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0943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加强版Word下载.docx

功能模块。

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

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

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

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4.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这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

长时程增强作用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

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

并且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5.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短时记忆: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5-9个单位,7±

2),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

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

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

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

(3)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

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①长时记忆保持所需条件是:

A.组织有效的复习。

与遗忘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后的复习,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我们要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②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4、识记者的态度。

③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

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

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

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附录名词解释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

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3.【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的保持量要高,这就是记忆恢复。

4.【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5.【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7.【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第七章思维

1.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其特征是:

1、概括性。

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想象的功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4.想象的过程和种类

1、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

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它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附: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

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

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

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

5.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6.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

1、层次网络理论。

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

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

2、特征表理论。

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

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3、原型理论。

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

7.概念形成的途径和策略

1、概念的形成有两种学说。

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而内隐学说则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2、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

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

8.推理

1、三段论推理。

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有:

(1)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2)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3)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线性推理。

又叫关系推理。

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

其中休腾洛切尔认为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

克拉克认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3、条件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

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9.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2、【启发法】: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

它有以下几种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2、逆向搜索:

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

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

1,知识表征的方式;

2,定势;

3,功能固着;

4,动机;

5,情绪;

6,人际关系。

1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测量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并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吉尔福特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

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

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

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4.【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8.【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9.【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八章语言

1.语言特点:

语言的特性有:

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的结构:

音位、语素、词、句子。

语言的种类:

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2.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3.语言的生理机制:

1、语言的发音机制:

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2、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

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

(1)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病变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

切断或损伤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

(3)角回实现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换。

角回损伤将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

3、语言在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

(割裂脑的研究),研究证实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

4.语音知觉

1、语音的物理性质:

音调、音强、音长与音色。

2、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分元音和辅音。

研究音位的区别特征有助于解释人对语音的感知。

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有:

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的作用。

3、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

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

4、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

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5、影响话语理解的因素:

推理、语境、图示作用。

5.语言的产生

1、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

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

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2、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如:

构造阶段:

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

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

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2.【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3.【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

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4.【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5.【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第九章动机

1.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

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兴趣、信念、理想。

5.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

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

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

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

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

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它提出了三个原理:

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2,简化原理;

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

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

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

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

认知具有动机功能。

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

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

【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

【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3)

【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

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

【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

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6.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有:

饥饿、渴、性、睡眠。

社会性动机有:

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

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7.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景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定性

4、自制力

1.【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4.【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5.【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6.【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7.【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第十章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

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

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

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

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