位置
沿海地区,海洋性强,冬季气温高
地形
地势
海拔
海拔高,气温低
坡向
阳坡气温高,背风坡气温高
周边地形
如山脉阻挡冷空气
大气
环流
气压带、风带
如冬季受高压控制,气温低;
受极地东风控制,气温低
季风
如我国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的影响大,气温低
天气状况
如阴雨天,白天气温低
洋流
暖流增温
其他下垫面性质
如湖泊周围气温差较小
人类活动
如城市气温较高
(2)影响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因素: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
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
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
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
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
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
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
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
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
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
这是因为:
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
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
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3)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
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
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
(要注意风的来向:
迎岸风往往多雨;
离岸风则少雨)
②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
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
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
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
台风过境降水多。
③洋流因素:
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
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④海陆位置:
一般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⑤地形地势:
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4)风力
影响风的因素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的类型有风带、季风、台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湖陆风)等,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关键是分析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水平气压梯度力
冬季风>
夏季风
摩擦力
海陆差异:
海洋摩擦力小,海洋上的风力大于陆地
海拔:
海拔越高,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
地形起伏:
山脉走向,地形阻挡,狭管效应
植被:
植被越丰富地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4、气候类型的判断
判读某地的气候类型需要熟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记住每种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对应的动植物和土壤类型。
根据地理位置判断
先判断该地的地理位置,再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
依据气候特点判读
先判断半球,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依据气候成因判断
由气候成因推测其气候特点,再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自然景观判断
须记住每种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特征
5、影响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的因素:
1.纬度:
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
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纬度
地形地势
天气
日照时数
纬度低,昼长变化幅度小,日照时间长。
南北两极有极昼极夜现象。
海拔高,日照时间长
晴天,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晴天,云层薄,太阳辐射强
四、水文
1、河流的水文特征:
大/小、季节变化大/小、年际变化
降水量(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地形、蒸发、下渗
水位
高/低、季节变化大/小
降水量(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地形、含沙量
汛期
长/短、出现季节
雨季出现时间及长短(补给类型)
快/慢、变化
地势落差
含沙量
大/小
径流量、植被
结冰期
有/无、长/短、有无凌汛
气温
补给类型
如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
地理位置、地形
水能
蕴藏量大/小
径流量、落差
航运
价值大/小
水位、流速、结冰期、河道、通航里程、客货运量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流向
自~向~流
流程
长/短
地形地势、河道
流域面积
地形、降水、河道、支流多少
河道特征
宽/窄、深/浅、弯曲/平直
干支流
支流多/少
地形地势、降水
河网密度
密布
地形、降水、
水系形态
向心状/树枝状
河流分段
上游/中游/下游
发源地
发源于~
注入海洋
注入~海/洋
地形地势、流向
3、水循环
水循环的类型有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水循环原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注意与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结合。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成正相关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4、水体补给形式及成因分析
河流(湖泊)的补给形式主要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一般来说,雨水补给的量是最大的,冰雪融汇和积雪融水补给的量较少,地下水补给是最少的。
分析某地的补给形式要结合该地的气候和地形,特别是该地雨季。
答题时注意是否要分季节描述。
雨水补给
全年雨水区:
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夏季多雨区:
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多雨区:
地中海气候
冰雪融水补给
夏季,高山高纬地区,如青藏高原,两极地区
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中高纬地区(冬季积雪量大的地区),如我国东北,中欧,北亚
湖泊水补给
河流源头或途中是否流经湖泊
地下水补给
沙漠地区,如大自流盆地
5、湖泊、沼泽等湿地的成因分析
沼泽、湖泊等湿地即洼地积水,分析思路为“来水多去水少”。
需具备条件:
①地形条件:
内、外力作用形成洼地,排水不畅;
②水分条件:
有水可积;
③水分损耗少:
蒸发少、冻土不易下渗等。
地形条件
位于…,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水分条件
…降水丰富;
…多冰雪融水
…气温低,蒸发少
下渗
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其他
(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6、雾(海雾)的成因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降温、低温),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水汽充足),三是有凝结核。
水汽充足
沿江河湖海沼库,水域面积广,蒸发大,水汽充足
洋流:
洋流带来暖湿气流
水汽凝结
寒流降温,使水汽凝结;
海陆:
陆地气温低,水汽凝结
地形:
山谷地区,夜晚冷空气下沉;
夜晚气温低,水汽易凝结
凝结核
雾霾天气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烟尘过多造成的
雾的类型:
(1)辐射雾:
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里,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
辐射雾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
(2)平流雾: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
这种雾常伴随毛毛雨的天气。
(3)蒸发雾:
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蒸汽凝结成雾。
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
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4)上坡雾:
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
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7、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
保证水量充足(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五、生物
1、渔场的成因
渔场的形成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
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
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
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
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海区。
饵料丰富
寒暖流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