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9793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四节水土保持监测规划58

第五节科技示范推广规划59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61

第一节现状与影响分析61

第二节环境保护措施61

第三节环境评价结论62

第六章投资估算64

第一节工程量概况64

第二节编制依据64

第三节资金筹措方案80

第七章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81

第一节效益分析81

第二节经济评价86

第八章进度安排与近期实施意见87

第一节实施进度87

第二节近期实施意见及远期目标87

第九章实施保障措施89

第一节组织领导措施89

第二节技术保障措施91

第三节投入保障措施91

第四节工程运行管理92

附表94

规划概要

一、自然概况

***河流域位于西拉沐沦河一级支流查干沐沦河中下游西岸。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º

38´

20″~118º

17´

36″、北纬43º

47´

50″~44º

32″之间,***河流域总面积1320.75km2,南北宽58.5km、东西长76.5km,河流走向为由西向东走向。

流域内设两个镇,14个村。

***河流域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4.3℃,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年极端最低温-32.2℃,历年七月平均气温21.3℃,历年一月平均气温-13.6℃。

≥10℃积温在1900—2700℃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966小时,无霜期在128天左右。

全年多大风天气,尤以春季为甚。

全年平均风速在3—4m/s,最大风速32.3m/s,历年平均大风日数为38天。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385mm,多集中于7-9月,雨热同季,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925.8mm。

总的气候特点可概括为:

四季分明,寒暑变化剧烈,干湿周期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冬季寒冷降水少。

北部山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气候变化异常,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威胁较大,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旱、冰雹、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近几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河水断流,更加剧了灾情,因此治理本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对促进全县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共两个乡镇,9个行政村,总人口16010人,人口密度13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14‰,总劳力9698个,全部为农业劳动力。

农业用地面积9100hm2,粮豆为主要作物,品种有:

玉米、谷子、小麦、莜麦、大豆等,平均产量1265kg/hm2。

人均基

本农田0.45hm2,农业产值6684万元,占总产值的56%。

人均年纯收入3968元。

三、水土流失状况与分区情况

流域总面积1320.7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24.25km2,占总面积的62.41%,是本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流失特征下游为风蚀水蚀,依据遥感测查侵蚀模数在3000--4000T/km2·

年之间,属中度侵蚀区。

水土流失在流域内9个村均有分布,空间分布受侵蚀营力与环境系统的制约,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即森林草原区。

南部土石山区是全流域农耕地最为集中的地带,土地开发程度也是最高,从侵蚀强度分布看,土石山区侵蚀量较强,森林草原区因植被较好,侵蚀强度较轻,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根据***河流域地质、地貌、植被和水土流失现状,该流域划分为两个类型区,即土石山区、森林草原区,面积比例约占总面积的83.3%、16.7%。

详见水土流失现状图。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为重点,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涵养水源、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止***河断流,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合理配置各项治理措施,注重整体防护效果,小流域综合治理以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宜治则治,宜封则封,有效提高林草覆盖率;

着重坡面水系、坡耕地整治等水保工程建设,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增加基本农田,保证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

坚持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按小流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示范效益,加速水土保持生态型经济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与目标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本次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规划涉及范围广、面积大,水土流失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状况各有不同。

因此,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针对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按流域、按不同类型区分别合理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合理配置其各项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针对流域水土流失分布及危害情况,2010~2020年着重治理***河中下游土石山区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兼顾上游生态修复,防止植被退化趋势,有效减少治理区水土流失及风沙危害,改善区域生态及生产环境,保护水源地,涵养水源,确保河流不干枯。

(3)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水土流失危害,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以村为单位,按小流域实施

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根据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统一规划,以村为单位,按项目区或小流域逐步进行实施。

(5)规划目标

①近期目标:

生态修复面积210.00km2,预防监督面积180.75km2,综合治理面积286.00km2,监测预报面积313.26km2,科技试范面积1.33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4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控制程度75%以上,减沙率90%,累计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75%。

②远期目标:

