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3300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春蚕呢,吃进去的是树叶,吐出来的是丝,而且是到死丝方尽。

以上对于老师的歌颂,只是强调了教师的奉献。

强调了教师的外在的社会作用,这不够。

马克思在岁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毕业论文。

题目叫做《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在文中这样写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

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独立地进行创造。

我想,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否看到了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的内在的尊严。

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经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尊严和内心欢乐的水平。

如果你没有考虑这一点,我劝你先不要着急选择教师。

作为每一个教师,他应该有一种充满自豪的光荣感。

作为教师,他永远都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

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

他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和新一代之间的中介者。

他是人类先进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让民族的智慧之火永不熄灭,越烧越旺的添柴人。

师道之二:

乐道敬业,诲人不倦

在不少的教室,或者是在教师的办公室里边,会挂着这样一段话: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

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疑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当然是不亦乐乎。

如果不是英才呢?

如果你现在看不出是英才,将来可能是英才呢?

刚刚去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他是英才,他是大才。

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告诉我们,他读中学的时候上课看小说,读完了《金瓶梅》。

他读大学的时候,高等数学只得了分。

在那个时候,你能判断他是英才吗?

所以我觉得这样一句话应该改一改。

改成什么呢?

得天下少年而教之,使之成为英才,才是不亦乐乎。

教师应该像一个雕刻大师,因材施教,因材施工,要能够化平凡为不俗,化腐朽为神奇。

要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打开每一扇心灵之门。

展现一个又一个的神采各异的世界。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创造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高远的志向。

这样的工作,当然是不亦乐乎。

师道之三:

应该是安贫守贱,甘于奉献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这样一段传奇的佳话。

一个学校,前后只存在了九年。

而且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大楼,没有高档的实验室。

但是,这个学校,几乎聚集了当时代的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教师的人才。

又培育出了一大批在后来影响了我们的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重要的人才。

这些大师们,我们可以举出来,像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周培源、陈省身、闻一多、等等。

他们的学生,比较知名的像杨振宁、李政道、王浩、汪曾琪等等。

这所学校是什么呢?

这所学校就是在抗战时期著名的西南联大。

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抗战期间西迁到昆明所建立起来的。

当时抗战大后方的艰苦生活,大家可想而知。

教授们曾经风趣地这样描写道:

饭甑凝尘腹半虚,既典征裘又典书。

什么意思呢?

就是饭碗和锅呀已经落了厚厚的尘土了。

这可见很少有开火、开灶的时候。

腹半虚,肚里边只有半饱,一半是空的。

既典,把赶路穿的大衣都典当出去换吃的了。

把学者们认为最重要的,视为生命的书也不得不典出去了。

而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那些教师们仍然是坚持着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自敬其业,诲人不倦。

不愿意为了一个字的修改,为了一个书名的修改而去屈服于当局的要求,而放弃自己出书的机会。

这样一个凝聚了堪与魏晋风度相媲美的绝代风流,这样一个学校,将会永远被我们后人所敬仰。

一个教师,如果把人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地会向他的智慧、他的人格、他的能力发起挑战。

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的动力。

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他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的奉献过程中、在培养出一代一代杰出的弟子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像叶澜教授说的那样,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

我们《尚书》(《礼记》)里的学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叫做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意是这样:

求学的道理呀,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

真理学问受到尊敬,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地去学习。

当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来敬畏这个职业,要自觉地用为师之道来规范我们的言行。

而不断地追求在我们的教师生涯中,升华我们的情操。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因为不称职会战战兢兢。

这样的人,但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具有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也变得高尚。

第二部分锤炼师能

作为教师,教学有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就是要把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

第二个境界呢,就是要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

第三个境界呢,就应该是把知识升华为学生的德性。

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我想有两点是必须要牢记的。

第一点呢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

第二点,是要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责。

先来谈努力使自己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

特别是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我们有几个这样的特点,已经很突出地显现了。

一是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了。

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多谈,我只想强调两点。

第一,就是越是前沿的知识,更新得越快。

有些内容,可能在我们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学习的,等你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已经落后了。

