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241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越日,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余生。

有旨诘问,鳌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狱上,上不允。

鳌拜攘臂③上前,强奏累日,卒坐苏克萨哈处绞,余悉如议。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苏克萨哈传》

〔材料二〕鳌拜受顾命,名列遏必隆后,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

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

侍读熊赐履应诏陈时政得失,鳌拜恶之,请禁言官不得陈奏。

上亲政……鳌拜益专恣。

户部满尚书缺员,欲以命玛尔赛,上别授玛希纳,鳌拜援顺治间故事,户部置满尚书二,强请除授。

汉尚书王弘祚领部久,玛尔赛不得自擅,乃因事④而去之。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鳌拜传》

〔材料三〕(康熙八年)五月,上以辅臣公鳌拜结党擅权,弗思悛改,命议政王大臣等逮治鳌拜罪。

上曰:

“前工部上述员缺,鳌拜以朕素不知之济世妄陈才能推补,通结同党,以欺朕躬。

又奏称户部尚书应授二员,将马尔赛徇情补用。

有鳌拜于朕前办事不求当理,稍有拂意,即将部臣叱喝,引见时在朕前施威震众。

科道官条奏,鳌拜屡请禁止,恐身干物议。

凡用人行政欺朕专权,恣意妄为,文武各官欲尽出其门。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鳌拜处死苏克萨哈时,是强迫康熙帝下命令的。

作为至尊的皇帝,连一个大臣的生命都无法保住,竟被一个辅臣逼迫,说明实权掌握在鳌拜手中。

②朝中大臣多依附鳌拜门下,其亲信控制了中央政权的各个要害部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了朝廷的政权。

③鳌拜根本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对鳌拜的种种不法行为,早就忍无可忍。

【注释】①憾滋甚:

非常恼怒。

②怏怏:

不满意。

③攘臂:

挥舞着胳膊。

④:

毁伤,倾轧。

3.剪除鳌拜

〔材料一〕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

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①。

……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

诏曰:

“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

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②其死,籍没③拘禁。

”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

余坐谴黜。

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④。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

〔材料二〕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⑤,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

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⑥俱实,诏谓:

“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⑦籍没。

①康熙帝对鳌拜专权忍无可忍,在准备除掉鳌拜过程中有周密的安排。

②康熙在处置鳌拜过程中,并没有扩大牵连,稳定朝廷的秩序,最大程度维护了满族贵族的利益。

这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提高了皇权的权威。

康熙将君权收回自己手中,真正开始亲政,逐步把清朝推向新的发展时期。

③康熙帝通过处理鳌拜及其党羽,实际上也是进行了一次政治大清洗,纯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队伍,深得人心。

【注释】①掊:

击,击破。

絷:

抓获。

②贷:

免除。

③籍没:

开除祖籍,即不承认是该家族的人。

④坐:

获罪,定罪。

⑤悛:

改,悔改。

⑥鞫:

审问,审查。

⑦褫职:

剥夺职位。

4.康熙勤政

〔材料一〕(康熙四十一年)五月,传大学士、九卿……至保和殿,颁赐御书有差,并论曰:

“寻章摘句,华丽词藻,非帝王之本务,朕四十余年惟日兢兢,未尝晷刻①稍释万机,自警有始无终之诮②,年兹在兹③也。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八

〔材料二〕(康熙四十三年)十月谕大学士等:

“户部呈样之斛斗升,朕俱注水详加测量,其样升上下四角,宽窄不匀……其样都上下四角宽窄亦不匀……与今之铁斛较多二万分,因铁斛用之已久,不可轻改,是以依今之铁斛五斗为准,造新样斗一具……若依此样十升一斗,五斗一斛。

毫厘不差。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九

①康熙帝非常勤奋、刻苦,几十年来一直勤于政事,每天处理政事时间很长。

②康熙帝知识渊博,事无巨细,都要躬行。

当时由于容器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民交租负担轻重,康熙帝重视容器标准,采取从下原则,说明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注释】①晷刻:

深夜。

②诮:

讽刺。

③年兹在兹:

每年都是这样。

巩固统一国家

5.三藩势力膨胀

〔材料一〕三桂复请敕云南督抚受节制……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

通使达赖喇嘛,互市北胜州。

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

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本”。

权子母①,斥其羡②以饵士大夫之无籍③者。

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肄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