累计水土流失治理程度89.2%,林草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25%恢复到75%,土地利用及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五、规划措施的总体布局

根据流域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情况,按照“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原则,以国家和自治区按排的重点治理项目为依托,以急需治理的村组为重点,针对不同水源地保护、及水源涵养为需要,按流域、不同类型区合理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合理配置各项治理措施,逐步建立起集中连片大区域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带动作用。

(1)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布局

***河流域2010~2020年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以土石山区为重点,兼顾上游生态修复,进行集中治理。

治理措施布局上,主要在坡面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沟坡兼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配置,“山、水、田、林、草、路”相配置,建立完整的沟坡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

风沙区主要以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以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风沙危害为突破口,结合植物沙障,封禁、人工补种措施,建立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

合理开发利用草场,以草定畜,实行休牧、禁牧、划区轮牧,以生态修复工程为主,保护现有植被及草原生态,积极采取封育和人工补播措施,提高林草覆盖率;

为大面积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2)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布局

***河流域2010~2020年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对开垦指数高,人均基本农田少、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土石山区的坡耕地,根据耕地坡度、土层及水源条件和主要水土流失特点,分别实施改垄耕作、修筑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植物带、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与周边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进行综合整治,以达到减少径流、保土蓄墒增产的效果,增加基本农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总投资规模

***河流域2010~2020年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为13180.41万元。

(2)分类工程投资规模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为9772.09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02.86万元/km2),占总投资74.14%。

②坡耕地综合整治投资94.55万元(单位面积投资0.95万元/hm2),占总投资0.72%。

②生态修复投资3313.77万元(单位面积投资7.98万元/km2),占总投资25.14%。

(3)资金筹措

***河流域2010~2020年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为13180.41万元中,其中:

国家投资为9371.02万元,占总投资71%;

地方自筹投资为3809.40万元,占总投资29%。

(4)分时段度投资

2010---2015年安排投资为7969.17万元;

其中:

需国家安排投资为5694.44万元,地方自筹投资为2274.72万元。

2016---2020年安排投资为5111.24万元;

需国家安排投资为3676.58万元,地方自筹投资为1434.66万元。

七、进度安排

***河流域2010年~2020年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期为11年,根据目前县内的项目储备及已立项的国家、自治区重点工程治理项目,按“轻重缓急、优先安排”原则,首先安排已批复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其次,根据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治理需要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等,逐步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到2020年底治理工程全部竣工,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6km2。

分时段任务安排如下:

近期2010---2015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91.6km2,其中: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51.60km2;

坡耕地水土综合整地1.00km2;

生态修复239km2。

远期2016---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4.4km2,其中: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27.8km2;

生态修复166.6km2。

八、项目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发挥效益后,具有显著的保水保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经计算分析各项措施年保水能力可达2198.00万m3,年保土拦沙能力可达91.91万t;

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0%提高到治理后的75%。

地表植被的增加将提高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减轻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危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流量将明显增加。

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土地利用率可提高15%以上,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等破坏及风蚀沙化危害和下游沟道、河流的洪水泥沙危害;

坡面治理工程大面积的林草措施提供了大量饲草料和木材等林草资源,为畜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大农业奠定了基础。

由于新增大量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为促进退耕还草、还林,实现山川秀美创造了条件;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项目的实施为治理区内农牧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治理后增加的种植效益、林草效益等计算分析,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4110.03万元。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地质、地貌

***河流域地质构造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境内地形复杂,山脉连绵,沟壑纵横。

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多样,分为北部中山山地,中南部浅切割中低山丘陵,东部、东北部河谷平川三种类型。

境内最高点海拔1744m,最低点海拔696m,平均海拔高度850m左右。

根据统计,全流域地面坡度15º

以下面积为690.13km2(占45.15%),16~25º

面积为217.92km2(占21.5%)、25º

以上面积为412.70km2(占33.35%),具体详见表1—1。

表1—1

各类型区坡度分级统计表

二、水系

***河流域属西拉沐伦河水系,流域面积1320.75km2,干流长度64km,多年平均径流量0.56亿m3,径流系数0.5,含沙量5.2kg/m3。

三、气象

***河流域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全年平均气温3.3℃,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年极端最低温-32.2℃,历年七月平均气温21.3℃,历年一月平均气温-13.6℃。