第二点,就是恰恰是教师职业对知识更新的感觉,最为迟钝。

在某一个大城市里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他请了一部分重点高中的物理教师来做了一个测试。

测试的内容呢就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也是最常见的那些知识,你知道不知道,了解不了解。

结果很遗憾,测试的结果是所有参试教师的平均分不及格。

同样的试题,又拿给了这些老师们所教的高三的学生,结果高三学生的测试的平均分,比他们的老师平均高了分。

你想,一个教师如果他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他所教给学生的,他引导学生去学习的那些知识,不是当今的最新的,最具生命力的知识,这是不是我们教师的一种失职。

第三,就是知识传播的速度加快了。

极速网络,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对象、内容的限制,把万万千千的对象,把海量信息,都集成于小小的电脑里。

事实上网络教学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我们的教师,如果跟不上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的步伐。

还是靠过去的一本教案,几本教材,靠你的粉笔,靠你的黑板,你能够把这么多的,这么新的知识,介绍给、传授给你的学生吗?

还有就是知识的质量和保鲜度提高了。

大量的信息包围着我们,那么我们就要有一个选择的需求。

怎么样从海量信息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最有质量的那些信息,这也是一门科学,这是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的。

过去有一个理论,叫做一桶水的理论。

就是说,学生比如说是一杯水,老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有一桶水才能教会一杯水。

这个理论现在已经过时了。

你这一桶水常年不换,不就是一桶死水嘛。

一桶死水还有什么用呢?

仅仅是一桶水,也不够啊。

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换一种观点,在武夷山的天游峰下,有一个朱熹草堂。

那里有一首小诗,是朱熹留下的。

叫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在的教师,应该也必须成为一条流动的小河。

为了提高师能,教师还应该注意文理相容,兼收并蓄。

我们所看到的大师们,各个都是文理相容的典范。

我们先来看文科的。

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呢,除了对于哲学、历史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之外,对于自然科学也有深入的了解。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马克思写过一篇数学论文,收在他的文集里,题目叫做数学手稿。

也就是在当初国际数学界在对于微积分里的无穷小概念进行争论和讨论的时候,他也加入了这场争论,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他当时所谈出的看法,应该与我们现在的无穷小的概念是基本上很接近的。

此外,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里,他总结和概括了世纪的物理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大量的科学的成果,研究的一些结论。

另外呢,我还想谈一个例子。

我记得我在内地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在书店里无意中淘到了一本书,叫做《费马最后定理》。

是写的英国的那位数学家威尔斯,他最后攻克了费马最后定理的一个故事。

这个作者应该是泰晤士报的一个专栏作家。

但是他竟然把这样艰深的数学定理的攻克的推导,写成了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我记得我当时在火车上,看到了十点以后,卧铺车厢关灯了。

但是还不忍释卷呢,我就拿了这本书走到了卧铺车厢的两个车厢的接口处,就着那里的灯光,硬是一口气把一本大约有三百多页的书读完。

在理科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杨振宁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物理学的大师。

但是他在中国科协年开幕式的时候,年会开幕式的时候,他做过一场报告。

题目叫做&

#;

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在那篇文章里,他就美国哲学和亚洲哲学进行了对比比较研究。

并且,也对我们亚洲哲学进行了很委婉的批评。

在年代的时候,我有一次有幸在长春,还听到过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长春的一次推广优选法的一次报告。

在那个报告里,华先生手里就拿了一把剪子,拿了一把纸条。

面对的对象,很多是来自工厂里的第一线的工人和技术员。

非常通俗地,又非常清楚地教给了大家,怎么样使用优选法来进行设计试验。

此外,概率论的大师王梓坤院士,他也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题目就叫做《科学发现纵横谈》。

