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5510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药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郝万山老师说:

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

详见章次公医案。

柴胡:

轻剂---2~5g用于升举阳气;

中剂---10克左右疏肝解郁;

重剂---20克以上透表泄热

11.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12.苍术--麻黄!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如两药相等,剂量是:

10g:

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

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

18g:

6g;

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

12g:

3g。

药物之间的比例,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D

13.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

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

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

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14.丹参大剂量--失眠-上海--姜春华

15.代赭石 9~18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

其药理作用为:

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16.大黄1~5g有致泻作用。

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g以下有止泻作用。

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

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F

17.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18.附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19.防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G

20.桂枝 

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二)

 

H

21.合欢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22.红花 

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

0.9~1.5g用于调养气血。

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

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

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23.黄精:

小剂量10~20g补五脏,大剂量30~40g有镇静作用。

24.黄连、龙胆草 

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25.黄芪 

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

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

其对血压的影响,量在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10克以下升压 

,15-30克降压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1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

26.厚朴 

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 

(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J

27.决明子 

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

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28.鸡内金粉 

3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4.5~12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15~18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K

29.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R

30.人参 

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

L

31.连翘 

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

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

32.龙胆草 

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33.龙骨、牡蛎 

6~10g有摄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压有潜阳之功;

12~1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

20g,有安神作用。

M

34.麻黄 

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

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

独用剂量1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

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用!

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

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35. 

36.马兜铃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37.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38.麦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

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

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

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

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P

39.胖大海  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

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Q

40.牵牛子 

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41.肉苁蓉 

6~12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

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

15~18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

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三)

S

42.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

多用(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3~10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

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30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43.苏木 

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44.芍药---赤芍 

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45.芍药---白芍  6~30g。

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

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岳美中医话集》,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芍药、甘草--大剂量--呃逆 

-- 

上海--姜春华

46.桑白皮 

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47.水蛭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48.石菖蒲  1.5~3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

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

4.5~7.5g用于开窍。

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9~12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3g治疗冠心病;

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神经官能症);

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泻。

49山楂 

6g祛瘀力强;

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50.三棱 

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51.生地 

大剂量--类风湿-- 

52.熟地 

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55山茱萸 

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

W

54.威灵仙:

新病10~15g,久病30~100g。

55.五味子 

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四川---刘祯吉,1.5~3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

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6~9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

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56.乌贼骨、瓦楞子--大剂量--胃溃疡剧痛

X

57.豨莶草  6~9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9~15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

58.玄参  

 9~12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18~30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

30~90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

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59.小蓟 

大剂量--降血压-- 

60.夏枯草 

常用剂量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61.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Y

62.薏苡仁 

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63.洋金花 

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麻醉药时可用到20克。

64.郁金 

  3~10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

10~15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

30~60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

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Z

65.枳壳  3~12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

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

15~30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

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66.炙甘草 

1~2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lOg温肾养心,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67.枳实 

常用量为3~10g,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60~100g;

68.知母 

大剂量--控制血糖-- 

69.泽泻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

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各组药物疗效最佳的用量比例,

如柴胡与白芍为6克比9克,

人参与白术为10克比9克,

桑叶,薄荷,牛蒡子为9克、6克、6克。

对前人的经验,师古而不泥古,将其放至实践中检验和改进,如左金丸,古人沿用黄连、吴茱萸6:

1的比例,而先生发现6:

4效果更佳,遂改进使用。

此外,先生还善于利用药量比例的变化改变处方的主要作用,如桔梗与枳壳,咳喘必用,若以6克比4克或5克,则重在调节气机升降,以上浮宣肺为主;

而6克比6克,则重在调和痰液,使之易出。

选自《张珍玉学术经验辑要》

人参、红参、沙参、党参、西洋参、高丽参的保健药用特性

便宜党参也有高贵人参效果,当心不当吃参心血管疾病上身,爱美吃参抗老又亮肤,吃参可增强免疫力,但是需要依据个人体质服用,否则容易有出现许多相反效果及后遗症。

一、哪些人不适合单独吃参——

1.高血压、急性感染患者、糖尿病、肿瘤癌症患者、燥热体质,忌:

人参、东洋参、党参;

2.阳气虚弱,忌:

沙参、西洋参、玄参;

不当吃参后遗症:

胸闷、心脏病、失眠、拉肚子、中风、食欲降低、高血压、口臭口渴、便秘或腹泻。

二、参家族——

1.人参——野山参、生晒参(白参)、石柱参(红参)、高丽参、人参须、党参、玄参、沙参、丹参、西洋参(粉光参、花旗参)、东洋参;

2.参属性——西洋参:

甘苦凉;

东洋参:

甘苦温;

沙参:

甘凉;

人参:

甘微苦微温;

玄参:

甘苦咸寒;

党参:

甘平;

丹参:

苦微寒。

3.参作用部位——五脏:

人参;

五脏:

东洋参;

心:

丹参;

肺:

沙参;

肾:

玄参;

肺、肾:

西洋参;

脾、胃:

党参。

4.人参特色——野山参:

野生人参生长期长功效好价钱昂贵;

生晒参:

又称白参栽培参直接晒乾而成;

石柱参:

又称红参呈暗红色;

高丽参:

产於朝鲜形似红参但较大;

人参须:

为人参的细根作用温和。

5.人参挑选诀窍——结实不僵硬、润泽而不湿、乾净而不乾燥。

三、人参大补方——

1.人参五脏养生鸡——人参须1把麦冬5钱刺五加1.5钱黄精5钱鸡腿2只新鲜山药半斤当归3钱葱姜适量;

菊花3钱米酒适量枸杞5钱。

2.东洋参小档案——作用和人参相似,但功效较弱。

宜:

阳气虚弱。

美容功效:

亮肤、美颜。

东洋参美颜茶——材料:

东洋参1钱、当归1钱、黄精3钱、白芷5分、七叶胆5分、玫瑰花6-10朵。

3.丹参小档案——功效:

除烦安神、活血化瘀、凉血消肿。

忌:

虚寒体质。

丹参保心茶——材料:

丹参5分、麦冬5钱、龙眼肉3钱、人参片1钱。

4.沙参小档案——品种:

北沙参、南沙参。

功效:

滋阴清肺祛痰解热。

风寒咳嗽肺胃虚寒。

沙参保肺茶——材料:

沙参5钱、红枣6枚、东洋参3钱、冬虫夏草1钱。

5.玄参小档案——又名:

元参,味最苦。

保肾降压润喉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燥热体质。

玄参保肾茶——材料:

玄参2钱、菊花2钱、山药5钱、枸杞5钱。

6.西洋参小档案——又名:

花旗参粉光参巴参。

补气滋阴强壮镇静降血压。

易腹泻者。

阴虚有热。

西洋参保肺肾茶——材料:

西洋参1钱、黄耆1钱、薄荷5分、玫瑰花9-12朵。

7.党参小档案——功效:

补气补血。

气血不足。

党参保脾胃茶——材料:

党参3钱、玉竹3钱、茉莉花5分、迷迭香5分。

四、每天建议参摄取量(每日)——

西洋参:

1-2钱;

1-3钱;

3-5钱;

3-5钱。

1,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

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

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

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

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

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

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

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

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察脉律

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

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

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

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察脉的流利程度

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

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

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

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第1楼

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

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

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

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

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察脉的力度

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

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

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

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察特殊脉形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

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

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

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

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

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

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

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

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

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

这都是相兼脉。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

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

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

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察脉的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