四、土壤条件与地面组成物质

流域上游多为灰色森林土,土壤平均厚度45—60cm,有机质含量4.2%—5.1%。

流域中游地貌由高到低,土壤依次分布为黑土—淋溶黑钙土—典型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暗栗钙土,土壤平均厚度30—50cm,有机质含量2.2%—2.3%。

流域下游沿查干沐伦河西岸分布有风沙土、洪积沙壤土,土壤质地为沙壤,有机质含量为0.74%—1.20%。

由于流域地貌发生于中生代大兴安岭山期,组成山体的岩石多以花岗岩、片麻岩为主,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地生长的森林草原植被,山地边缘坡面较陡,植被生长稀疏,侵蚀强烈,基岩裸露,沟谷地带狭窄。

五、植被条件

***河流域属中山及丘陵区,无明显组合规律,靠近林区,海拔1250米以上阴坡山地分布有零星的桦树和虎榛子、蚂蚱腿、冬青、等乔灌木。

阳坡主要由低矮灌丛和山地草地植被构成,主要建群种有百里香、胡枝子、冷蒿及沙生植物。

草本植物平均覆被率为35%左右,植株高20—50cm。

近年来人工栽植的树种主要有山杏、落叶松、柠条、榆树等,多为幼林。

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1320.75km2,其中耕地面积494km2,林地面积420km2,荒山牧场及其他用地面积406.75km2。

二、水资源

依据《2005年**县水资源规划》***河流域属西拉沐伦河水系,地表径流量0.5亿m3,径流系数0.5,含沙量5.5kg/m3,地下水埋深3-40m。

地表可水开发量为0.367亿m3,目前已水开发量为0.367亿m3。

地下水可开发量为1102.9万m3,目前已开发量为800万m3。

由于流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风沙区群众饮用水较困难。

三、光热资源

嘎泗汰河流域雨热同期,光照充足,但日照时空分布不均,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全年日照时数可达2600—2900小时。

日照时数呈周期性变化,7—8月日照最长。

常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57-59万焦耳/cm2,太阳辐射量随太阳高度变化而变化,并受地形与气候影响。

5—6月,太阳辐为最高。

常年平均大于10℃活动积温1840—2200℃,持续85—100天;

西南部最短1060℃,持续60—80天,东南部最长2200℃,持续95—115天。

四、植物资源

***河流域属温带半干旱植被区,自然植被类型以白桦、山杨混交林为主,人工植被以落叶松林、山杏、榆树、柠条混交林为主。

1、垂直和水平植被分布

(1)垂直分布

流域上游靠近富林林区和大冷山林区,植被垂直分布较为明显,海拔1500m以上为山顶灌丛,植被种类结构简单,以冬青、虎榛子为最多;

海拔1250—1500m,交互分布着零散白桦树、虎榛子、榛柴。

(2)水平分布

流域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分布着山地草丛植被,山脊与沟川之间陡坡处分布有零散的虎榛子、黑蒿等植被。

由于现有植被过牧严重,植被严重退化,存在着被蒿类、有毒性等其它类型植被所代替潜在危险。

村庄附近主要分布着近年来人工栽植的落叶松、山杏、柠条等乔灌木林,多为幼林覆盖率低。

五、矿产资源

***河流域矿产资源现以探明有铅锌矿可开采的1处、铁矿可开采的2处。

第三节社会经济

2009年,全流域生产总值7112万元,人均生产总值4146元,人均纯收入3648元。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