部兵多李自成、张献忠百战之馀,勇健善斗,以时训练。

所辖文武将吏,选用自擅④。

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

又屡引京朝官、各省将吏用以自佐。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七四《吴三桂传》

〔材料二〕使通达赖喇嘛,奏互市茶马与北胜州,于是西番、蒙古之马由西藏入滇者岁千万匹。

假浚渠筑城为名,广征关市,榷盐井,开矿鼓铸,潜积硝、硫黄⑤禁物,重敛土司金币,厚自丰殖。

散财结士,人人得其死力。

专制滇中十余年,日练兵马,利器械,水路卫要遍置私人,各省提镇多其心腹。

子为额驸⑥,朝政纤悉⑦,旦夕飞报。

诡称蒙古侵略丽江中旬地,及调兵往,又称寇遁,挟边防以自重。

而尚可喜老病,以兵事属其子之信,以酗虐横于粤。

耿精忠以税敛暴于闽,皆为三方患。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三〕康熙五年,迁左都御史。

时三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熙首疏请裁兵减饷,略言:

“直省钱粮,半为云、贵、湖广兵饷所耗。

就云、贵言,下官兵岁需俸饷三百馀万,本省赋税不足供什一,势难经久。

臣以为滇、黔已平,绿旗额兵亟宜汰减,即下馀丁,亦宜散遣屯种,则势分而饷亦裕。

”复疏言:

“闽、广、江西、湖广等省官吏,挟赀贸易,与民争利。

或指称下,依势横行。

宜饬严禁。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五〇《王熙传》

【解读】《圣武记》,清魏源著,十四卷。

前十卷记载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再从进关直到道光年间对内对外的主要战事,归纳为开创、藩镇、外藩、土司苗瑶回民、海寇民变兵变、教匪六个专题。

叙述其本末,详其经过,问题集中,条理清楚。

武功是清朝兴起和长期统治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叙述,可以了解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历史的梗概。

①三藩势力强大,特别是吴三桂,有独立的财政权,人事权和军权。

②三藩不受朝廷的节制,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③三藩的存在,在经济上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

【注释】①权子母:

指发行货币。

②羡:

剩余,有余,这里指通过发行货币而获利。

③无籍:

这里指没有在朝廷做官。

④自擅:

自己安排。

⑤硝、硫黄:

古代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所以是禁物。

⑥子为额驸: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是驸马。

⑦纤悉:

很小的事情都很熟悉。

6.三藩造反过程

〔材料一〕方是时,圣祖亲政数载,春秋日富①,习知中外厉害与前代方镇得失。

而尚可喜适有归老辽东留子镇粤之请,盖受制于其子之信,不得已用其客金光计,冀见上得自陈,时十二年三月也。

部议遂令其尽撤藩兵回籍。

三桂及耿精忠闻之不自安,亦于是年七月疏请撤兵,以探朝旨。

……上念藩镇久握重兵,势称尾大,非利国家,有三桂、精忠诸弟皆宿卫京师。

谅无能为变,特允其请。

徙藩山海关外。

时三桂冀朝廷慰留……及命下,愕然,即与其党聚谋,阴勒士马②,禁遏邮传,惟许进不许出。

……反谋益急,谅中朝诸将无足当己者。

……欲行至中原据腹心始举事,复空日久谋泄。

遂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发兵反。

……举朝震动。

〔材料二〕圣祖察三分镇擅兵为国患,得三桂疏,下议政王大臣会户、兵二部议奏。

诸王大臣度三桂疏非由衷,遽议迁徙,必致纷纭,议移不便;

独尚书米思翰、明珠谓苗、蛮既平,三桂不宜久镇,议移便。

乃为二议以上:

一议移三桂山海关外,别遣满洲兵戍云南;

一议留三桂镇云南如故。

“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

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遂命允三桂请移,并谕如当用满洲兵,仍俟三桂奏请遣发。

即令侍郎折尔肯、学士傅达礼赍诏谕三桂。

三桂初上疏,度廷议未即许,冀慰留久镇。

九月,诏使至,三桂大失望。

与所部都统吴应麒、吴国贵,副都统高大节及其婿夏国相、胡国柱谋为乱,部署腹心扼关隘,听入不听出……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蓄发,易衣冠,帜色白,步骑皆以白氈为帽。

①三藩希望割据一方的局面能世袭。

②康熙帝撤藩决心由来已久。

③吴三桂蓄谋造反准备已久。

④朝廷对吴三桂造反还是缺少必要的准备,对其造反估计不足。

⑤吴三桂在造反过程中,以恢复汉人统治为旗号。

【注释】①春秋日富:

年龄增长,执政经验日益增加。

②阴勒士马:

暗中准备兵马。

7.平定三藩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

……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

……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

……西藏达赖喇嘛奏言:

“三桂若穷蹙①请降,可宥②其一死;

倘竟鸱张③,不若裂土罢兵。

〔材料二〕臣源曰:

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

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

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

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

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

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了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康熙帝比较讲究策略,对耿精忠和尚可喜拉拢,对吴三桂坚决打击,分化了三藩之间的联盟。

②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

③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族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

④康熙帝重用汉人和绿营。

【注释】①穷蹙:

走投无路。

②宥:

宽容,饶恕。

③鸱:

一种凶猛的鸟;

