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2871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答案:

AB=BC或BC=CD或CD=DA或AB=AD.

解析:

∵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当AB=BC时,四边形ABCD是菱形.

点拨:

根据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到答案.

2、如图,菱形ABCD中,已知∠ABD=20°

,则∠C的度数为__________.

140°

.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角线所在直线是对称轴,

∴对角线平分对角,

∴∠ABC=2∠ABD=40°

.又因为菱形邻角互补,可得∠C=180°

-∠ABC=140°

根据菱形的轴对称性得到菱形对角线平分对角,从而得出∠ABC的度数,进而得到相邻的角的度数.

二、解答题

3、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AB=5cm,AO=4cm,求BD的长和菱形的面积.

6cm,24cm2.

∵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AOB=90°

∴在Rt△AOB中,

∴BD=2OB=6cm.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BD所在直线是一条对称轴,

∴△ABD≌△CBD,

∴S菱形ABCD=2S△ABD=

cm2.

根据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和勾股定理,可求得OB的长,从而得BD的长;

根据菱形的轴对称性将菱形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菱形得面积.

(或点击“课前预习-名师预习”,选择“《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1)》预习自测”)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引入

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和由它们组成的精美图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几幅图片,看一看图案是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学生:

观察衣服、衣帽架和窗户等实物图片.

教师:

同学们,在观察图片后,你能从中发现你熟悉的图形吗?

你认为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学生1:

图片中有八年级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请同学们观察,彩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与

ABCD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吗?

这种图形就叫做菱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观察图形,从直观上初步感受菱形的形状和性质,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道理.

注意事项及效果:

学生在通过观察对比体会菱形的形状和性质的过程中,会给出一些与定义无关的结论,教师需要对正确的结论加以肯定,并从菱形的定义方面加以引导.

2、探究发现

探究1:

菱形的概念

师:

上面几幅图片的基本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吗?

这些基本图形还有什么共同特征?

(一眼可以看出来的)

生:

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上面说过这类图形叫做菱形,那同学们能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给出菱形的定义吗?

师生总结: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让学生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菱形的例子.

(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搜索“动画演示:

菱形及其性质”,看菱形的概念及实例部分)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学生通过对菱形定义的概括,不但掌握了菱形的特征,也为下一步学习菱形的性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意事项与效果:

学生在通过总结概括得到菱形定义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如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做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等等,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要从类比学习的角度给出菱形的定义,强调菱形不仅是平行四边形,而且有其自身特点“一组邻边相等”,这样强化了菱形的定义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又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探究2:

想一想:

(1)教师: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性质吗?

菱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2)教师:

同学们,你认为菱形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请你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菱形的性质,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让尽可能多的组员发言,并汇总结果.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启发同学们类比平行四边形,从图形的边、角和对角线三个方面探讨菱形的性质.对学生的结论,教师要及时评价,积极引导,激励学生.

(3)师生总结:

①与平行四边形相同的性质:

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②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

一组邻边相等(或四条边都相等).

做一做:

请同学们用菱形纸片折一折,回答下列问题:

(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2)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3)菱形的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折纸探索,并讨论、交流,组长组织汇总结果.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折纸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研讨完毕,教师要展示汇总学生的折纸方法以及相应的结论,以便于后面的教学.

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是菱形对角线所在的直线,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②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注:

学生还可能会发现下面一些性质,应鼓励学生多说.

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平分;

菱形及其性质”,看菱形的性质部分)

证一证:

通过折纸活动,同学们已经对菱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上面得到的结论正确吗?

你能证明这些结论吗?

展示题目

已知:

如图1-1,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

求证:

(1)AB=BC=CD=AD;

(2)AC⊥BD.

师生共析:

①菱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邻边相等,这样就可以证明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了.

②因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中点;

又因为在菱形中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三线合一”来证明结论了.

独立写出证明过程,进行组内交流对比,优化证明方法,掌握相关定理.

证明:

(1)∵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CD,AD=BC(菱形的对边相等).

又∵AB=AD,

∴AB=BC=CD=AD.

(2)∵AB=AD,

∴△ABD是等腰三角形.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

∴OB=O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在等腰三角形ABD中,

∵OB=OD

∴AO⊥BD,

即AC⊥BD.

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恰当的点评和鼓励,优化学生的证明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证明能力,最后强调“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让学生形成牢固记忆,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通过折纸可以猜想到菱形的相关性质,教师在参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口述论证过程,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加以引导,尽量减少学生推理论证过程中的困难.