***河流域共包括两个镇9个行政村,总人口16010人,人口密度13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14‰,总劳力9698个,全部为农业劳动力。

二、土地利用现状

流域内土地面积1320.75km2,耕地面积494km2,林地面积420km2,其他用地165km2。

人均土地占有7.70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3hm2。

耕地主要分布在沟川与缓坡地中,耕地中坡耕地占有较大比例,可实施坡改梯治理措施。

三、各业生产水平

流域内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又以小麦、莜麦、荞麦、玉米为主,豆类、马铃薯等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葵、胡萝卜等,畜牧业以牛、羊、马、养猪为主。

2009年粮食总产量253.3万kg,牲畜年末存栏数达92935头(只)。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4925万元、畜牧业产值2156万元、林业产值123万元、其他产值846万元。

1、粮食与经济收入

2009年流域内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87.69km2,粮食总产量达到253.3万kg,农业总产值4925万元,人均收入3465元。

2、水利基础设施

***河流域地处**县北部,交通条件较差。

流域内现有水利设施135处,其中渠首5处,机电井91眼,人畜饮水工程39处,灌溉面积2169hm2。

目前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利用率较低。

四、群众生活水平

2008年流域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低。

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明显的地区差异,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

第四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一、水土流失现状

1、水土流失类型

(1)侵蚀类型

按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河流域属于水力侵蚀与风力侵蚀复合侵蚀类型区,中上游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下游存在着风蚀。

土壤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土石山区的荒山、疏林地与陡坡地带。

(2)侵蚀强度

根据最新遥感普查结果显示,***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824.2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41%),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77.18km2(占流失总面积的46%),中度流失面积323.10km2(占流失总面积的39.2%),强度流失面积123.96km2(占流失总面积的14.8%)。

(3)水土流失的分布

受流域地形地貌、气候、人为不合理生产经营方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土壤侵蚀现象较为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以水蚀、风蚀为主,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82425hm2。

流域内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500t/km2·

年,侵蚀程度为中度以上侵蚀,年土壤流失量198.63万t,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及2000年内蒙古土壤遥感资料分析,流域内各类土壤侵蚀强度的数量及分布列表见表1—2。

表1—2 ***河流域各工程区各类土壤侵蚀强度及分布表

项目

类型区

水土

流失

类型

类型区总

面积

(km2)

水土流失面积

流失面

积占总

面积(%)

土壤侵

蚀模数

[t/(km2·

a)]

特征

轻度

所占

比例

(%)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剧烈

合计

 

土石山区

水蚀

1100.25

314.5005

45.00

273.96501

39.20

110.42462

15.80

698.89

63.52

4000

面蚀沟蚀

森林草原区

220.50

62.68

50.00

49.141005

13.53888

10.80

125.36

56.85

合计

1320.75

377.1805

46.00

323.10602

123.9635

14.80

824.25

62.41

近年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相继续进行了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加快了的治理步伐。

坡耕地由于缺少治理投资,水土流失程度依然很严重。

2、水土流失成因及特点

水土流失主要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为不利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两大类。

自然因素:

①近年来该区局部暴雨集中,强度大,历时短,加之降雨年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6—8月份,易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后形成山洪下泻,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伴随自然进程,生态环境呈逐年恶化趋势,表现为大风天数增加,由50—60年代的年40天发展为现在的55—60天。

③干旱严重几乎是十年九旱,林草措施难成活,更加剧了水土流失。

④地面坡度陡,土层薄弱,幼林多,成林少郁闭度低遇有高强度暴雨,易形成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

①人口增长

流域内人口由解放初期不足万人,上升为现在的16010人,人口增加伴随着对粮食、燃料、肉食及生活必须品的增加,加大了向自然索取的力度,加重了水土流失。

②牧业比重大

流域内头数畜牧业较严重,草场超载,过牧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开采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加剧了水土流失。

④基本建设项目增多

开矿办厂等基本建设项目增多,增加了人为水土流失面积,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加重了水土流失。

从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不利的自然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先决条件,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3、水土流失危害

1、对当地危害

流域内由于水土流失,致使地面表土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瘠薄,结构松散,抗蚀力弱。

同时,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