倘竟鸱张,意思是万一吴三桂势力强大,不容易对付。

8.收复台湾的原因

〔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①,可资中国之润②,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

倘不讨凭台湾,匪特③赋税缺减,民困日蹇④,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

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弁兵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先是,刘国轩⑤贻书总督姚启圣请如琉球诸国例⑥,称臣入贡,启圣以闻,上不许,趋令施琅进兵。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康熙帝要收复台湾的原因与决心:

①认识到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不允许分裂。

②保证东南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可靠的财政支持。

维护东南稳定,并减少军费开支。

③保证东南社会及驻守军队的稳定。

【注释】①薮:

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②资:

资助,有利于。

中国:

中原等内陆地区。

润:

滋润,这里指经济发展,财赋增加。

③匪特:

不仅。

④蹇:

困顿。

⑤刘国轩:

当时台湾军事上的负责人。

⑥琉球诸国例:

琉球,今属于日本统治,当时是清政府的属国。

9.对台湾的处理结果

〔材料一〕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①,耕桑并耦②,鱼盐滋生。

满山皆茂树,遍处俱植修竹。

硫黄、水藤。

糖蔗。

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施琅题为恭陈台湾弃留事本》

〔材料二〕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

“……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

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

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且此地原为红毛③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

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海外无敌,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

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

如仅守澎湖,则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远隔金门、厦门,岂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居哉?

……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并绘图以进。

”疏入,下议政王大臣等议,仍未决。

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

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六○《施琅传》

①台湾物产丰富,不可废弃。

②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③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注释】①溥:

广大。

②耦:

双,成双。

③红毛:

指荷兰,后泛指西方国家。

10.平叛准噶尔部

〔材料一〕康熙中……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

旋取青海和硕特车臣汗女,而袭杀车臣汗,兼有四卫拉特,复南摧回部城郭诸国,尽下之,威令之卫藏①。

则有思北并喀尔喀②,乃自伊犁东徙帐阿尔泰山,并使杜尔伯特部屯田,且耕且牧,以峙其食。

……噶尔丹既兼有回部、青海、漠北,则益骄蹇,不奉命。

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

二十九年,以追喀尔喀为名,选锐东犯。

五月,及乌尔会河。

……

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和鄂罗斯③,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且喀尔喀不可使无地游牧也,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

……八月朔,我抚远军遇贼于乌兰布通,噶尔丹遣使来言:

“追喀尔喀仇人,阑入④中国汛界,非敢妄行。

请执土谢图汗及其弟哲卜尊丹巴大剌麻畀我,即当班师。

”翌日,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

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备钩距,谓之驼城。

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

自晡⑤至暮,驼毙……阵断为二。

步骑争先陷阵……翌日,遣西藏剌麻济隆来军乞和。

奏闻,诏:

“速进兵,毋堕贼计。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

〔材料二〕三十四年,噶尔丹果率骑三万入寇……明年,上复⑥牙亲征……贼奔驰五昼夜,中途欲拒战于拖诺山,而众奔不能止……适我西路兵邀之于昭莫多……诱贼之昭莫多……天明收军,斩数千级,获马驼、牛羊、庐帐、器械无算。

……噶尔丹以数骑遁。

三十六年春二月,驾复渡黄河,幸宁夏,命马思哈、费扬古两路进兵,噶尔丹使子塞卜胜巴珠征粮于哈密,为回人禽献。

……左右亲信……闻大兵将至,先后望风款附,密乡道大兵深入。

……噶尔丹进退无地,不知所计……自知人畔天亡,旦夕比就俘,遂仰药死。

……于是自阿尔泰山以东皆隶版图,拓喀尔喀西境千余里。

【解读】以上材料表明:

①噶尔丹对回部的征服,不利于清朝对南疆地区的统治。

②噶尔丹在北方的分裂活动,康熙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

【注释】①卫藏:

今中亚地带。

②喀尔喀:

游牧在今外蒙的蒙古部落的一支。

③鄂罗斯:

即俄罗斯。

④阑入:

擅自闯入。

⑤晡:

下午三点到五点。

⑥祃:

祭祀。

11.尊重儒学

〔材料一〕(康熙)十七年,诏曰: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①,备顾问著作之选。

……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

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

”嗣膺荐人员至京,诏户部月给廪饩②。

明年三月,召试体仁阁。

凡百四十三人,赐燕③,试赋一、诗一,帝亲览试卷……命阁臣取前代制科旧事,查议授职。

……俱授为翰林官。

以光禄少卿邵吴远为侍读。

道员、郎中汤斌等四人为侍讲。

进士出身之主事,中、行、评、博,内阁典籍,知县及未仕之进士彭孙等十八人为编修。

举、贡出身之推、知,教职,革职之检讨、知县及未仕之举、贡、、监、布衣倪灿等二十七人为检讨。

俱入史馆,纂修明史。

时富平李因笃、长洲冯勖、秀水朱彝尊、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皆以布衣入选,海内荣之。

其年老未与试之杜越、傅山、王方穀等,文学素著,俱授内阁中书,许回籍。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一百九《选举志·

制科荐擢》

〔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十月祭酒王士祯请修国学所藏《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板,及饬督抚查明南监板④,令学臣收贮儒学尊经阁,从之。

……乾清宫进讲毕,上问理学之名,始于宋否?

