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0887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5.3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行的对策…………………………………….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1前言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

正因为如此,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渗透到了十分广泛的科学领域,而且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也纷涌而至,国际社会也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应该说与几十年前相比,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有了飞速的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彻底弄清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奥秘。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今天距离彻底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有许多重大疑问仍然困扰着我们。

2全球气候变化的内涵及主要研究内容

2.1全球气候变化的内涵

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现今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水文循环的加剧并对区域水资源产生影响。

水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将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工业、灌溉、水力发电、航运、河流生态系统、水上娱乐以及家庭生活用水的供应。

[4]

2.2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3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3.1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宏观表现

1)根据对温室效应的估计,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可增加1.4~5.8℃

①世纪气候变暖的速度不仅大大超过20世纪,也是过去10000年间所从未看到过的。

②几乎所有大陆上的气候变暖都超过全球平均情况,尤其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冬季。

特别突出的是北美的北部以及亚洲的北部与中部,这些地区的温度增加有可能超过全球平均增温的40%;

但在亚洲的南部与东南部的夏季与南美南部的冬季,气候变暖的程度可能要低于全球的平均增温。

[8]

[1]

[1]

2)地表温度变化的趋势将使厄尔尼诺现象增多

①热带太平洋东部变热的程度超过西部,降水偏多。

②全球水汽含量与降水量都会增多,大的旱涝风险会增加。

3)全球海平面从1990-2100年预计将上升0.09~0.88m

①北半球的雪盖与海冰将进一步减少,冰川与冰帽将在大范围内退缩。

②南极的冰盖将因降水的增多而加重,而格陵兰的冰盖将因径流超过降水而逐渐消融。

③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南极西部冰盖将因其减少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全球平均温度的增高必然导致水文循环中水分的再循环率的增强。

较高的蒸发率将加速降水后土壤的干化,从而使某些地区出现干旱,并使温度增高,水分的再循环率加快将增强大雨的雨率,增加大雨的频率。

全球变暖还可能改变厄尔尼诺这种大气中的自然秉性,引起目前温度和降水的复杂变化,包括改变冬季风暴与热带风暴的频率。

3.2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大洲的预测影响

1)亚洲

①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将通过不断减少产量和缩小可耕地面积和减少鱼类食物供应而影响农业。

②气候变化具有在亚洲大部分区域加剧水资源压力的潜势

③预期温度上升将导致喜马拉雅山冰川加快退缩,以及亚洲北部多年冻土层继续融化[2]

2.3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④预期亚洲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将受海平面上升和温度增加的影响。

⑤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由于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以及人口的压力,预期气候变化将加剧对生物多样性。

的威胁

⑥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继续给亚洲人类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⑦由于气候变化,未来亚洲将受到多重压力的进一步冲击。

2)大洋洲(主要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①几乎确定21世纪气候将变暖,极端事件将发生变化。

3)欧洲

①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几乎大都将增加,虽然变化会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异。

②气候变化可能放大欧洲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区域差异

③缺水压力可能增加,以及在有严重缺水压力的流域附近生活的人数可能增加。

④预期欧洲的自然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高信度)。

绝大多数生物系统和生态系统可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存在困难。

⑤预期几乎所有欧洲地区都将受到某些未来气候变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将许多经济行业带来挑战。

[2]

4)拉丁美洲

①过去几十年期间观测到降水的重要变化及温度的升高

②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大了自然资源的使用强度,并加剧了许多土地退化的过程

③根据不同的气候模式,预估21世纪末期拉丁美洲的平均增温为1º

C至4º

C

④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热带拉丁美洲的许多地区存在重大物种灭绝的风险。

⑤在21世纪20年代之前,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数的净增长可能达700-7700万人。

5)北美洲

①气候变化可能给城市中心的基础设施、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其它更沉重的压力。

②海岸带社区和人居环境很可能日益受到与发展和污染相互作用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压力。

③高温和极端天气已经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与热有关的死亡率、污染、与风暴有关的伤亡和伤害及各种传染病。

如果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这种不利影响可能随气候变化而增加。

④气候变化很可能制约北美洲已经被密集使用的水资源,并与其它方面的压力相互作用。

⑤诸如野火和虫害爆发等干扰在不断增加,可能在偏暖的未来与更干燥的土壤和更长的生长季节中加剧,并可能与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和发展相互作用,影响林野生态系统的未来。

6)极地地区

①水文和冰雪圈继续发生变化将对北极的淡水、河岸和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区域影响。

②近几十年北极海冰的退缩导致海洋通道的改善,并导致了海岸生态/生物生产的变化,对许多依靠冰雪的海洋哺乳动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增加了沿海的涌浪作用。

