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县高一历史暑假作业5.docx
《福建省永县高一历史暑假作业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县高一历史暑假作业5.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永县高一历史暑假作业5
高一年历史暑假练习五
1.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中写道“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
她们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
……还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材料反映了()
A.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
C.新的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 D.传统的小农经济重获新生
2.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是18世纪的“双元革命”。
“双元革命”最大的综合效果是()
A.启动了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
B.完成了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革
C.推动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D.承认和尊重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3.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
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4.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
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5.明末郑氏开台至清初康熙治台期间,闽粤两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
其
结果()
A.弱化了中央对闽粤地区的控制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6.阅读表1,表格数据反映了()
表1中国近代前期丝织品出口数值表单位:
万海关两
1860年
1879年
1889年
丝织品出口值
212.38
449.90
717.50
全国商品出口总值占
5.34%
6.22%
6.57%
注:
表格数据来自《海关关册》
A.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B.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
C.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7.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
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8.1961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
这次调研活动()
A.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B.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D.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9.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公民兵制度。
当军队以骑兵为主力时,政治上往往是贵族制或寡头制;当军队以密集型重装步兵为主体时,富裕平民就跻身于军队主力,贵族制开始让位给温和民主制;而主要由下层平民组成的海军成为军队主力后,平民政体随之建立。
这表明()
A.公民所尽军事义务与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成反比
B.军事制度和战术变化直接影响了政治权利分配
C.成年男性公民对维护城邦民主制度的作用加强
D.民主制取代贵族制、寡头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0.1833年起,法国政府先后颁布和修改贸易法令,在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初步建立谷物出口的可调节性关税制度(弹性税率)。
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B.增加政府的关税收益
C.促进重商主义的发展D.推动法国农业市场化
11.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
12.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
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
这一变化有助于德国()
A.走出战争阴影,重塑大国形象B.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
C.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D.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
13.《说文解字》: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
据此推断( )
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
14.图7可以反映()
图7
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
15.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 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16.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17.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
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18.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公民芒提特乌斯经抽签当选为议事会成员,在其后的资格审查中,因受指控在支持僭主统治的骑兵中服役而被取消资格。
这说明资格审查的目的是()
A.监督官员维护平民利益B.维护公民内部的平等
C.确保官员忠于民主政体D.实现公民的轮番而治
1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不能生效。
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材料反映德国的权力机制()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继承了专制主义的传统
C.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D.贯彻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20.1947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到巴黎,就加入“马歇尔计划”与英、法两国外长会谈。
英、法两国提出了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条件,被苏联拒绝。
它反映了()
A.英、法两国力图维护其欧洲大国地位B.英、法两国完全追随美国的意志
C.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D.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全面展开
21.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22.1933年,全国17个省共有工厂2435家,其中冀、鲁、苏、浙、闽、粤六省占92%,上海一地占48.7%。
1947年,全国20个主要城市共有工厂14078家,上海占54%。
由此可见()
A.近代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南京国民政府依仗上海经济
C.近代民族企业区域分布不均D.抗战时期沿海企业日益萎缩
2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
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B.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贯彻落实“八字方针”D.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24.20世纪20年代,苏联将右图中斜线所示地区的8个石油产地
和3个煤炭产地交由日本企业经营开采。
这反映当时苏联()
A.缺少基本的工业技术基础
B.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依赖外资来建设能源工业
D.利用新政策开发边疆地区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
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
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法外施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明律》还规定官吏犯公罪一律可出钱赎免。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新加坡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公务员的基本道德规范。
政府制定《公务员法》、《防止贪污法》、《财产申报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惩戒性程序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大幅提高公务员工资,以俸养廉;设立拥有广泛权力的贪污调查局。
在各种社会参与反腐败的形式中,效用较多、影响最大者当数公众和特定组织(包括一般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自发参与。
此外,新加坡还积极参加世界反贪污大会和打击跨国贪污贿赂犯罪活动。
据统计,1990年全国6.5万名公务员中犯贪污罪的仅7人。
——摘编自刘守芬、李淳主编《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当代新加坡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进步之处。
(10分)
(3)指出上述廉政建设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5分)
2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
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
”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
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
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
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
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
16-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
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
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