还有像苏步青啊,等等啊,你们看他们的著作里,尽管是非常严谨的理科大师,同时也照样流溢着文学的色彩。

对于教师,文理相容是尤为重要的。

因为首先你要表达。

你在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时候,你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这种表达,特别是对于理科教师来讲,一定要注意你的文采。

此外,你文理相容以后,才可能使你的上课来得有趣味,来得有趣味才能吸引到你的学生。

此外在你教书的过程中,在你表达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你的文理相容,把很多形象的生活中的事例贯穿于你的教学中去。

而在潜移默化中来培育你学生的德性。

也就是达到润物细无声这样一个效果。

那么要想做到这些呢,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热爱生活,注意积累。

一个教师,应该热爱生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培养全面的素质,而不要做一个书呆子。

只有热爱生活,你才能有创造未来的高度的热情。

你不能愁眉苦脸地教书,你不能愁眉苦脸地生活。

你知识面越广,兴趣越广泛,就越会使你的思想活跃,你的联想力丰富,你的创造力强。

一个教师要注意,特别是在生活中来累积你的知识,它会在无形中帮你很多忙。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非典流行的时期,因为海南当时是一个健康岛。

我和几位老师,我们有一天在一起吃饭。

正在吃饭的过程中呢,他收到了从北方朋友发来的一个短信。

感觉到挺有趣,就读出来让大家共享。

那个短信,是改编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就是《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个短信改成了什么呢?

是这样改的。

SARS病魔何时了,疑似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被封,京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家看了这个短信都哈哈一笑。

可是我旁边的文学院的一位赵教授呢,却慌忙地请服务员找来笔,没有纸呢就拿了餐巾纸,非常艰难地把这首短信抄在了这个餐巾纸上带回去。

他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修饰手法的一种例子。

昆明圆通寺里有一副楹联,叫做会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盲修者,千钧铁棒打苍蝇。

我想你把这一句话读出来,可能那种用来解释做事要讲究方法,要追求事半功倍这种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如果你在你的教学中,不断地能够添加一些这样的,来自生活的,充满趣味的这种鲜活的例子,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

作为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才可能居高临下。

要力求及时掌握,至少要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成果。

逐渐形成扎实的系统的、精深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关于这点,各个专业有各个专业的特点,我不想多谈。

我只想把王国维先生论学问的三个境界,介绍给大家。

他讲过,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晏殊的《蝶恋花》里的一段,此第一境也。

这一境是什么呢?

这一境是选择。

选择你的方向,选择你的兴趣。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柳永的《蝶恋花》里的一段。

这个境界是什么呢?

这个境界是坚守。

你选择了就要坚守,就要为了你的选择终不悔,为了你的选择人憔悴。

第三段是来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了选择,然后坚持坚守,最终你会取得成功的。

作为教师,除了要终身学习之外,还要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责。

也是《学记》里讲过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大意是这样的。

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而只是加以引导。

不要强迫别人去服从。

对待学生严格,但不抑制他的个性发展。

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

教师严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的发展。

只加以启发,而不全部说出,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以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就是善于晓喻。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不仅在于他要告诉学生真理,更在于他要教学生怎么样去发现真理。

在学习化的社会里,教师仅教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上。

要将更多的在思维方式和知识的导向性上,给学生以指点。

真正实话说呀,现在作一个教师已经很难了。

很多知识你知道的,他在网上能找得到,你不知道的,他在网上也能找得到。

特别是对于那些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年轻人学起来,要比你要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所以说,我们作为教师的,你将来在学生面前你最可能做的是什么呢?