③在南极半岛周围,磷虾的丰度呈下滑趋势,纽鳃樽的丰度在增加,这些归因于海冰面积和冰维续时间的减少。

④北部极地海洋区域的变暖对群落的构成、生物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产生了不利影响。

⑤北部区域的气候严酷程度降低将为一些社区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

3.3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从当前世界的利益格局来看,可以将各国基本上分为6大利益群体。

①欧洲大部分国家。

这些欧洲国家的清洁技术是相对完善、先进的,推动一个限定温室气体减排期限和目标的强有力的国际协议是符合他们短期和长期的经济、政治利益的。

②以美国为主的少部分发达国家。

这部分国家不仅工业发达,且主要依靠化石燃料能源,按照《京都议定书》在定期内的定量减排温室气体的做法对他们来说不仅会造成短期经济的损失,也不符合他们长期利益,因此在缺乏对全球气候系统及影响的认知的基础上,他们拒绝履行国际协议中的减排任务。

③以俄罗斯为主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这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和经济转型使得工业发展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迅速降低,在《京都议定书》中不承担或较少承担减排任务。

因此,参与国际协议并非是出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而是通过出卖交易许可证给其他国家赢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更何况全球气候变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甚至温度的升高都会给他们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更适宜生存的气候等。

④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海拔较低,又多数孤立于大陆,因此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的应对能力最脆弱。

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将直接威胁到这些岛国的存在。

因此全球共同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符合他们短期和长期的国家利益。

⑤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发展较晚,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对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应负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应以发展为主,在逐渐摆脱贫困落后的过程中不应承担早期的减排责任。

⑥石油国家的利益联盟。

以中东为主的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他们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石油产业。

推动清洁能源和技术的使用将造成他们石油产品出口利润的大幅降低,不符合他们的短期和长期利益,因此这些国家也缺少加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协议的动力。

由这6大利益群体构成的博弈平台使得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更为复杂。

3.4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预测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

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

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

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

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

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

肥料效应"

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

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

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

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在不同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的地表径流变化呈现如下特征:

1)西南诸河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黑龙江流域、鸭绿江流域、图门江流域、辽河及辽东半岛诸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淮河流域等的地表径流将增加。

2)在各种气候情景下,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地表径流将保持不变。

3)长江上游四川段的夏季径流增加,春季径流减少,但全年总趋势是增加;

全年大部分时间,长江中游的上段的径流是增加的;

长江下游的夏季及秋季(取决于不同的气候情景)径流将减少,然而春季的径流将显著增加。

4)福建、浙江及台湾的夏季径流稍微减少,但春季径流大幅度增加。

5)珠江、广东及广西的沿海河流及海南岛的径流总体趋势是增加,但是基于有些气候情景模拟的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夏季径流将减少。

6)气溶胶的作用在径流变化上有所显现,但在各个不同的气候情景下,其差异性缺乏一致性。

总的说来,中国的地表径流是增加的。

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及华南地区径流是增加的;

长江上游的春季径流将减少但夏季增加;

华东地区(长江下游)的夏季径流将减少,但春季径流大幅度增加。

4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4.1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

结合其它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归纳出全球气候变化的16自然种原因,它们包括: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

②宇宙沙尘浓度的变化;

③地球轨道的变化;

④大陆漂移;

⑤山地隆升对大气环流和环境的影响;

⑥洋流的改变;

⑦海冰的变化;

⑧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

⑨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变化;

⑩极地同温层云量的变化;

⑾极地植被的变化;

⑿同大陆沙尘气溶胶相联系的“铁假说”;

⒀大陆C3植物向C4植物的转化;

⒁天体撞击;

⒂火山爆发;

⒃地核环流作用等。

[7]

4.2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

①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化前的约280ppm,增加到了2005年的379ppm3。

2005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六十五万年以来浓度的自然变化范围(180至330ppm)。

尽管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速率存在年际变率,其在近十年中(1995至2005年平均:

每年1.9ppm)的增长速率,比有连续直接大气观测以来(1960至2005年平均:

每年1.4ppm)的增长速率更高。

工业化时期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土地利用变化是另一个显著的贡献,但相对要小。

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每年六十四亿吨碳,增加到2000至2005年间的每年七十二亿吨碳(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为临时估算值)。

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世纪90年代估算值为每年十六亿吨碳。

②全球大气中甲烷浓度值已从工业化前约715ppb,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732

ppb,并在2005年达到1774ppb。

2005年大气甲烷浓度值已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六十五万年以来浓度的自然变化范围(320至790ppb)。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增长速率已下降,这与此期间内甲烷总排放量(人为与自然排放源的总和)几乎趋于稳定相一致。

