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5767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学院普通本科学生公共课期终考试试卷

第一学期《现代教育学》试卷(C)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B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A》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D。

A.个人本位B.指导性

C.现代D.社会本位

4.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B。

A.社会需要B.人的需要

C.人的情感D.人的个性

5.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B来实现。

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B。

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B的特点。

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

8.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D。

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

9.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皮亚杰B.杜威

C.班杜拉D.柯尔伯格

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B。

A.课外活动B.课堂

C.游戏D.提问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古代教育的特点是ABCD。

A.鲜明的阶级性B.鲜明的等级性

C.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教育形式简单

2.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ABC。

A.激励B.指导

C.评价D.指令

3.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ABC三种心理内化形式。

A.道德内化B.知识内化

C.智力内化D.语言内化

4.教育具有ABC功能。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军事功能

5.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ABD。

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心理支持

C.知识传授D.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6.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ABCD。

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

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D.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

7.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ACD。

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C.相互调适取向D.缔造取向

8.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ABCD。

A.方向性B.转化性C.强度性D.多样性

9.教学目标一般分为BCD。

A.人际交往领域B.心理动作领域

C.情感态度领域D.认知领域

10.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ACD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A.动态的B.合作的C.平等的D.民主的

得分

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目的2.素质教育3.教师专业发展4.综合课程5.陶冶教育法

得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

得分

评卷人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2.人们对德育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认知派、行为派和情感派等,请结合实际就此发表您的看法。

得分

评卷人

六、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12分)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

教师:

“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

”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

”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

“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

”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

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试卷(C)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2、A3、D(P48)4、B(P48)5、B6、B7、B8、D(P266)9、C10、B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P20)2.ABC(P43)3.ABC4.ABC(P107)5.ABD(P136)6.ABCD(P129)7.ACD8.ABCD9.BCD10.AC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或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具有何种素质,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培养的人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对教育实践具有激励、指导和评价功能。

2.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强调在传播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其实质是促进人的内在身心和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和知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3.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4.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互补性。

5.陶冶教育法是指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方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1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

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2分);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1分);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1分);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1分)。

2.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一个自觉的建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尤其是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积极建构。

(1分)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确立生命教育理念(1分);改革教育方式(1分);教师应胸怀满腔的教育爱(1分);教师要善于倾听(1分)。

3.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评价具有指导性(1分);现代教育评价具有连续性(1分);现代教育评价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2分);现代教育评价具有测量性(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3分)。

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

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

(2)教与学的关系(3分)。

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2分)。

现代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留有适当的余地,并且能够规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主动的学习,促进他们去积极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总结法则等。

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

(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2分)。

现代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

(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2分)。

现代教学的良性循环需要教学动力和教学操作的良性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6)科学与人文的关系(2分)。

现代教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2、

(1)认知派认为,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

主张在道德教育中要进行伦理谈话和系统知识的讲解。

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2分)

(2)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是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习惯系统的产物。

道德认识未必能导致道德行为,只有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出现良好的品德。

主张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2分)(3)情感派认为,情感在道德教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是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有机结合的德育观,其基本命题和核心理念就是人不仅具有适应性,而且具有发展和超越性。

(2分)。

看法从

(1)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教育组成的有机人格教育整体;

(2)在德育中,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教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3)德育要以生活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应该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

三个方面展开。

(8分)

六、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12分)

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

(2分)

(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2分)

(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2分)

建议处理策略:

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6分)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2.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B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3.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C。

A.多元化B.个体本位

C.完满生活D.社会本位

4.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C。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5.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政治性B.文化性

C.主体性D.群体性

6.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C。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B。

A.课外活动B.课堂

C.游戏D.提问

8.“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BC。

A.布鲁纳B.胡塞尔C.杰特D.惠勒

9.课程设计的取向即CD。

A.课程设计的方向B.课程设计的标准

C.课程设计的模式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

10.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C。

A.教学原则B.教学策略C.教学设计D.教学模式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关于现代教育本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

ABC

A.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B.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

C.教育概念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

D.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2.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