最可能做的就是你给学生在方法论上以引导。

在研究的方向上以指引。

而在具体的细微的,细节的学习上,可能你还不如你的学生。

我在年代的时候在武汉大学学习过一段。

当时有幸师从了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很多知名的教授。

我后来就发现一个情况。

就是我们这些老师啊,有些是留过洋的,有些也就是武汉大学毕业的本科生。

他们当年上学学的课程,那难度还没有我们现在学的同样课程的难度深。

但是,他不但可以教本科生,而且还可以带硕士生,还可以带博士生。

很多新的知识来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就是买一本外文版的书,然后出去复印十几本,一个学生发一本,大家和老师一块儿看,一起读。

做了一段准备以后,就开一个讨论班。

分了任务,每一个人在讨论班上讲一章或讲一节的内容,大家轮流上台。

有些时候讲着讲着,讲不下来了。

因为你在上面讲着,下边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挑你的毛病,提出置疑。

讲不下来了,我们就把他戏称为挂在黑板上了。

那你挂在黑板上了,那老师就上去解救。

可能有些时候老师也挂在黑板上了,那怎么办呢?

那好了,今天的讨论先到此为止,大家都回去研究研究,下一次课再来。

就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中,我们把一门一门的课程都学下来了。

把一门一门当时最新的知识,都慢慢地掌握了。

我就在想,这些老师是靠了什么指引我们的呢?

我后来想了想,靠什么呢?

靠他长期从事数学研究,所形成的方法论的独到。

靠他长期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他形成的这种本专业的一种直觉。

他只是在方法论上,在研究的方向上给我们以把握,给我们以指导。

真正很多细节的东西,是需要我们和他在一起,一点一点去克服,一点一点去攀登的。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选择的能力,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我们说传知固然重要,启智更是良师。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

波利亚,应该是享誉国内外的数学教育大师。

他有三本书,一本叫做《怎样解题》,一本叫做《数学的发现》,一本叫做《数学与猜想》,都被翻译成了中文本。

在我们国家数学教育界流传得很广,也被译成了很多国家的文字出版。

由于他对数学教育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当他在岁高龄的时候,还被国际数学教育大会聘为名誉主席。

波利亚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

而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了《怎样解题》这样一本书。

在这本书的核心里,他是在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他得到了一张怎样解题的表。

在这张表里,包含了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这四大步骤。

特别是他在拟定计划的分析,是最引人入胜的。

他指出,寻找一个问题的解法,实际上就是在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那你可能就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些辅助的问题,最终得到一个求解的计划。

他把这种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分解为五条建议,二十三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就好比是什么呢?

好比是他把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些慢动作的镜头,使得我们对于解题的思维过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我读一读他一些建议和启发性问题。

他说,你以前见过它吗?

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

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图指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者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联系却已经解决的问题,你能不能利用它?

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

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

为了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进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

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叙述它?

一步步,一步步地提问,一步步地思考,他特别强调数学的创新发现。

他在他的书中,也生动地再现了那些数学大师们,如何一步一步地思考,进行归纳和猜想。

把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数学,按照原样提供给我们,展示数学家创新发现的思维过程。

这在一般的教科书和一般的数学著作里,是极少见到的。

而这对于数学的学习,又是极为重要的。

波利亚建议我们,不仅要学习证明,更要学习猜想。

不仅要培养和提高解题的能力,更要学习和培养创新的能力。

他的书被译成了十六种文字,仅仅《数学解题》的平装本就销售了一百多万册以上。

著名的数学家瓦尔登,在年在一次在瑞士的苏伊士大学的会议上致词的时候说道:

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学者,特别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读一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而波利亚一生都在呼唤着老师们,让我们教猜想吧。

第三部分关于师品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发挥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

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教化学生。

梅贻琦先生说过,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那么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我以为应该来自于学术水平、道德情操、敬业精神的完善统一。

一个教师无论是你从事什么样的专业,都应该也必须特别注重自己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对人的尊重与关爱,对事业的忠诚与奉献,对学术的敬畏和追求,对遵守规则的自觉。

首先,要有大爱意识。

汶川大地震中,有许许多多可敬的教师。

像谭千秋啊、吴忠红啊、袁文婷啊等等等等,还有很多叫不上来名字的老师。

他们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做出了选择。

他们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活的希望交给学生。

这里我想谈一个,也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是曾经被胡锦涛总书记称为是好女儿的一个教师,向倩。