张玉书奏:

“道理具在人心,宋儒讲辨加详耳。

”上曰:

“日用常行,无非此理,自有理学名目,彼此辩论,朕见言行不符者甚多矣,终日讲理学,而所行全与其言背谬,岂得谓之理学乎?

若口虽不讲,而行事自然切合,此即真理。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

行三跪九拜之礼。

──[清]蒋良骐《东华录》十三

〔材料四〕玄烨在位六十一年,虽外讨内绥,兵势甚盛,然亦知汉族之不可以武志也。

乃用儒术以束缚之。

计其政策有六:

一、崇祀孔子。

亲往释奠,并饬国子监讲录程朱性理之学以风示汉民。

一、举博学鸿词科,以网罗明季遗民及奇才杰士。

一、开馆编《会典》、《字典》、《明史》、《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书,俾士人奉为准则。

一、巡游江南,召试名士,藉以觇察民心。

一、开千岁宴,诏天下不论满汉官民,凡年过六十五者,皆得与宴赋诗,以示满汉一体。

一、采鄂尔泰奏议,取士复用八股,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

自是以后,汉族始安,帝业始固。

说者谓满清之命脉,全在于康熙一朝能以儒术笼络天下之人心者,非虚语也。

──[民国]汉史氏述《清朝兴亡史》第三十一节《用儒术以笼络汉族》

【解读】《清朝兴亡史》是民国初年的一部关于清朝兴亡的野史著作,该书以极为简练的语言叙述了清朝兴亡过程之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与事件。

①康熙帝利用博学鸿儒吸收了大量硕儒名士,并尽量笼络,极力推崇,使得很多名士逐渐放弃了对清政府的敌视。

②康熙帝鼓励学术的发展,并且坚持学习,比较精通经书义理。

③康熙帝对汉族尊奉的孔子像拜跪,说明他冲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消除满汉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对清朝有敌视态度的明末遗老对之态度发生转变。

④康熙帝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拉拢汉族知识分子,缓和了民族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注释】①博学鸿儒:

是科举进士的一种,开创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做“博学宏词”。

被录取者必是博学的硕儒,才冠当世。

它是在进士之上的最高级的科目,要求极高,录取极难。

唐宋两代,登此科者,未有几人。

②廪饩:

俸禄。

③燕:

通“宴”,宴会。

④南监:

明代南京国子监称南监。

12.对西藏的管理

〔材料一〕噶尔丹者……自言受达赖封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

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至克鲁伦河。

噶尔丹败窜,慰其部下曰:

“此行非我意,乃达赖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

”上谓达赖存必无是事,乃遣使第巴桑结书曰:

“朕询之降番,皆言达赖脱缁久矣,尔至今匿不奏闻。

且达赖存日,塞外无事者六十馀年,尔乃屡唆噶尔丹兴戎乐祸,道法安在?

达赖、班禅分主教化,向来相代持世。

达赖如果厌世,当告诸护法主,以班禅主宗喀巴之教。

尔乃使众不尊班禅而尊己,又阻班禅进京,朕欲和解准噶尔部,尔乃使有亏行之济隆以往。

乌阑布通之役,为贼军卜日诵经,张盖山上观战,胜则献哈达,不胜又代为讲款,以误我追师。

……可令与达赖相见,令班禅来京,执济隆以畀我。

如其不然,朕且檄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五二五《藩部八·

西藏》

〔材料二〕当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卒,桑结密不发丧,自立六世达赖。

他部之拉藏汉恶之,杀桑结,囚六世达赖,而立新六世达赖。

西藏之喇嘛,不悦拉藏汗,蒙古诸部,亦不服新立之达赖喇嘛。

因别选达赖喇嘛,奉之于甘肃西宁。

准噶尔之策妄拉布坦知之,乘机入西藏,袭杀拉藏汗,西藏喇嘛多应之。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

〔材料三〕大臣惩前败,亦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

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

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

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憨、王、贝勒、台吉各帅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

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柳蒙古兵二千,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

【解读】能否有效管理西藏关系到清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因为蒙古族也信奉黄教,因而达赖喇嘛在蒙古族中也有崇高的地位。

①噶尔丹叛乱过程中,得到了部分西藏势力的支持,并且噶尔丹把叛乱责任全部推到达赖喇嘛身上,妄图迷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