观测到的甲烷浓度的增加很可能源于人类活动,主要是农业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不同种类排放源的相对贡献大小尚未很好确定。

③全球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值已从工业化前约270ppb,增加到2005年的319ppb。

其增长速率自1980年以来已大致稳定。

氧化亚氮总排放量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人为的,主要来自于农业。

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增加所产生的辐射强迫总和为+2.30[+2.07至+2.53]瓦/平方米,工业化时代的辐射强迫增长率很可能在过去一万多年里是空前的。

二氧化碳的辐射强迫在1995至2005年间增长了20%,至少在近200年中,它是其间任何一个十年的最大变化。

⑤其它多个来源对辐射强迫存在着显著的人为贡献。

由于影响臭氧形成的化学物质(氧化亚氮、一氧化碳和烃)的排放,对流层臭氧变化的贡献为+0.35瓦/平方米,卤烃8变化所产生的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为+0.34瓦/平方米。

由土地覆盖变化和黑碳气溶胶雪上沉降引起的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分别产生–0.2瓦/平方米的强迫。

5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防与对策

5.1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回顾

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达成,它为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主要发达国家承诺,2008—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12%。

此后,发达国家首度小幅减排。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举行,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确立了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

“巴厘岛路线图”更加强调国际合作,不仅把美国纳入其中,而且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三大问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共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提供了基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一致同意,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大会上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气候变化新协议,以取代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5]

2007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把气候变化问题列为全球第一大挑战。

2008年7月,G8峰会表示,将寻求与框架公约其他签约方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9年9月,在中国大连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绿色经济、绿色复苏成为论坛最重要的议题。

2008年12月,波兰波兹南联合国气候大会研讨新的气候变化国际公约。

会议决定启动“适应基金”,并通过了2009年工作计划。

2008年12月欧洲议会通过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为其在2020年实现“三个20%”(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化石能源消费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的目标扫清了最后障碍。

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前举行了5次气候谈判,即3月29日至4月8日———波恩,第一次谈判;

6月1日至6月12日———波恩,第二次谈判;

8月10日至8月14日———波恩,第三次谈判;

9月28日至10月9日———曼谷,第四次谈判;

2009年11月2日至11月6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第五次谈判,以期在12月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协议。

[5

5.2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行的预防措施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

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

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

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

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5.3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行的对策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

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

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一个建议:

成立国际碳基金组织(ICF)剑桥大学的约翰·

布朗(JohnBrowne)和尼克·

巴特勒(NickButler)提出创建一个国际碳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carbonfund)来解决减排问题。

该基金组织的首要任务是设定减排量,将碳浓度保持在大家一致同意的上限水平之下。

第二项任务是分配配额,即分配参与国的减排目标比例。

任何分配都要通过政治磋商,反映目前人均收入和排放水平的变化。

减排总体目标和配额要复审,例如每5年一次,以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

国际碳基金组织的第三项任务是建立一个监测和核实减排行动的体系,同时通过向最贫穷国家贷款或捐赠,建立清洁低碳发展融资机制。

最后,这个基金组织将授权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交易货币是碳减排单位,即CRUS(carbonreductionunits),以确保用最成本有效的方法来减排。

结论

上文列举的若干气候变化对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实例仅仅是千万影响中微小的部分;

但即使这样,人们在目前仍不能直接将这些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同气候变化建立起联系,因为气候变化是非线性的,任何一种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化多端。

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尽管如此,气候变化总是事实,气候变化对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是事实。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以实际行动将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付诸实践。

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等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这是全球走向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通过多边技术援助的方式,利用国际碳基金收取的费用,将减排技术转让做好,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这些技术优势的全世界分享是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加上在世界范围摈弃过度消费,通过这样的合力才能真正改变气候变化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

决策者摘要.气候变化2007:

自然科学基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Solomon,S.、DaheQin、M.Manning、ZhenlinChen、M.Marquis、K.B.Averyt、M.Tignor和H.L.Miller(编辑)].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美国,纽约.

[2]Parry,M.L.、O.F.Canziani、J.P.Palutikof和联合作者2007:

技术摘要.气候变化2007:

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的报告,第23-78页。

M.L.Parry、O.F.Canziani、J.P.Palutikof、P.J.vanderLinden和C.E.Hanson(编辑),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3]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M].北京.2008.

[4]游松财,KiyoshiTakahashi,YuzuruMatsuoka.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地表径流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2(3).22

(2).153-156.

[5]黄卫平,宋晓恒.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全球合作框架思考---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之际[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12-13,15.

[6]王璟珉,魏东.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认知程度的思考[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18(3).61.

[7]张强,韩永翔,宋连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5(9).20(9).991.

[8]雷Wen,查尔斯A.Lin.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3(9).14(5).672-6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