向倩老师的父亲向钟海,也是教师。

她们父亲、兄弟三人,她的二叔、三叔和二婶、三婶都是教师。

她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出名的短跑好手。

但是,当地震来临时,她的上课的教室离操场最近,她没有跑,她反而跑向了教室里边,跑向了她的学生。

第二天晚上九点,天空漆黑,大雨狂泻,救援者在废墟里发现她的时候,她的身躯被砸成了三截。

但是仍然保持着双臂相拥抱的姿势,紧紧地搂着三个学生。

救援人士怎么也无法掰开她的双手。

现场救援的武警官兵纷纷为之落泪,肃立在一旁,对她行起军礼来。

噩耗传到她父亲那里,别人过来慰问向钟海,安慰向钟海。

我们这位向老师,只说了一句话。

说她是老师,她应该这样做。

台湾,有一所很著名的学校,叫忠信学校。

它的校长高振东先生,祖籍是我们山东人。

他在台湾创办了忠信学校。

他办的高职和普通高职,运行了三十年,实现了升大学、就业、没有犯罪记录三个百分之百。

他有一句,我在年访问他的学校的时候,和他在一起交谈的时候他谈过一个这样的思想。

他说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是神。

我们在交谈中,又进一步地把这种思想做了一点修改。

爱自己的孩子是动物都有这样的本能的。

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这是人。

如果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才是神。

一个教师,就应该用诚挚的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

教育,它是仁学,它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创造。

只有你了解学生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的世界,你才能够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人。

那么首先,爱就要尊重和公正。

公正客观,应该被视为合格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爱学生,你就要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创造精神。

你要和他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千万千万不要因爱美,而忽视某些学生;

因爱才而忽视某些学生。

要对你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应该用同样的爱心去关心他,去鼓舞他。

同时,要非常欣喜地看到和欢迎你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特别是学生能够指出老师不足的那些进步。

一定要记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

做老师,就要应该有这样宽阔的胸怀,应该有这样的理念。

你愿意把你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托上去,扶上去,让他走得比你更快,走得比你更高,走得比你更远。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敬业,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里边,有一对农村的教师。

那就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天梯小学的夫妻教师李桂林老师和陆建芬老师。

这两位老师,在荒漠的大山里坚守年,攀岩背起了小村的希望。

每天他要守护在上下的天梯旁,扶着他的学生从天梯上爬上来,来读书。

然后再扶着他的学生,再从天梯上爬下去,回家。

其中有十几名学生每周都需要护送上下天梯。

年龄小的孩子,李桂林老师要背着他上下天梯。

晚上学生走了,夫妇两个人就趴在炕桌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准备明天的各个年级的语文、数学和各类课程。

因为这个小学里,也就是因为他们来了以后,才有仅有的两名教师。

在感动中国的组委会的最后给予他们的评奖词上这样写道: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

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当后来记者访问他们,问他们的事业是否会有接班人的时候,李桂林这样回答,他说如果一辈子都没有接班人,我们就在这里干一辈子。

直到再也爬不动为止。

除此之外呢,我们还想问一句,再多问一句。

他们有孩子吗?

他们的孩子在哪里?

他们有孩子,他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山下,留在了他们的父母跟前。

整整年,他们自己在山上,在天梯旁边,坚守着,把一批一批的山里的孩子送出了大山,送到了平原,送到了城市里。

我想,这就是那种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就是神,就是师圣。

我还想再讲一段过去的事。

我刚才提到过西南联大的绝代风流。

前不久,刘宜庆先生写了一本书,就是这个题目。

那里边记载了一段故事,我读了以后很感动。

就是在抗战时期,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不知道有多少爱国的知识分子随着战局的变化背井离乡,抛妻别子撤到后方。

联大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