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200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

8.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这一演变是指(  )

A.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 

D.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9.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汉代)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据材料判断,汉代实行(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10.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

11.“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鉴于“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的教训,秦朝采用了(  )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

12.有史学家指出: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

”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

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C.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3.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出(  )

A.重视人才B.皇权独尊C.尊崇自然D.宗法观念

14.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守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15.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监察地方政治B.管理地方行政C.征收地方赋税D.掌管地方军事

16.右图是秦朝一重要官职的官印,后世官职中与其职能最相近的是(  )

A.汉武帝时期的刺史B.唐朝的刑部尚书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长官

17.如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D.

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19.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速说明(  )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21.《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六章《中国的政府机构》记载:

“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的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

”利玛窦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  )

A.君主不再专制B.君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C.文中的“审查官”指的是负责选官的官员D.相权有所增强

22.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

“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

”该学者评价的是(  )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2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贪污之王”叫和珅,他是军机大臣,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

A.发生在顺治时期B.标志宰相制废除

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2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

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26.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结束了被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

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

1901年。

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这反映了清朝(  )

A.重获国家之独立B.与列强和平相处

C.外交迈向近代化D.对世界全面开放

28.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29.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是(  )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30.“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1.如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的影响。

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英国的鸦片商人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获得了“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基辛格《论中国》)的权利。

这项权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

A.关税主权B.司法主权

C.领土主权D.贸易主权

33.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

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

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

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34.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奇怪的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东南沿海地区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D.鸦片输入量骤增削弱国人购买力

35.义和团运动期间流行一首民谣:

“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

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

”这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  )

A.以农民作为运动主力

B.成员的饮食习惯怪异

C.以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只以天津为斗争基地

36.有学者评价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沉重打击了英、俄两个殖民大国的阴谋,遏制了他们掠夺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

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B.反割台斗争

C.左宗棠收复新疆D.义和团运动

37.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8.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

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

这一历史事件是(  )

A.黄海海战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D.枣宜会战

39.有材料这样记载近代中国的上海: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

从材料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  )

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上海是近代亚洲少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③有人称开埠后的上海为“十里洋场”

④近代上海是远东的重要港口、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金融中心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40.在下列反映秦始皇事迹的信息来源中,最为可信的是()

A.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B.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

C.司马迁的有关叙述D.历史学者的著作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41、人才选拔是国之大事。

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

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

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节选自XX百科《科举制度•进士》

材料二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8月8日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

通过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决策,使其后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国家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说,没有当年恢复高考,也就没有国家今天的发展成就,因为任何时候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人才培养是最关键的因素。

﹣﹣摘自戴家干《历史的抉择与时代的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科举制以前的原有选官制度是什么?

与原有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那些进步性。

(10分)

(2)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现代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方式和选拔标准上都有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影响。

(15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

试评价这一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15分)

试卷答案

1.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答:

“封建之制”主要特点是封土建国,即一个天子,许多国君,一个天下,许多国君.在结合时间“周”.联系所学可知,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故选A.

2.考点:

西周的宗法制.

依据题干“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可知,体现了主人公注重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故B项正确.故选B.

3.考点: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D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任人唯贤”与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不符,排除A项;

“政治平等”与“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不符,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商周时期的宗法制,此时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排除C项;

据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嫡庶之制生……息争”可知“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5.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是“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神权政治特点,故A项正确.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体现了宗法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商代是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开始实行分封制是在西周时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故选A.

6.考点: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不是嫡长子,按照宗法制度他无权继承皇位,故B项符合题意;

A项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项;

C项是无关项;

D项说法本身不正确,史家修史并不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他应该是服务于他所生存的封建王朝利益的.故选B.

7.考点:

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领土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按此标准,ACD均有可能封为诸侯.B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8.B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

据材料可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反映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9.考点: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由题干材料“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可知实行郡县制,由“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知还实行了分封制,依据材料时间“汉代”,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正确.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排除.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排除.

郡县制是指在地方设郡、县等行政机构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排除.

故选D.

10.考点: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是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

刺史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11.考点:

郡县制.

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一来可以拱卫中央王室,二来可以加强对地方边疆的控制.诸侯平时替周王镇守疆域,战时派兵随从作战,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但分封制也容易造成地方诸侯做强做大,出现地方割据势力.秦始皇正是看到此点才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故选B

12.考点: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D.

13.考点:

材料中指出:

避讳皇帝的姓名,以及将皇帝的姓赐给有功的大臣;

故选B.

14.考点郡县制.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下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这些地方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D说法错误.故选D.

15.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依据课本知识点的掌握:

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故选A.

16.秦朝监御史的主要职能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具有监督郡国长官的职能,故A项正确;

唐朝的刑部尚书具有司法职能,故B项错误;

宋朝的参知政事掌管行政,故C项错误;

元朝的行省长官掌管地方的行政事务,故D项错误。

A

17.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此后中国历史又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与统一,分裂时地方势力崛起,但地方割据势力也在不断再统一的过程中逐渐弱化,所以D正确描述了这一过程,A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B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C强调地方势力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三项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实不符.

18.科举制.

A、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贫民子弟可以入仕做官,而不是彻底结束贵族政治,故错误;

B、由钱穆先生提示的“穷苦子弟、十年寒窗、登上第”材料可以可以看出平民可以通过学习、考试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地位,故正确;

C、科举制度推行的同时,门第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排除;

D、科举制度推行的同时,恩荫、世官等制度也在推行,故排除;

19.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依据题干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A项正确.

B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行省制下地方官员没有独立性,受中央控制,故C项错误.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故D项错误.故选A.

20.A

21.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依据题干“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体现了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正确.

C项错误,明代选官是科举制.D项说法错误,明太祖时废了丞相.故选B

22.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从材料“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可知该学者评价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故选C.

23.选C.24.A

25.考点:

鸦片战争.

材料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A项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应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无反映,应排除.

D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B.

26.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因此与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直接相关的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没有涉及台湾的内容,应排除.

故选C.

27.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A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

BD与史实不符,故BD错误;

“总理衙门”“使馆”“外务部”表明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故C正确.故选C.

28.考点:

分析题干,从“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说明这次战争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只有《马关条约》是在与日本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故选C.

29.考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A是《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B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应排除.C项是《马关条约》的开设工厂,应排除.

D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故D项正确.故选D.

30.答案:

分析: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中有上海,故A项正确。

B项条约内容与上海无关;

C项中开放的是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与上海无关;

D项没有涉及到上海。

31.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

32.考点:

依据材料“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可知,反映的是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在中国获得的“领事裁判权”,这一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故选B.

33.考点:

答案:

材料提到,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34.C.35.C.

36.C

本题主要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

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仅抗英,没有俄国,故A项错误;

反割台斗争的对象是日本,故B项错误;

材料“英、俄”“西北边疆”反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故C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活动区域主要在华北地区,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7.B38.B

39.B

明太祖废丞相只是加强君主专制措施之一,属于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

废丞相之后设立内阁,重用身边的太监牵制内阁大臣,出现了宦官专权现象,故B项正确;

君主专制的加强在每个朝代都存在,并不是都出现了宦官专权现象,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与宦官专权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40.选B.

41.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