学生经过了折纸这一操作活动后,再经过逻辑证明,把操作层面的感知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充分理解了菱形的本质特征.本环节让学生进行猜想探究和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操作活动得到的结论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在折纸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探讨折纸的方法,明确折叠过程中的对应点及相应的对称轴,对称轴是菱形对角线所在的直线,而不是菱形的对角线,以便于学生正确迅速找出菱形中的对称关系.掌握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这个重要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说理论证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菱形的本质并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使用几何语言的规范性,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证明步骤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3、知识运用

通过刚才的严格论证,我们已经认识了菱形的特殊性质,下面我们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问题.

(1)例题如图1-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BAD=60°

,BD=6,求菱形的边长AB和对角线AC的长.

①因为菱形的邻边相等,一个内角是60°

,这样就可以得到等边△ABD,BD=6,菱形的边长也是6.

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可以得到直角△AOB;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OB=3,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OA的长度;

再一次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即AC=2OA,求出AC.

解: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AD(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AC⊥B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OB=OD=BD=×

6=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AD=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AB=BD=6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OA2+OB2=AB.

(2)练习如图1-3,在菱形ABCD中,∠BAD=120°

,已知△ABC的周长是15,则菱形ABCD的周长是()

B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CD=DA.又∵AC是对角线,∠BAD=120°

,∴∠BAC=∠DAC=60°

.∴AB=BC=CA=5.∴菱形的周长是5×

4=20.故选B.

思路点拨:

由菱形对角线平分对角和菱形一组邻边相等,得等边三角形,进一步得边长,从而得菱形周长.

通过例题的讲解和练习题的巩固,让学生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求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进一步规范解题步骤,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学生能否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2)学生的几何语言是否准确、规范、严谨;

(3)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和交流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题目,理解所学的知识.

4、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

?

D.对角线相等

C

∵菱形具有的性质:

对角相等,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互垂直且平分;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相互垂直是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故选C

菱形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

2、描述有一角度数为60°

的菱形特殊性_____________

较短的对角线长与菱形的边长相等

如图,有AB=BC,

∵∠ABC=60°

,则△ABC为等边三角形

∴AC=AB.

根据菱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解答该题.

3、一般的菱形共有________条对称轴.

2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对角线所在直线,菱形有两条对角线,故有两条对称轴,

根据菱形的轴对称性和对称轴的概念、性质解题。

三、判断题

4、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如图,有两组邻边分别相等,但它不是菱形.

根据定义解题

5、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菱形的其中两条性质是: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也即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所以这句话是对的.

利用菱形的性质即可解答.

四、解答题

6、如图,在菱形ABCD中,BD=6,AC=8,求菱形的周长.

答案见解析

∵四边形ABCD是菱形,AC=8cm,BD=6cm,

∴AC⊥BD,OA=

AC=4cm,OB=

BD=3cm,

∴AB=

=5cm,

∴菱形ABCD的周长为:

4=20cm.

由菱形ABCD中,AC=8cm,BD=6cm,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

AC⊥BD,OA=

BD=3cm,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得AB的长,继而求得菱形ABCD的周长.

(或点击“随堂训练”,选择“《菱形想性质与判定

(1)》随堂检测”)

6、课堂小结

自由发言谈本节课的困惑、收获和体会.

1.知识点

(1)菱形的定义: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菱形的性质:

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②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能应用菱形的性质可以进行计算和推理.

2.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1知识技能 1、2、3数学理解4

7、分层作业

基础型:

1、菱形的周长为8cm,高为

cm,则该菱形两邻角度数比为(?

A.2:

1B.3:

1C.4:

1D.5:

1

如图所示:

∵四边形ABCD是菱形,菱形的周长为8,

∴AB=BC=CD=DA=2,∠DAB+∠B=180°

∵AE=

,AE⊥BC,

∴由勾股定理得:

BE=

∴AE=BE,

∴∠B=45°

∵四边形ABCD是菱形,∠DAB+∠B=180°

∴∠DAB=135°

∴菱形两邻角的度数比为135°

45°

=3:

1.

故选B.

先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边长AB=2,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E,求出AE=BE,求出∠B=45°

,∠DAB=135°

,即可求出答案.

2、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是2cm,E是AB的中点,且DE⊥AB,则对角线AC的长为_______cm.

连接DB,

∵E是AB中点,且DE⊥AB,

∴AD=BD.

∵菱形ABCD的边长是2cm,∴AD=BD=AB=2cm.

∴△ABD是等边三角形,∴∠A=60°

∵DE⊥AB,

∴AE=

2=1cm,DE=

cm

∴菱形ABCD的面积=DE?

AB=

AC?

BD=

∴AC=

cm,

故答案为:

连接DB,因为E是AB中点,DE⊥AB,所以可得AD=DB,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DE的长,进而可得菱形ABCD的面积,再根据菱形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可求出AC的长.

3、如图,在边长为6cm的菱形中∠DAB=60°

,E为AC上一动点,当E运动到某个位置时,BE+DE有最小值,这个最小值是_______

6cm

连接BD交AC于点E'

,此时BE+DE有最小值,

∵∠A=60°

,AD=AB,

∴△ABD是等边三角形,

∴BD=AD=6cm,即BE+DE的最小值为6cm.

故答案为6cm.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而可得BD的连线与AC的交点即是点E的位置,从而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出最小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点E的位置.

能力型:

1、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线相等B.四条边相等C.轴对称图形D.对角线互相平分

A

∵菱形的性质有:

对角相等,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互垂直且平分,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其中对角线相等不是菱形特有的性质,故选A.

根据菱形的性质即可解答此题.

2、菱形ABCD的周长20cm,∠A:

∠B=2:

1,则顶点A到对角线BD的距离是()?

A.5cm?

B.4cm?

C.3cm?

D

∵菱形ABCD的周长20cm,

∴菱形的边长是5cm.

∵∠A:

1,

∴∠B=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5cm,

∴A0=2.5cm.

∵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顶点A到对角线BD的距离即AO=2.5cm.故选D

根据菱形的性质:

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可解答此题.

3、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MN过点O且与边AD、BC分别交于点M和点N.

(1)请你判断OM和O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当AB=6,AC=8时,求△BDE的周长

∴AD∥BC,AO=OC,

=1,

∴OM=ON.

(2)∵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AD=BC=AB=6,

∴BO=

∴BD=2BO=2×

=

∵DE∥AC,AD∥CE,

∴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

∴DE=AC=8,AD=CE=6

∴△BDE的周长是:

BD+DE+BE

=BD+AC+(BC+CE)

+8+(6+6)

=20+

即△BDE的周长是20+

(1)根据四边形ABCD是菱形,判断出AD∥BC,AO=OC,即可推得OM=ON.

(2)首先根据四边形ABCD是菱形,判断出AC⊥BD,AD=BC=AB=6,进而求出BO、BD的长;

然后根据DE∥AC,AD∥CE,判断出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求出DE=AC=8,AD=CE=6,即可求出△BDE的周长是多少.

探究型:

一、解答题

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CB=CD,则称该四边形为“筝形”.连接对角线AC、BD,交于点O.

(1)写出关于筝形对角线的一个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

(2)给出下列四个条件:

①OA=OC,②AC⊥BD,③∠ABD=∠CBD,④AB∥CD.从中选择一个条件_______(填序号),使该筝形为菱形,并证明之.

(1)BD⊥AC,且AC平分BD.

理由如下:

在△ABC与△ADC中,

AB=AD

AC=AC

BC=DC,

∴△ABC≌△ADC(SSS),

∴∠BAC=∠DAC.

∴AC⊥BD,OB=OD;

故答案是:

BD⊥AC,且AC平分BD;

(2)选择①,理由如下:

∵BD⊥AC,OA=OC,

∴BC=AB.

又∵AB=AD,BC=CD,

∴AB=BC=CD=DA,

∴四边形ABCD为菱形.

故①是答案.

(1)证明△ABC≌△ADC,即可证得BD⊥AC,且AC平分BD;

(2)答案不唯一,选择①,根据“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进行证明.

2、如图,在菱形ABCD中,P是A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A、B重合),连接DP交对角线AC于E连接BE.

(1)证明:

∠APD=∠CBE;

(2)若∠DAB=60°

,试问P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DP的面积等于菱形ABCD面积的

,为什么?

∴BC=CD,AC平分∠BCD.

∵CE=CE.

∴△CBE≌△DCE.

∴∠EBC=∠CDE.

又∵AB∥DC,

∴∠APD=∠CDE.

∴∠CBE=∠APD.

(2)解:

当P点运动到AB边的中点时,S△ADP=

S菱形ABCD.

理由:

连接DB

∵∠DAB=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P是AB边的中点,

∴DP⊥AB.

∴S△ADP=

AP?

DP,S菱形ABCD=AB?

DP.

∵AP=

AB,

AB?

DP=

S菱形ABCD

即△ADP的面积等于菱形ABCD面积的

(1)可先证△BCE≌△DCE得到∠CBE=∠CDE,再根据AB∥DC,得∠APD=∠CDE.即可利用等量代换得到结论.

(2)证明当P点运动到AB边的中点时,S△ADP=

S菱形ABCD即可.

(或点击“课后作业”,选择“《菱形想性质与判定

(1)》基础型”、“《菱形想性质与判定

(1)》能力型”、“《菱形想性质与判定

(1)》探究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